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 道經(jīng)一至五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無形無象、永恒長存,無法用言語描述,所以用言語描述的道,不是永恒長存的道;名,變化多端、玄妙莫測,無法用語言闡述,所以用語言闡述的名,不是玄妙莫測的名。無,是用來描述天地萬物未產(chǎn)生之前的狀態(tài)的,無,是天地萬物的原始狀態(tài);有,是用來說明天地萬物產(chǎn)生之后的狀態(tài)的,有,是孕育天地萬物的母親。因此,始終保持清靜無欲的境界,才洞察得到“道” 和“無”的奧妙;始終保持心思專一的狀態(tài),才觀察得到“名”和“有”的微妙。“無”和“有”同出于“道”和“名”,兩者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本質(zhì)是一致的?!暗馈焙汀懊鄙钸h玄妙、難以琢磨,它是一切奧妙的根本。
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當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美時,這說明丑的事物已經(jīng)遍布天下;當天下人都知道好的事物好時,這說明壞的事物已經(jīng)充斥世界。美和丑,好和壞是互相對立、相互轉(zhuǎn)化的。同時,有和無互相轉(zhuǎn)化,難和易互為參照,長和短互相呈現(xiàn),高和低相對而存,音與聲相互諧和,先與后互相隨行:這是永恒的。因為圣人懂得事物對立面相反相成的道理。所以圣人用無為的法則對待世事,反而容易成就功業(yè);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反而容易教化百姓?!暗馈甭犎稳f物興盛敗亡而不橫加干涉,滋養(yǎng)萬物蓬勃生長而不據(jù)為己有,促進萬物成熟繁衍而不居功自傲。圣人功成業(yè)就又不攫為己有,所以他沒有得失的憂慮。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器重賢能的人才,可以使百姓不爭強好勝;不珍愛貴重的財物,可以使百姓不去偷盜;不顯露容易引起欲望的東西,可以使百姓心智不迷亂。因此,圣人治理百姓是讓他們內(nèi)心清靜、肚腹吃飽、心機減少、身體強健,讓百姓始終沒有機巧和貪欲;讓那些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人不敢任意胡為、不會肆意賣弄而已。如果像這樣,那么天下就沒有什么不能治理了。
4.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雖然空虛無形, 可一旦作用于“有”,它便效用無窮?!暗馈鄙钸h玄妙、變幻莫測啊,它是天地萬物的根源,但又好像什么都不是。它消磨萬物的尖銳鋒芒,解除萬物的紛擾糾纏,它與光輝、潔白融合,又與塵土、污垢混同:道無所不能啊又無所不在。道寂靜無聲、隱沒無形啊,它客觀存在,但又無法捉摸。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因何產(chǎn)生,我只知道它在日月星辰、天地萬物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淈(gǔ),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沒有意念,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任萬物自生自滅,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既不重視也不輕視;圣人沒有偏見,無所謂仁愛不仁愛,他任百姓自由自在,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既不偏愛也不歧視。天地之間的空間,大概跟風箱相像吧?雖然風箱里面看起來是空的,實際上它的效用無窮無盡:不鼓動它,它虛靜得什么也沒有;要是鼓動它,里面就會有風流出,并且越是鼓動,產(chǎn)生的風就越多。天地之間的空間跟風箱一樣,里面好像什么也沒有,但它的效用無窮無盡:天地寧靜,萬物則自然寧和;天地運動,萬物亦順時而動,天地大動,萬物則顛倒傾覆。鼓動風箱要把握節(jié)奏,才能控制好火候;天地運動也跟鼓動風箱一樣,要保持適度,萬物才能生生不息;說話也跟鼓動風箱一樣,話說得多,就像風箱鼓動得快,不僅不能達到預(yù)期效果,反而消耗精力;治世也跟鼓動風箱一樣,政令頒布得越多,就像風箱鼓動得越快,不僅不能達到預(yù)期效果,反而勞民傷財。因此,一個人,無論是說話做事還是經(jīng)邦濟世都應(yīng)把握好度并且時常保持虛空寧靜的狀態(tài)。
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三個精髓 自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問 世 以 來,人 們 對 其 研 究 探 討 從未 間 斷,仁 者 見 仁,智 者見 智,眾 說 紛 紜,莫 衷 一 是。
我 認 為,“天 人 合 一 ”的 思 想 念、“道 法 自 然”的 處 事 原 則、“無 為 而 治 ”的 行 為 方 式,是 其 思 想 精 髓,應(yīng) 作 為 重 點 來 研 究,進行 深 刻 思 考 。 一 、“ 天 人 合 一 ” “天 人 合 一 ” 闡 述 了 人與 自 然 的 關(guān) 系 , 是 人 類 養(yǎng) 生 和 環(huán) 境 保護 的 哲 學 基 礎(chǔ) 《 道 德 經(jīng) 》 通 篇 滲 透 了 “天 人 合 一 ” 的 思 想 , 是 從 “ 道 ” 的 概 念 出 發(fā) , 間接 從 各個 不 同 側(cè) 面 進 行 闡 述 的 。
“ 道 ”是 虛 空 之 間 的一 切 有 形世 界 與 無 形 世 界 的 本 源 , 也 是 自 然 界 和 人 類 社 會 的 總 法 則 ?!暗?可 道 , 非 常 道 ” 。
“道 ”是 難 以 言 說 的 , 能 說 清楚 的 就 不 是 “常道 ” 。 “ 道 之 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道 ” 就 是 這 樣 一 種 似無 而 有 , 似 有 實 無 的 東 西 。
“ 道 ” 的 本 性 是 自 然 無 為 的 ,能 化 生 萬 物 。 天 的 處 事方 法 就 是 天 道 。
當 證 明 了 天 道 自 然 , 天 道 就 成 為 表 示 自 然 規(guī) 律 的 概 念, 老 子 認 為 天 道 是 人 們 行為 應(yīng) 該 效 法 的 原 則 。 在 研 究 社 會 現(xiàn) 象 時 , 老 子 發(fā) 現(xiàn) 天 道 和 人 道 的 不 同 , 要 求 人 們 應(yīng) 該 效 法 天道 。
當 把 天 和 人 放 到 一 起 研 究 時 , 發(fā) 現(xiàn) 天 和 人 都 遵 循 著 同 一 原 則 ,就 是 紛 紜 變 化 的 事 物 都 要 回歸 到 他 們 的 出 發(fā) 點 , 并 且 是 一 種 永 恒 現(xiàn) 象 , 所 以 叫 做 “ 常 ” 。 認 識 了 常 , 就 能 包 容一 切 , 處 事 公 平 , 天 下就 會 歸 從 , 也 就 能 長 久 。
人 們 效 法 天 道 , 做 到 虛 受 一 切 包 容 萬 物 , 人與 自 然 才 能 和 諧 相 處 , 呈現(xiàn) “天 人 合 一 ” 的 狀 態(tài) 。 老 子 認 為 , 要 真 正 達 到 “天 人 合 一 ”, 人 們 就 必 須 要 按 “道 ” 的 要 求 , 加 強 自 身 的 修養(yǎng) ,重 視 一 個 道 德 問 題。
《道 德 經(jīng)》第 三 十 八 章 論 德 中 說:做一個真正的好人,心身健康的人,寸步都離不開德。失德就是人類痛苦的根源,健康喪失的禍首。
德性的圓周、充實、淳厚,是人類心身健康的根本保證,是社會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提。上德之人,行德而不自恃,為民服務(wù)的理念已深入心中,他們認為為民服務(wù)的事情是自己當作當為的,從不求取回報;而下德之人,哪怕只做了一點點好事,也大肆宣揚,生怕別人不知,貪圖虛名,求取回報,是無德的表現(xiàn)。
一個人如果德不具備,就要從仁入手來培補自己的德性;如果仁也不具備,就要從義上來入手;如果義也不具備,就要從禮上來入手。《道德 經(jīng)》 提 倡 人 們 都 要 修 上 德,行 上 德,而 下 德 是 必 須 要 徹底 拋 棄 的。
《道 德 經(jīng)》倡導(dǎo) 思想 上 要 淡 泊 名 利 , 清 心 寡 欲 , 虛 靜 自 守 , 包 容 一 切 ; 行 為 上 要 物 我 兩 忘, 卑 賤 下 處 , 柔 弱 守 中, 處 于 無 爭 、無 為 、無 欲 的 狀 態(tài) ; 待 人 上 不 驕 不 躁 , 誠 懇 謙 虛 , 只 作奉 獻 , 不 求 索 取 , 行 不 言之 教 , 處 無 為 之 事 。 所 有 這 些 , 既 反 映 了 “ 道 ”對 個 人 修 養(yǎng) 的 要 求 , 概括 了 中 華 文 化 關(guān) 于 做 人 的美 德 ,對 執(zhí) 政 者 來 說 加 強 道 德 修 養(yǎng),常 修 為 政之 德,應(yīng) 是 當 今 解 決 腐敗 問 題 的 根 本 途 徑。
同 時,《道德經(jīng)》 也 揭 示 了 人 類 養(yǎng)生的 要 訣 。 人 們 若 能 真 正 按 “ 道 ”的 要 求 修 身 養(yǎng) 性 ,進 入清 靜 無 為 、順 其 自 然 的 境 界 , 就 能 海 涵 自 然 精 氣 , 滋 心 養(yǎng) 身 , 延 年 益 壽 。
對 “天 人 合 一 ” 的 思 想 , 還 可 以 從人 患疾 病 時 其 癥 狀 變 化 中 得 到 驗 證 。 人 的 疾 病 產(chǎn) 生 , 是 由 人 體 內(nèi) 正 氣 與 邪 氣 相 互 斗 爭 , 正 不 勝邪 致 使 陰 陽 失 去 平 衡 的 結(jié) 果 。
其 臨 床 癥 狀 表 現(xiàn) , 又 與 天 氣 的 陰 陽 消 長 相 關(guān) , 大 多 數(shù) 疾 病 在 上午 和 白 天 癥 狀 較 輕 , 而 到 了 下 午 和 晚 上 , 其 病 癥 就 會 加 重 。 原 因 是 上 午 和 白 天 , 人 體 陽 氣 增強, 又 得 天 之 陽 氣 的 幫 助 , 則 陽 盛 陰 衰 正 勝 邪 , 故 病 癥 就 減 輕 ; 而 下 午 和 晚 上 , 人 體 陰 氣 漸 盛,又 遭 天 之 陰 氣 的 侵 襲 , 則 陰 盛 陽 衰 正 不 勝 邪 , 所 以 病 癥 加 重 。
此 外 , 有 些 時 疫 性 的 疾 病 ,往 往隨 著 季 節(jié) 性 的 變 化 而 產(chǎn) 生 或 消 失 , 就 更 能 說 明 “天 人 合 一 ”的 道 理 了 。 人 類 社 會 早 期 , 生 產(chǎn) 力 低 下 , 科 學 技 術(shù) 不 發(fā) 達 , 且 人 數(shù) 少 , 生 活 需 求 簡 單 , 易 于 得到滿 足 , 人 對 自 然 界 的 侵 害 不 明 顯 , 人 與 自 然 能 和 諧 相 處 。
但 隨 著 生 產(chǎn) 力 的 發(fā) 展 和 科 技 水 平的 提高 , 人 們 為 了 滿 足 自 己 的 物 質(zhì) 欲 望 , 開 始 對 自 然 界 進 行 掠 奪 性 的 開 發(fā) 利 用 , 造 成 生 態(tài) 環(huán)境 失 去平 衡 。 當 今 世 界 人 與 自 然 無 法 處 于 相 對 平 衡 狀 態(tài) , 突 發(fā) 性 的 暴 風 、暴 雨 、地 震 、干 旱等 自 然 災(zāi)害 頻 頻 發(fā) 生 , 給 人 類 的 生 命 財 產(chǎn) 造 成 了 極 大 損 失 。
其 主 要 原 因 , 是 工 業(yè) 文 明 的 發(fā) 展, 大 量 的 廢物 和 廢 氣 任 意 排 放 , 給 自 然 環(huán) 境 造 成 嚴 重 的 污 染 ; 對 地 表 和 地 下 自 然 資 源 掠 奪 性的 開 發(fā) 利 用 ,破 壞 了 植 被 和 地 殼 結(jié) 構(gòu) , 造 成 水 土 嚴 重 流 失 ; 大 國 搞 軍 備 競 賽 , 無 。
好像沒有,不過好像第五章中出現(xiàn)了“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第八章也出現(xiàn)了“水”,《道德經(jīng)》辯證法用的多。
《莊子》用的比喻很多,非常浪漫。不過佛學的《百喻經(jīng)》(全稱《百句譬喻經(jīng)》)有98個寓言故事,再加上一頭一尾,正好100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重樓寓”,“猴投水月”,故事家喻戶曉。
魯迅曾說:佛藏中經(jīng),以譬喻為名者,亦可五六種,為《百喻經(jīng)》最有條貫。胡適也曾說:《百喻經(jīng)》是詞句優(yōu)美的散文。
臺灣作家林清玄說:如果要選出一部佛經(jīng),讓6歲到106歲的人都可以讀,都能有感受,應(yīng)該就是《百喻經(jīng)》了。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今安徽渦陽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河南鹿邑太清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于孔子。朱強說又稱老聃。
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
老子著有《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fā)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shù)。
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chuàng)世說的雛形。
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樣貌:據(jù)太平廣記所記載: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
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酣浮豐簧薟毫奉桐斧昆,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深刻影響,其內(nèi)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
《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老子的小故事:
周朝大夫尹喜,少時即喜好古籍,善觀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見未來。一日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圣人當度關(guān)而西,于是請任函谷關(guān)令。在關(guān)上他叮囑守關(guān)士卒:“數(shù)日之內(nèi)將有大圣人路經(jīng)此關(guān),汝等見有形貌脫俗之人要立即稟報。”同時派人灑掃道路,夾道焚香,以迎圣 人。
一日,老子要到西域去開化世人,準備出函谷關(guān)。尹喜聞報有位白發(fā)老翁道骨仙貌,駕青牛之車欲出關(guān),立即趕來迎接,在牛車數(shù)丈前跪拜道:“關(guān)令尹喜叩見圣人!”老子說:“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
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觀大圣,神姿迥絕,邊吏何足掛齒?誠望圣人賜教。”老子說:“子何所見而知?”
尹喜說:“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過昴,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西行度關(guān);紫氣浩蕩,長達三萬里,知來者至圣至尊絕非一般之神;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圣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伏望指點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盡?!?/p>
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見,當?shù)枚仁酪??!币苍侔莸溃骸案覇柎笫バ兆?,可得聞乎?”老子說:“吾姓字渺渺,從劫至此,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币猜犝f是老子,焚香叩頭,恭敬地拜其為師。
尹喜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西行去開化西域,晝行夜宿,一日來至一處,見此地祥云繚繞,龍飛鳳舞,百卉芬芳,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稱贊此處乃天下福地,說道:“道,可道,非常道,……?!?/p>
洋洋灑灑五千言,皆是老子關(guān)于道德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由尹喜記錄,世謂之《道德經(jīng)》。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dǎo)虔心修行,并弘揚道家學說,后來修成大道,被稱為無上真人,又稱尹真人。
擴展資料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并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是《圣經(jīng)》,其次就是《道德經(jīng)》。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quán)術(shù)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子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guān),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jīng)》時,一年逾百歲、鶴發(fā)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愿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jīng)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xiàn)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谷;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xiàn)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愿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么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于人于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
這個鏈接是中國老子網(wǎng)網(wǎng)站的鏈接,里面有很多老子的傳說故事,你可以看一下
/show.asp?id=77
/index.asp
我下面之復(fù)制了一個紫氣東來。
紫氣東來
顧名思義,“紫氣東來”就是紫氣自東而來。比喻祥瑞降臨。正是由于它的美好含義,所以在中國民間,當每年的春節(jié)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喜歡把它作為春聯(lián)的橫批,貼在門框上。
漢朝人劉向在《列仙傳》中寫道:“老子西游,關(guān)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guān),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這句成語就出典于此。此處所說的“關(guān)”是指函谷關(guān),在河南省最西部的靈寶市北邊,是中國最早的雄關(guān)要塞之一,與山海關(guān)、武勝關(guān)等齊名,并稱為中國八大雄關(guān)。春秋時期開始建立,三千多年來,一直都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關(guān)于“紫氣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quán)位的戰(zhàn)爭經(jīng)常發(fā)生,老子預(yù)料到,將來會發(fā)生更大的戰(zhàn)亂,所以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一個清晨,函谷關(guān)善觀天象的關(guān)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便出關(guān)相迎,果然見一長須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來,請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的文章,約五千字左右,后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jīng)》。老子寫完文章后,騎著青牛繼續(xù)向西走,后來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無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只有五千字,但卻留下了許多成語,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都出于此,被中華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進入函谷關(guān)風景點,就能感受到“紫氣東來”的文化氣息,老子騎著青牛飄然而至的石頭塑像、老子撰寫《道德經(jīng)》的書案“靈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躍然眼前。由于函谷關(guān)散發(fā)出來的“紫氣東來”的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吸引著海外眾多的游客慕名而來,領(lǐng)略這千古雄關(guān)的美麗風采。
孔子拜師于老子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shù)日??浊鹣蚶献愚o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shù)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guān),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jīng)》時,一年逾百歲、鶴發(fā)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愿向您討教個明白。
"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jīng)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xiàn)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
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谷;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現(xiàn)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愿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么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
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于人于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 老翁頓然大慚。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