在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吃了黃蓋假投降的虧,上了一當,雖然史實并非完全如此。
但小說家這樣寫,確實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為他的用人政策,是絕對不怕使用從敵方陣營投奔或投降于他的將領,只要你跑到我這兒來,我相信了你,就大膽使用,任情驅使,毫無隔閡,不分彼此。 說實在的,無大氣度,也無此大膽識。
惟有曹操,來者不拒,堪稱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筆。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這樣胸懷的領導者,極少。
后來一些帝王,出身小農者,常思想狹隘,偏執(zhí)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懼知識,嫉才妒賢;無德無能者,好猜忌懷疑,小肚雞腸;自以為是者,必剛愎自用,無法容人。有的連一齊打江山的開國元勛,謀臣強將,都要想法整死,對于敵人陣營那邊過來的人,不要說重用,能不殺頭,留一條命,就是萬幸了。
曹操能夠把那些曾經和他廝殺過、較量過的對手,容納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說明他對于人才的重視,和求賢若渴之心,關羽就是一個例子,捉了來,不但不咎既往,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這位降將,甚至關羽最后不辭而別,他還放他一馬。這種用人之道,是他事業(yè)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終生受益不盡。
雖然他一生中也殺過許多有才干的人物,但在他的手下,謀士如賈詡、袁渙、田疇、王修,將領如張遼、張合、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過來,然后加以重用的。這些人在曹操建功立業(yè)、南征北戰(zhàn)數(shù)十年中,為他立下多少汗馬功勞??! 其實早年曹操在山東時,把剿滅的黃巾余部,改編成他的青州軍起,就嘗到了化敵為友的甜頭。
當時,各路諸侯你爭我奪,別看打得十分起勁,但糧餉是不能保證的,袁紹的部隊餓得采樹上桑椹吃,袁術的人馬只好到河里湖里撈魚摸蝦充饑。所以,曹操收編黃巾后,強者當兵,弱者屯田,這樣,前方有精銳部隊,后方有充足供應,這才使他得以戰(zhàn)勝那些諸侯。
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賢令》中,就明確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已經表示出他的對于“德才資”選人標準的獨特見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門第、出身、成分、路線,以及什么立場、態(tài)度之類條條框框,他就認準一條——唯才是舉。 到建安二十二年,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更進一步闡發(fā)了他的這種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線。
“昔伊摯、傅說出于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
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毋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正因為這個指導思想,他的人才優(yōu)勢,在三分天下的局勢中,始終保持興旺不衰。 當時,在許都,人文薈萃,風雅集聚,建安文學的主力,幾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圍,而蜀和吳,堪與匹敵的文化人,簡直挑不出幾個。
盡管禰衡、孔融、楊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劉楨、徐干、阮瑀,包括那個痛罵曹操祖宗三代的陳琳,和曹操用金璧贖回的蔡琰,都在鄴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風。對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攬,那么政治、軍事方面則更是眾士歸心了。
凡一個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諸多防范,舉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樣,動輒廢處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測,文武不安,那氣數(shù)也就差不多了。
同樣,在干部路線上,一旦以佞己阿附為德而量人,以偽飾曲從為能而用材,在一個國家,必為猥庸無為之君;在一個單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輩。 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書,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
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彼J為,“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偽矣!”曹操立刻稱善,由此可見他雖然唯才是舉,但對那些裝孫子,把自己裹藏起來的禍心叵測之輩,也是不感興趣的。
、識才用人篇 人氣旺盛,生意興隆 5.放手使用,用人不疑對手下要給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胡雪巖 胡雪巖做為一名在市場的風險與競爭中謀求發(fā)展的商人,他需要人才,也離不開人才的使用。事實上,胡雪巖特別善于調動自己手下人才的積極性,盡可能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能量。
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用人上,確實有許多奇計,百這“奇計”之一,就是“對下屬給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鄙虉鋈鐟?zhàn)場,競爭激烈,危機四伏,機遇稍縱即逝。
如果不能及時抓住機遇,事后悔之晚矣。要抓住機遇,就要運用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敏銳地判斷,果斷地決策,迅速地行動,以高效率的工作占領生意場上的有處山頭。
但這種高效率的取得,并非易事,除去才識眼光的因素,還存在心理素質的問題。對伙計來說,不能不看老板的臉色、考慮老板的愿望不行事。
但如此一來便會放不開手腳,也便容易失去許多很好的機會。所以,作為老板,就要給予下屬充分的授權,讓他們能獨立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
對手下要給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r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敢于開拓,敢于出奇招,做常人不敢想、不敢做的生意,而且他謀事周到,對生意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細節(jié)、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都要認真考慮推敲一番,因而往往能出奇制勝,大獲其利。
一旦看準了,便大膽果斷地行動,這是胡雪巖的作風。然而光有他一個人的高效率是不行的。
他還必須帶出一批人,這批人的工作要能與他的作風相適應、相一致,能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獨擋一面,具有獨立判斷決策的能力,并能迅速付諸行動。一旦有了這樣的下屬,胡雪巖作為總領導者就不再參與具體的工作細節(jié),他放心地信任下屬,將職權完全交給下屬,令其獨立處理,他絕不進行不必要的干預。
他的用人不疑,即節(jié)省了效率,又增加了下屬的工作信心。劉慶生接受胡雪巖的延聘,做阜康錢莊的檔手。
他上任伊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籌備錢莊開業(yè)事宜,這其中一件重要的工作,自然是招聘錢莊伙計。招聘伙計是一件大事,當然不能不請示胡雪巖。
按胡雪巖的原則,既然已經聘用了劉慶生,就盡管放手讓他自己作主,因此,他在回答劉慶生時,既沒有提出任何具體人選,也沒有擺什么具體要求只是給了他一個大的原則是,即“看了人再用,不要光看面子”。對于具體的操作,他沒有進行任何指示,放心地交給劉慶生去辦。
胡雪巖用人上一直奉行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放手使用、用而不疑。一般來說,除非是那些必須他拿主意的關系生意前途的重大決策,在一些具體的生意事務的運作上,胡雪巖總是放手讓手下去做,決不隨意干預。
在阜康錢莊開辦之初,當他認定自己延聘的錢莊檔手劉慶生可以料理生意事務之后,也幾乎是完全放手讓去做。他只是規(guī)定了幾條大的原則,諸如只要是幫朝廷的忙,即使虧本的生意也可以做;放款要看對象等等。
其它的事情,則全部由劉慶生自己作主,具體事務放手讓他去做,決不隨意干預。劉慶生果斷認銷二萬“官票”就是一例。
“官票”是朝廷新發(fā)行的紙紗,目的是購糧征餉鎮(zhèn)壓太平天國?!肮倨薄钡母脑炜赡茉斐赏ㄘ浥蛎?,使自己貶值。
但朝廷、衙門強行向杭州各錢莊派銷價值二十五萬兩銀子的官票。三十三家小同行、包括阜康在內的九家大同行在一起議論此事,各錢莊紛紛叫苦、推諉,不滿意于先繳六成現(xiàn)款、其余四成兩個月后繳清的派銷條件,主張用多少、繳多少。
而劉慶生此前已與胡雪巖談過關于官票的事情,胡雪巖沒有明確表示態(tài)度,但告訴了他自己做生意的一個宗旨,即只要能幫朝廷的忙,即使賠本買賣也做。有這一個宗旨,劉慶生也就放開了,首先主動為阜康錢莊認銷值二萬兩的官票。
這一行動,使阜康這塊招牌,在官廳、在同行中,立刻就很響亮了。胡雪巖得知也極是高興,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將錢莊的生意交給劉慶生了。
這就是他用人不疑的結果。 從毛遂自薦看識才用人 稿件來源:焦作日報 作者:謝艷萍 編者的話:人才是企業(yè)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一個企業(yè)的用人之道,最能折射出其經營理念和發(fā)展戰(zhàn)略。在近期的版面中,我們開辟的《金山論壇》專欄,旨在剖析我市知名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河南省金山置業(yè)有限公司的識人、選人、用人、育人和留人之道。
本期推出系列之七—— 毛遂,是戰(zhàn)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
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們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后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20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
現(xiàn)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shù)出發(fā)吧!”幾經權衡,平原君終于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在楚國期間,毛遂的勇敢和睿智讓楚王心悅誠服,并立即出兵援趙,逼退了秦軍。
自此,毛遂自薦爭取援兵救國救民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 其實,在毛遂自薦時,平原君不無疑慮:“賢能的人士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xiàn)出來。
現(xiàn)在,你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選人用人,關乎事業(yè)的成敗。如何根據(jù)德才勤績慧眼識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選用留人,如何選對人、用好人,管理學博士、中國十大國學專家趙玉平博士主講《選人用人之道》,結合《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選人用人大智慧。
管仲相桓公 管仲的祖先曾經是名門望族,其父管莊曾作過齊國集團的高管,后來家道中落,到管仲這一代時已經很貧窮。
為了謀生,管仲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進入齊國的管理層,但都沒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倆一起經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
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
鮑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于他家貧困。
多分給他錢,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zhàn)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
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后,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yǎng),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
他認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于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公元前674年,齊國CEO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按照長子繼位的傳統(tǒng),太子諸兒成為齊國集團新CEO,是為齊襄公。
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 幾年后,齊國集團內亂終于爆發(fā),齊襄公被殺死。
經過激烈的斗爭,鮑叔牙說服了齊國高管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新CEO,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急于擴大齊國集團的實力,因此準備請鮑叔牙出任總經理(齊相)。
鮑叔牙卻向他推薦管仲:“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wěn);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zhàn)?!?/p>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 齊桓公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p>
“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著問。 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為國家出力。
而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
這時齊桓公又問:“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 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zhàn)斗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 齊桓公又問:“士兵訓練好了,如果財力不足,又怎么辦呢?” 管仲回答說:“要開發(fā)山林、開發(fā)鹽業(yè)、鐵業(yè)、發(fā)展?jié)O業(yè),以此增加財源。
發(fā)展商業(yè),取天下物產,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
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經過這番討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
當前迫切的任務是百姓休養(yǎng)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xiàn)稱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統(tǒng)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為總經理(相),主持政事,為表示對管仲的尊崇,稱管仲為“仲父”。
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周王室乃至眾諸侯公認的霸主。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chuàng)立霸業(yè)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他仍然謙虛謹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評 述 反觀管仲的一生,令我們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如果沒有鮑叔牙的理解和推薦,也就沒有管仲的豐功偉業(yè)。從鮑叔牙在他不得志時的幫助和理解,到向齊桓公推薦為相,再到后來一直默默輔佐管仲,我們能夠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幫結派保護自己的小利益,朋友應該是幫助對方更好地發(fā)展。
所以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友也”。 應該說,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論的實踐者。
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國。
管仲重視發(fā)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fā)展關系十分密切。
管仲認為,國家富強的基礎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擁護和服從領導者,領導者的政令才能流暢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愛惜百姓,讓百姓感覺到領導者的寬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自然就愿意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領導者。
而愛惜百姓的基礎就是大家跟著領導者一起行動,只要聽從領導者的指揮,就能夠吃飽飯、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夠讓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孫后代的生活逐步好。
故事:你去過廟嗎?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佛祖用將的故事。
從前眾佛是一人一個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啟示:在選人用人上,有些領導總是求全責備。實際上,有這種觀點的人,表現(xiàn)出的是自身能力的薄弱。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兵隨將轉,世上無不可用之人。作為領導,你可以不知道下屬的短處,但你必須知道他們的長處,用人要用人所長,避人所短,要有容人之短的度量。
否則,你就不可能管理好企業(yè)。
曹操用人選材確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曹魏政權除了占有天時,擁有各類優(yōu)秀人才也是其較吳、蜀強盛的原因。 曹操用人特點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這兩個人對曹操用人之道的評價,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統(tǒng)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個內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種類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適。
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說我們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們的特點是什么呢?作風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讓他們去主持組織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選拔官員,果然他們兩個選拔推薦上來的那都是德才兼?zhèn)涞摹?/p>
再比方說棗祗和任峻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特點是什么呢?任勞任怨,曹操就讓他們去屯田,結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貫徹和落實,曹操獲得了豐厚的糧草和經濟基礎。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個特點,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這個特點,連最討厭曹操的人,比方說寫《容齋隨筆》的洪邁,他也承認,洪邁對曹操的用人也有這么一個評價:“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就是說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適,都非常地稱職,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推誠取信,用人不疑。
這個是用人的一般原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會用人的人都是這么做的。但是曹操這里有一點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處亂世,亂世的特點是什么呢,人心浮動,人際關系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誠意,用曹操的話說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曹操的雙重角色,曹操這個人用周瑜的話說叫“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當然這個事情我們現(xiàn)在也不能肯定地說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漢賊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曹操在前期他還是想把漢王朝維護下去的,他后期的個人野心膨脹,變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嘗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名義上是為漢王朝招納人才,實際上它是希望這些人才為他所用。
但是這樣一來,他又一個優(yōu)勢,他也有一個劣勢,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又優(yōu)有劣,優(yōu)勢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漢王朝、現(xiàn)任皇帝的名義,以及這個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祿來招攬人才,比劉備比孫權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勢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來的是為誰服務的,是效忠皇帝的還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這就難免會有猜疑。第三個特點就是曹操陣營復雜,他這個陣營里面有原來東漢王朝的官員,有新招聘和新選拔的官員,有曹操自己帶出來的人,也有別人陣營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
那么這些人之間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說對于曹操來說,信任和誠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環(huán)境、在這個條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導人,一定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寬容和誠意。
即使是大大貶低曹操的三國演義,亦沒有貶低曹操的識人之能。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都是主動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來自曹操的對手的陣營,郭嘉和荀彧是從袁紹那里投奔曹操的。
郭嘉臨走的時候跟袁紹的謀士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很重要,郭嘉是這么說的,他說:“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yè),難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謀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個能夠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決然地離開袁紹投奔曹操。也就是說,人才都是擇賢主而歸附的,因為人才只有在一個好老板手底下才會實現(xiàn)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
從士兵中提拔樂進,于禁 從投降將領中提拔張遼徐晃張合龐德 這些都是后期魏國的棟梁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國里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領導人 劉備選拔人才的特點 選人 劉備在選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獨當一面,橫掃千軍??酌骷啊拔寤⑸蠈ⅰ倍际钱敃r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選人才時,他能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禮請諸葛孔明出山,“隆中對”奠定了立國綱領,已成為尊重人才之美談,也應成為我們企業(yè)招聘時注意的重點。他還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種族地域歧視。
當時西涼不屬中原,但收服馬超后委以重任,封為“五虎上將”。通過一系列人力資本組合,劉備組建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
開始了攻城掠地,創(chuàng)建了割據(jù)西域的蜀國。 用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劉備用人的策略。
他對屬下一群文武眾臣充滿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樣生性多疑,處處設防。充分授權也是劉備用人的一個成功之處。
三顧茅廬,請得孔明出山,劉備就把軍中大事一概交給他打理,很少干預,這樣才使當時最優(yōu)秀的執(zhí)行官,有機會把才能揮灑的淋漓盡致。 桃園三結義后,劉備雖得了關張倆虎將,但個人勢力仍是非常弱小,于是就先后投奔公孫瓚、袁術、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軍閥豪強,但都又相繼被出賣追殺,東。
《孫子兵法》中說:“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這句話的原意是指在作戰(zhàn)中要能夠根據(jù)不同的敵情,選擇不同的指揮員。而當今在職場中同樣適用這個道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也都有自己專長,企業(yè)的領導者和HR們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如何把部屬的短處變成長處,把人的顯能和潛能都充分發(fā)揮和調動起來?!叭四挥胁?,才莫不可用。
才取其長,用當其宜,則天下之士皆吾臂指也。”這位古人的看法更加明了:人都有自己的才干,而才干又都是可用的,如果能夠做到用其所長,并且用得合適,那天下人都可以成為我的臂膀和指掌。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