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墻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頗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笨鬃诱f:“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jīng)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热缦棺佑龅轿kU,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F(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笨鬃诱f:“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tài)度。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nèi)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
【成語】季孟之間
【注音】jì mèng zhī jiān
【解釋】這里指春秋時魯國三家大貴族中勢力最大的季氏和勢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兩者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馀。
【用法】作賓語;用于比較
【結(jié)構(gòu)】偏正式
【年代】古代
【近義詞】伯仲之間
【押韻詞】名山大川、送佛到西天、藏諸名山、一脈香煙、赤膽忠肝、難如登天、東望西觀、膝下承歡、虎體原斑、蒙混過關(guān)[1]
春秋時期,魯國大貴族孟孫、叔孫、季孫三家為魯國三卿,勢力很大。魯國內(nèi)亂,魯昭公逃到齊國,孔子也到齊國去。齊景公對孔子的儒家觀點很感興趣,由于齊大夫晏嬰不贊同孔子的觀點。在招待孔子的問題上,齊景公讓按季孫孟孫之間的待遇。[3]
“季常之癖”的意思是:宋朝人陳糙,字季常,他的妻子柳氏脾氣暴躁,醋性很大,陳很怕她。后稱人怕老婆就說有“季常之癖”。
“季常之癖”典故:據(jù)宋代洪邁《容齋隨筆·陳季?!酚涊d,陳慥熱情好客,喜歡蓄養(yǎng)歌妓,然而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兇悍且十分妒嫉,陳慥很怕她。蘇軾知道后,便作詩嘲笑陳慥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東獅子,指的就是柳氏。因為杜甫《可嘆》詩說:"河東女兒身姓柳。"所以稱柳氏為河東。"獅子吼"原比喻佛教神威,發(fā)出很大的聲音,震天動地。這里指柳氏的妒悍,高聲大叫,就會讓陳慥膽戰(zhàn)心驚。陳慥字季常,后遂以"季常之癖"嘲笑怕妻子的人。
擴展資料
“季常之癖”的近義詞
河東獅吼
【解釋】比喻悍妒的妻子對丈夫大吵大鬧。
【出自】宋·蘇軾《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忽聞河東師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忽然聽聞悍妒的妻子大吵大鬧,拄的手杖掉落膽戰(zhàn)心驚。
【示例】半夜傳來河東獅吼,一定是隔壁老王又招惹太太生氣了。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狀語;借以譏諷懼內(nèi)的人
【蕭墻】〈書〉照壁、屏風。比喻內(nèi)部:禍起~∣~之患。
“蕭墻”這一典故出版于《論語季氏》。
春秋末年,魯國的政權(quán)掌握在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家大夫之手,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靠近季孫氏的封邑。季孫氏是公族中最有權(quán)勢的,他害怕魯哀公借助顓臾人的力量奪回權(quán)力,于是決定派兵攻打顓臾??鬃拥膶W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于是就此事來征求孔子的意見??鬃勇犃撕髧绤柕卣f:“冉有!這難道不該責備你嗎?先世魯君早就將顓臾的國土封在了魯國境內(nèi),現(xiàn)在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一聽老師責備自己急忙辯解說那不是他們的主張,而是由季康子一手策劃的。
孔子說:“一個國家,不害怕貧窮,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會貧窮;做到和平,人口會前來歸附,然后再施以仁義、禮樂的教化?,F(xiàn)在你們二人輔佐季孫氏,不能招致遠方的人來歸附,反而要在本國內(nèi)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孫氏的用心不在顓臾,而在國君宮室的蕭墻內(nèi)?。 ?/p>
后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nèi)部禍亂之意,《后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fā)蕭墻,而禍延四海也?!?
蕭墻,是古代國君宮室大門內(nèi)(有人說是大門外)面對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和后代民居大門的照壁有點相似。
蕭墻的作用,在于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nèi)窺視,臣子要到宮室里晉見君王,進宮室首先要經(jīng)過蕭墻。所以蕭墻之內(nèi)指的就是宮內(nèi)?!墩撜Z季氏》中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奔緦O氏是魯國最有權(quán)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一時,他當時準備去攻打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勢力??鬃拥弥@一消息后,認為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國內(nèi)。蕭墻之內(nèi)指的就是魯國國君的宮內(nèi),也就是指的魯國國群魯哀公??鬃诱J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后人根據(jù)這個典故,把內(nèi)部禍亂稱作“蕭墻之禍”,或稱為“禍起蕭墻”。
季子,名札,為春秋時代吳國的公子,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子掛劍的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44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齊、鄭、衛(wèi)、晉諸國。途經(jīng)睢地(當時睢寧地屬古徐國)時,因平時聽聞徐君仁義,前去拜訪。當他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yè),五谷豐茂,心中不禁暗暗稱贊:“徐君素以仁義著聞,果然名不虛傳,今得見矣?!庇谑前菀娦炀瑑A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賢名的季札來訪,十分高興,盛情款待。
徐君一見到季札,就被他的氣質(zhì)涵養(yǎng)所打動,感到非常的親切。徐君默視著季札端莊得體的儀容與著裝,突然,被他腰間的一把祥光閃動的佩劍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時候,劍是一種裝飾,也代表著一種禮儀。無論是士臣還是將相,身上通常都會佩戴著一把寶劍。季札的這柄劍鑄造得很有氣魄,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季札這般氣質(zhì)的人,才能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心里喜歡,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只是不住地朝它觀望。徐君不便明言,季札雖心知其意,無奈出使諸國,寶劍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贈。季札內(nèi)心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
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經(jīng)過徐國時,徐君卻已經(jīng)過世了。他站在徐君墓前,內(nèi)心有說不出的悲戚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把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禱念著:您雖然已經(jīng)走了,我內(nèi)心那曾有的許諾卻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靈,在向著這棵樹遙遙而望之時,還會記得我佩著這把長長的劍向你道別的那個時候。他默默地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離去。
季札的隨從非常疑惑地問他:“徐君已經(jīng)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懸在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說:“雖然他已經(jīng)走了,但我的內(nèi)心對他曾經(jīng)有過承諾。徐君非常喜歡這把劍,我心中早就把寶劍送給他了。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么能夠因為他的過世,而背棄為人應有的信與義呢?”后人為紀念此事,曾經(jīng)在季札掛劍處(距睢寧西北50里的故黃河岸上)修建過“季子掛劍臺”。
季札掛劍行為獲得了徐國人的贊賞,遂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比欢钭屓烁袘训?,還是他的掛劍酬友。明代詩人楊于臣有《詠睢寧》詩曰:“季札報徐君,冢樹掛劍鋒。至今泗水南,高臺遺芳蹤?!鼻宕鸂钤铙从性姙樽C:“斯事何關(guān)物有神,交情賴此尚留真。三朝仍自稱公子,一劍安能負故人。國亂先機脫匕首,君仇遺恨失延津。匣中亦有吳鉤在,酹酒西風看幾巡?!弊阋宰糇C季札掛劍故事的文化影響久遠,廣為流傳。
原文: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史記 吳太伯世家》
翻譯:當初季札剛開始出使時,北上途中拜見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愛季札的寶劍,嘴上卻不好意思說出來。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因為還要出使中原諸國,沒能將寶劍贈送給他。在他回國時又來到徐國,徐君已經(jīng)去世,他便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才離開。隨從的人說:“徐君已經(jīng)死了,您還送給他干什么呢?”季子說:“不能這樣說,當初我心里已經(jīng)決定送給他,怎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我的初衷呢?”
《說文·又部》:“叔,拾也?!薄笆濉弊值谋玖x是拾取,字形以手拾豆會意;表示排行次序是假借用法,后來假借義通行,而本義反倒廢棄不用了?!笆濉蓖ǔJ桥判欣先?,但也可以是兄弟中較小的,如周武王滅商后,孤竹君的兩個兒子逃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長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齊,就是一例。
《說文·子部》:“季,少稱也。”段注:“叔季皆謂少者,而季又少于叔?!薄凹尽笔切值苤凶钚〉模梢允桥判欣纤?,但不一定是老四。漢高祖劉邦排行老三,因為他最小,所以又以劉季為字;他在當了皇帝以后,曾經(jīng)得意洋洋地對父親說:“今某業(yè)之所就,孰與仲多?!币馑际且亩鐒⒅俦葌€我高你低。
兄弟講排行,姊妹也講排行;古代待嫁女子通常是在姓氏之前加“伯(孟)、仲、叔、季”等字,如伯姬、叔姬之類。文學故事人物孟姜女,相傳為秦始皇時人,以哭夫崩城而聞名,她姓姜,“孟”表示她排行老大,照現(xiàn)今的習慣說法就是姜家大小姐。
孟仲叔季。同時又習慣于四季排行。不管多于或少于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個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因而稱為“四季”。
春秋時期,吳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鄭國、衛(wèi)國、晉國。途中,路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招待。
徐國國君很喜歡季札的佩劍,看著這口寶劍,他嘴上雖然沒說,可臉上的表情卻顯示著他很想得到這口劍。季札因為還要佩戴寶劍出使中原各國,所以沒將寶劍獻給徐君,但心里已經(jīng)決定,回程時一定將寶劍獻給徐君。
當年秋天出使各國后,季札又路過徐國,可徐君已經(jīng)去世,埋葬在徐國都城的郊外。季札解下寶劍贈給徐國的嗣君。隨從勸阻道:“此劍乃吳國之寶,不可以贈人?!奔驹卮鹫f:“當日路過,徐君觀劍,口雖不言,臉上的表情卻顯示著愛劍之意。
那時,我已決定回來再獻。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獻劍,即是欺騙自己,為一口劍而自欺,正直的人不為?!庇谑羌驹褎煸谛炀沟氐臉渖?,行禮之后,便踏上歸國之路。
中國有句俗語:“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斷往來?!奔驹男袨?,表現(xiàn)了對友情的堅定,一諾千金,生死不逾。何況,這許諾還沒有付諸言語,變成契約呢!
“掛劍”這件事過了三十年以后,因為看不慣侄子們爭權(quán)內(nèi)訌,季札來到了江蘇常州,古稱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稱呼,并終身不再回吳國都城。
徐國人非常贊賞季札的行為,就來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 帶丘墓?!弊钭屓俗窇训模€是他的掛劍酬友。唐代詩人杜甫在《哭李尚書》一詩中有這樣兩句:“欲留掛徐劍,猶回憶戴船。”由此,可以證明“季子掛劍”的文化影響。
擴展資料
相關(guān)故事:
孔子觀季札葬子
季札受命出訪齊國,返回時走到泰山附近,隨行的大兒子僑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將他就地埋葬??鬃勇牭较?,對弟子們說:“延陵季子是吳國最懂得禮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禮?!庇谑锹暑I(lǐng)學生趕了過去。
孔子看到季札為兒子準備的墓穴沒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著平日的服裝,沒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繞著封土堆走了三圈,邊走邊哭,說:“人的骨肉,本是吃著土中長出的糧食而生長的,現(xiàn)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這是命啊!
至于你的魂魄氣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說完之后,季子離開兒子的墳墓,繼續(xù)前行??鬃淤潎@說:“延陵季子給兒子舉行的葬禮,真是合乎禮制呀?!奔驹俏┮槐豢鬃油瞥鐬椤笆ト恕钡娜?,與孔子合稱“南季北孔”。
典故:
“期期”來自漢代大臣周昌的故事。周昌,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他在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歸劉邦,并從劉邦入關(guān)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陰侯。周昌為人正直,敢于直言。但他口吃,說起話來很費勁。
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后,有一個寵妃叫戚姬,戚姬生了個兒子叫如意。劉邦就想廢掉原來的太子,立如意為太子。
于是,上早朝時,劉邦就說了這件事兒。不料,眾臣皆反對。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孫通說:“太子天下本。本一揺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
這時,周昌也出來說話,明確表示反對無故廢太子。周昌本來說話就有點口吃,表達意思很吃力,最后說急了,他脫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這一結(jié)巴,反而把滿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劉邦也跟著笑了,于是這件事暫且被擱在一邊。
“艾艾”來自三國時魏將鄧艾的故事。鄧艾,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人。公元263年,他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鄧艾率先率軍偷渡陰平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
后來鄧艾遭到政敵鐘會陷害,因此招司馬昭的疑忌而被殺。
不過,在此前,他與司馬昭的關(guān)系還是不錯的?!妒勒f新語·言語篇》中記載:鄧艾有口吃的毛病,說話時稱自己是“艾……艾……”。
有一次他在洛陽參加司馬昭的聚會,交談時,他又開始“艾……艾……”。司馬昭就跟他開玩笑:“你老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也不示弱,說:“鳳兮鳳兮,難道不是一個鳳?”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張丞相列傳》和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
擴展資料:
最新解釋:
時代在進步,語言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新版詞典已經(jīng)對這個詞語做了最新的解釋: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于2008年出版的2005年5月第5版)對“期期艾艾”做出如下解釋:
期期艾艾漢代周昌口吃,有一次跟漢高祖爭論一件事,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見于《史記·張丞相列傳》)。又三國魏鄧艾也口吃,說到自己的時候連說“艾艾”(見于《世說新語·言語》)。后來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期期艾艾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