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
不管周圍怎么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戲。
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
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后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瑪妮雅長大以后,成為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
她就是居里夫人。 白居易 年輕的白居易初次到洛陽,拜見著名詩人顧況。
當時白居易未成名,顧況看著白居易這個名字,笑著說:“洛陽米貴,居住不易??!”接著,他翻開詩稿,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被白居易這美妙的詩句驚住了,連忙說:“能寫這樣的好詩,在洛陽居住就容易了……” 吳敬梓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晚年生活很貧困,他住在南京大中橋時,只有古書幾十冊,日夜誦讀自娛。最后,連這些書也拿去賣掉買米。
冬天,吳敬梓缺衣少食,當然談不到買酒御寒。他便邀請五六個好友,乘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門,繞著城墻走,一路上唱歌、吟詩,你歌我和,直到天亮,走進水西門而散,夜夜如此。
由于走了幾十里路,全身就暖和了,吳敬梓幽默地稱夜間之行為“暖足”。 有次,蘇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無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無其事的站起來。
目睹整個經(jīng)過的旁人,看見他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奇的問他:你挨打,為什么不還手?蘇格拉底微笑地回答:當一只發(fā)野性的驢踢你時,你會還它一腳嗎?。
將相和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總是欺負別的國家。
趙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以十五座城為借口來騙走和氏璧。就在大家無能為力的時候,有人說可以派藺相如解決難題。
藺相如來到秦國,獻上和氏璧,秦王捧著璧,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是這樣,就以璧有瘕疵為由,機智勇敢拿回了璧。
過了幾年,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讓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讓人記下來;藺相如讓秦王為趙王擊缶,廉頗已經(jīng)作好了準備。
秦王不得不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
勤學好問的故事: 劉綺燃荻讀書。
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fā)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
“少不得父意,常與仆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于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p>
常林帶經(jīng)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jīng)耕鋤。
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fā)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
他的書房后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后終于事業(yè)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里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p>
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
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
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jīng)》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轉(zhuǎn)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萬斯同經(jīng)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jīng)》。經(jīng)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jīng)》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
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
經(jīng)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jié)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jīng)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jīng),終于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分別是:《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一、《牛郎織女》
講述的是勤勞的牛郎和織女在民間結(jié)婚。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后,只能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天上的鵲橋相會一次。
二、《孟姜女》
講述的是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修長城,累死并被埋在長城下。孟姜女去送寒衣時,得知丈夫已死,哭倒了長城才找到丈夫的尸骨。
三、《梁山伯與祝英臺》
講述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書院相識相愛,卻被馬文才破壞,兩人雙雙殉情,最后化為一對彩蝶。
四、《白蛇傳》
講述的是千年蛇妖白素貞化為人形報答許仙的恩情,卻因水漫金山寺被法海鎮(zhèn)壓于雷峰塔下,后來白素貞的兒子高中狀元,才將母親救出,一家團聚。
民間故事的主要特征
1、時代久遠,往往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歷程而經(jīng)久不衰。
2、口頭傳播,民間故事大都以口頭形式傳播。
3、情節(jié)夸張、充滿幻想,大都表現(xiàn)了人們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內(nèi)容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民間故事就像所有優(yōu)秀的作品一樣從生活本身出發(fā),但又并不局限于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nèi)。
【諸葛亮的空城計】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zhàn)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
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
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
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
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F(xiàn)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
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草船借箭: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東吳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戰(zhàn),曹軍大敗,于是堅守不出。一天諸葛亮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
諸葛亮的輕舟行進五、六里,并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敵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zhàn),喟然嘆曰:“生子當如諸葛村夫,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后,曹操下令弓弩齊發(fā),射擊吳船。不一會,諸葛亮的輕舟因一側(cè)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
諸葛亮下令調(diào)轉(zhuǎn)船頭,使另一側(cè)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諸葛亮率領的船安全返航。
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古時候有個孩子,爹媽都死了,跟哥哥嫂子過日子,但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他天天放牛,別人見他放牛,就叫他牛郎。牛郎與牛很親密,照看案頭牛很周到。
牛郎漸漸長大了,哥哥嫂嫂子趕走牛郎。牛郎牽著牛,拉著車在山前邊蓋了一間茅屋,種了些莊稼,有一天,牛開口對牛郎說:“明天黃昏你到山那邊的湖邊,濺起一件粉紅色的衣裳,到樹林里等,問你要衣裳的仙女將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去做,等到了一位叫織女的姑娘,他倆各自述說了自己的遭遇。之后,牛郎與織女結(jié)了婚。
從此,牛郎在地里耕種,織女在家里紡織。日子一直過得很幸福,很美滿。一天,王母娘娘知道了織女的事情,就派天兵天將去捉拿織女回天庭受罰。牛郎很傷心,后來那頭牛又開口說話了,它說:“等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剝下來,你披上它,就能飛上天?!迸K篮?,牛郎按照牛說的話剝下了它的皮。牛郎披上牛皮,帶著孩子去上天找織女??墒峭跄改锬锊蛔?,于是就在牛郎和織女中間劃了一條銀河,牛郎飛不過去。
王母娘娘允許織女每年七月七日跟牛郎會一次面。每年的這一天,成群的喜鵲在天河邊搭一座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會面。
三顧茅廬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
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nèi)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