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歷史的舞臺是在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是年,漢武帝對匈奴發(fā)動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擊。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鐵騎之雄鳴鏑之利屢屢犯邊、劫掠中土。
漢武帝命衛(wèi)青、霍去病率幾十萬雄兵,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殲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與匈奴左賢王遭遇,霍去病斬首七萬余,而后乘勝揮軍北進,直到大漠深處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強敵遠遁,放眼四顧,悲風揚沙?;羧ゲ∶硕淹猎錾?,然后他登臨山頂,南面中原設壇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胺饫蔷玉恪背烧Z即來源于此,以此作為對將軍們最大戰(zhàn)功的旌表。
“封狼居胥”不僅象征著功績,也是對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諷刺。南北朝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崛起,南方漢族政權偏安一隅無力統(tǒng)一,但當時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他聽了王玄謨的北伐計劃后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痹捳f的很大,實力卻著實不濟。元嘉27年,劉宋王朝的北伐一敗涂地。強敵北魏一直追到長江北岸的瓜步,京師震動,劉宋幾乎亡國。后人在提起這段往事時,對宋文帝的牛皮多有嘲諷和不屑。辛棄疾詞中寫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唐朝,李靖、李績破突厥的輕騎快馬在它山腳下馳過;侯君集滅吐谷渾的大軍在這里扎營。唐人的詩歌里,也回響著狼居胥山的萬古悲風:“何問狼居胥,執(zhí)戟夜急行”、“狼胥山前秋風緊,黃沙漠漠起塞聲”。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拜藍玉為大將軍,率師15萬北征蒙古,他認為“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因此要求藍玉勿失時機,必須成功。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畏懼中華,遠遠北逃,躲到了捕魚兒海(今中國與蒙古交界貝爾湖),但被藍玉發(fā)現(xiàn)。是日正值風號沙飛,元軍毫無戒備。藍玉伺機率大軍奔襲敵營,元軍大敗,殺其太尉蠻子,元皇帝及太子帶領隨從數(shù)十人倉皇北逃。藍玉以精兵追之,脫古思帖木爾的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及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俘獲男女七萬七千余人,繳獲大量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及馬駝牛羊十五萬余,銷毀敵軍械不計其數(shù),徹底摧毀北元職官體系,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六萬名震天下。明太祖聞之大喜,詔令嘉獎,封涼國公。(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部就開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tǒng)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成傾覆性威脅。)
之后又有明太宗(成祖)朱棣五征蒙古。朱棣追擊蒙古敗軍至狼居胥山下,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記功凱旋還朝
詩詞
《 》 辛棄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p>
燕王喜是燕昭王的子孫,喜歡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新思想武裝起自己的豬頭。邯鄲被圍后不久,他派去趙國的國際觀察員“栗腹”回來對他說:“我奉大王您的命令,帶著五百斤黃金慰問了剛剛脫離戰(zhàn)爭恐怖威脅的邯鄲。呦,那里可真是一個人道主義危機重災區(qū)啊。趙國的壯者都在長平之戰(zhàn)死光光了,余下的孤兒還都是半熟少年。這正適合我們去毆打他們?。 ?/p>
燕王喜是個沒事找抽型的領導,站起來吆喝道:“我命令,派出傾國兵馬六十萬,戰(zhàn)車兩千乘,以三分之二主力南下,直壓趙城邯鄲,以余下三分之一北上,分攻趙國北地代郡?!?/p>
燕國大夫將渠聞訊,稟忠進諫,他揪著燕王喜的BP機鏈子——也就是黃金大印上的帶子,學名綬帶,另一頭拴在腰上的,像BP機鏈子那樣——帶著哭腔說:“大王,大王不要用這印章發(fā)布命令啊。您剛給人家送了五百斤黃金締結盟約,轉眼又翻臉無情,這不是高貴的行為,屬于沒事找抽?!毖嗤跸哺鼮楣饣穑荒_把他踢開。
將渠倒地垂淚說:“我這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王打算呀!”
公元前251年,燕將“栗腹”以四十萬大軍進圍趙國,攻打河北柏鄉(xiāng)地區(qū)的鄗邑。大敵當前,趙孝成王左思右想,只好決定重新起用老將軍廉頗。
自從被革職回家以后,廉頗一直閉門不出。他的門客見其失勢,連招呼都不打,就爭先恐后地逃離了廉府。此次廉頗重新被任命為大將,這些門客又全回來了。廉頗哭笑不得地對他們說:“諸位既然已經走了,就不必再回來嘍!”門客們對他說:“唉!您的見識怎么這樣短淺呢?天下人都是為了利益而交往,閣下有勢,我們就樂意來跟著您;閣下無勢,我們就只得離開您,這是世上的真理呀,您有什么好埋怨的呢?”廉頗聽了,仰天長嘆說:“喔靠!有勢和無勢,就是不一樣哈!”
面對燕軍進攻,廉頗作了具體分析,認為燕軍沒有重大戰(zhàn)爭經驗,燕將屬于低能之輩。因而,他建議趙王征調全國15歲以上壯丁,編成新軍以抗燕人(老的軍都死光了)。
廉頗的救兵抵達鄗邑,燕將栗腹正在鄗邑城墻下做功課呢(用臨車、沖車這些東西攻城)。臨車類似鳥巢,挑起十幾米高,獲得制空權,從頭頂射擊城上守軍;沖車則從底下撞擊城門。栗腹好像一個做外科手術的大夫,正忙著從頭上到腳下收拾鄗邑,廉頗援兵的先頭部隊過來了。
栗腹覺得,做手術不如門診直接來錢快,于是他讓醫(yī)師護士們都從手術臺上下來——燕軍主力遂從無利可圖的攻城戰(zhàn)斗中撤出——轉身攻擊趙軍先頭部隊。趙軍先頭部隊一觸即潰,似乎不堪一擊。栗腹大喜,發(fā)令追擊——讓這幫醫(yī)師護士們拼命追擊這幫病人。燕軍舉著手術刀追得正猛呢,突然遭遇廉頗的大批伏兵鉗攻。栗腹狼狽萬分,左沖右突,一場激戰(zhàn),遭受殲滅性打擊,戰(zhàn)場上丟下了很多聽診器和壓舌片。
栗腹率領殘兵敗將北遁,廉頗緊追不舍,將其“陣斬之”。栗腹所部四十萬大軍,被廉頗八萬“大破之”。這就是燕趙著名的鄗之戰(zhàn)。廉頗因功受封信平君,代理相國事務。廉頗達到了他個人事業(yè)的輝煌頂端。
不久,趙孝成王死了,新王趙悼襄王不喜歡廉頗,命令廉頗就近向樂乘交出兵權,由樂乘接替廉頗職務。
廉頗憤怒之下,竟攻打了樂乘。樂乘抵擋不住,一走了之。廉頗也不好意思再留在軍中了,只得奔往魏國避難。魏國人雖然對廉頗以禮接待,但也并不重用。后來趙國的趙悼襄王頂不住秦軍的攻勢,有意重新任用廉頗,遂派使者前去探看。
廉頗這時候已經老了。滿頭白發(fā)來偏早,到手黃金去已多。但他還想報效祖國,于是對著趙國使者狼吞虎咽,一頓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相當于林黛玉一個月的伙食),然后披甲上馬,以示英勇不減當年。使者回去以后,被一個叫郭開的壞小子用黃金堵住了嘴,竟匯報說:“大王,廉頗老將軍還是很能吃的,但是吃得多,拉得也快,一會兒上了三次廁所?!?/p>
趙悼襄王覺得廉頗老矣,遂嘆了口氣,不復招用。
廉頗在魏國等得花兒都謝了,飯兒都涼了,也不見招用。這時候,楚人聞其大名,偷著把他挖走。廉頗到了楚國,工作開展不利,史書說他“無功”??赡苁菍ν庹垓v了幾次,但沒有戰(zhàn)功。廉頗常常以為楚卒趕不上趙卒之強,發(fā)出“我思用趙人”的感嘆,最后終老于楚國,安葬于當時楚國的都城壽春郊外,至今有墓。在廉頗的遺夢中,一定常有邯鄲的月色,清輝一片,大如白馬。
“廉頗老矣”這句話出自宋代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歷史典故如下:
在廉頗年老居住在魏國的時候,趙國被秦國入侵苦不堪言,趙王想起了廉頗,但又不知道廉頗現(xiàn)在還能不能征戰(zhàn)沙場,就派了個人去考察一下情況。而廉頗的仇敵郭開,正是這人搞得廉頗被免職,他怕廉頗再度得到重用,就重金收買了這個人。
當時廉頗正在魏國,聽著祖國被秦國侵略的消息,廉頗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恨不得早日回到趙國去,幫助趙國擊退敵軍。當廉頗看到趙王派來的使者的時候,欣喜若狂,就準備了酒席來為使者接風,廉頗帶著這使者進了屋,兩人不停的喝酒聊天,交談甚歡,這期間廉頗心情大好。
為了表示自己身體健壯就連著吃了一斗米和十多斤的肉。飯后,使者拿來了寶馬、盔甲,廉頗穿上盔甲,騎上戰(zhàn)馬,特意在使者前面展示自己功夫。使者走了,廉頗望著遠行的車馬,心里還很開心,對于自己的表現(xiàn)很是滿意,覺得自己肯定能夠再次回到趙國。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一個陰謀正在等待著他。使者回到趙國之后,對著滿目期待之色的趙王這樣說:“廉頗將軍雖然年老了,但還是很能吃,只是在與臣一起吃飯的時候上了三次茅房?!壁w王聽后只能感嘆“廉頗老矣”,就不再任用廉頗。
廉頗是中國歷史上知名的歷史人物,他一生精忠報國,一心想著為國效力,老來失勢的廉頗一人旅居魏國,趙王雖有心重新重用廉頗,但是奈何小人作祟,最后廉頗還是沒能回到趙國,只留下了“廉頗老矣”的千古悲嘆,讓后人感嘆年華易逝,青春不再。
擴展資料: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譯文: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zhàn)功封狼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shù)。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戰(zhàn)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老矣
孫臏是孫武的后世子孫,生於阿鄄一帶,曾和魏國將軍寵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深感自己的本領不如孫臏,怕他超過自己,就派人將他召到魏國,施以臏刑,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殘.想讓他從此隱居,不在出外活動.
指導田忌賽馬
一次,齊國派使臣到達魏國,孫臏以刑徒的模樣暗地里會見了使臣.齊國使臣認為他是個奇才,便偷偷地將他運回齊國.齊國將領田忌以賓客的高等禮遇待他.田忌常與齊國的諸位王公子弟賽馬賭勝,且賭金甚高.他對田忌說:"將軍這次押上重金,我能讓將軍得勝."田忌非常信任他,便押上千金,等到開賽前,孫臏說:"您用自己的下等馬和齊威王的上等馬賽,用自己的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自己的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結果一負兩勝,贏了齊威王一大筆錢.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詢問兵法,發(fā)現(xiàn)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為軍師.
桂陵之戰(zhàn)
西元前353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援救趙國.田忌的意見是率軍直趨邯鄲,孫臏卻說:"欲使雜亂的結子解開的人不會去生拉硬拽;欲勸阻別人打架的人不會去參與搏擊.避開其強勢,直接攻擊其空虛部位,利用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停止,則自然便解決了.現(xiàn)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攻打,精銳部隊必然都在外面戰(zhàn)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領軍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那麼魏國必然撤軍自救.這樣我們便一舉解了趙國的圍而且也坐享魏國疲憊之師的利益."田忌聽從了他的建議,魏國果然撤軍邯鄲,回來救大梁.齊軍在龐涓回師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伏兵截擊.田忌聽從了他的意見,結果將魏軍打得大敗."圍魏救趙"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zhàn)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比直趨邯鄲參戰(zhàn)確實高明得多.
馬陵之戰(zhàn)
西元前369年,魏國與趙國聯(lián)合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戰(zhàn)法,率軍直趨大梁,迫使攻韓魏軍回救.與桂陵之戰(zhàn)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不但決心擊敗齊軍,而且確定了乘勢吞并莒地的戰(zhàn)略意圖.孫臏認為,魏軍強悍驍勇,輕視齊兵,應因勢利導,示弱避戰(zhàn),於是采取退兵減灶的辦法,引誘魏軍追擊.龐涓果然中計,率軍緊追,后見齊軍逐日減灶,更以為齊軍逃亡減員嚴重,就索性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趕.齊軍將其誘至今山東剡城附近的馬陵道伏兵以待.此處山巒起伏,道狹地險,適於伏兵.因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進入齊軍伏擊地域后,齊軍萬箭俱發(fā),魏軍大亂,龐涓智窮兵敗,自殺而死.
歷史典故一: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著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為什么駕著一頭鹿呢?”趙高說:“這是一匹馬?。 倍勒f:“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p>
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ㄈ绻┍菹抡J為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群臣?!比撼贾幸话胝f是鹿,一半說是馬。在這種情況下,秦王不能再堅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順從趙高的說法。
歷史典故二: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于是帶來一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倍佬χf:“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p>
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后,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擴展資料:
指鹿為馬的啟示:
1、不可以顛倒黑白,也就是不可以指鹿為馬。
即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但是終究也逃不過事實的評判。雖然趙高在朝堂之上贏得了很多官員的贊同,但是卻是權力逼迫所致,在趙高失去權力之后,那些曾經認同他指鹿為馬說法的官員便不再支持他。
2、為了一己私欲,顛倒是非黑白是會遭到報應的。
趙高在害死了秦二世胡亥之后,正準備登上皇位,但是文武百官卻不在支持他,使得趙高只得將皇位傳給趙子嬰。在最后,趙子嬰使用計謀將趙高騙到宮中,令宦官韓談一刀殺了趙高。趙子嬰登上皇位之后,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列趙高的種種罪名,令趙高遺臭萬年。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指鹿為馬
金蟬脫殼
jīn chán tuō qiào
成語典故: 蟬變?yōu)槌上x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fā)覺。
成語出處: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成語例句: 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后,秘不發(fā)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wěn)坐車中。并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fā)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wěn)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后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齊王獵峱
峱山的來歷奇特。這里有一段“齊王獵峱”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現(xiàn)了一種形狀奇怪的野獸,相貌猙獰,十分兇殘,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來偷吃豬羊,糟踐莊稼,鬧的百姓不得安寧,他們上書請官府來打。在京城臨淄的齊王知道后,便帶上兵將親自來剿殺怪獸。齊王在山頂上指揮,天黑前叫人埋伏在莊稼地里,約好發(fā)現(xiàn)怪獸點火為號,一齊出動,將怪獸一網打盡。天交三更時分,那群怪獸不知有埋伏,又出來禍害百姓。兵將們從四面包圍過來,遠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殺了半天,怪獸都被消滅了。天明后,發(fā)現(xiàn)稷山的南邊和北邊各多了一座山。北邊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狀,后來人們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東邊齊王指揮獵峱的那座山,后來人們就叫它“行圍山”,南邊的那座山和怪獸的形狀差不多,馬不像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樣子很不好看。文人們便用一個犬,一個丑,一個山,造了這個“峱”字,從此,那座山就叫了峱山,峱3來歷純屬民間演義,只能作為茶余飯后的故事聽,不足為信。
典故
因為兩千五百年前的峱山風景優(yōu)美,又離齊國京城不遠,峱山自然就成了王公貴族的游樂場,從國君到大臣,都經常到峱山來游玩。據(jù)說齊桓公“禮賢下士納寧戚”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因為有了這樁美談,峱山一旦與齊桓公有了聯(lián)系,成為古代名山也就成了峱山的歷史必然。
據(jù)《東周列國志》記載:齊桓公征伐宋國回來時,從峱山下經過,正好碰上衛(wèi)國的賢士、滿腹經綸的寧戚,戴著破斗笠光著腳,趕著牛車,敲著牛角,唱著那首諷刺時政的《飯牛歌》也從這里經過。寧戚唱道:南山粲粲,白石爛爛,中有鯉魚,長尺有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適至,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聽出了歌中的不滿情緒,便向前去詢問,寧戚顯得很傲慢。齊桓公就叫人把他綁起來,并說要砍他的頭,可寧戚一點也不害怕,在對話中齊桓公覺得這個人很有才能,遂轉怒為喜,這時相國管仲又極力保薦,求賢若渴的齊桓公便把寧戚帶入宮中,后拜寧戚為大夫,與管仲同參國政。寧戚不負眾望,在治理國家中顯示了非凡的才能,特別是在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使得齊國的農業(yè)蒸蒸日上。峱山便與“禮賢下士”的故事一起名揚四海,流傳千古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漢王元年(前206),棄楚投漢。
先為管理倉庫的連敖,繼因夏侯嬰薦舉而升治粟都尉。屢與蕭何接談,被視為奇才。
自度不會被劉邦重用,乃不辭而別。旋被蕭何追回,懇切薦于劉邦。
七月,被拜為大將。受任伊始,即剖析天下形勢,陳說劉項短長,為劉邦定下東征方略。
二年五月,收集彭城之戰(zhàn)后大敗而歸的漢軍余部,與劉邦會于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率兵阻擊楚追兵,漢得以重振旗鼓。
其后,獨當一面,開辟北方戰(zhàn)場,為滅楚興漢做出巨大貢獻。八月,以佯作正面進攻、實則翼側偷襲的戰(zhàn)法,破魏軍,俘魏王豹(見韓信破魏之戰(zhàn))。
后九月?lián)舸艽嘞恼f。三年十月井陘之戰(zhàn),背水設陣,殲滅趙軍,殺代王陳馀,獲趙王歇。
其“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史記·淮陰侯列傳》)的大膽決策,是“知己”而用兵的典范。四年十月,襲齊,進克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
繼在濰水之戰(zhàn)中,采取壅堤堵水、佯敗誘敵、半渡而擊等戰(zhàn)法,大敗齊楚聯(lián)軍,殺楚將龍且,擒齊王田廣。平定齊地后,自請為齊王,致劉邦疑忌。
猶一心侍漢,斷然拒絕項羽使臣及部下謀士勸其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的游說。五年十二月垓下之戰(zhàn),指揮漢軍聚殲楚軍。
是月,被劉邦奪去兵權。一月,由齊王改封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南)。
漢高祖六年,被誣謀反,械縛至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因無實據(jù),貶為淮陰侯。從此怏怏不樂,稱病不朝。
十一年一月,被人告發(fā)與謀反的陳豨相勾結,為呂后、蕭何誘殺于長樂宮。韓信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實則“擇人而任勢”(《孫子·勢篇》),因勢用兵,以兵造勢,故能出奇制勝,戰(zhàn)必勝,攻必取。
諳熟兵法,嫻于軍務,曾與張良一道整理古代兵家著述,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 楚漢戰(zhàn)爭一結束,韓信被改封為楚王。
漢高祖六年(前201)十月,劉邦再次采用陳平計謀,誘捕韓信。十二月,將韓信貶為淮陰侯。
韓信郁郁不得志,稱病不參加朝廷活動。漢高祖十年(前197)九月,劉邦寵臣陳豨反叛,自立為趙王,劫掠趙、代屬地。
劉邦用羽檄征召天下兵士,并親自率兵征討陳豨。韓信一向與陳豨交情不錯,于是稱病在家,不聽從劉邦詔令,暗地里派人去向陳豨聯(lián)絡,謀求里應外合,并準備與家臣乘夜偽稱詔令大赦諸官罪犯和奴役,發(fā)兵襲擊呂后和太子。
當時韓信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想殺掉他。舍人弟懷恨在心,向呂后告發(fā)韓信謀反情況。
呂后想召韓信,又擔心他的黨羽作亂,便與丞相蕭何商討計策,將韓信抓了起來并斬殺于長樂宮鐘室,還滅其三族。韓信最初是被蕭何推薦給劉邦的,現(xiàn)又是蕭何將其騙入宮的,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舉案齊眉”就是東漢賢士梁鴻的妻子孟光(四大丑女之一)的故事。相傳孟光隨梁鴻至吳地為人傭工。梁鴻歸家,孟光每為具食,舉案齊眉,以表示對丈夫的敬重。但這位賢婦的模樣卻“粗陋無比”,“肥丑而黑”,能“力舉石臼”。據(jù)說梁鴻未婚前,就名氣很大,許多人家都要把女兒嫁他,他都不答應。孟光未嫁時,有人給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說是“必嫁梁鴻”。
夫婦婚后第七天,孟光就脫去新娘綺羅之服,換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務。后隨梁鴻拋棄孟家的富裕生活,隱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織,吟詩彈琴,夫婦唱和,過著清貧而和諧的生活。
【成語】 【解釋】:蟬變?yōu)槌上x時要脫去一層殼。
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fā)覺。 【出處】:元朝·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p>
【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拼音碼】:jctq 【近義詞】:緩兵之計、瞞天過海 【反義詞】:甕中捉鱉 【歇后語】:諸葛亮借東風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用掩人耳目的手段。 【英語】:disappearance act from an entangled situation 【常用程度】:3/3 [編輯本段]【拼音】 jīn chán tuō qiào [編輯本段]【出處】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p>
蟬變?yōu)槌上x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fā)覺。
[編輯本段]【例子】 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編輯本段]【原文】 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
巽而止蠱②。 [font id=Mark style="COLOR: #ff0099; BACKGROUND-COLOR: #fff0ff"]【注釋】[/font]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zhàn)斗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xù)戰(zhàn)斗的各種態(tài)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
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
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于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穩(wěn)”,“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逼湟馐俏野抵兄斏鞯貙嵭兄髁D移,穩(wěn)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避過戰(zhàn)亂之危。
“蠱”,意為順事。 [編輯本段]【按語】 共友擊敵,坐觀其勢。
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
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如。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
如:諸墓亮卒于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編輯本段]【計囊】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化變質時,本體脫離皮殼而出,只留下蟬蛻掛在枝頭上。此計運用到軍事上,是指通過偽裝設法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到安全、預定地區(qū),以實現(xiàn)本方真正的軍事意圖。
這種撤退、轉移的方略,不是驚慌失措、消極的逃跑主義,而是穩(wěn)住對方、保留形式、從中抽走內容,使自己脫離險境。清咸豐年間,咸豐帝死后,懿貴妃為了擺脫肅順親王的陰謀,在回京城的途中,使用“金蟬脫殼”計,與宮女互換衣裝,讓宮女穿上她的行裝,自己扮成宮女模樣,騙過所有人員,然后悄悄地雇車,急促地回到京城,在朝廷百官前,傳示皇帝玉璽,使她的兒子載淳順利地繼承了皇位,并將隨后趕到的肅順等人治罪。
[編輯本段]【解析】 認真分析形勢,準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決不是消極逃胞,一走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要巧妙地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別處的敵人。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
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zhàn)鼓隆隆,好像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動,友軍不懷疑。
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fā)。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
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蟬越過漫長的冬伏期后,從地底下爬出來,通體土黃透亮,雅稱“金蟬”。
金蟬爬上樹干或樹枝,靜靜地歇著,開始蛻變。金殼背部裂開一條縫,新生蟬從縫里爬出,蟬翼豐滿后飛走;金殼依然在枝頭搖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蟬已經飛走,這就是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用來指人,是一個比喻,指在危急關頭,設法從某種境地脫身,脫身時,留下種種偽裝,制造沒走的假象,其實,人早已走了,因為有偽裝和假象,他人還以為沒有走。這實際是一種分身計,一種逃遁計。
按語似乎很注重作為分身計的金蟬脫殼。與友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時,偷偷溜去,打敗另一處的敵軍以后,再回到原來的陣地。
在走脫的時候,“敵不敢動,友不生疑”。這種招式,著實高明。
作為逃跑手段的金蟬脫殼,在歷史上與文學作品中,俯拾即是。畢再遇、孫堅、祖茂等人從敵軍的控制或追擊下逃脫都用的這一計謀。
“空城計”中的典例中,公子元從鄭國撤退時,為了防止追擊,令營帳不拆,旗幡不動,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夜間溜出鄭國領土,也是一出相當出色的金蟬脫殼戲。 要從某種危險境地逃脫,又不被糾纏,不被追擊,金蟬脫殼的確是妙計。
脫逃時不會被發(fā)現(xiàn),等被發(fā)覺時,敵對勢力已經鞭長莫及了。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走有多種走法,金蟬脫殼為走計之上計。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