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西漢班固的《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灑掃以待之。’……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載七勝,青氣如云,有二青鳥如鸞,夾侍王母旁。”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只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人便把傳信使者也稱為“青鸞”、“青鳥”。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項羽帶兵渡過了漳河這個故事的名字叫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率領(lǐng)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lǐng)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zhàn);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zhàn),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爐火純青
lú huǒ chún qīng
[釋義] 純:純粹;青:藍色的;純青:爐火的溫度達到最高點。相傳道家煉丹;到爐子里的火焰從紅色轉(zhuǎn)成純青色的時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詣已達到了精湛、純熟、完美的地步。
[語出] 清·曾樸《孽海花》:“到了現(xiàn)在;可已到了爐火純青的氣候;正是弟兄們各顯身手的時期。”
[正音] 純;不能讀作“cún”。
[辨形] 青;不能寫作“清”。
[近義] 揮灑自如 滾瓜爛熟
[反義] 半路出家
[用法] 多指學問、技術(shù)、技藝功夫深;造詣深。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jié)構(gòu)] 主謂式。
汗青”是史冊的意思,但是,“汗”字沒什么其他講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沒有太多的含義,多表示藍、黑或綠等顏色,比如青天即藍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綠山。
為什么史冊同出汗、青色發(fā)生有關(guān)系了呢? 這要追溯到紙張發(fā)明之前了。那時古人記事要用“竹簡”,亦即用上好的竹自記寫鐫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稱“竹簡”。
竹簡的制作并不簡單,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綠色之竹),稱其為“青”;然后,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于書寫,另方面也為干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
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
從出土的古代竹簡來看,長的竹簡常用于書寫儒家經(jīng)典;短的竹簡常用其記載諸子事跡及史傳。因此“汗青”代稱竹簡再演變,人們便地一步又將其代稱竹簡所記載的“史冊”了。
“史冊”與“汗青”是同義詞,當然可以通用。不過,在正式談論歷史記載意思的時候,還是多用“史冊”。
在詩詞中,因平仄或是押韻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國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中,就有家喻戶曉的名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