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
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
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連于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
目連乃依佛囑,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yǎng)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yōu)楣贰?/p>
目連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到現(xiàn)在,而且是口口相傳,關鍵在于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望母山,位于安徽省舒城縣山七鎮(zhèn)梅坊村,為大別山支脈,海拔544米,雖無黃山之幽華山之險,到也自成一體,不乏小巧精致之美.
據(jù)民間相傳,自唐至清山中小景頗為壯觀,如魏徵塔,將軍墳,飛來石,雙峰石,煉丹池,萬年井,煙云洞,觀音洞,普靈庵,園國庵等.
傳說小唐王游地府,就跟此山大有關系,唐太宗李世民一日午休,赴陰司,眾小鬼向其索銀,李當時無銀付,適逢一老母自稱家住山七王母山,愿借銀付眾鬼,李十分感動,于是貞觀十二年,唐王派魏徵,蔚遲敬德來王母山還債,探知王母已西游,乃建王母娘娘廟,一時香火旺盛,遐邇聞名.故此山有名王母山.
望母山之名則又有一說,傳說古時有一少年發(fā)薪山中,名曰麥子,此人生性兇悍,尤對其母不孝,花甲老母每日步行數(shù)里步履蹣跚為其送飯,他卻總是百般挑剔,動輒拳腳相加,這天麥子砍完柴正在休息,忽聞頭頂有鳥鳴聲,麥子一時好奇便爬上樹梢,卻發(fā)現(xiàn)一之瞎眼老鴉,躺在窩中奄奄一息,小鴉四處覓食來喂其母,麥子大為感動,烏鴉尚知反哺盡孝,何況自己堂堂七尺男兒,一想到自己對老母往日所為,不免在心中暗自后悔,這日老母又來送飯,途徑山下小溪,正踮著小腳顫巍巍的過石頭鋪子,麥子一看老母來了,便急匆匆的沖下山去迎,老母一看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引得兒子怒氣沖沖,心中暗怕不免慌神,腳下一滑便落入了河中,適時正是暴雨過后,山溪湍流,可憐老母頓時變沒了蹤影,麥子跑道下游將河中沙土扒了一遍來找老母尸體,哪里還能找到,又在河邊傷心后悔了一陣后跑到當時砍柴的山上一路向山頂跑去希望站的高點再高點可以在見老母一面,正是應了那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麥子從此以后生性大變,發(fā)誓從新做人,而這座飽含著追悔和遺憾的小山從此就被叫做望母山,麥子扒沙的河灘被稱為扒娘河,至今山頂上還矗立著兩塊高聳入云的巨石,據(jù)說是麥子當時情急之下隨手拾來掂在腳下之用,而老母也終于最后圓了麥子的夢想,在河下游若隱若現(xiàn)的出現(xiàn)了,這個地方后來則被稱為獻尸灘。
漢郭巨,家貧。
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
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p>
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漢朝的時候。
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
家里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
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
郭巨因為家里窮得不能夠奉養(yǎng)母親?,F(xiàn)在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
如何是好呢。于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
再到母親里去進食物。有一天。
兒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驚慌得了不得。
哭著。郭巨說。
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
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兒子埋葬了。
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他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
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個霹靂。
把兒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
上面有字寫著。說是上天賜給孝子郭巨的。
○天緣記 其名曰擺花張四姐思凡。
出於鼓詞?;奶苹猛?/p>
然鋪設人物兵馬旗幟戈甲戰(zhàn)鬬擊刺之狀。洞心駴目。
可喜可愕。亦有足觀者。
段成式諾皋記云。天翁姓張名堅。
字刺渴。漁陽人。
然則謂天女姓張。固非無因也。
大略云。張女四姐。
玉皇之女。王母所生。
【王母若指西王母。則不在天宮。
此蓋因玉皇而稱王母耳?!挎⒚霉财呷?。
居斗牛宮中。宋仁宗時。
東京崔文瑞者。貧士也。
奉母居破廟中。女與崔有仙緣。
故下嫁之。崔一旦巨富。
金珠寳貨。不可算數(shù)。
富人王員外誣崔為盜。張指揮納其賄。
酷刑拷崔。女乃入獄救崔出。
盡縱獄囚。殺王員外。
指揮奏于朝。遣包拯捕女。
又為所擒。已而釋還。
奏請用楊家將討之?!敬擞謪⒂脳罴覍⒀萘x?!?/p>
楊文廣、呼延慶與戰(zhàn)。皆為收入攝魂瓶中。
復用楊家女將木桂英、李三娘、查查公主、藍峰小姐、賽花小姐五人。皆能駕霧騰云。
飛沙走石。交戰(zhàn)時各顯神通。
復盡被收入攝魂瓶。包拯入地府。
又往佛國徧察之。皆不得其根底。
乃至南天門謁老君。引奏玉皇。
查點斗牛宮。始知其下界三日。
乃命火龍、哪吒、齊天大圣三天將同往。令取還天宮。
及交戰(zhàn)復皆大敗。訴於王母。
令其姊妹六仙女共說之。令謁玉皇。
復還天上。乃呼崔母及文瑞同升。
俱證仙果。其所盜用天上三寳。
一曰鉆天帽。戴之則三十三天任其獨往獨來。
一曰入地鞋。履之則十八層地府任其自出自入。
一曰攝魂瓶。用之則天神天將皆為所攝。
其說頗仿西游記、封神演義。各出皆仙女當場。
戎裝武飾。他劇所無也。
【按劇指張四姐為織女。雖甚誕妄。
然太平廣記所載。唐人郭翰乘夜臥庭中。
空中有人冉冉而下。鳳冠瓊履。
曰吾天上織女也。仰慕淸風。
愿托神契。如是者凡一年。
劇蓋本此。又韋安道遇后士夫人。
天后以為魅物。令正諌大夫明崇儼。
用太乙符籙法治之。不效。
因致壇醮之籙。使徵八極厚地。
山川河瀆。丘墟水木。
主職鬼神之屬。其數(shù)無闕。
又徵人世上天累部八極之神。具數(shù)無闕。
崇儼請自見而索之。忽若為物所擊。
奄然斥倒。稱罪請命。
其后安道隨與俱去。夫人被法服。
居大殿。奇容異人。
來朝皆華冠長劍。被朱紫之服。
此記言張氏靈通。包拯徧察。
不能知其根柢。天神與戰(zhàn)。
亦皆不勝。鋪敘點染。
彷佛近之。】。
孟母三遷 還有 王羲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造詣很高,被公認為“書圣”。
他的《蘭亭集序》至今仍為書法愛好者酷愛。“坦腹東床”的故事說的就是王羲之。
晉代太尉郗鑒派一個門客到丞相王導家去選女婿,王導領著門客“就東廂遍觀子弟”。門客回來復命,對郗鑒說:“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錯,但是聽到有人選女婿,卻變得拘謹起來,只有一位在東邊床上敞開衣襟坦腹吃飯的,若無其事?!?/p>
郗鑒說:“這正是一位好女婿?!庇谑蔷桶雅畠杭藿o了他。
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這就是“坦腹東床”代表擇婿的典故。
遂用“東床”“東坦”代指女婿。 下面給家長朋友說一段王羲之夫婦倆教子習書法的故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
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p>
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
“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wěn)。”
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
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xiàn)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p>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相傳,岷江河畔住著母子倆,兒子叫阿牛,給地主家放牛,母親給人織布。有一年大旱,莊稼幾乎顆粒無收,不少人家背井離鄉(xiāng)。阿牛見母親年歲已高,不忍心離母親而去,便忍饑挨餓地繼續(xù)為地主家放牛。這一日,阿牛像往常一樣四處尋找牛草,不知走了多少路,翻了多少嶺,突然,他眼前一亮,發(fā)現(xiàn)了一大簇長得青翠的草。
阿牛欣喜若狂,彎腰便割,不一會兒,草就被割光了。阿牛正要起身離開,剛割過的地方又長出了草,跟沒割過一樣青,一樣茂密。阿牛又拿鐮刀割了起來,等他割完,草又長出來了。阿牛為了一探究竟,索性把那草連根拔起,結果草根下有一個巨大的珠子,像夜明珠一般,阿牛撿起珠子高興地回到家里。
家中的老母親正為沒有米燒飯而發(fā)愁,阿牛把珠子放到米缸里,奇跡出現(xiàn)了,一眨眼工夫,米缸里已裝滿了白花花的大米。阿牛把珠子放在水缸里,立刻水滿缸。阿牛依舊為地主家放牛,只是鄰居家缺少糧食時,他總把珠子拿出為鄰居解去燃眉之急。
好景不長,神奇珠子的消息傳到了地主的耳朵里,他以種種理由逼迫阿牛交出珠子,結果沒有得逞,便帶了一大幫家奴,上門強搶,阿牛情急之下,把珠子吞到了肚子里,地主見了,罵罵咧咧地去了。地主走后,阿牛覺得口渴得厲害,接著連喝了幾瓢水都沒解渴,反而越喝越渴,索性扒在缸邊直接用嘴喝,一眨眼工夫,阿牛喝完了一缸水。
結果反倒是面如關公,渾身燥熱,嘴里不停地說:“我渴死了,娘,我要喝水。..”阿牛的娘一看,有些害怕了,但是兒子的聲聲乞求,好似割娘的心呀。阿牛娘說:“兒呀,家里沒水了,咱到河邊去喝吧。”娘倆來到河邊,阿牛趴在河邊拼命喝水。
阿牛娘怕兒子會落水,兩只手使勁按住阿牛的一條腿,嘴里不停地叮囑道:“兒啊,你慢慢喝,別噎著了?!睗u漸地,阿牛的身體變了,腿上出現(xiàn)了片片鱗甲,一只腿變成了龍爪。阿牛娘見了,嚇壞了,失聲大叫。阿牛轉過頭,瞧了一眼他娘,此時,阿牛變成了頭上長犄角,嘴闊,須長的一條龍。
阿牛的娘驚得慌忙松了手,那龍迅速游到水里,留下阿牛的娘聲嘶力竭般的呼喚在岷江河畔回蕩。那龍聽見呼喚聲,一步一回頭,一個回頭,浪越涌,整整二十四個回頭,岷江河河水暴漲了,淹毀地主家,當然也淹死了不少黎民百姓。那龍被稱為“逆龍”。等河水退去后,岷江河就多了二十四個灘,人稱“二十四個望娘灘”。
擴展資料
李明璋于1953年創(chuàng)作川劇《望娘灘》,使這一神話在人民性和藝術性、傳奇性和歷史性的統(tǒng)一上得到深化。
“望娘灘”作為后世民間流傳的神話,偶有古書記載作憑依,至今在長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許多地方,都將這個神話作為很久以前、發(fā)生在本地的故事來加以演繹,幾至于有水就有灘,有灘就有“望娘灘”的境界。
在各地以“望娘灘”命名的河道,多不勝數(shù),如岷江有“二十四個望娘灘”,大寧河有“四十八道望娘灘”,浙江嵊州有“九十九道望娘灘”……另有傳說,渴龍一次次回首望娘,每抬頭一回,河心便出現(xiàn)一個龍?zhí)?,又稱“望娘潭”。
“望娘灘”作為民間神話故事,在民間影響較大,幾乎是家家戶戶閑暇時擺龍門陣常有的內容。
據(jù)此傳說,各地編成了多種戲劇,如《打草降孽》《拿孽龍》等。李明璋則于1953年創(chuàng)作川劇《望娘灘》,使這一神話在人民性和藝術性、傳奇性和歷史性的統(tǒng)一上得到深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望娘灘
1、“親嘗湯藥” 的故事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 (前180年) 即帝 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 不交睫,衣不解帶; 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 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的統(tǒng)治時期被譽為 “文景之治”。
2、“嚙指痛心”故事講的是: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 “曾子”,以孝 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 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 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 “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 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 的修養(yǎng)方 法,相傳他著述有 《大學》 《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 “宗圣”。
擴展資料:
據(jù)說老烏鴉不能自己去找食物的時候,小鴉會用把吃進去的東西反哺出來,也就是吐出來給老烏鴉吃,來感戴老烏鴉的恩義,這就是動物長大后反過來“贍養(yǎng)”父母的行為;
小羊羔喝奶的時候是跪著的,這是一種感恩的舉動;
人不亂倫,馬不亂性,好馬比君子,馬不欺母。馬的嗅覺、味覺、聽覺特別靈敏發(fā)達,每當兒馬和母馬交配之時,兒馬首先要用鼻子嗅一嗅、甚至用舌尖品一品騍馬陰道的氣味,它能辨別出來是不是自己的母親。
如果是自已的親生母親,它會立即作罷,絕不會進行交配、作此茍且之事!這便是著名的“馬不欺母”。所以說,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東方朔偷桃
東方朔偷桃的典故源于以下傳說:漢武帝壽辰之日,宮殿前一只黑鳥從天而降,武帝不知其名。東方朔回答說:“此為西王母的坐騎‘青鸞’,王母即將前來為帝祝壽?!惫唬暱涕g,西王母攜7枚仙桃飄然而至。西王母除自留兩枚仙桃外,余5枚獻與武帝。帝食后欲留核種植。西王母言:“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原地薄,種之不生?!庇种笘|方朔道:“他曾三次偷食我的仙桃?!睋?jù)此,始有東方朔偷桃之說。東方朔并以長命一萬八千歲以上而被奉為壽星。后世帝王壽辰,常用東方朔偷桃圖慶典 .
相傳在4000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連續(xù)發(fā)生特大洪水。
黃河改道南流,奪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整個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災難當中。這時候,堯主持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研究水患問題。
人們一致推薦有治水傳統(tǒng)的夏族首領鯀也就是禹的父親主持治水。鯀采用“堙障”的辦法,修筑堤壩圍堵洪水。
但是洪水如此兇猛,所修筑的堤壩頻繁地被大水沖垮。鯀因為治水不利而被處死。
禹繼承父志,決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辭千里跋涉,從黃河流域來到了淮河邊上的涂山。最終禹憑借一片堅貞,從涂山氏國酋長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經圖》,同時贏得了蒙之愛女的芳心。
蒙之愛女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夏本 望夫石紀》中所記載的“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p>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不回家園。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黃海。
為了疏通淮河,禹劈開荊、涂二山,從此這兩座山便夾淮河而對立了。 而此時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從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就此流傳。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遠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見禹的歸來。
她朝思暮想,最終精誠所至,化作一塊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東端,后人把它叫做啟母石。 而涂山氏女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初學記》卷五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
"遼寧省興城市西南望夫山之望夫石,則傳為孟姜女望夫所化。 其它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隆德縣西南、江西省分宜縣昌山峽水中、貴州省貴陽市北谷頂埧、廣東省清遠市均有望夫石。
參閱《嘉慶一統(tǒng)志.錦州府》又《平涼府》、《袁州府》、《貴陽府》及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望夫石》。曹丕《列異傳》也記載望夫石的傳說。
原文:武昌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 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
版本一 望夫石矗立在香港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這塊大石約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個背著小孩的婦人。
有關望夫石的悲慘故事可謂家傳戶曉,對沙田的居民來說更是耳熟能詳。傳說在沙田,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妻子產下女嬰后就病逝,遺下女嬰,鄰居的妻子亦產下麟兒,她憐憫那孤女,為她哺乳。
兩位孩子自幼青梅竹馬,相處融洽。不久女孩的父親亦逝世,孤女成為鄰居的“童養(yǎng)媳”,長大后,跟男孩結婚,并育有一對兒子。
有一年發(fā)生天旱,農作物失收,丈夫為求生計,被迫舍下妻兒與同鄉(xiāng)出洋謀生,誰知一去不回就音訊全無。婦人只好每天手抱幼子背著長子,攀登高山,遙望遠洋,冀盼丈夫歸來,日日如是,風雨不改。
有一天,母子三人如常登山時,突遇狂風暴雨,雷電交加,母子三人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于世上,但他們站立的位置卻出現(xiàn)一塊巨大的石巖,形似失蹤母子三人。傳說是其深情感動蒼天,把他們化成石巖,永守山峰。
版本二 傳說孟姜女千里尋夫終于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到時天色已晚,城門四閉,無法過關。
孟姜女孩子非常著急,夜不能寐,便登上鳳凰山,立在一塊大石上向遠處的長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見呢,她焦急異常,便函在這大石上來回走動,急盼著天快點亮,好早日過關與夫團聚。不想一夜之間,足跡竟深深的印在了石頭上,于是后人便把這塊大石稱作望夫石。
孟姜女廟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塊,上面有幾個石窩窩,傳說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腳印。石上還刻有三個大字---"望夫石"順治八年山石道白輝所書。
凡到此的游覽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個影,以寄托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好像只有這樣才不枉孟姜女廟一行。
版本三 桂林地區(qū)山石怪異,各具特點,也有一處“望夫石”。 在桂林漓江邊九牛嶺下的的江峽叫黃牛峽,沿峽你能看到“群龍戲水”、“青蛙過江”等奇觀,接著,就進入了斗米灘。
在斗米灘,你能欣賞到望夫石。 關于望夫山有多種傳說,其中一種是:相傳,曾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剛出生的孩子撐船路經此地時,船不幸擱淺。
眼看口糧只剩下最后一斗米,丈夫于是爬上山頂四處了望,以便發(fā)現(xiàn)救援的船只。一直守在那里,始終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做一塊石頭。
妻子見丈夫久去不回,便背著孩子上山尋找,剛走到山腰,望見丈夫已變成石人,頓時傷心欲絕,一同化做石頭。清代詩人李秉禮曾賦詩:江頭望夫處,化石宛成形。
兩洗髻鬟濕,煙橫黛眉青。 離魂悲壯宇,積恨感湘靈。
何事遠游客,征帆去不停。 還有一種說法是:以前,有一對撐船為生的夫妻,正值數(shù)九寒冬,他倆逆水行船,倍受辛勞。
傍晚,夫妻倆泊船江邊,遇到一個老婦人,拖兒帶女的來向他們討米。夫妻倆 見她們實在可憐,就把僅有的一斗米送給了老婦人。
夫妻倆斷糧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來接濟??赡菚r偏偏沒有往來船只。
正是 屋漏更遭連夜雨。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了望船只。
有一天,妻子見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結果 發(fā)現(xiàn)丈夫已被大雪。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