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公案的鴻門宴,其始其終都與一個人物掛上了號,這個人就是曹無傷。
給人的印象是,這是一個剛剛出場就立即謝幕的人物、卻讓歷史永遠地記住了他。后世甚至以為,因為曹無傷才有鴻門宴。
菜九以為,可能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是,無論有沒有曹無傷,都會有鴻門宴。 除曹無傷外,劉邦所部的左司馬尚有三人,他們是蓼侯孔藂,費侯陳賀,斥丘侯唐厲。
但一提到左司馬,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曹無傷。比如,沛公初起兵時斬秦泗川守壯的功臣就是左司馬,《高祖本紀》記此事曰:“沛公左司馬得泗川守壯殺之?!?/p>
《索隱》引顏師古云:“得,司馬之名。非也。
按后云左司馬曹無傷,自此已下,更不見替易處,蓋是左司馬無傷得泗川守壯而殺之耳。”這一來二去,就將這一樁大功落實在了曹無傷的名下。
只是這種認定不是沒有爭議的,《史記會注考證》引周壽昌曰:“沛公此時左司馬尚有孔聚、陳賀、唐厲、不止曹無傷一人?!豆Τ急怼房勺C?!?/p>
但菜九以為,這個功勞可能還真應(yīng)該歸之于曹無傷。因為另幾人是漢之功臣,如果是他們中某人所為,直接說就是了,何必只保留官職而不提姓名。
可能的原因是曹無傷已成了罪人,不便提。而擊殺秦郡守之功又是反秦戰(zhàn)事之最可稱道者,不容沒去,故有此種記載方式。
當然,記不住人的姓名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發(fā)生的。但考慮到沛公部此時剛剛起兵,部隊的建制尚屬草創(chuàng),是否有官銜名號還很成問題,此官職極有可能是日后追記的。
非常奇怪的是,考查追隨劉邦起兵的幾個親信: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周紲的早期官職,竟與司馬之職無一絲一毫的聯(lián)系。司馬之職更像是楚制,而劉邦部沿用的官職更多的是參照了秦制。
比如樊噲、曹參等人均是由七大夫而五大夫,繼而為執(zhí)帛或執(zhí)圭,再沒見司馬之職。菜九以為,此職或者非劉邦主干部隊的官職,更可能先為劉邦的兄弟部隊呂澤部所專有,因為呂澤所部用楚制更多。
司馬官職可能不低,灌嬰擊楚最后一戰(zhàn)的功勞薄上還特意記了“降左右司馬各一人”,說明此官職的重要。有鑒于此,曹無傷至少是個立有戰(zhàn)功的人,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參加過秋收起義及萬里長征的老紅軍。
像這樣一個追隨劉邦或呂澤反秦出生入死的人,到了兩軍對峙的節(jié)骨眼上,怎么會暗中向項羽一方去搬弄是非呢?,F(xiàn)在有些教案將曹無傷說成是項羽在劉邦陣營中的內(nèi)應(yīng),這個看法不對。
劉項兩軍長時期聯(lián)手作戰(zhàn),曹項原本認識也很正常。此時曹只是主動投靠,是否為項氏接納尚屬未知數(shù),又如何內(nèi)應(yīng)得起來。
何況,曹無傷所說并不是什么重大機密,與其說是通風報信,不如說是政治表態(tài)。其所作所為更像是為自己留個后路。
為什么會是這樣?自從項羽破關(guān)而入,兩軍的態(tài)勢敵意甚濃,項強劉弱,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來會是什么結(jié)果。不僅是劉邦,其所部稍有頭腦的將領(lǐng)也能判斷出局勢的危急,曹無傷的告密也正是在這種情形下發(fā)生的。
像曹無傷這樣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數(shù)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時有安享勝利成果的心理狀態(tài)也很正常。而一旦重新開戰(zhàn),享受勝利的前景就會完全泡湯。
當然,如果能站在勝利者一方,則又將另當別論。曹無傷所為,就有點向下一個勝利者投靠的傾向。
也就是說,曹無傷做了兩軍將打起來的準備,而根本沒想到兩軍有可能打不起來。一旦打不起來,曹氏所為將為兩邊所不容。
所以古人說,禍莫大于欲利,豈空言哉。 曹無傷傳遞的情報內(nèi)容是:“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p>
此言不得完全視之為進讒,而應(yīng)當作具有某種可信程度的史料。曹無傷通風報信的內(nèi)容,從幾個方面刺激了項羽。
劉想王關(guān)中,盡管他有這個權(quán)利,但這是項羽及諸侯聯(lián)軍肯定不會答應(yīng)的。人性中有一特點,即看高自己的努力,看低他人的努力。
在項羽及聯(lián)軍看來,他們在黃河以北消滅了秦軍野戰(zhàn)軍主力就是蓋世奇功,他們就理應(yīng)享有對戰(zhàn)利品的最大支配權(quán)。如果讓劉邦如約王關(guān)中,就表明項羽的功勞要大打折扣,何況秦政權(quán)的金銀財寶還都讓劉邦霸占了。
這口氣是項羽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的。在項羽的滅秦計劃中,應(yīng)該將秦宗室斬盡殺絕,他顯然也不想讓秦王子嬰活下來。
因此,劉邦立子嬰為相一事,也為項羽所不能容忍。其實無論有沒有曹無傷的密報,項羽都不會讓劉邦王關(guān)中的野心得逞,只是有了這個密報,加大了項羽打擊的決心與打擊準備力度。
劉邦方面所遇到的尷尬是,曹無傷之進言完全屬實。劉邦的打算并非隱蔽,其所部將領(lǐng)對此應(yīng)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而曹無傷大小也是個官,完全有可能知道劉邦的真實意圖。 劉邦的護身符是懷王之約,只是這個約定此時也不能保證其權(quán)利的落實。
應(yīng)該說懷王之約是在滅秦形勢非常渺茫的情況下作出的,而這個約定本身也有模糊之處。比如王關(guān)中的范圍到底有多大,是舊秦的全部地盤,還是其核心數(shù)郡。
秦政權(quán)的財富怎么處理也沒有明確交代,不過也不好明確交代,只能是走著瞧。誰也沒有想到形勢發(fā)展得如此迅速,看起來不可能實現(xiàn)的滅秦目標居然一下子實現(xiàn)了,并出現(xiàn)了超強的項羽及諸侯軍事集團,使得原本就不容易執(zhí)行的約定更難落實了。
正因為這樣,才有了劉邦決心武力維權(quán)之舉,接著有了項羽決心武力。
秦檜害了岳飛后,紹興二十五年(1155),秦檜病重,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加緊策劃讓其子秦熺繼丞相位。
秦熺憑借秦檜的權(quán)勢,先成為科舉榜眼,接著一路高升,6年之間就官至樞密院事,地位僅次于秦檜。高宗之所以容忍秦檜,是因為他還有利用的價值,如今秦檜將死,高宗當然不愿意看到另一個權(quán)相來威脅自己。
十月,高宗親臨秦府探病,病榻旁的秦檜迫不及待地問:“由誰代任宰相之職?”高宗冷冷地答道:“這件事不是你應(yīng)該問的!”這等于明確拒絕了秦熺繼承相位的要求,秦檜父子的如意算盤落了空。次日,秦檜、其子秦熺、其孫秦塤和秦堪被一起免官。
得知高宗的旨意,秦檜當夜一命嗚呼,由于他害死岳飛,被萬人唾罵至今。
①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nèi)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
②《資治通鑒·唐紀·則天皇后天授二年》:“興曰:‘此甚易爾!取大甕,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nèi)狀推兄,請兄入此甕?!d惶恐叩頭伏罪?!?/p>
《舊唐書·酷吏傳·來俊臣》
來俊臣,雍州萬年人也。父操,博徒。與鄉(xiāng)人蔡本結(jié)友,遂通其妻,因樗蒲贏本錢數(shù)十萬,本無以酬,操遂納本妻。入操門時,先已有娠,而生俊臣。兇險不事生產(chǎn),反覆殘害,舉無與比。曾于和州犯奸盜被鞫,遂妄告密。召見奏,刺史東平王續(xù)杖之一百。后續(xù)天授中被誅,俊臣復(fù)告密,召見,奏言前所告密是豫、博州事,枉被續(xù)決杖,遂不得申。則天以為忠,累遷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按制獄,少不會意者,必引之,前后坐族千余家。
根據(jù)漢時頒布的法律,主家犯了罪,下屬是不可以上告的。不然以犯上罪處刑,而且也會受到輿論的唾棄。當時的上下級關(guān)系有點類似于歐洲的中世紀,即下級首先是從屬于他的上級,然后才屬于國家。這個你可以在漢律中找到。具體是怎么說的,記不大清了。特別是在東漢的時候,因為光武帝是依靠關(guān)東,河北的豪強來奪取天下,復(fù)興大漢的。所以在東漢的時候,朝廷對地方豪強的管理是很松算無力的,對地方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漢朝幾百年立國的大義名分,中央的強大軍隊及地方豪強對中央的自主服從來實現(xiàn)的。所以在漢末的時候,中央一發(fā)布自主募兵討賊的詔令,就群雄四起,黃巾也很快滅亡了。所以在那時告密絕對是風險高,收益少的事情。會受到士林的唾棄。在那個整個中國數(shù)千年來風氣最美的時代,一但受到所有士林的唾棄,那么前途就完了。特別是在漢末時,因為中央的權(quán)威喪失,對整個國家的管理就更依靠這種特殊的手段。所以在那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亡時,陳宮發(fā)現(xiàn)曹操并不是值得自己追隨的明主時,就自己一個人悄悄走了,沒有去告密。而蔡瑁獻荊州各曹操后,也無法得到曹操的信任。周瑜一使反間計,曹操就把他殺了。這其中固然有周瑜的計謀的原因,骨子里還是因為曹操對這他不信任的緣故。未嘗沒有借刀殺人的原因。再比如因為許攸,因為他的告密而使得曹操贏得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帳下大將都不恥許攸的人品,跟他不和。后來被曹操找了個由頭殺了。
綜上一句話,在那時,一個謀士如果不愿再跟從他的主公,可以隱居,可以出奔,可以逃亡,但絕不可以告密。不然結(jié)果會很慘。
以上。
看我打了這么久字的份上,給分吧。
請君入甕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zhèn)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內(nèi)容竟是告發(fā)周興與人聯(lián)絡(luò)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
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jié)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
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p>
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xiàn)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p>
周興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