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四大。..冤案
一、《竇娥冤》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元代雜劇作品,關漢卿著。故事源于《漢書?于定國傳》。內容敘述長安竇天章進京赴試,將女瑞云押為童養(yǎng)媳,被婆婆蔡氏改名竇娥,夫死寡居。無賴張驢兒父子欲占婆媳,投毒誤死父,昏官判竇娥死刑。法場上,她以血濺素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明愿,果然靈驗。三年后,其父察訪,終于昭雪。作品以強烈的悲劇效果,深刻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熱情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該劇人物個性鮮明,情節(jié)緊湊,富于表現力,有感在動地的藝術力量,是元雜劇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相結合的優(yōu)秀作品。 二、《漢宮秋》 《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元代雜劇作品,馬致遠著。寫漢元帝時,奸臣毛延壽投敵獻美人圖,匈奴發(fā)兵索取皇妃王昭君。文武百官驚慌,昭君挺身出塞和親。臨行,昭君在灞橋“留下漢家衣服”,至番漢交界處因不愿進番族之境,又舉酒南望澆奠,后縱身投黑江而死。昭君死后,元帝深居漢宮,思念成夢,醒來又聽孤雁哀鳴,更引起了無限愁悵。劇本著重描寫了昭君對大漢的感情,譴責了文武百官的無能。作品寫人細致,富于心理描繪,有濃厚的抒情意味,但是所寫不合史實,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作品的真實性。 三、《梧桐雨》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雜劇作品,白樸著。故事取材于白居易《長恨歌》和唐傳奇《長恨歌傳》,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生死愛情。由長生殿慶七夕、沉香亭舞霓裳、馬嵬坡縊死、深秋雨夜哭奠貴妃4折組成全劇 。在這個傳統(tǒng)的愛情題材里 ,白樸根據自己的時代感受,含蓄地批判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特別是把傳說中楊貴妃與安祿山的穢事寫進作品,就與歌頌李、楊愛情的主題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梧桐雨》高超的藝術技巧向為后人所稱道,尤其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心理刻畫來塑造其精神面貌,更為出色。整部劇作著意描寫唐明皇的內心世界,憶舊、傷逝、相思交織在一起,傷感情緒和秋雨細敲梧桐的凄涼蕭瑟的氛圍,和諧一致,情景交融,構成一種詩劇的境界?!段嗤┯辍穼笫酪岳睢類矍闉轭}材的戲曲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清代傳奇名作《長生殿》即受其影響。 四、《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元代雜劇作品, 紀君祥著。故事取材于《史記?趙氏世家》。內容敘述晉靈公武將屠岸賈僅因其與忠臣趙盾不和與嫉妒趙盾之子趙朔身為駙馬,竟殺滅趙盾家300人,僅剩遺孤被程嬰所救出。屠岸賈下令將全國一月至半歲的嬰兒全部殺盡,以絕后患。20年后,孤兒長成,程繪圖歷教史實,終報前仇。作品描寫了忠正與奸邪的矛盾沖突,揭露了權奸的兇殘本質,歌頌了為維護正義、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氣勢悲壯,感人肺腑。
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比較有代表性和比較有根據的,綜合算起來有十一大知名冤案:
第零一案是白起案,乃戰(zhàn)國時秦國名將白起被范雎讒殺之事
第零二案是浮尸案,乃戰(zhàn)國時吳國名臣伍子奚被吳王闔閭冤殺之事
第零三案是韓信案,乃西漢時名將韓信被呂雉誅殺之事
第零四案是晁錯案,乃西漢時景帝劉啟誤殺帝師晁錯之事
第零五案是鄧艾案,乃三國時魏權臣司馬昭誅殺鄧艾之事
第零六案是道濟案,乃南北朝時宋文帝劉義隆冤殺名將檀道濟之事
第零七案是高穎案,乃隋朝時文帝冤殺司徒高穎之事
第零八案是崇韜案,乃五代十國時后唐莊宗李存勖之子誅殺下臣郭崇韜之事
第零九案是岳飛案,乃南宋時高宗誅殺名將岳飛之事
第零十案是崇煥案,乃明朝時崇禎帝冤殺名臣袁崇煥之事
第十一案是明史案,乃清朝時富戶莊廷鑨一族被清廷誅滅之事
另外,秦尚有法家名士韓非子被丞相李斯誅殺案,明朝尚有名臣于謙被冤殺案,清朝有四大奇冤,分別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三姐告狀、張文祥刺馬案、淮安奇案,皆有據可查。
在民間傳說故事之中,亦有四大千古奇冤案件,即通州冤案、沈北山冤案、九命奇冤和案中冤案。而民間十大古典悲劇中,有一出戲劇也可算作一項冤案,即竇娥冤
第一案,“莫須有”案 岳飛這個名字,在國人心目中是愛國者的別名。
現在有人否定岳飛是民族英雄,引了外國權威的話為證,大談“民族”一詞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深深植根於億萬人民的心中,像參天大樹,要想撼動他,決非易事。
岳飛的故事因該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經地義。
豈止是殺害了一個岳飛,那些昏君、暴君制造了多少劫難。 關于岳飛,還有一個有趣的爭論:岳飛究竟是誰害死的? 在杭州西湖邊的岳飛廟里,早些年,人們經過秦檜像時,都要啐上一口。
傳說秦的后人覺得很沒有面子,便把秦的鐵像悄悄投到西湖里。哪知整個湖水發(fā)出惡臭,人們循臭味找到秦檜像,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飛墓前。
世人皆知,是秦檜害死了岳飛。 但文徵明就有不同認識。
他在一首《滿江紅》中說,“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復”。說的是高宗,只怕收復中原后,徽欽二宗回來,自己的皇帝做不成了。
正是高宗這種卑鄙污濁的心理最終害死了岳飛。所以,跪在岳飛墓前的,應當是高宗和秦檜。
只是讓高宗去跪岳飛,皇帝去跪臣子,不合規(guī)矩。中國人最講究規(guī)矩,圣人曰:“君君、臣臣”,上下有序。
第二案,“謀逆”案 明朝的太監(jiān),時常在朝廷中作祟,把軍國大事攪得一塌糊涂。英宗時鬧出“土木之變”。
蒙古人犯大同,太監(jiān)王振鼓動英宗親征。兵部侍郎于謙力諫,不聽。
第二天就出發(fā),“事出倉卒,舉朝震駭”。五十萬大軍未至大同,糧草不繼,餓死者不計其數。
進至大同,無法作戰(zhàn),只得回師。王振是河北蔚州人,挾持英宗朝蔚州去,走了不遠,又恐大軍踏壞自己莊稼,改道向東去。
到了土木堡,距懷來城已不遠,大軍欲入保懷來城,被王振所阻,因王振私人輜重千余輛未至。蒙軍追及,英宗被俘,王振被殺。
一個渾王,昏聵如此;一個佞臣,跋扈如此。國家大事,如何不壞?“土木之變”,“勁甲精騎”死傷數十萬,北京城只剩數萬疲卒。
人心驚恐,軍無斗志,一幫投降派大臣驚慌失措,主張放棄北京南遷。危難之際,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嚴厲斥責投降派,堅決主張抗戰(zhàn),在亂作一團的朝廷上力主誅殺王振余黨馬順。
一面調集各路軍馬,部署北京保衛(wèi)戰(zhàn),軍民抗戰(zhàn)情緒空前高漲。蒙軍圍城,激戰(zhàn)五天,終被擊退。
一個即將崩潰的國家,賴于謙之力,力挽狂瀾。此后,于謙等擁立朱祁鈺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弊政,建立新軍,加強邊防,國力稍振,敵寇不敢入侵。
世事無常,禍生不測。本是大好局面,突然急轉直下。
景泰八年,發(fā)生了“奪門之變”。 先前,于謙等將被俘的英宗迎回,奉為太上皇。
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權臣石亨等與太監(jiān)曹吉祥密謀,“謂立太子不如復上皇可邀功賞”。幾個陰謀家擁英宗奪宮門而入,宣布太上皇復位。
以“意欲迎外藩入繼大統(tǒng)”為罪名,坐《謀逆律》,斬于謙、抄家的時候,發(fā)現于謙家“無余資”,沒有錢。只有正室鎖得很牢固,打開一看,都是皇帝所賜蟒衣劍器。
當官多年,家中居然抄不出錢來,如此清官,實在罕見。于謙一死,蒙軍再來犯,皇帝就后悔了。
旁侍的官說:“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為默然。
《明史》說于謙“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并嫉”。這是成化初為于謙平反冤獄時皇誥上的話。
說得非常貼切,天下廣為傳頌。我尊敬于謙,不僅因為他家中抄不出錢來,不僅因為他抗敵救國,力挽狂瀾,還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讀于謙的詩,就會有一股清氣,一股天地之間浩然之氣,令人激動不已。詩如其人,浩氣凌云,是于謙的本性。
于謙的《北風吹》、《詠煤炭》,還有那首極為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品、人品,輝映千古。于謙之冤較之竇娥之冤更令人撕心裂肺。
第三案,“反間計”案 袁崇煥這個名字,因為金鏞的緣故,廣為人知。袁崇煥像磐石,橫亙在金兵入關的路上,堅不可摧。
金兵幾次撞擊,如以卵擊石,頭破血流。開創(chuàng)滿清大業(yè)的努爾哈赤,可謂是一代天驕。
可是這位天驕,撞到袁崇煥這塊石頭上,一命嗚呼。 明天啟六年,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領十萬精兵圍攻寧遠。
經略高第、總兵楊麒擁兵不救。一座孤城,很少的兵力,由袁從煥率領,英勇抗敵。
這是戰(zhàn)爭史上一個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結果金兵被擊退,努爾哈赤負重傷,并于是年死在沈陽。
這一仗充分顯示了袁崇煥的軍事指揮天才。自此,金兵聞其名而膽寒。
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崇禎時,再升為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經過袁崇煥的苦心經營,寧遠、錦州一帶成為銅墻鐵壁。
天啟七年,皇太極親率大兵圍錦州,被袁崇煥擊退,損失慘重。雄心勃勃的皇太極,一心要攻明,又過不了袁崇煥這一關,大傷腦筋。
最終幫皇太極解開這道難題的是鼎鼎大名的漢奸范文程。 歷史上,每逢國家危亡之際,就有漢奸應運而生。
外來之敵,常常是懵懵懂懂摸不著路徑。一些漢奸,聰明絕頂,運籌帷幄,幫著敵國來滅自己的國家。
就是這個漢奸范文程,深謀遠慮,為皇太極獻計,繞過袁崇煥,取道蒙古,以趨直隸之背?;侍珮O親。
清朝四大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三姐告狀、張文祥刺馬案、淮安奇案. 所謂“清宮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被刺”和“貍貓換太子”。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攝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世祖福臨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謚為孝莊文皇后;攝政王即指攝政睿親王多爾袞。
孝莊文皇后系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漢人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對此諱莫如深,求其明文記載則無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句云“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這件事說的。詩作者張煌言是清初人,與多爾袞同時,所說當有所本。
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后相對稱,正是太后下嫁的一個旁證。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明載于《清實錄》與蔣良驥《東華錄》等書中,即當時流傳到今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于抬寫皇上處,一并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樣。
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個事實: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余,延續(xù)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二、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
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后。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么要這樣濫加謚號,并晉封她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后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
誰知董氏入宮之后,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于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臺山,削發(fā)披緇,皈依凈土。
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 、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旅庵相待”云云。
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嘆異。
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于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鐘情天子”的一段佳話。
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發(fā)為僧的念頭。
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jiān)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發(fā),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里還說明世祖當時并無大病。
那么,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yǎng)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睆堝贰肚嗤踔芗芬喾Q:“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p>
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臺山祝發(fā)為僧的說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傳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詞。這一說法究竟可信嗎? 說來話長,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靜、張熙一案。
曾靜慕明末人呂留良的為人,以排滿復明為職志,因遣其徒張熙詭名投書川陜總督岳鐘琪,勸他為祖先(岳飛)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世宗嚴加處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
傳說呂留良有一個幸存的孫女,名叫呂四娘,她的劍術之精,冠絕儕輩,立志要為父祖報仇。后來她潛入宮內,終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腦袋割下,提著逃走了。
好事的人說是根據鄂爾泰傳記的記載,說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還“視朝如恒,并無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喧傳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滿城風雨了。鄂立刻“入朝,馬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
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們認為,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tǒng)(清高宗弘歷二十五歲登位),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這般驚慌失措的。
這就只能說明世宗被刺的說法并非沒有道理。 這里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qū)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
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并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jié),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記里,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并沒有這類的記載。
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于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
第一篇 春秋秦漢多戰(zhàn)亂多少冤魂風雨中
路漫漫修遠舍身投汨羅
——屈原之冤
立功齊天高性命比紙薄
——商鞅之冤
高處不勝寒讒言毀金石
——韓非之冤
筑長城御外冤死宮廷內
——蒙恬之冤
助秦為一統(tǒng)三族難保全
——李斯之冤
功高疑震主成敗皆蕭何
——韓信、彭越之冤
后宮多規(guī)則紅顏多薄命
——戚氏之冤
著史傳千古遭冤受宮刑
——司馬遷之冤
巫盅毒泛濫深宮第一案
——衛(wèi)皇后和太子之冤
第二篇 三國魏晉南北朝不分忠侫亦飄搖
勞苦為民眾不屈死獄中
——華佗之冤
放蕩不羈身賢士含冤去
——嵇康之冤
一生為社稷罹禍蒙冤終
——張華之冤
運籌扶魏室“務從”遭滅族
——崔浩之冤
重臣聲威震主子心何安
——獨孤信之冤
第三篇 隋唐雖有興盛世也有沉冤待雪昭
忠言逆耳罪錚錚鐵骨冤
——高頰之冤
開國老功臣晚年喪婦手
——長孫無忌之冤
伴君如伴虎忠魂遭枉屈
——魏元忠之冤
顏筋為人品滅身因大忠
——顏真卿之冤
同歸善理財殊途遭冤獄
——劉晏、楊炎之冤
興利兼除弊陷宦禍終身
——“二王八司馬”之冤
重臣功北闕蒙冤葬南溟
——李德裕之冤
第四篇 宋遼金元多更替上天總把英才嫉
鞠躬盡瘁臣含冤被貶命
——寇準之冤
為政憂天下冤沉岳陽樓
——范仲淹之冤
勤政終為民詩案吟烏臺
——蘇東坡之冤
悲歌繞后宮紅顏何時終
——盂皇后之冤
盡忠心為國屢遭屈貶遷
——李綱之冤
青山埋忠骨白鐵鑄佞臣
——岳飛之冤
紅顏奇才消“十香淫詞”隕
——蕭觀音之冤
心懷報國志終死小人手
——脫脫之冤
第五篇 驚天動地明清案英靈之冤泣鬼神
輔佐君開國冤死暴君下
——李善長之冤
成名欲隱退誣陷去官俸
——劉基之冤
征戰(zhàn)幾十年冤死一流言
——馮勝之冤
粉身何所懼青白在人間
——于謙之冤
剛正死無懼備棺罵皇帝
——海瑞之冤
因別于世俗遭誣陷刎身
——李贄之冤
忠心感天地捐軀成大義
——史可法之冤
忠心輔幼主死后難安生
——多爾袞之冤
滿清人中原不容毀之詞
——莊氏《明史》之冤
忠至死不渝遭文字冤獄
——顧炎武之冤
直言皇家事罹禍遭殺身
——嚴增之冤
禁煙圖國強反遭發(fā)邊陲
——林則徐之冤
紅顏伴光緒慈禧打鴛鴦
——珍妃之冤
橫刀向天笑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之冤
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比較有代表性和比較有根據的,綜合算起來有十一大知名冤案:第零一案是白起案,乃copy戰(zhàn)國時秦國名將白起被范雎讒殺之事第零二案是浮尸案,乃戰(zhàn)國時吳國名臣伍子奚被吳王闔閭冤殺之事第零三案是韓信案,bai乃西漢時名將韓信被呂雉誅殺之事第零四案是晁錯案,乃西漢時景帝劉啟誤殺帝師晁錯之事第零五案是鄧艾案,乃三國時魏權臣司馬昭誅殺鄧艾之事第零六案是道濟案,乃南北朝時宋文帝劉義隆冤殺名將檀道濟之事第零七案du是高穎案,乃隋朝時文帝冤殺司徒高穎之事第零八案是崇韜案,乃五代十國時后唐莊宗李存勖之子誅殺下臣郭崇韜之事第零九案是岳飛案,乃南宋時高宗誅殺名將岳飛之事第零十案是崇煥案,乃明朝時崇禎帝冤殺名臣袁崇煥之事第十一案是明史案,乃清朝時富戶莊廷zhi鑨一族被清廷誅滅之事另外,秦尚有法家名士韓非子被丞相李斯誅殺案,明朝尚有名臣于謙被冤殺案,清朝有四大奇冤,分別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三姐告狀、張文祥刺馬案、淮安奇案,皆有據可dao查。
在民間傳說故事之中,亦有四大千古奇冤案件,即通州冤案、沈北山冤案、九命奇冤和案中冤案。而民間十大古典悲劇中,有一出戲劇也可算作一項冤案,即竇娥冤。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