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氏是如何由來的呢?文山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兩千年前,在黃河流域已出現(xiàn)了龐大的人類群,由于處在落后的原始社會,人們不講究姓氏。
有個叫伏羲的去南山打獵,遇到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者餓得要命,向它乞求說:“能不能把你打的兔子讓我一只?”
伏羲毫不猶豫地從腰里解下來遞與他說:“拿去吧!”
老人接過獵物非常感動,于是從腰里摸出一粒種子說:“年輕人,拿去吧?;丶液蟀阉N在土里,以后便長出一顆秧苗,等它結(jié)了葫蘆,你把那個最大的摘下來留著。等下黃水時把葫蘆瓤掏凈,和你妹妹鉆到里面,可保你們不死?!?/p>
伏羲接過種子說:“謝謝了,老人家!”但見老人一轉(zhuǎn)身便不見了。
伏羲回到家便把它種到洞前地里,那葫蘆籽沒多久便鉆出了土,越長越高,一條繩子還沒打完結(jié),就開了花結(jié)了果,共座了三個。其中一個葫蘆長得又大又圓,到成熟的時候,伏羲把它摘下存放起來
第二年夏季,空前未有的特大山洪暴發(fā)了、黃河水外溢。這時伏羲想起老人說的話。于是取出葫蘆在頂端開了個孔,把瓤子掏出來,然后對女媧妹妹說:“快鉆進里面!”
女媧不解的問:“哥哥,你想干什么?”
伏羲說:“讓你鉆你就鉆,別磨蹭了!洪水就要到來,我們不能等死?!?/p>
女媧還是不解,問道:“這東西能救我們的命?”
伏羲說:“我也不清楚,一個神人告訴我的,他很厚道,不會騙我們的。”
“那就試試吧!也許死里求生?!?女媧說完鉆了進去,發(fā)現(xiàn)里面的空間很大,喊道:“哥哥!里面好舒服,快進來吧?!?/p>
伏羲鋼鉆到里面,洪水進家了,一個勁地上漲。但見葫蘆穩(wěn)妥的漂在水上。這時,只聽人聲鼎沸。不多時便鴉雀無聲了。天地間茫茫一片洪水,只有一個葫蘆帶著兄妹二人隨波逐流。
不知過了幾天幾夜,那葫蘆落在一個山坡上。兄妹二人出來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大地上狼狽不堪。二人下得山來,走啊!走啊!走出很遠很遠,看不到一個人影,看來人們?nèi)缓樗退懒恕?/p>
女媧問哥哥:“那人間不就絕種了嗎?怎么辦?”
二人想挽回人間慘局,可是沒有辦法。正在為難之際,忽聽有人在空中說道:“你兄妹二人不就是天下的人種嗎?”女媧和伏羲明知情理,可怎么下得手!伏羲說:“妹妹!我有一法。”
女媧問:“什么法子?快快講來?!?/p>
伏羲說:“我們兩個各奔東西,如果走對了頭,就是天賜的夫妻。”
女媧說:“只能如此了!”
于是他們分頭奔去,可是,不到兩個時辰,便遇到一起。
“我們再做一次,” 伏羲不甘心,指著一棵大樹說:“若我們把這棵樹推倒,就可以結(jié)為夫妻?!?/p>
女媧說:“那就試試吧!”
二人來到樹前,用力一推那樹就倒下了,不由唏噓驚嘆,可還是有點難為情。正在躊躇之間,忽然發(fā)現(xiàn)山坡上有兩塊木板。伏羲說:“各自把一塊木板滾下山去,如果它們合在一起,我倆就是夫妻無疑了?!?/p>
女媧應(yīng)聲“好!”便把一塊推下山去,伏羲也推下另一塊。只見那木板咕咕嚕嚕往山下滾去,到山腳下便合在一起了。伏羲仰天嘆道:“此乃天意!”
伏羲和女媧成為夫妻后,生了許許多多子女。
一天,女媧把他們叫在一起說:“娘想給你們起個名字,往后叫得方便。”
其中一個說道:“娘!先給我起吧?!?/p>
女媧尋思了半晌說:“還是你們自己起好。各自到外面選擇一樣東西,它叫什么,你就隨它的姓?!?/p>
孩子們一聽,都紛紛跑到外面。有的來到李樹下姓了李,有的到了楊樹下姓了楊,有的揀了塊石頭就姓了石,有的遇到馬就姓了馬,有的看到花就姓了花,有的見了柳樹就姓了柳,有的見了水就姓了水……
這畢竟是傳說,真正的姓氏來自母系社會。群體為氏,女生者為姓,也就是說孩子是隨母親姓氏的。隨著人類的進步,姓氏越來越多,開始以不同的形式命名,有的以區(qū)域命名。如黃就是以區(qū)域來命名的,秦、楚、齊、燕、韓、趙、魏等以國為氏,西門以居住地為姓,四徒、司空、司馬等以官為姓。如此不一,不勝枚舉。
1、趙姓傳說故事
趙姓發(fā)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quán)。到戰(zhàn)國初年,趙氏聯(lián)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lián)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2、錢姓傳說故事
錢姓是吳越國姓,據(jù)史書記載,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時期的泉府上士錢孚(大彭國始祖篯鏗的裔孫)為得姓始祖。
周文王時,彭祖裔孫篯孚為周文王師,官拜泉府上士(泉府,掌管全國的稅收和錢糧;上士,周代宰夫級官階之一)。因泉通錢,而篯字恰是錢字上有個竹頭,為紀念篯鏗氏族再次復(fù)興,篯孚的子孫便去篯字竹頭簡為錢姓。在如今的魯南蘇北地區(qū)仍有少量的篯氏以及訛音簡化的尖姓生活著。
3、孫姓傳說故事
孫姓是東吳國姓,據(jù)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 姓、媯 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wèi)(今河南淇縣),建立衛(wèi)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wèi)武公。衛(wèi)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
4、李姓傳說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quán)。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鐘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慶的巴南區(qū))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5、周姓傳說故事
周姓主要源于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后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后,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錢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姓
王姓的傳說:
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后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后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jié)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yǎng)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jīng)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nóng)師。舜繼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fā)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shù)厝值抑私?jīng)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沖突,古公亶父便率領(lǐng)部族從豳(今陜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lǐng)部族在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機構(gòu)管理部族事務(wù),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guī)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tǒng)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fā)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fā)的時候,終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后,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jiān)獄,釋放出關(guān)押在那里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gòu)。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于畢(今陜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后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后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tǒng)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xié)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后終于導(dǎo)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統(tǒng)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shù)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
據(jù)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夠環(huán)繞地球一圈半。 據(jù)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后裔。
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后,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
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jīng)居住過而后已經(jīng)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饑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jīng)奄奄一息。那里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
幸好契和氏發(fā)現(xiàn)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
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兩支,一支在隴西(今甘肅),一支在趙郡(今河北)。隴西李姓出了李淵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發(fā)展。
趙郡李姓也成為當?shù)赝?,不斷向全國各地擴展,到全國各個角落落戶。大規(guī)模的南遷發(fā)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發(fā)規(guī)模盛大的黃巢大起義,李氏一族為尋求偏安之地而大舉南遷。
姓氏倒著寫有典故。
岳飛抗金率兵駐湖北武昌鄂州城,史稱岳鄂王。岳飛遇害后,其第四子岳震、第五子岳霆避難在此,子孫居黃梅縣者,多數(shù)改姓鄂為氏。岳霆后裔從湖北黃梅經(jīng)江西、山東輾轉(zhuǎn)到安徽渦陽縣馬店鄉(xiāng)岳(ya)莊其姓岳的岳字反過來寫,山字在上,丘在下,讀ya。
岳飛長子岳云,岳云子岳申。當年保姆帶著岳申逃難,流落山東定陶縣臘真寺至今,其一部分后裔遷入煙臺岳(讀ya)家樓。威海境內(nèi)20余處岳姓居民,其中大部分曾改姓雅,事過境遷,又改回岳姓,字改回來,但部分讀音至今還保留下來。凡是讀ya的岳姓均為南宋民族英雄岳飛之后。這個ya字的寫法就是把岳字倒著寫,熟悉的人都知道讀丫,不熟悉的人讀岳,這個字在頭幾年才被新華字典收入其內(nèi)。
提起中國姓氏,人們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因為它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百家姓》以“百家”為名,實收單姓408外,復(fù)姓30個、共計438個。百家姓在中國華民族這一大家庭中,姓氏何止438個,就是僅僅漢姓也不止這個數(shù)。據(jù)說,見之于文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復(fù)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趙”姓打頭,并非因為“趙”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為它是宋代錢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會引禍上身。又宋時吳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錢”姓便排列第二,錢的妃子姓孫,借錢氏之威勢,“孫”又排在第三?!袄睢毙张旁诘谒模蠹s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之故。
《百家姓》廣受歡迎,家喻戶曉,一代代流傳下來,有仿寫的,有改編的,有增補的,還有為它做注解的。這一方面說明它適宜于兒童的啟蒙教育,另一方面也說明姓氏文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李姓】
“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shù)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jù)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夠環(huán)繞地球一圈半。
據(jù)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后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后,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jīng)居住過而后已經(jīng)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饑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jīng)奄奄一息。那里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發(fā)現(xiàn)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兩支,一支在隴西(今甘肅),一支在趙郡(今河北)。隴西李姓出了李淵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發(fā)展。趙郡李姓也成為當?shù)赝?,不斷向全國各地擴展,到全國各個角落落戶。大規(guī)模的南遷發(fā)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發(fā)規(guī)模盛大的黃巢大起義,李氏一族為尋求偏安之地而大舉南遷。
【關(guān)于李姓的傳說】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wù),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wù),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fù)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張姓是中國最大的姓之一,得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
張姓曾有43個望族,為百家姓之首。 張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shù),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杰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著力量。
1999年我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博覽會。世博會內(nèi)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
其中,第三位便是“張姓源于濮陽”。根據(jù)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xiāng)》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于河南。
其中張姓、姚姓源于濮陽。根據(jù)1、史實依據(jù)。
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
4 依據(jù)當代研究成果. 黃帝時代,今濮陽地區(qū)是華夏的炎黃部落和東方部落交接地區(qū),黃帝不得不在此設(shè)重兵防守。于是,把長子玄囂派到了古清河之畔的頓丘(今清豐縣西南固城一帶);把次子昌意派到了頓丘之北的昌樂(今南樂縣西北吳村一帶)。
當代學者丘菊賢、楊東晨合著《中華都城要覽》一書列表記載:“玄囂邑于頓丘,今河南濮陽市?!薄赌蠘房h志·大事記》:“黃帝置南樂一帶為其子昌意封地,在今境西北筑昌意城?!?/p>
《明一統(tǒng)志》:“南樂縣界有昌意城,黃帝之子昌意所筑?!碑敵酰獬呛忘S帝史官、造字圣人倉頡部族的基地同在一地。
(2)顓頊時代,帝丘(濮陽)是帝顓頊都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
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鳖呿溄ǘ嫉矍穑ń皴ш枺?。
《左傳·昭公十七年》:“衛(wèi),顓頊墟也,故為帝丘?!薄吨駮o年》:“顓頊居濮。”
《漢書·地理志》:“東郡濮陽故帝丘?!蔽挥阱ш柪铣鞘纸种行牡乃呐茦欠?,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初建時南匾“顓頊名都”,今東匾“顓頊遺都”。
據(jù)考證,揮公幼年生活在其父玄囂青陽氏封邑頓丘,年長在帝丘為顓頊輔臣,受封得姓于帝丘。青陽即在清水之陽(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經(jīng)濮陽,這就證明張姓始祖揮就生長活動在今濮陽地區(qū)。
2文物遺址。中華第一龍.1987年在濮陽老城西水坡考古發(fā)現(xiàn)了“中華第一龍”,距今6400多年。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濮陽老城發(fā)現(xiàn)“中華第一龍”,說明龍祖、龍根在濮陽。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點,向西約10公里是顓頊陵、帝嚳陵,向東約1公里便是揮公墓古遺址。(2)顓頊陵和帝嚳陵,今合稱“二帝陵”,位于濮陽老城西約10公里。
由于行政區(qū)劃變動,其地今屬內(nèi)黃縣梁莊鄉(xiāng)。(3)揮公墓古遺址。
帝丘(濮陽)在上古時期是東方部落勢力與黃帝部落勢力的交接地區(qū),因此黃帝必須在帝丘設(shè)防,所以才把其子玄囂封于青陽。在蚩尤族北進之后,黃帝部落的經(jīng)營重心也移向豫北冀南地區(qū),故黃帝部落才能在涿鹿(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大敗蚩尤。
至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帝時,遂以濮陽為帝都,其后玄囂之孫帝嚳也以帝丘為都城,故《路史·國名紀丙》記載說:“濮陽,帝后所都,今澶之屬縣,所謂帝丘,有顓頊城”。顓頊、帝嚳死后又都葬在濮陽。
由此可知,張姓始祖揮幼年隨其父玄囂生活在濮陽,成人后輔佐其堂兄弟顓頊任弓正,工作在濮陽,張姓祖根就在濮陽。 關(guān)于張姓的始祖,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黃帝第五子清陽之孫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見《元和姓纂》)“揮造弧矢,受封于張 ,后為弓氏。
張,望出濮陽?!? “晉國張氏,這就說明,晉國的張氏,并不始于解張,而是周宣王卿士張仲的后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
譜家謂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此非命姓氏之義也。
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見《通志 。
氏族略 。以字為氏》) “張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韓,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青河,河間,中山,曰魏,曰蜀(見袁桷《張氏宗譜序》) 從以上記載看,張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是黃帝的直系后裔。
黃帝第五子青陽,生子曰揮。這位叫揮的黃帝之后,正是張姓的始祖。
所以說張姓是黃帝的直系后裔,并不為過。 這位名揮的黃帝后裔,非常聰明,他觀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狀做了弓矢。
原來,天上有星名“天弓” ,簡稱“弧” 。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兩星座內(nèi)?!端问?。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東南,天弓也”,揮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啟發(fā),最早發(fā)明了弓矢--這個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賜姓張氏”。
不過,當初的“張”,非命姓氏之義也 “。因為弓矢發(fā)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須先用力氣將弓張開,不然,就無法使用。
揮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命為 “張氏” 的 。從此之后,揮的后代子孫有的姓弓,有的姓張,分成兩支,也是出于此因 。
后世的張姓,在談及自己的姓氏時,常常解釋為 “弓長張的張” 也是起于此故。這支源于揮的張姓,得姓甚早,是中國張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過了近兩千多年,到了大約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華大。
撲朔迷離的得姓傳說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
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于陳地轄區(q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guān)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于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后裔,是皋陶的后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
商朝末年,理氏后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饑餓不堪,靠采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
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
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
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p>
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nèi)篇》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p>
《史記·索隱》說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guān)于李姓起源的故事過于生動而富于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后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說起于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
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于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那么,李姓的真實淵源是什么呢? 其實,李姓起源并不復(fù)雜,不過與“李樹”無關(guān),也與“食木子”的傳說無關(guān)。
李氏出于理姓,先祖為大理之官,后代“以官為氏”,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戰(zhàn)國時作李姓。
早在隋唐之前,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和應(yīng)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中,就考證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只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見東漢的時候還沒有那些神化的傳說。 李姓起源在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已很普遍。
春秋時有里氏,見于記載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晉獻公的重臣,里革是魯國太史,里析是鄭國大夫。
戰(zhàn)國時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離、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蹤跡遍及列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離、李悝、李斯都曾是執(zhí)法大臣,與“李(理)”氏的含義相同。
李離在晉文公時任大理。李悝戰(zhàn)國初年在魏國主持變法,李悝開戰(zhàn)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經(jīng)》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對后世法律有重要影響。
李斯則在秦國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劃者。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論和實踐,繼承了李(理)氏家族的歷史傳統(tǒng)。
李姓遠祖皋陶與嬴姓的分支 東漢以來的姓氏著作大都將李(理)氏的淵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視為李氏的遠祖。那么皋陶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寫作咎繇,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
他和許多傳說時代的人物一樣,既是一個真實的部族首領(lǐng),也代表了一個部族名號。皋陶生活在堯、舜、禹時代。
《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記述了皋陶與舜、禹議政的許多言論。據(jù)《史記·夏本紀》記載,皋陶還差一點成為繼舜禹之后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禪位于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罷。
這些傳說,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聲名顯赫的地位和影響。 帝舜時,皋陶的官職是“大理”。
相傳“皋陶作刑”,他是中國刑法的創(chuàng)立者。傳說皋陶專門訓養(yǎng)了一頭名叫觸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zhèn)巍?/p>
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fā)現(xiàn)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這樣的奇獸斷案。
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兒子伯益被舜帝賜姓為嬴。
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趙、徐、黃、江、秦等都是當今中華大姓。 趙氏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
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以趙為氏。周幽王時,造父的裔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
到戰(zhàn)國初年,趙氏聯(lián)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為秦國所滅,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