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典故】殺龍妙技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
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
大家問他,什么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教學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客觀的[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xiàn)。
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魚雁齊國有一戶田姓人家,在家大擺筵席??腿酥杏蝎I上魚和雁作為禮物的。
主人看了很高興:“上天對我們真優(yōu)厚?。∧憧?,這些魚兒、雁兒,不都是為我們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嗎?”客人們聽了隨聲附和。座中有一位鮑家小孩,才十二歲,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
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強食的情況,但并沒有什么上天注定誰為誰生的道理。
人類選擇可吃的東西做食品,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地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來給它們做食物的么?”[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客觀的[簡要分析]唯心主義和有神論者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認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而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物質世界發(fā)展的高級階段。
鮑家小孩的話,難道不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嗎?【寓言典故】畫鬼最易有一個客人為齊王繪畫。齊王問他:“畫什么東西最難呢?”他說:“畫狗畫馬都是最難的?!?/p>
齊王又問:“那么畫什么東西最容易呢?”客人說:“畫鬼最容易。因為狗和馬人們天天看得見,天天擺在面前,要畫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
至于鬼呢,無影無形,誰也沒見過,不擺在人們面前,誰也不能證明它不象鬼,所以畫起來就最容易了?!盵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客觀的[簡要分析]這個寓言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類的東西,鬼神之類的東西,無非是人們主觀想象,并非客觀實在。
社會的產生,既不是什么神靈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識的創(chuàng)造,而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寓言典故】從象箸推去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
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欲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欲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
果然,紂王最后就亡了國。因此,所謂圣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后果。
[教學內容]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xiàn)的,但人們可以想象未來事物的狀態(tài),對事物發(fā)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采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后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齊宣王問孟子說:“我聽說周文王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有沒有這樣的事?”孟子說:“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薄半y道真有這么大嗎?”“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p>
齊宣王嘆口氣說:“我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為什么呢?”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來齊國,問明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
這不是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理嗎?”[教學內容]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簡要分析]人們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有正誤之分,就主觀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面對同一個獵苑,齊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階級立場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雞賊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p>
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
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么還要等到明年呢?”[教學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故事中的主人公。
1.【寓言典故】死錯了人
東鄰人家的岳母死了,殯葬的時候需要一篇祭文,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師幫寫一篇。塾師便從古本里規(guī)規(guī)矩矩的抄了一篇,沒想到誤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禮正在進行的時候,識字的人發(fā)現(xiàn)這篇祭文完全弄錯了。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責問老師。塾師解釋說:“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p>
[簡要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jù)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卻一切以本本為準,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2.【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衛(wèi)國有一道法律:誰偷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被砍去雙腳。那時,彌子瑕很受國王寵愛。一天深夜,鄉(xiāng)下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的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跑到宮里,偷來了國王的馬車,星夜趕回鄉(xiāng)下去了。國王聽到這件事后稱贊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為了母親,忘記了自己會受到砍腳的刑罰。”又一次,彌子瑕倍著國王在果園游玩,彌子瑕吃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著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國王面前,請他品嘗。國王笑著說:“彌子瑕是真正的愛我??!只想到讓我嘗嘗甜頭,忘記了剩桃上還沾著他的口水?!边^了幾年,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國王的寵愛,得罪了國王,國王說:“當初你偷駕我的馬車,狂妄之極;又讓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該當何罪?”彌子瑕的行為并沒有改變,而以前被認為是賢惠,后來卻因此而獲罪。只在于國王的愛憎改變了。
[簡要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國王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fā),而是從主觀出發(fā),肯定會禍國殃民。
國少年皮爾從小就喜歡舞蹈,他的理想是當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員,可是,因為家境貧寒,維持基本生活都非常艱難的父母,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錢來送皮爾上舞蹈學校。
皮爾的父母不得不將他送到一家縫紉店當學徒工,希望他學一門手藝后能幫助家里減輕點負擔。 每天要在縫紉店工作十多個小時的皮爾,厭惡極了這份工作,不僅僅因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報酬還不夠他的生活費和學徒費,更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是在虛度光陰,他苦悶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
他認為,“與其這樣痛苦地活著,還不如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皮爾準備跳河自殺的當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從小就崇拜的有著“芭蕾音樂之父”美譽的布德里,皮爾覺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
他決定給布德里寫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收下他這個學生。在信的最后,他寫道,如果布德里在一個星期內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這個學生,他便只好為藝術獻身跳河自盡了。
很快,年少輕狂的皮爾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皮爾以為布德里被他的執(zhí)著打動終于答應收下他這個學生了,誰知,布德里并沒提及收他做學生的事,也沒有被他對藝術的獻身精神所感動,而是講了他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布德里說他小時候很想當科學家,因為家境貧窮無法送他上學,他只得跟一個街頭藝人過起了賣唱的日子……最后,他說,人生在世,現(xiàn)實與理想總是有一定的距離,在理想與現(xiàn)實生活中,人首先要選擇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來,才能讓理想之星閃閃發(fā)光。
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談藝術的。 布德里的回信讓皮爾猛然省醒。
后來,他努力學習縫紉技術,從23歲那年起,他在巴黎開始了自己的時裝事業(yè)。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裝品牌。
他就是皮爾·卡丹。 由于他放棄了當舞蹈演員的理想,一心撲在服裝設計與經(jīng)營上,皮爾·卡丹的公司發(fā)展迅速,28歲那年他便擁有了200名雇員。
他的顧客中很多都是世界名人,其中包括阿根廷國母貝隆夫人和好萊塢的大明星麗泰·海沃斯。 如今,皮爾·卡丹品牌不僅僅限于服裝行業(yè),還有服飾、表、眼鏡、化妝品……皮爾·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矚目的億萬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產品也遍及全球。
皮爾·卡丹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其實他并不具備舞蹈演員的素質,當舞蹈演員只不過是他年少時的一個虛幻的夢而已,如果那時他不放棄當舞蹈演員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現(xiàn)在的皮爾·卡丹。 是的,每個年輕人都有著自己的理想,也都為自己那偉大的理想激動過,苦悶過,但當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時,就必須勇敢地放棄理想。
只有勤勤懇懇地做事,腳踏實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更快地接近理想,也許,有一天,你也會像皮爾·卡丹一樣,突然看見其實理想一直伴隨在你的身邊,只是你未發(fā)現(xiàn)而已。
體現(xiàn)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相關的成語有:
結合實際,
實事求是,
調查究竟,
深入實際,
瞻前顧后,
患得患失,
前后照應,
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
能者多勞,
深入淺出,
以身作則,
正大光明,
光明正大,
舉一反三,
因勢利導,
循循善誘,
隨到隨裝,
實打實鑿,
齊抓共管。
隨時隨地,
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務空名、足履實地、下馬看花
一、腳踏實地 [ jiǎo tà shí dì ]
【解釋】: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出自】:宋·邵雍《邵氏聞見前錄》卷十八:“公嘗問康節(jié)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p>
【譯文】:你曾經(jīng)問邵康節(jié)說: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說:‘您是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的人了?!?/p>
二、實事求是 [ shí shì qiú shì ]
【解釋】:指從實際對象出發(fā),探求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p>
【譯文】:學習古人的方法,認識事物的本質。
三、不務空名 [ bù wù kōng míng ]
【解釋】:務:追求。切實地工作,不追求虛名。
【出自】:近代 毛澤東《〈中國工人〉發(fā)刊詞》:“工人中間應該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們應該有知識、有能力,不務空名會干實事。”
四、足履實地 [ zú lǚ shí dì ]
【解釋】:履:踩踏。腳踏實地。比喻實事求是,平實而不虛浮。
【出自】:元末 脫脫、阿魯圖等《宋史·劉甲傳》:“生平常謂:吾無他長,惟足履實地?!?/p>
【譯文】:平時常說:我沒有別的長處,只有能夠腳踏實地做事情。
五、下馬看花 [ xià mǎ kàn huā ]
【解釋】:比喻停下來,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
【出自】:近代 毛澤東《在魯迅藝術學院的講話》:“俗話說:“走馬看花不如駐馬看花,駐馬看花不如下馬看花?!蔽蚁M銈兌家埋R看花?!?/p>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