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地名蘊含歷史故事 津地名里蘊含著一些歷史故事、民間傳說。
例如,與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有關(guān)的地名就為數(shù)不少,河西區(qū)的掛甲寺和薊縣、寶坻區(qū)一些地名的來源都和李世民有關(guān)聯(lián)。 據(jù)民間傳說,薊縣地名中的“擂鼓臺”是李世民東征時筑臺擂鼓點將之處;“東二營”、“西二營”是李世民東征時于此地駐扎兵馬的兩個營盤;“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營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驗甲宮”是李世民東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鎮(zhèn)”原名“商君店”,因傳說戰(zhàn)國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后唐太宗東征至此,因地名諧音“傷軍”犯忌,故改名“邦軍店”,后民間演化為“邦均鎮(zhèn)”;“馬伸橋”是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御馬勞乏伸腰,故村名馬伸腰,后演化為馬伸橋。 據(jù)民間傳說,寶坻區(qū)石橋鎮(zhèn)有兩個相鄰的村子——大小“黑豆窩”,傳說當?shù)厥a(chǎn)黑豆,唐王征東回師路過此處時曾用黑豆喂馬,故名黑豆窩。
石橋鎮(zhèn)還有一個叫“歇馬臺”的村落,傳說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地高臺歇馬,故名。“帳房衢”是李世民東征途中設帳房之處。
在歷史上宋朝和遼國相隔大清河、拒馬河南北對峙,遼國曾多次越過界河與宋軍楊延昭部(即俗稱“楊家將”)激戰(zhàn)。今靜??h與河北省交界一帶,就是兩軍馳騁交戰(zhàn)之處。
傳說靜??h南部的古城洼(今子牙河與南運河之間的堤外洼地)一帶,就是楊延昭軍隊的大營。其轅門就設在古城洼的北部,后形成村落初名“轅門口”,元朝時更名為“元蒙口”。
為偵察搜集遼軍情報,楊延昭派出兩個偵察機構(gòu),一處設在轅門以北,后形成聚落初名“探馬莊”,后演化為今名“譚莊子”。另一處設在轅門以西的寺廟內(nèi),由楊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敵情,人稱“禪房”。
后形成聚落,現(xiàn)已發(fā)展為“東禪房”、“當禪房”、“西禪房”三個村落了。 靜??h子牙鎮(zhèn)所在地名“王二莊”,原名“望兒莊”,傳說每當楊延昭臨陣與遼兵交戰(zhàn),其母佘太君常于此眺望觀戰(zhàn),故名。
距王二莊一里多遠有“宗保村”,傳說是楊延昭之子楊宗保領兵駐扎之處。附近還有“孟莊子”和“焦莊子”,傳說是楊延昭部將孟良、焦贊的駐地。
寧河縣“潘莊”,因是宋將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據(jù)民間傳說,武清區(qū)“牛鎮(zhèn)”是楊六郎當年抵御遼兵大擺牤牛陣的地方。
最具浪漫色彩的地名是寶坻區(qū)的“南仁浮”,相傳楊六郎在此與大刀王懷女交戰(zhàn)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楊被迫與王懷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為今名。 作為宋遼戰(zhàn)爭的另一方,關(guān)于遼國和蕭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
寶坻區(qū)有“打扮莊”,相傳遼國蕭太后督軍南下,與宋兵交戰(zhàn),曾在此筑梳妝樓,梳洗打扮,故名。寶坻區(qū)大口屯鎮(zhèn)繡針河東岸有毗鄰兩村——大小“繡針口”,相傳遼代建村,繡針河當時為蕭太后的運糧河,此處為巡查護衛(wèi)運糧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區(qū)有黃花店鄉(xiāng),始建于遼代會同年間(938~947),據(jù)《畿輔通志》轉(zhuǎn)引《東安縣志》載:“省抑宮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嬪妃之有犯者。
元時屢遷廢后于其地。今屬武清縣,俗名皇后店?!?/p>
此地原屬安次縣,明初劃入武清縣。今稱“黃花店”,系由“皇后店”諧音演化而來。
與之對應的地名是泗村店鄉(xiāng)的“太子務”,遼代成村。傳說遼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軟禁失寵遭貶后妃的冷宮),探視被罷黜的母親,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為太子務. 天津桂發(fā)祥十八街麻花的歷史故事 據(jù)說清朝末年,在天津衛(wèi)海河西側(cè),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一個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fā)祥”。
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
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后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
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
后來店里有個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
結(jié)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
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
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精制小麥粉等等,制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
就這樣,經(jīng)過反反復復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于創(chuàng)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fā)祥”麻花著稱于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wèi)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fā)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chuàng)立了百年字號,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查為仁】(1695~1749)清代詩人。
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天津人。
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建查氏園林別墅水西莊。查為仁于此廣置圖書金石鼎彝,結(jié)納國內(nèi)著名文人、學者。
杭世駿、江沆、厲鶚等著名文學家、經(jīng)學家、詩壇領袖等都曾寓居水西莊,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書畫,或埋頭經(jīng)史,或著書立說,或鑒賞金石、書畫、圖籍,產(chǎn)生了大量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學藝術(shù)事業(yè)以水西莊為中心進入了極盛時期。其文人之盛,與揚州馬氏玲瓏山館、杭州趙氏小山堂南北并稱,成為蜚聲海內(nèi)外的文化勝地。
查為仁本人也大展才華,與厲鶚合箋《絕妙好詞箋》被收入《四庫全書》。著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蓮坡詩話》3卷等。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于北平,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fā)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于一四〇二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后,對他爭奪天下時經(jīng)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
最后,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設衛(wèi),“衛(wèi)”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wèi),駐軍一點六萬多人。于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wèi)。設衛(wèi)就要筑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天津的由來 清代乾隆初年,從漸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詞(通俗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
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名字。
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wèi)。 朱棣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
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為了鞏固朱家的勢力,把中國的土地按塊分封給他的下一代人,叫做“分藩”,中國的每一塊土地,都有他朱家的人“稱王稱霸”管轄。本來,他怕外姓人起來造朱家的反,奪走朱家的皇帝帝位,沒想到朱家親屬內(nèi)部卻起來爭權(quán)奪勢。
朱棣當?shù)胤庠诒逼剑ń癖本?,稱為燕王。他在暗中擴充自己的開裝,加強自己的勢力。
朱元璋死的時候,并沒有把皇帝位傳給兒子這一輩,而把皇帝帝位傳給子孫子朱充?桑ńㄎ牡郟Q嗤踔扉σ靶暮艽?,不满意准s赫壑蹲擁被實郟拖氪虻怪斐?勺約旱被實邸V煸?珊退拇蟪濟且燦興枷胱急?,看到諒T┩躋桓齦鲆靶暮艽?,就想办法削减他脡q謀腿ㄊ?,名?跋鞣?薄Q嗤躕痛販炊緣筆鋇慕ㄎ牡郟夢淞υ旆?,准s捍蚱鵪旌琶?熬改選??? 朱棣從北京出兵,曾在直沽順利地渡過河攻下滄州(直沽是天津的老名字,傳說渡河點選在今北大關(guān)),然后統(tǒng)領大軍攻下南京(明代初年的首都在南京),平定了當時所有的反抗者,燕王朱棣自己當了皇帝。 燕王把首都定在現(xiàn)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宮就是他逐步建成的。
燕王朱棣當了永樂皇帝,想到天津(當時還叫直沽)是一個既通海又通內(nèi)河的軍事要地,就想派他的軍隊到直沽一邊種地一邊防守。回憶到自己在直沽順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衛(wèi)。
衛(wèi)是一外警備小區(qū)的意思,每衛(wèi)5600人。 “津”是渡口的意思,永樂皇帝認為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過這個渡口,眼前就是康莊大道。
現(xiàn)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里還收藏一通《修建三官廟碑》,碑文中說“由此濟渡滄州”,就是指朱棣這一段經(jīng)歷,也說明天津命名的來由。 。
早在600多年前,朱元璋統(tǒng)一了中國,在南京即位稱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為了讓朱家皇朝千秋萬世永遠傳下去,朱元璋在封了皇后、封了太子之后,又把24個皇子全都封為藩王,讓他們的封地遍及全國,去主宰那里的一切。其中四皇子朱棣被封為燕王,管理北平,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在此之前這里是元大都。24個親王就像一張超大的蜘蛛網(wǎng),把整個中國都籠罩在朱家的掌控之下。
燕王朱棣才華出眾,胸懷大志。早年朱棣隨父親朱元璋東征西討,多年的軍旅生活更使他“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成年后,朱棣統(tǒng)帥重兵就藩北平,經(jīng)過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成為諸王中實力最強的。北平后來能成為明清乃至現(xiàn)代中國的首都,其發(fā)脈者,就是朱棣。
朱元璋駕崩后,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嫡孫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第二年,朱棣以“清君側(cè)”為名,率“靖難之師”發(fā)兵南京。他先是繞道山西打到山東濟南府,不料攻城不破,大敗而歸。后來再次南下,朱棣改從天津三岔口搭造浮橋,準備渡沽河(即海河)襲取滄州。
為紀念天子渡河而建的“龍飛渡蹕坊”
這一次,朱棣成功渡過了沽河,順利襲取了滄州,隨后便屢戰(zhàn)屢勝,過關(guān)斬將,最終攻陷南京取得皇位,成為天子。
稱帝后,朱棣再次來到三岔口沽河邊??粗矍暗闹惫了憰尺_,舟楫林立,商賈萃集,實在是祥瑞之兆,這豈不是天助我成!朱棣不由得在心里暗自喜歡。又想到這里曾是自己順利渡河的地方,是帝業(yè)征程取得成功的第一步,為了紀念這樁一舉成龍的盛事,于是為直沽賜名“天津”,意思是這是“天子的渡口”。
接著朱棣又在天津設衛(wèi)筑城,不僅為了守護渡口,也是為了便于守護北平根據(jù)地。真正意義上的天津城,從此以實體形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開始它傳奇而輝煌的發(fā)展歷程。
“天津”流傳最廣、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說法是源于皇帝的賜名,天津是“天子津渡”之意,是明朝皇帝朱棣奪取帝位成功,始發(fā)于渡過沽河,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傳諭旨“筑城浚池,賜名天津”。明朝文人李東陽的《重建三官廟碑記》,碑記里注有:“天津象征天子車馬所渡之地”的詞句。
吼吼,我搜出來的,不知道幫不幫到你 子牙河與子牙河的傳說 作為天津人,出門看見子牙河,常常想起流淌的美麗傳說。
子牙河,北源滹沱河源自五臺山;南源滏陽河源自太行山。于河北獻縣交匯合為子牙河,東流直下進天津市區(qū)入海河。
長706公里,流域面積6.26萬平方公里。 子牙河流經(jīng)的我市靜海縣,有個子牙鄉(xiāng),子牙鄉(xiāng)坐落在子牙村,子牙村邊有個土方臺,傳說就是姜太公的釣魚臺,子牙村又叫釣臺村。
靜??h的釣臺村還有多處,如東釣臺、西釣臺、小釣臺、譚家疙瘩等,都離子牙河不遠。無疑,子牙河因與姜子牙存在某種歷史因由而得名。
根據(jù)“太公避紂隱東海之濱”之說,據(jù)信,此公的隱居之地,即是當今天津市靜??h子牙鄉(xiāng)子牙村,村邊的土臺子就是他消遣垂釣之處,或是棲身留居之地。 姜子牙,歷史上確有其人,即周代齊國始祖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俗稱姜太公。
西周初年,擔任過武官太師,也叫師尚父。輔佐武王滅紂有功,封于齊。
后因多次出現(xiàn)在《太平御覽》、《六韜》、《金匱》、《搜神記》等典籍中,太公逐漸被神化。至明代,根據(jù)《武王伐紂平話》敷衍而成的長篇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姜子牙便成了神話人物。
清代靜海文人亢默詩云:“遁世常懷濟世心,非貪芳餌羨登臨;傍溪鷗鷺頻來往,夾岸菇蘆任淺深;自有丹書陳帝座,何妨澤畔寄行吟;時人哪識傳留意,話作漁翁直到今?!毙蜗笊鷦拥孛璁嫵?,姜子牙彼時彼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及其心境,并刻畫了這位寓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品格。
若臨子牙河畔,登千里長堤,覓蹤憑吊哦吟此詩,當別有一番思古之情。 誰都知道姜太公渭水垂釣,渭水應在陜西境內(nèi),此論豈非謬之千里?況且有乾隆的御筆詩句為證:“直鉤奸周于渭濱,宋志奚稱乾寧軍,地之相去數(shù)千里,一東一西殊不倫。”
此公何以來到天津靜??h境?君不見古渭河系黃河的主要支流,渭水乃古之黃河之謂。尚且,皇上也有狗屁不通的時候,地理知識難免一文不文。
古黃河流經(jīng)今之天津所處地理位置而入海,這是基本的常識。民間傳說世代演繹,史實源頭常在嘴邊流失。
拂去歷史的沉沙,天津的渭水古道依存! 中國諸多江河流淌的地方,都詐稱有姜太公直鉤垂釣之處,并非全是無稽之說。伐紂大軍征戰(zhàn)四方,姜子牙所到之處難免留下遺跡,牽強附會再經(jīng)數(shù)千年演繹,更難免別有用意的假托。
然而,姜子牙避紂隱居之處,只能是流經(jīng)靜??h子牙鄉(xiāng)子牙村的這條子牙河。 商紂無道姜太公辭官,遠遠地隱居起來,乘舟來到東海之濱恰是古代靜海所處地理位置。
夏商距今約四千年,其時應是黃河沖積平原的近海灘涂,筑臺而居乃灘地生活所需。所謂太公鎖住孽龍之說,實則應為帶領民眾治洪抗災一類的壯舉。
靜海縣陳官屯鎮(zhèn)曹村的千年大銅佛,據(jù)說就與姜子牙鎮(zhèn)洪有關(guān)。 善惡顯著都會揚名,文王招募良臣輔佐天下,尋訪姜子牙也是情理之中。
其時尚無文房四寶可供宣泄情懷,所以,中古人善隱喻。姜太公用直鉤垂釣的怪異方式,考驗文王是否真心請他出山,這才謂之“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由于信息傳播速度之故,從77歲“釣”到81歲,始被文王發(fā)現(xiàn),亦合乎常理。在他的協(xié)助下,果然滅了紂王平了天下,表明此公文韜武略確有一套。
文王感激他的功績,欲封他朝廷為官,姜子牙堅辭不就,亦符合他的性格,遂帶一哨人馬到山東建了齊國。因他時刻不忘發(fā)跡的靜海西釣臺,便把此地劃歸齊國管轄,版圖范圍與古籍相符。
傳說與典籍記載略有不同的,一說姜子牙跟著文王伐紂平天下,另說跟著武王平天下。據(jù)專家考據(jù),反紂伐商經(jīng)歷了漫長的準備過程,文王過世武王繼承遺志,姜子牙繼續(xù)效力正義事業(yè),時間與事業(yè)都是延續(xù)的,姜子牙從文王開始就介入了討伐商紂的決策,后隨武王親臨前線還指揮過討伐的戰(zhàn)斗。
至于天下太平,封姜子牙什么官什么獎賞,大概與文王沒什么關(guān)系。 據(jù)《中國帝王辭典》介紹,“大功垂成之際,周文王姬昌不幸去世?!?/p>
周武王姬發(fā)“即位后2年,進軍孟津。叛商附周的800諸侯也率兵相會。”
說明文王死的時候,天下未平,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論功行賞褒獎姜子牙應是武王的決定,或是根據(jù)文王的遺囑兌現(xiàn)的承諾。
文武二王齊功天下,百姓把他們視為一人,說姜子牙跟文王或跟武王平天下都沒錯。除此,傳說與典籍記載無大差異。
據(jù)《尚書.武成》記載,武王滅商之后,偃武修文歸馬放牛止息干戈,百姓安居樂業(yè),想必姜子牙的貢獻仍然不小。百姓難以了解高層決策,只憑切身感受表達感恩戴德的心情。
把敬仰的人物捧成神不足為奇,現(xiàn)代人還造神呢!姜子牙超常的高壽尚能參政,在久遠的古代本身就已神奇。況且古今表達迥異,在社會文明的初始年代,說姜子牙用直鉤釣住孽龍,就是治理水患的比興說法,不要因古人不會說“抗洪救災”就把真事當神話。
當?shù)厝肆晳T在門楣上貼“太公在此”的紅符,說是祛邪避災,實則是對老鄉(xiāng)黨的留戀和紀念。時至今日,在靜海鄉(xiāng)下隨便找個村童問問,不一定知道小布什、薩達姆,卻會說出姜子牙的其人其事。
天津自明初設衛(wèi)以來,一直是通衢大邑,人雜五方,素稱“畿南花月無雙地,薊北繁華第一城”。
因而衣食住行,風月繁華,無不競奢糜麗。 天津清代詩人有詩句:“繁華要數(shù)估衣街。”
估衣街,現(xiàn)仍存在,地處紅橋區(qū)北門東。為昔日集中出售服裝之所,反映了天津服裝行業(yè)的鼎盛局面。
天津史書上及現(xiàn)存城市布局中,有蹤跡可尋的老商業(yè)街,要數(shù)估衣街。《元史·海運編》里曾提到楊村馬頭。
而清初《天津衛(wèi)志》中屢屢提到馬頭渡等地名。明白誤的,馬頭渡地居如今的北大關(guān)橋址。
由此可推斷元明時天津衛(wèi)的繁華商業(yè)街—馬頭東街,即如今的侯家后中街、估衣街一線。明代天津巡撫李繼貞被天津人崇祀而建有祠堂。
據(jù)民國《天津縣新志》編撰人高凌雯考證,李繼貞祠堂在馬頭東街。而李的祠堂為清代萬壽宮,即今北馬路北門東小學,該小學前門原在今估衣街上(后移至北馬路)。
故馬頭東街為今估衣街可證。換句話說,估衣街就是有600多年歷史的馬頭東街 。
估衣街西口,立有一面牌樓,上寫“沽上市廛”四個字。沽,是指天津舊有七十二沽(沽者,小水也),所以“沽上”就成為天津的代稱。
“沽上市廛”就是指天津的商市。兩百年前清代文人李慈銘(莼客)來天津,經(jīng)常到估衣街游玩,他在自己的《越縵堂日記》中曾描寫這條街“廊舍整潔”,“幾及二里”,繁華絕似“吳(蘇州)之閶門”。
可見它繁榮的面貌。估衣街上有各種老字號老商店,如吃飯飲宴,有“估衣街里趙洪遠,一飯尋常費萬錢”的說法。
天津飯店中的老“八大成”(八家字號中含“成”字的大飯莊:如“聚合成”),大部分在估衣街舊賈胡同或侯家后。再如天津最老的洋廣雜貨商店“范永和”及京都達仁堂,老皮貨涼席店都在估衣街上。
西口面對的是“五甲子”老煙鋪該煙鋪至晚設于是1644年 。
寡婦樓的傳說:戚繼光負責京北長城防務時,朝廷每年都要從內(nèi)地征調(diào)民工去加固長城。有一年,邊塞瘟疫盛行,民工死了十之六七。秋去冬來,民工返鄉(xiāng)的日期到了,有12位青年婦女見自己的丈夫一去杳無音信,就千里迢迢,到邊關(guān)來尋夫。她們一路走一路打聽,來到黃崖關(guān)東的小平安村,聽說丈夫已染病身亡,紛紛撲在親人墳頭上失聲痛哭。戚繼光聞訊趕來,指著山梁上一座尚未完工的敵臺對她們說:"你們的丈夫是為修筑這座敵臺而死的,你們可以像孟姜女那樣把它哭倒;但你們的丈夫又是為國捐軀的,你們更應該感到自豪??!"
她們聽了都覺得在理,可惜丈夫沒把敵臺修完。她們一合計,決定留下來,繼承夫志,把這座敵臺修完。
就這樣,12位年輕寡婦和將士們一起繼續(xù)修筑這座敵臺。 敵臺修好后,人們?yōu)榱思o念這12位年輕寡婦,就把這座敵臺叫成了"寡婦樓"。
古代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F(xiàn)在天津處于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后,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冢翘旖蜃钤绲陌l(fā)祥地。
唐朝
在蘆臺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北宋
歸遼國管轄,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南宋
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后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zhèn),這里成為漕糧運輸?shù)霓D(zhuǎn)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chǎn)銷。
明朝
明建文二年(1400年),鎮(zhèn)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后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歷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jīng)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筑城設衛(wèi),稱天津衛(wèi),揭開了天津城市發(fā)展新的一頁。衛(wèi)是軍事建制,而不屬于地方行政區(qū)劃。后又增設天津左衛(wèi)和天津右衛(wèi)。
清朝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wèi)、天津左衛(wèi)和天津右衛(wèi)三衛(wèi)合并為天津衛(wèi),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wèi)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h、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云縣、滄州。
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fā)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占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后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國聯(lián)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lián)軍組成的天津都統(tǒng)衙門下令拆除城墻。
北洋政府
(1912年至1928年)
民國初年,天津在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數(shù)以百計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遺老進入天津租界避難,并圖謀復辟。其中包括民國總統(tǒng)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
南京國民政府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占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
1930年
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
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日本侵略軍占領時期(1937年至1945年)
天津日本侵略軍占領時期,百姓苦不堪言。日本對天津基本上實行的是武力統(tǒng)治。日本軍人對天津肆意燒殺搶掠,加上當時天津水災,使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被抓走的“勞工”達5萬人。
由于天津曾于清朝大量開辟租界,所以日本侵略軍占領初期,租界內(nèi)還算比較安全。但是后來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強行占領其他國家租借地之后,天津再無寧日。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至1949年)
1948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和華北軍區(qū)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家口地區(qū),對國民黨軍進行了戰(zhàn)略性決戰(zhàn),即“平津戰(zhàn)役”。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月17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