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何不食肉糜。
又有一年鬧災(zāi)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yōu)槭裁床怀匀庵嗄兀俊眻蟾娴娜寺犃?,哭笑不得,?zāi)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里來肉粥呢?由此可見司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
簡寫是: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
擴展資料:
何不食肉糜,出自《晉書·惠帝紀》: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qū)υ唬骸霸诠俚貫楣伲谒降貫樗??!奔疤煜禄膩y,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譯文:司馬衷曾經(jīng)在華林園里游玩,聽到蛤蟆咕呱咕呱的叫聲,就對侍從們說:“這叫喚的東西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們說:“這叫喚的東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
到了天下災(zāi)荒的年歲,百姓餓死,司馬衷竟然問:“他們?yōu)槭裁床怀匀庵嗄???/p>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何不食肉糜
捉襟見肘 [zhuō jīn jiàn zhǒu]
釋義: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yīng)付。
出處:《莊子·讓王》:“曾子居衛(wèi);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坐吃山空 [ zuò chī shān kōng ]
釋義:只坐著吃,山也要空。指光是消費而不從事生產(chǎn),即使有堆積如山的財富,也要耗盡。
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自從俺父親亡過十年光景;只在家里死丕丕的閑坐。那錢物則有出去;無有進來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p>
家徒四壁 [jiā tú sì bì]
釋義:徒:只,僅僅。 家里只有四面的墻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出處: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p>
青黃不接 [qīng huáng bù jiē]
釋義:青:田時的青苗;黃:成熟的谷物。舊糧已經(jīng)吃完,新糧尚未接上。
出處:《元典章·戶部·倉庫》:“即日正是青黃不接之際;各處物斛涌貴。”
饑腸轆轆 [jī cháng lù lù]
釋義:饑腸:饑餓的肚子;轆轆:車行聲。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饑餓。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饑不擇食 [ jī bù zé shí ]
釋義:擇:挑揀。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顧不得選擇。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然禪師》:“又一日訪龐居士;至門首相見。師乃問:‘居士在否?’士曰:‘饑不擇食?!?/p>
食不果腹[shí bù guǒ fù]
釋義:意思是吃不飽肚子。
出處:《莊子·逍遙游》;《酉陽雜俎·諾皋記下》。
餓殍載道 [ è piǎo zài dào ]
釋義:餓殍:餓死的人;載道:滿路都是。形容到處都是餓死的人。
出處:〖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85回:“道德淪喪,法度凌夷,匪黨縱橫,餓殍載道?!?/p>
餓殍枕藉 [ è piǎo zhěn jí ]
釋義:餓殍:餓死的人;枕藉:交疊而臥。 餓死的人縱橫交疊,形容饑荒之年的悲慘景象。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2回:“那個莊上不餓殍枕藉?!?/p>
西山餓夫 [ xī shān è fū ]
釋義:《史記·伯夷列傳》:“ 武王 已平 殷 亂,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遂餓死於 首陽山 。”后因以“西山餓夫”為 伯夷 、叔齊 的代稱。
吃不上飯窮困的詩句:
1.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唐 · 白居易《長恨歌》
釋義:窮極天堂地府,都毫無結(jié)果,都找不見。
2.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唐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釋義: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3.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宋 ·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釋義: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4.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 宋 · 鄭思肖《寒菊 / 畫菊》
釋義:你在秋天盛開,從不與百花為叢。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5.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 唐 · 李白《三五七言 / 秋風詞》
釋義: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一個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路邊準備好飯食,提供給路邊饑餓的人食用。有一個饑餓之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花無神的走過來。這個時候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就說:“喂!來吃吧”。
然后那名饑餓的人抬頭看著黔敖,說:“我正是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了這個地步”。之后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后還是沒有接受食物,最終餓死了。曾子在聽了這件事之后表示“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p>
對于不食嗟來之食的歷史典故,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一些人認為不接受別人的施舍,是一種有氣節(jié)的行為,黔敖傲氣的施舍帶有侮辱性。許多有志氣的人,都覺得不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是一種精神和氣節(jié)。但也有一些人不認同這種觀念,覺得黔敖并沒有侮辱的意思。
嗟來之食原指憫人饑餓,呼其來食,嗟相當于“喂”,是一種不禮貌的招呼聲。有些人認為,黔敖與饑餓之人素不相識,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字,說“嗟,來食”或許有些不禮貌,但是并沒有侮辱不當之處。就連曾子在聽了這件事之后,都覺得那人不用這樣。而且雖然黔敖無禮的呼喚了饑者,但是之后還特意去道歉了,并沒有侵害侮辱那人骨氣。
百度百科——嗟來之食 [編輯本段]【讀音】 jiē lái zhī shí [編輯本段]【出處】 《禮記·檀弓下》 [編輯本段]【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
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喂”。貶義詞。
[編輯本段]【故事】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zhàn),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zāi),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干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
可是富人家里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zāi)樂禍。
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zāi)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并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fā),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于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jīng)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
黔傲又叫道:“嗟(jiē),聽到?jīng)]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愿餓死也不愿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yīng)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對于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贊揚。 [編輯本段]【原文】 齊大饑。
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2)。有餓者,蒙袂輯屨(3),貿(mào)貿(mào)然來(4)。
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5)!”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6),終不食而死。 曾子聞之,曰:“微與(7)!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p>
嗟來之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于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這個成語來源于《禮記·檀弓》: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
有餓者蒙袂輯屢,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編輯本段]【注釋】 ⑴本節(jié)選自《檀弓》下。
⑵食(sì):通“飼",拿飯給人吃。 (3)蒙袂(mèi):用衣袖蒙著臉。
輯屨(j ǚ):身體物理邁不開步子的樣子。 (4)貿(mào)貿(mào)然:昏昏沉沉的樣子。
(5)嗟: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 (6)從:跟隨。
謝:表示歉意。 (7)微:不應(yīng)當。
與:表示感嘆的語氣詞。黔敖:春秋時期的貴族。
(8)執(zhí): 盛 (9)奉:拿 [編輯本段]【譯文】 齊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
有個饑餓 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 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愿吃嗟來之食,才落地 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于餓死了。
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則可以去吃?!?[編輯本段]【分析】 這個故事寫了一個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有骨氣的窮人。
后世以“嗟來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吳晗在《談骨氣》中引用這一故事為論據(jù),說明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是有骨氣的。
范曄《樂羊子妻》中的樂羊子之妻以這個典故奉勸丈夫,要他做一個品行廉潔而有志氣的人。這個故事流傳千百年,有著積極的意義,引導我們要做一個象他那樣的人。
[編輯本段]【讀解】 “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名言就出自這個故事,是說為了表示做人地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地施舍,哪怕是讓自己餓死。咱們的傳統(tǒng)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
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不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都表示了對氣節(jié)的看重,對人的尊嚴的強調(diào),對人的餓精神的重視。 即使是在今天,這一傳統(tǒng)觀念依然有其存。
出自伊索寓言中的《說葡萄酸的狐貍》。
原文:狐貍發(fā)現(xiàn)了一棵葡萄樹,樹上長滿了一串串香甜、美味的葡萄。狐貍看著葡萄,忍不住用舌頭舔著嘴唇,心想:“哇??!是好食物哩!”狐貍向上跳了幾次,總是夠不到,是了好幾次還是吃不到。松鼠、兔子及小熊在旁邊嗤嗤地竊笑著?!昂?!這些葡萄還很酸,不能吃啊!”狐貍不認輸?shù)卣f著,然后垂頭喪氣的回家了。大家都忍不住地捧腹大笑。
寓意:《說葡萄酸的狐貍》的故事,諷刺了狐貍的虛偽,因為吃不到就找個自欺欺人的理由,告戒人們要勇于面對現(xiàn)實.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