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共傳30代37王,延續(xù)約800年時間。
周原來是商朝的一個部落,生活在渭河流域,在周文王姬昌時開始強盛,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fā)伐紂滅商建立周朝。
武王死后,其年幼的兒子成王即位,當時只有12歲,由叔叔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就是我們常說的周公。)桐葉封虞的故事就是這個時候發(fā)生的。
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順手摘了一片梧桐樹葉,送給弟弟,隨口到:“我把這個送給你當作信物,封賜給你。”成王只把這件事當作玩笑,周公則認為天子無戲言,不能隨便說說。成王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來,叔虞的兒子把都城遷到晉水岸邊,改唐為晉。后來聞名于世的晉國就始于桐葉封虞,亡于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家)。
南北朝詞壇宗師庾信筆下的“剪桐封帝”,是有一個歷史典故的,那么這個歷史典故主要講的是什么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 “剪桐封弟”的故事在《呂氏春秋·重言》、《說苑·君道》和《史記·晉世家》中都有記載。
西周初年,武王姬發(fā)死后,長子姬誦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輔佑下做了國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園里玩,他把一個桐葉剪成圭形。
送給弟弟并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請成王擇吉日良辰封叔虞為侯。成王不以為然地解釋說:我是和他鬧著玩的。
史官卻很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周公旦也認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諸侯,管理那里的土地和百姓。
于是其弟長大后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xiàn)在的山西作了諸侯?!妒酚洝贩Q此為"剪桐封弟"。
這就是廣為傳頌的“桐葉封唐”或“剪桐封帝”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后續(xù)歷史事件是:叔虞到任之后,為政有方,領導人民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愛戴。
后人為紀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晉水源頭,叔虞為晉開國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稱晉祠。
晉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現(xiàn)已無從稽考,不過,根據(jù)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和《魏書·地形表》有關記載可知,晉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經(jīng)有了。這樣看來,晉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當時已經(jīng)是祠堂魚沼皆有,游客貴人光顧的游覽勝地了。
剪桐封弟的佳話流傳千古,在廣為稱頌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疑問,其代表作便是山西人柳宗元的《剪桐封弟辨》。也有人認為,“剪桐封弟”應為“翦唐封弟”,即翦滅唐地分封給叔虞,其依據(jù)是古時陜西一帶“桐”、“唐”同音,但這一推斷缺乏有力的佐證。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共傳30代37王,延續(xù)約800年時間。
周原來是商朝的一個部落,生活在渭河流域,在周文王姬昌時開始強盛,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fā)伐紂滅商建立周朝。
武王死后,其年幼的兒子成王即位,當時只有12歲,由叔叔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就是我們常說的周公。)桐葉封虞的故事就是這個時候發(fā)生的。
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順手摘了一片梧桐樹葉,送給弟弟,隨口到:“我把這個送給你當作信物,封賜給你。”成王只把這件事當作玩笑,周公則認為天子無戲言,不能隨便說說。成王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來,叔虞的兒子把都城遷到晉水岸邊,改唐為晉。后來聞名于世的晉國就始于桐葉封虞,亡于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家)。
剪桐封弟的歷史典故是西周初年,武王姬發(fā)死后,長子姬誦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輔佑下做了國君,即周成王。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園里玩,他把一個桐葉剪成圭形,送給弟弟并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請成王擇吉日良辰封叔虞為侯。 成王不以為然地解釋說:我是和他鬧著玩的。
史官卻很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周公旦也認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諸侯,管理那里的土地和百姓。
叔虞到任之后,為政有方,領導人民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愛戴。 后人為紀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
因祠堂位于晉水源頭,叔虞為晉開國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稱晉祠。晉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現(xiàn)已無從稽考,不過,根據(jù)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和《魏書·地形表》有關記載可知,晉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經(jīng)有了。
這樣看來,晉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當時已經(jīng)是祠堂魚沼皆有,游客貴人光顧的游覽勝地了。
水簾洞是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qū)的主要景點之一,居挺翠峰48米高的絕壁上。洞寬10米,深5米,中有猴王石像,“水簾掛雪”是明清以來桐柏八景之一。
后來,有一個叫李公佐的人在東吳訪古時,在一石洞中得到了一本名叫《古岳瀆經(jīng)》(即古《山海經(jīng)》)的書,第八卷有文字記載說,大禹治水時在桐柏山遇到“淮渦水神” 巫支祈興風作浪,阻礙治水,于是禹命人用大鐵鏈鎖住巫支祈的頸子,又把他的鼻孔穿上銅鈴鐺,然后把他壓在淮河南邊的龜山腳下。而這巫支祈“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正好與李湯見到的怪獸一模一樣。宋代李昉在《太平廣記》中對此事全文轉錄。另外,宋代曾慥《類說》、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清代蔣義彬《千金裘》、阮葵生《茶馀客話》、周清原《西湖二集》、袁枚《子不語》、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宣鼎《夜雨秋燈續(xù)錄》、薛福成《庸庵筆記》等書中均有轉載,部分還敷衍出了更新奇的故事。這就是魯迅所持觀點的依據(jù)。這一傳說本身雖屬無稽之談,但并不影響神話小說創(chuàng)作的借鑒和發(fā)揮。
剪桐封帝:西周初年,武王姬發(fā)死后,長子姬誦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輔佑下做了國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園里玩,他把一個桐葉剪成圭形。
送給弟弟并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請成王擇吉日良辰封叔虞為侯。成王不以為然地解釋說:我是和他鬧著玩的。
史官卻很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周公旦也認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諸侯,管理那里的土地和百姓。
擴展資料:
叔虞到任之后,為政有方,領導人民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愛戴。后人為紀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
因祠堂位于晉水源頭,叔虞為晉開國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稱晉祠。
晉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現(xiàn)已無從稽考,不過,根據(jù)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和《魏書·地形表》有關記載可知,晉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經(jīng)有了。
這樣看來,晉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當時已經(jīng)是祠堂魚沼皆有,游客貴人光顧的游覽勝地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桐葉封弟
淳安歷史悠久,古為新安郡治,嚴州首邑。早在5萬年前新安江兩岸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 東吳孫權遣威武中郎將賀齊擊山越,平黟、歙,分歙縣葉鄉(xiāng)置始新縣,分歙縣武強鄉(xiāng)置新定縣,此為淳、遂兩縣建縣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定縣為遂安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始新縣為新安縣,并遂安、壽昌縣入新安縣。仁壽三年(公元603年),遂安縣從新安縣分出復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改新安縣為雉山縣。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復改雉山縣 為新安縣,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改新安縣為還淳縣,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避憲宗李純名諱,改還淳為青溪縣。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青溪縣為淳化縣。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改淳化縣為淳安縣。淳安建縣的同時,于其地置新都郡治所,后為新安郡、睦州治所,在六朝和隋唐時期就已孕育出燦爛的新安文化。1958年淳安、遂安兩縣合并為淳安縣。三國吳置新都郡,以始新縣治為郡治。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易新都郡為新安郡,縣治仍為郡治。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置郡置州,屬婺州。仁壽三年(公元603年)置睦州,縣為州治并屬之。唐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睦州治所始遷建德縣治。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睦州為嚴州,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改為建德府,隸屬未變。元時,淳安、千島湖
遂安屬建德路;明、清屬嚴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屬浙江??;3年(1914年)屬金華道;24年(1935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后又多次變更,至1949年,淳安、遂安兩縣改隸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跳竹馬
跳竹馬起源于明代,傳說朱元璋被張士誠打敗后,躲在淳安梓桐的打鐵山石洞里,恰逢一匹竹扎架子外糊彩紙的竹馬,他用鞭一抽,竟然昂首長嘯,癡風快步奔跑起來。憑借這匹神馬,他所向無敵,打敗了元軍,奪取了帝位。后來,淳安老百姓就制作竹馬祭奠祖宗。起初的竹馬只作祭具,腹中點蠟燭,用來觀賞。跳竹馬又分文跳和武跳,武跳竹馬流傳在遂安山區(qū),傳說中講述的是三國時期有關劉備的故事,展現(xiàn)的是古時戰(zhàn)場的情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春節(jié)期間還能看到完整的民間版本,近年來幾近失傳。近年對跳竹馬作了改進與創(chuàng)新,多次參加杭州西博會表演。在全國六城市民向文藝表演中,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龍燈
舞龍燈是過年最后一個高潮。據(jù)說淳安縣有板龍有布龍,而遂安縣全是板龍。龍珠龍頭龍尾是村里的祠堂里出錢,叫村里的能工巧匠制作的。龍身一節(jié)一節(jié),是各家各戶自己做的。龍珠是比籮還大的個個圓球。里面可點蠟燭。龍頭兩米多高,三米多長,一米多寬。舞的時候往往十余人抬龍頭。龍身的木版約一米五左右長,板上是六盞燈,燈的形狀卻是多種多樣的,有瓶狀的,有魚狀的,不勝枚舉,燈與燈之間還有可以縛上彩旗的木棍。舞龍燈的時間,除遂安縣城的獅城鎮(zhèn)白天晚上都舞之外,村里都是晚上舞。舞龍燈的場面不止一處,這里舞舞,那里舞舞,直到半夜。舞龍燈村里的客人,可以說是一年中最多的一天。特別是龍燈舞好之后吃半夜飯的客人,簡直像做什么好事的日子。龍燈舞好后,元宵過去,過年算完完全全過去了。
“瑤山秋千”源起于南宋。據(jù)清《淳安縣志》記,東漢間該地有一聰穎博學的人名方儲,他精占卜,官遷太常,因含冤而自盡,被追贈尚書令。民間傳說他善醫(yī)藥,故當?shù)刈鹚麨椤胺较晌獭?。淳安的方姓者多為其后裔,因此紛紛為他建廟塑像,現(xiàn)在瑤山一帶每年農歷的正月初六和三月初三都要舉行“方仙翁廟會”,期間要進行秋千、露臺表演,以烘托廟會氣氛?,F(xiàn)在“瑤山秋千”已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里商仁燈
據(jù)說與明朝三元宰相商輅有關。里商鄉(xiāng)是明朝宰相商輅的故鄉(xiāng)。商輅(公元1414至1486年)字弘載、號素庵。曾歷英宗、代宗、憲宗三朝,官至太子少保、兵部、戶部、吏部尚書、文淵閣、謹身殿大學士,晚年辭歸故里,死后謚“文毅”。商輅一生功績卓著,人稱“一代賢相”,頗得皇上賞識,在他七十壽辰時,憲宗特賜禮燈百只賀之?!胺蛉收呒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焙笕司闯缟梯`仁德,特造商輅祠一座,并由皇上賜給的宮燈匯集龍燈一條,年年春節(jié)、元宵舞之,以表對故人的祭祀,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久而久之,這一活動就成為當?shù)厝罕娋裎幕钪胁豢扇鄙俚慕M成部分,代代相傳。
晉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紀念姬虞這位晉國開國元勛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稱唐國,本人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圍繞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發(fā)死后,長子姬誦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輔佑下做了國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園里玩,他把一個桐葉剪成圭形,送給弟弟并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請成王擇吉日良辰封叔虞為侯。成王不以為然地解釋說:我是和他鬧著玩的。史官卻很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周公旦也認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諸侯。這就是廣為傳誦的“桐葉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為政有方,領導人民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愛戴。后人為紀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晉水源頭,叔虞為晉開國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稱晉祠。
晉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現(xiàn)已無從稽考,不過,根據(jù)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和《魏書·地形表》有關記載可知,晉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經(jīng)有了。這樣看來,晉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當時已經(jīng)是祠堂魚沼皆有,游客貴人光顧的游覽勝地了。
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文宣帝高洋在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是文字記載中晉祠的第一次大擴建。北齊后主高偉曾改晉祠為“天崇皇寺”。唐朝對晉祠又進行了一次大修葺,而且唐太宗親臨晉祠,留下著名的《晉祠之銘并序》大碑一通,詩仙李白亦寫下“晉祠流水如碧玉”的佳句,五代年間,后晉高祖石敬塘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追封唐叔虞為“興安王”,晉祠又被稱為“興安王廟”。宋太宗滅北漢,雖毀掉晉陽古城,但在晉祠則大興土木,進行了為期五年的擴建,其中包括圣母殿,并刻碑以記,仍名晉祠。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晉祠曾一度改名為“惠遠祠”。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圣母殿南側建水母樓,晉祠之名得以恢復。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晉祠布局較前大為改觀。圣母殿成為祠內主體,規(guī)模最為宏大,殿前重修了魚沼飛梁,會仙橋西樹金人臺。金代增建獻殿,明萬歷年間在獻殿前建對越坊、鐘鼓樓、水鏡臺等。從而形成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一組祠廟建筑群。除了上述景點,元明清各代還添建或改建了兩側的其他建筑:朝陽洞、三臺閣、關帝廟、昊天祠、東岳殿、文昌宮、三圣祠、勝瀛樓、景清門等,這就形成今天規(guī)模宏大的園林式建筑格局。
公元前1064年,宏圖大略的周武王滿懷著對江山社稷的無限眷戀和事業(yè)未竟的深深遺憾在滅商兩年之后英年早逝。
太子姬誦繼承了王位,史稱周成王。 據(jù)說,成王即位時年僅十三歲,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背負下接受諸候和大臣的朝見。
九百多年后的漢武帝后元元年,這一場景被繪成圖畫,連同托孤的重任與榮耀一同交付給了深得信任的大臣霍光。 因為成王年幼,由周公代攝國政。
也曾有過恐懼流言日的周公先后平定了三監(jiān)之亂和唐候之亂。此時的成王,需要做的僅僅是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未來的天子,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戲時,將一片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形狀交給了弟弟:“我就用這個來分封你吧。
”幾天后,周公請求成王選擇吉日封叔虞為諸候,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周公道:“天子無戲言,天子說出的話,史官要如實記載它,樂工要唱誦它,士大夫要傳揚它?!?/p>
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給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稱為唐叔虞。
“剪桐封弟”的故事在《呂氏春秋·重言》、《說苑·君道》和《史記·晉世家》中都有記載。 剪桐封弟的佳話流傳千古,在廣為稱頌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疑問,其代表作便是山西人柳宗元的《剪桐封弟辨》。
也有人認為,“剪桐封弟”應為“翦唐封弟”,即翦滅唐地分封給叔虞,其依據(jù)是古時陜西一帶“桐”、“唐”同音,但這一推斷缺乏有力的佐證?,F(xiàn)在,一說剪桐封弟,幾乎所有的作者都要提及柳宗元的這篇被稱為議論文典范的文章。
那么,《剪桐封弟辨》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呢?公元805年,剛剛即位的唐順宗任用曾侍讀東宮的翰林學士王叔文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柳宗元與劉禹錫都是此次改革的積極參與者。柳宗元的這篇文章正是為他們的政治革新主張?zhí)峁├碚摳鶕?jù),制造輿論影響,“凡王者之德,在行者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很有些要打破兩個凡是,以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標準來革除德宗留下來的弊政的意思。
因此,《剪桐封弟辨》是在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下產生的,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明顯的針對性、傾向性。柳宗元畢竟是文學大家,他抓住了有利于他的論據(jù),回避了不利于他的史實,將這篇文章寫得言簡意賅、明快銳利,頗有說服力,以至于這篇文章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當時周朝初定,和后來的許多新生王朝一樣,都急需將本族子弟和姻親分封到各地,以這些同姓諸候國筑成一道藩籬西周王室的堅固屏障。叔虞做為成王為數(shù)不多的親弟弟,分封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周公的勸封也只是一個時機的問題。
當然,一件封藩建衛(wèi)的政治大事就在兒童的游戲中完成,這的確顯得草率而又容易讓人質疑,但是,縱觀歷史,無論過去的封建社會,還是后來的專制時代,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也是專制與獨裁的特性使然。 周成王當時只是一個少年天子,需要正確的引導去成為一個合格的君主,在專制社會里,一個出爾反爾、朝令夕改、不講信用的統(tǒng)治者對國家、對人民都將是一個災難,因此,君無戲言成為封建帝王必須恪守的古訓。
假如周幽王少年時代也有一個周公去教導他君無戲言,那么,還會有日后的烽火戲諸候嗎?因此,我認為,剪桐封弟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周公的做法不僅無可指責,而且令人稱道。 《說苑》評價說,周公旦可以稱得上一個善于進言的臣子,他的勸導使成王特別注重自己的言談。
桐葉封弟 晉國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
當初,周武王與叔虞母親交會時,母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賜給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嬰兒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寫著"虞"字,所以就給兒子取名為虞。
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繼位,唐發(fā)生內亂,周公滅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戲,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圭狀送給叔虞,說:"用這個分封你。
"史佚于是請求選擇一個吉日封叔虞為諸侯。周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史佚說:"天子無戲言。
只要說了,史官就應如實記載下來,按禮節(jié)完成它,并奏樂章歌詠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
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 落葉歸根 是指飄落的枯葉,掉在樹根旁,變成肥料滋養(yǎng)樹根。
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他鄉(xiāng)的人,終要回到本鄉(xiāng)。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