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 廉頗 山東德州陵縣人,漢族,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zhàn)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家。
戰(zhàn)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并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德州陵縣神頭鎮(zhèn)人,一說山東惠民人,有誤)人。
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東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程紹(明1557-1639),字公業(yè),明工部尚書,德州市德城區(qū)人。程紹為人嚴峻耿直,沉靜穩(wěn)重,雄才大略,蔑視權貴,亢直敢言,不徇私情,遇事果斷,不以難易而回避屈服。
田雯,一代文宗,字綸霞,濟南府德州人(今德州市德城區(qū)呂家街人)。官至戶部左侍郎,世稱田侍郎。
田雯居官職任心強,政績卓著,關心民疾,興利除弊,受到人們的敬仰。其居官從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
他學識廣博,著述豐富,《古歡堂集》十二卷、《黔書》上下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幼學編》四卷和《詩傳全體備義》等。乾隆三十七年(1772)收入《四庫全書》,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管輅(公元210—256年),字公明,三國時期魏國術士平原郡(今德州平原縣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后世卜卦觀相的人奉為祖師。管輅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周易通靈訣》2卷、《周易通靈要訣》1卷、《破躁經》1卷、《占箕》1卷,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死后葬于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廟附近。舊志記載有墓,今已不存。
劉峻(462—521),字孝標,今德州平原縣人。南朝梁學者,文學家。
曾注《世說新語》,引證詳確,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輯有《劉戶曹輯》。 禰衡(173-198)字正平,東漢末名士,文學家。
平原郡人(今臨邑縣德平鎮(zhèn)小禰家村),幼聰敏好學;成年后博學多識,才華橫溢。甚受北海太守孔融賞識,說他“其才十倍于我”有恃才傲物、善辯好勝、不畏權勢的性格。
禰衡著作原有兩卷,已失傳。后世見到的僅《吊張衡文》、《魯夫子碑》、《顏子碑》、《鸚鵡賦》等四篇文章。
邢侗(1551-1612)字子愿,號知吾,來禽濟源山主,晚號方山道民,臨邑鎮(zhèn)邢柳行村人。幼穎慧,七歲能作擘窠大書。
善書、詩、畫。尤以書法名世。
朝人購邢書,“與黃金同價”。其名與董其昌、張瑞圖、米萬鐘同稱明末四大書家。
與董其昌又稱南董北邢。墨跡為故宮博物院、臺灣故宮及上海、蘇州、西安、四川、沈陽、承德避暑山莊所收藏;日本也有收存。
山東歷史博物館藏有其著作與畫品;著作有《來禽館集》29卷,《南官縣志》,《武定州志》15卷,《臨邑縣志》16卷。其中《武定州志》被方志家譽為名志。
刻有《來禽館帖》,其中以《十七帖》《澄清堂帖》最著名。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
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德州臨邑東北)。
孟郊早年生活貧困,以他為“清奇僻苦主”。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
《游子吟》是其代表作,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葛守禮、明朝德州臨邑縣人。
出身農家,自幼貧而好學。1558年,鄉(xiāng)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彰德推官。
時有長久未決冤獄,禮一審即破。世宗愛其才,授職鎮(zhèn)守山海山。
赴任后增補關法,力除積弊,不久遷兵部主事。后來,升遷為南京禮部尚書。
隆慶元年,明穆宗重新起用葛守禮,任他為戶部尚書。葛守禮洞察時局,針砭時弊,竭力反對當時的“一條鞭法”及“一串鈴法”。
萬歷三年(1575年),葛守禮告老還鄉(xiāng)。明神宗下詔,加授葛守禮太子太保封號。
萬歷六年(1578年),一代名臣葛守禮與世長辭,帝贈太子太保,謚號端肅。 歷史古跡: 蘇祿王墓、禹城禹王亭顏真卿書《東方先生畫贊碑》、夏津點將臺泰山奶奶廟、平原文昌閣、臨邑邢侗公園、平原千佛塔、齊河時傳祥紀念館、慶云海島金山寺。
歷史故事: 劉關張?zhí)覉@結義、東方朔智勇故事、顏真卿為官佚事等。
德州歷史悠久。
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顯示德州特點并使今天的人們贊嘆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歷史。
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區(qū)就有鬲津、馬頰、胡蘇、鉤盤、徒駭?shù)任鍡l。禹王亭遺址就在禹城縣的十里望村南。
傳說中的夏代東夷族領袖后羿就出生在這里。三國時期,臨邑縣彌家村人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彌衡曾不畏強暴,“擊鼓罵曹”,被后人編為戲劇流傳世間。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時書寫的《東方朔畫贊碑》,至今保存在陵縣文化館內。宋代古建筑——文廟,屹立在夏津縣城里。
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歷史悠久的象征。 德州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
西漢末年,群雄四起。公元 21 年,平原人遲昭平(女)聚眾數(shù)千人起義,抗官稅,蕩官衙,殺土豪。
隋末,夏津縣人張金稱、武城縣人孫安祖、竇建德聚眾起義于高雞泊(今武城大洼),轉戰(zhàn)于山東、河北一帶,后建都樂壽國號夏;平原的阿舅軍以劉壩道為首領,轉戰(zhàn)山東各地。平原人郝孝德聚眾起義,活動于黃河以北,后投瓦崗軍;繼竇建德之后,武城縣人劉黑闥等農民起義屢興不衰。
清末,齊河人朱紅燈領導的義和拳(后改稱義和團),在平原、齊河一帶興起,遍布冀、津、京,影響全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zhàn)爭中,德州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齊河縣的賈乃甫、馬馥塘,參加了 1921 年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發(fā)起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賈、馬是本區(qū)最早的共產黨員。
他們于 1924 年在齊河縣后里仁莊建立了全區(qū)第一個黨支部。 1926 年,共產黨員劉格平在慶云縣領導了馬頰河罷工斗爭。
1938 年,肖華同志率 115 師到本區(qū),以樂陵為中心建立了冀魯邊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同志關于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指導下,本區(qū)黨、政、軍同仇敵愾,生死與共,用鮮血和生命,以波瀾壯闊的人民戰(zhàn)爭,粉碎了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又一次“掃蕩”、“蠶食”、“剔塊清剿”和國民黨中反共頑固派的武裝挑釁,保衛(wèi)了邊區(qū),保衛(wèi)了家鄉(xiāng),使冀魯邊根據地巋然屹立在星棋羅布的碉堡群里,一直堅持到抗戰(zhàn)勝利。
在八年抗戰(zhàn)的艱苦歲月里,壯烈犧牲在這塊土地上的縣團級以上干部就有 70 多名。楊靖遠、馬振華、楊忠、黃驊、吳匡五、徐尚武等烈士的英名輝映著冀魯大地。
解放戰(zhàn)爭中,全區(qū)百萬翻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zhàn)、支前,先后有 10 萬名青壯年參軍,有 50 萬民工支前。由樂陵、慶云民工合編的渤海一軍分區(qū)第一擔架團隨軍服務,歷經冀、魯、蘇、皖、豫 5 省,行程萬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被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模范擔架團”光榮稱號。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全區(qū)人民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斗爭,創(chuàng)造了英勇悲壯的光輝業(yè)績,涌現(xiàn)出千千萬萬個英雄模范人物。他們當中有工人、農民,也有知識分子和干部,這些人反映了新中國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譜寫了德州歷史的輝煌篇章,鼓舞人們永遠奮斗、前進。
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德州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持續(xù)、健康、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德州正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
德州歷史名人
1、先秦德州名人
夏朝 后 羿(前21世紀)有窮部落長、善射,“因夏民以代夏政”。
春秋 晏 嬰(前6世紀)齊國正卿、政治家、外交家,封地在今齊河。
戰(zhàn)國 趙 勝(前3世紀)趙國丞相、戰(zhàn)國四大公子之一,封地在今武城。
戰(zhàn)國 廉 頗(前3世紀)趙國上卿、“信平君”、軍事家。今陵縣人。
第三期 德州歷代名人
2、漢代德州名人
西漢 董仲舒(前179-前104)今文經學大師、哲學家,在德州讀書講學“三年不窺園”。
西漢 東方朔(前154-前93)漢武帝時期太中大夫、給事中、滑稽大師。今陵縣人。
東漢 趙 苞(2世紀)漢靈帝時任遼西太守抗擊鮮卑、追封“鄃侯”。今武城人。
東漢 禰 衡(173-198)漢末名士、文學家。今臨邑人。
第四期 德州歷代名人
3、魏晉北朝德州名人
三國 劉 備(161-223)蜀漢皇帝、曾任平原縣令、平原國相。
三國 華 歆(157-231)曹魏大臣、司徒、封安樂鄉(xiāng)侯。今禹城人。
三國 管 輅(210-256)曹魏術士、卜卦大師。今平原人。
三國 崔 琰(159-216)曹魏名士,初任袁紹幕僚,后仕曹操。今武城人。
北魏 崔 宏(?-418)北魏大臣、司空、封白馬公。今武城人。
北魏 崔 浩(?-450)北魏大臣、司徒。今武城人。
北魏 崔 鴻(5-6世)古代著名史學家,著《十六國春秋》。今平原人。
第五期 德州歷代名人
4、隋唐德州名人
隋朝 竇建德(573-621)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河北起義軍)。今武城人。
唐朝 崔義玄(586-656)唐初大臣、御史大夫。今武城人。
唐朝 孫伏伽(?-658)唐初大臣、歷史上第一位狀元。今武城人。
唐朝 顏真卿(709-785)唐朝大臣、書法家,唐玄宗時任平原太守,抗擊安史叛亂。
唐朝 孟云卿(725-?)盛唐詩人,與杜甫等相唱和,“為當代推服”,今臨邑人。
唐朝 孟 郊(751-841)中唐詩人,今存《游子吟》等詩500余首。今臨邑人。
唐朝 張 祜(785-804)中唐詩人,以宮詞聞名,與白居易過往甚密。今武城人。
唐朝 崔 胤(854-904)唐末大臣、四拜宰相。今武城人。
后唐 李 愚(?-935)后唐大臣、平章事(宰相)。今慶云人。
第六期 德州歷代名人
5、宋元德州名人
北宋 劉 翰(919-990)宋初醫(yī)學家,著有《開寶本草》。今寧津人。
北宋 李之儀(?-1117)北宋詞人、文學家,備受蘇軾敬重。今慶云人。
南宋 呂頤浩(1071-1139)南宋大臣、官至右相,封太師、秦國公。今樂陵人。
金朝 崔 立(?-1234)金末大將。今德城區(qū)人。
第七期 德州歷代名人
6、明清德州名人
明朝 董 倫(1324-1403)明初大臣、翰林學士。今武城人。
明朝 葛守禮(?-1578)明初大臣、穆宗時任戶部尚書,太子太保。今臨邑人。
明朝 邢 侗(1551-1612)明代書畫家,與董其昌齊名。今臨邑人。
明朝 董養(yǎng)性(1616-1672)明末著名學者、有“江北第一才子”之稱。今樂陵人。
清朝 田 雯(1635-1704)清初大臣、文學家,官至貴州巡撫。今德城區(qū)人。
清朝 孫 勷(1656-1739)清初名士。今陵縣人。
清朝 盧見曾(1690-1768)康熙朝大臣、文學家。今德城區(qū)人。
清朝 盧蔭溥(1760-1839)乾嘉時期軍機大臣。今德城區(qū)人。
第八期 德州歷代名人
7、近代德州名人
近代 韋逢甲(1796-1842)近代抗英將領。今齊河人。
德州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顯示德州特點并使今天的人們贊嘆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歷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區(qū)就有鬲津、馬頰、胡蘇、鉤盤、徒駭?shù)任鍡l。禹王亭遺址就在禹城縣的十里望村南。傳說中的夏代東夷族領袖后羿就出生在這里。三國時期,臨邑縣彌家村人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彌衡曾不畏強暴,“擊鼓罵曹”,被后人編為戲劇流傳世間。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時書寫的《東方朔畫贊碑》,至今保存在陵縣文化館內。宋代古建筑——文廟,屹立在夏津縣城里。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歷史悠久的象征。
德州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西漢末年,群雄四起。公元 21 年,平原人遲昭平(女)聚眾數(shù)千人起義,抗官稅,蕩官衙,殺土豪。隋末,夏津縣人張金稱、武城縣人孫安祖、竇建德聚眾起義于高雞泊(今武城大洼),轉戰(zhàn)于山東、河北一帶,后建都樂壽國號夏;平原的阿舅軍以劉壩道為首領,轉戰(zhàn)山東各地。平原人郝孝德聚眾起義,活動于黃河以北,后投瓦崗軍;繼竇建德之后,武城縣人劉黑闥等農民起義屢興不衰。清末,齊河人朱紅燈領導的義和拳(后改稱義和團),在平原、齊河一帶興起,遍布冀、津、京,影響全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zhàn)爭中,德州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齊河縣的賈乃甫、馬馥塘,參加了 1921 年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發(fā)起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賈、馬是本區(qū)最早的共產黨員。他們于 1924 年在齊河縣后里仁莊建立了全區(qū)第一個黨支部。 1926 年,共產黨員劉格平在慶云縣領導了馬頰河罷工斗爭。 1938 年,肖華同志率 115 師到本區(qū),以樂陵為中心建立了冀魯邊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同志關于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指導下,本區(qū)黨、政、軍同仇敵愾,生死與共,用鮮血和生命,以波瀾壯闊的人民戰(zhàn)爭,粉碎了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又一次“掃蕩”、“蠶食”、“剔塊清剿”和國民黨中反共頑固派的武裝挑釁,保衛(wèi)了邊區(qū),保衛(wèi)了家鄉(xiāng),使冀魯邊根據地巋然屹立在星棋羅布的碉堡群里,一直堅持到抗戰(zhàn)勝利。在八年抗戰(zhàn)的艱苦歲月里,壯烈犧牲在這塊土地上的縣團級以上干部就有 70 多名。楊靖遠、馬振華、楊忠、黃驊、吳匡五、徐尚武等烈士的英名輝映著冀魯大地。解放戰(zhàn)爭中,全區(qū)百萬翻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zhàn)、支前,先后有 10 萬名青壯年參軍,有 50 萬民工支前。由樂陵、慶云民工合編的渤海一軍分區(qū)第一擔架團隨軍服務,歷經冀、魯、蘇、皖、豫 5 省,行程萬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被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模范擔架團”光榮稱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全區(qū)人民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斗爭,創(chuàng)造了英勇悲壯的光輝業(yè)績,涌現(xiàn)出千千萬萬個英雄模范人物。他們當中有工人、農民,也有知識分子和干部,這些人反映了新中國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譜寫了德州歷史的輝煌篇章,鼓舞人們永遠奮斗、前進。
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德州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持續(xù)、健康、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德州正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
583年(隋文帝)改為德州,治安德,(今陵縣)德州之名始于此。
《今縣釋名》:“漢平原郡,有安德縣,隋因置德州。1913年改德縣。
據《史記》:“漢高祖十二年封銀侯劉廣以德國為食邑。”以故國名縣。
1948年改德州市。德州,地處黃河故道,運河之濱,是一座河流文明造就的古城。
遠古時期,滔滔黃河水在這里縱橫其界、負載千鈞;隋大業(yè)四年開鑿的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演繹著數(shù)不清的悲歡離合。正像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所言:德州“控三齊之肩背,為河朔之咽喉。”
它因黃河而命名,因運河而聞名。歷史上,德州運河區(qū)域擁有獨特的經濟成就。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古黃河別名。
德州因處于德水之畔而得名。前221年,秦滅山東六國,稱天下之帝。
當時有一種作為解釋朝代更替和世道治亂。 地處黃河故道,隋文帝于開皇三年(583),源于“德水”,殷得金德,滔滔黃河水在這里縱橫其界。
當時有一種作為解釋朝代更替和世道治亂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所以秦能滅周,秦滅山東六國,歷代皆稱德州,運河之濱:“漢高祖十二年封銀侯劉廣以德國為食邑,此名此意就被賦予了德州、火。遠古時期,德州運河區(qū)域擁有獨特的經濟成就,改安德郡為德州,就會發(fā)現(xiàn)運河對于德州的價值和意義,取“德水安瀾”之意.com/view/15582。
當我們將黃河,互克互生,治安德://baike://baike。/view/15582、運河放在德州整個發(fā)展歷史中。 德州之“德” 展開。
后笄出生于前21世紀,生活在夏朝,以善射聞名。
因其后來曾奪得夏朝國政,故后羿名帝羿。還稱夷羿,因為他是東夷族有窮氏部落首領。
廉頗出生于前3世紀,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是今德州陵縣人,趙惠文王時曾率軍大敗齊師,被拜為上卿,以勇力過人聞名于諸侯各國。
他被藺相如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的言行打動,負荊請罪,與之成為刎頸之交,同保趙國,傳為佳話。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陵縣神頭鎮(zhèn))人。
深得漢武帝器重,召為公車令(管理百官上書及皇帝征詔事宜)。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封泰山》、《責和氏璧》、《試子詩》等,后人匯為《東方太中集》。
竇建德(573?621)出身農家,世代務農,性格豪爽,武力過人,行俠仗義,有勇有謀,在當?shù)叵碛泻芨咄?。唐武德四年?21),李世民率大軍圍攻洛陽的王世充,王世35向竇建德求救。
第二年,竇建德率10萬大軍援救王世充,不幸在滎陽虎牢為唐軍所敗,被俘犧牲。 竇建德死后,魏州(今河南安陽)人民為他建立了夏王廟,以作紀念。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號應方,祖籍瑯訝臨沂(今臨沂),后徙居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少年就以博學多才、工于辭章而知名。
顏真卿出任平原郡(治所在今德州市陵縣)太守之前,在京城長安任殿中侍御史。 刻寫了《東方先生畫贊碑》。
雖有高功碩德,卻不能久位于朝,屢遭貶謫。同安祿山、李希烈等叛亂勢力展開殊死斗爭,最終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成為忠臣烈士的典范。
孟郊(751?814)中唐詩人,字東野,祖籍平昌(今臨邑縣德平鎮(zhèn))。 孟郊是中唐較有影響的詩人之一,以五言詩為主,不論在思想內容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有獨特造詣。
其中,《游子吟》就是其代表作。 邢侗(1551?1612)明朝書畫家。
字子愿,號知吾,臨邑縣邢柳村人。邢侗自幼聰慧,18歲被選拔為貢生,20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
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授南宮(今河北南宮)知縣。這期間,他興利除_,擒盜除黨,拒賄不貪,為國家累金巨萬。
萬歷十四年(1586),邢侗升任陜西太仆寺少卿。但當年五月,36歲的邢侗卻突然辭官還鄉(xiāng),過起了隱居生活。
還鄉(xiāng)以后,邢傾其“巨萬”家資修筑“涕園”,造景26處。 26景中有一景名為“來禽館”,是邢侗讀書和寫作的地方。
今臨邑一中圖書館東側山墻上嵌刻有“來禽館故址”石,據考證,此處就是“來禽館”故址所在。 。
德州市位于東經115°45′-117°24′,北緯36°24′-38°0′之間,黃河下游北岸,山東省的西北部。
德州北依北京、天津,南靠省會濟南,東連膠東半島沿海開放城市,西接山西能源基地,處在華北、華東兩大經濟區(qū)連結帶和環(huán)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以及“京九”經濟開發(fā)帶之中。 德州遠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生息繁衍。
傳說中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這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留下千古美談。唐、虞時屬兗州,夏代屬有鬲氏之國,商代屬兗州之域。
西周及春秋時期屬齊國。此后數(shù)千年,這塊古老的土地隨歷代封建帝王更替歸屬頻繁。
德州市現(xiàn)轄德城區(qū)與樂陵、禹城兩市和平原、陵縣、齊河、夏津、武城、臨邑、寧津、慶云8縣。 德州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華東、華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京滬、石德、邯濟和即將修建的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全市,并與京九鐵路交匯,京福(京滬)高速等19條國道、省道穿境而過。 面積: 1。
04萬平方公里 人口: 549。3萬人(截止到2004年末,數(shù)據來源:山東統(tǒng)計信息網 ) 市樹: 棗樹 市花: 菊花 氣候: 德州市基本氣候特點是受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冷熱干濕界限明顯:春季干旱多風回暖快,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光照資源豐富。
資料來源: 。
千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茫茫的淺海。到了4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代,一條奔騰咆哮的黃河夾帶著大量泥沙,不斷的把這里淤積成陸地,形成了現(xiàn)在的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這里崛起了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5000多年的悠久歲月,這里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跡,也記載了后羿射日的神話;這里曾是“少康中興”的舞臺,更是一代理學家董仲舒孜孜求學的所在。這就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明清以來素有“神京門戶”、“九達天衢”之稱的文化名城----德州。
00德州地處魯西北,東臨渤海,西望太行,南依濟南,北靠京津,“地處九河津要,路通九省舟車”,京杭運河穿城而過,是北京的南大門。
00德州之德緣于“德水”。德水為古黃河別名,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為德水,以為水德之瑞。漢置安德縣,意為以其德水安瀾耳。隋開皇三年(583年)稱德州,以后時廢時復,至唐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德州。歷史上她曾七移其地,六易其名。
00遠古時代,史書載:“渤海有封距,曾為黃帝之師”,說明德州與黃帝部落有著密切的關系。禹的時代,黃河入河北平原后,播為九河,即徒駭、太史、馬頰、覆膈、胡蘇、簡、潔、鉤盤、鬲津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就發(fā)生在這里。到了夏代,德州屬兗州之域有鬲氏之國。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滅商封呂尚于齊,德州屬齊國之地。戰(zhàn)國后期屬趙國。
00公元前221年,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實行郡縣制,設立鬲縣,屬齊郡,并筑有鬲縣城。西漢高帝4年韓信取鬲城置平原郡屬青州。三國時期屬魏國的平原郡。西晉統(tǒng)一三國后建立許多同姓王國,德州屬冀州平原國。西晉滅亡后,北方為少數(shù)民族占領,此時德州先后屬后趙、前燕、后燕等國。鮮卑人統(tǒng)一北部建立北魏政權與南方漢族政權對峙,此時稱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置安德郡,領安德、平原、鬲、繹幕4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為州,改安德郡為德州,德州名稱由此出現(xiàn)。
00唐武德4年(621年)復置德州,其中北境為將陵、西境為長河。五代十國戰(zhàn)亂時期,德州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后周顯德元年(954年)西境長河并入北境將陵縣。
00趙匡胤奪取北周政權建立北宋,因無力收復北方地區(qū),德州以北便成為宋和契丹的膠著前沿陣地。此時,宋把全國分為15路,德州屬河北東路的永靜軍(今景縣)。
00元統(tǒng)一中國后實行行省制度,1253年升將陵縣為陵州,屬河北道河間路。明初降陵州為陵縣,洪武5年(1376)設德州衛(wèi)。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改德州為散州,屬濟南府。
00民國廢州為縣,1913年改為德縣,1946年德州全境解放,德州地區(qū),后改為德州市。1994年12月撤消原德州市設立德城區(qū),德州市改為地級市至今,現(xiàn)轄德城、平原、武城、夏津、齊河、禹城、臨邑、陵縣、樂陵、寧津、慶云11個縣市區(qū)。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