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篇
01 孟母三遷
02 孟母斷機
03 五子登科
04 祖瑩學(xué)詩
05 黃香溫席
06 孔融讓梨
07 孔子相師
08 趙普夜讀
09 孫敬懸發(fā)
10 蘇秦刺股
11 車胤囊螢
12 孫庸映雪
13 買巨負薪
14 李密掛角
15 蘇洵發(fā)憤
16 梁灝奪魁
17 李泌賦棋
18 文姬辨琴
19 韋賢教子
20 道韞柳絮
21 劉宴正字
人物篇
22 堯的故事
23 舜的傳說
24 大禹治水
25 千古一帝
26 劉邦反秦
27 唐太宗·李淵
28 宋太祖·趙匡胤
29 元太祖·成吉思汗
30 明太祖·朱元璋
31 清太祖·努爾哈赤 相對應(yīng)的故事只要在百度上就能搜到。
《三字經(jīng)》里的十個典故 一、昔孟母,擇鄰處。
——《孟母三遷》 《三字經(jīng)》中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
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學(xué)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伙伴玩辦理喪事的游戲,學(xué)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
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于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xué)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學(xué)校附近。
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二、子不學(xué),斷機杼。
——《孟母斷機》 有一回,孟子偷懶不學(xué)習(xí),孟母就當著他的面劃斷了正在織的一匹布,說:“學(xué)到一半就停下,和這塊織了一半就斷開的布有什么區(qū)別,還有什么用!”孟子聽后,再也不偷懶了。 三、香九齡,能溫席——《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
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很懂事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鉆井被窩里,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
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四、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xué)不輟。
——《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xué)不輟?!边@是兩個關(guān)于勤學(xué)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里面,靠著微弱的燈光讀書;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學(xué)之人。
五、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xùn),教導(dǎo)兒子們仰慕圣賢,刻苦學(xué)習(xí),為人處世,不愧不怍。
結(jié)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xué)兼優(yōu),先后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jīng)》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六、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犊兹谧尷妗?“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边@是個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故事。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yīng)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
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xué)家。
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后因忤董卓,轉(zhuǎn)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橄唷?/p>
興平二年(195)領(lǐng)青州刺史。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
因不滿曹操雄詐,被奏免官。后復(fù)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
終為曹操所忌,下獄棄市。 七、蘇老泉,二十七。
始發(fā)奮,讀書籍。——《蘇洵二十七方才學(xué)習(xí)》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fā)奮讀書,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xué)業(yè)大進。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xué)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辟,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八、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
但是他好學(xué)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后來終于得到重用,當上了會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fā)奮讀書,決定做個有學(xué)問的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九、頭懸梁——《孫敬懸發(fā)》 “頭懸梁”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zhì),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學(xué),后入洛陽,在太學(xué)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后入學(xué)。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lián),用來寫經(jīng),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
《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xué),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
每日三問; 出處: ------ 《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p>
------ 全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君子“三省吾身”,這個“省”字要讀“xǐng”,反省的省。三省,這個“三”,是泛指多次,君子要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xí)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2)三?。菏。ㄒ魓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yīng)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
(5)傳不習(xí):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xí),與“學(xué)而時習(xí)之”的“習(xí)”字一樣,指溫習(xí)、實習(xí)、演習(xí)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xué)業(yè)是不是復(fù)習(xí)了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xué),非所宜。幼不學(xué),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xí)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yīng)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跬粮?,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元曾。乃九族,而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俞伯牙,鐘子期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lǐng)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辩娮悠谒篮螅劳词е?,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案呱搅魉北扔髦夯蛑簦脖扔鳂非呙?。
伯牙
全名:俞伯牙 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jīng)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xiàn)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盾髯樱縿駥W(xué)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shù)之高超。《琴操》記載:伯牙學(xué)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歷代文獻關(guān)于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于荀況的《勸學(xué)》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肚俨佟贰ⅰ稑犯忸}》記載有伯牙學(xué)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xué)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并未見到方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創(chuàng)作了《水仙操》。
鐘子期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漢書》中的“張釋之傳”,有一事記載:漢文帝視察圈養(yǎng)野獸的上林苑,問上林尉苑里野獸的數(shù)量,十余問,尉不能盡答。文帝頗不滿,以為此尉無能,打算撤其職而任用他手下對答如流的“嗇夫”。
事情后經(jīng)張釋之的一番勸說而作罷。 上林尉不能盡答皇帝的詢問,當然可說是“官僚主義”,未盡職守。
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處。這使我想起人們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問題。
先哲孔子曾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墩撜Z·為政》 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p>
(“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幾分就是知道幾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說。這才可謂“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現(xiàn)實與人事的。比如,對于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語怪、力、亂、神”(“述而”)。
他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尚且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又如何能去從事神怪之事? 孔子于神怪之事付之闕如,避而不談,意味著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無。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當然不可能樣樣都知道。
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tài)度,也是最聰明的態(tài)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宋代的大臣呂端,宋太宗稱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棄“小慧”而就“大智”的一個好例子?!稘h書》中張釋之為上林尉的辯護,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來立論,從而得到漢文帝理解的。
世界著名物理學(xué)家、獲諾貝爾物理學(xué)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采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xué)術(shù)報告時,面對同學(xué)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zhì)和反物質(zhì)嗎?”“不知道?!?/p>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xué)實驗有什么經(jīng)濟價值嗎?”“不知道。”“您能不能談?wù)勎锢韺W(xué)未來20年的發(fā)展方向?”“不知道?!?/p>
三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xué)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xiàn),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xiàn)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xué)家治學(xué)的嚴謹態(tài)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睂W(xué)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xué)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
作為專家、學(xué)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yīng)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說“不知道”。美國現(xiàn)代物理學(xué)家費曼說:科學(xué)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
當一個科學(xué)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zhì)疑留有余地。對科學(xué)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jié)論留有被質(zhì)疑的余地,是科學(xué)發(fā)展所必須的。
學(xué)人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xué)態(tài)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xué)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勵學(xué)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奔词故窃趯I(yè)領(lǐng)域內(nèi),那種自詡或表現(xiàn)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xué)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yè)性很強的術(shù)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 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xué)生說:“這些問題對于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p>
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guān)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于他的科學(xué)家形象,更凸現(xiàn)了他嚴謹?shù)目茖W(xué)態(tài)度,令人肅然起敬。
與丁肇中“三問三不知”相似的還有帕瓦羅蒂在一個大型演唱會上的表現(xiàn),他演唱時剛到高潮之際,卻突然停頓下來。舉座嘩然,連樂隊都停了下來。
帕瓦羅蒂坦誠地說自己忘記歌詞了,請求大家原諒,希望大家再給他一次表演機會。在一陣沉寂后,全場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事后,有人告訴帕瓦羅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認自己忘了詞。相信觀眾肯定會認為是麥克風壞了而絲毫不會懷疑到你身上?!?/p>
帕瓦羅蒂微微一笑:“如果還有下次,我同樣會認錯。因為事實早晚會被人知道,那對我的聲譽影響會更大。
與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個別官員,在很多問題面前往往表現(xiàn)了“萬事通”、“博學(xué)家”的“風采”,下基層、搞調(diào)研在情況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時候就發(fā)指示、提要求、做決定,流露出一種“傲視萬眾”、“唯我正確”的態(tài)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決定有時與基層的實際不相符合,有的甚至離題萬里,基層照此做下去,其結(jié)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識的人都知道:人非圣賢,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學(xué)之要,行政之本,就在于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孜孜以求,來不得半點虛假。對不知道的東西,就不要充當“先知先覺”,更不要自認為能“升”而知之。
《三字經(jīng)》:昔仲尼,師項橐。
古圣賢,尚勤學(xué)。 這里說的是孔子勤學(xué)的故事。
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xué)而知之者,有學(xué)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xué)習(xí),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xué)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就把自己給毀了。
孔子是圣人,也還是活到老學(xué)到老,他曾向七歲的項橐請教問題,給后人做了好榜樣。 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孔子曾經(jīng)向他請教過問題,所以被后世尊為“圣公”。
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東游。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的時候,大道邊上有幾個戲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動。
子路見狀,停車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讓車呢?碰到你怎么辦?” 童子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通過?”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童子說:“筑于足下?!笨鬃酉萝囉^看,果見小兒立于石子、瓦片擺成的“城”中。
童子問:“是城讓車馬,還是車馬讓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齡?” 小兒答道:“我叫項橐,年方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
項橐驚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 孔子覺得項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為定”! 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
項橐得意道:“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兩根眉毛?!?項橐再問:“請教什么水沒有魚?什么火沒有煙?什么樹沒有葉?什么花沒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不成樹,沒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項橐聽后晃著腦袋說:“不對,是井水沒魚,螢火沒煙,枯樹沒葉,雪花沒枝?!?/p>
項橐又問:“什么山上無石?什么車子無輪?什么牛無犢?什么馬無駒?什么男人沒有妻子?什么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表楅矣值溃骸巴辽綗o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孔子心中實在是敬佩這個七歲的孩子,于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后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歷史上確有孔子向項橐請教有關(guān)音樂問題的記述,“三難”則純屬傳說故事。山東紀城碑廓鎮(zhèn)東北八公里處有一山,名叫躲子山,傳說項橐就是在此山避難時遇害的。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后,各國諸侯都。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