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經(jīng)中,常有將心譬喻成田地,佛陀也曾因農(nóng)夫質問為何佛弟子不事生產(chǎn),而以精進“耕心田”回答,這是從“事”(作務)回歸于“理”(耕心田)的教說。
《雜阿含經(jīng)》里有一則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天,佛陀來到一座村莊托缽,正在耕田的農(nóng)夫見到佛陀,就說:“我以自己的力量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你也應該這樣做。”佛陀說:“我也自己耕田下種以供給飲食。”農(nóng)夫懷疑地問:“我都不曾看見沙門瞿曇駕牛耕田除草,為什么瞿曇要說‘我也自己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可否為我講說您的耕田法?”佛陀以偈回答:“信心為種子,苦行是時雨,智慧為犁軛,慚愧心為轅,正念自守護,是則善御者,保藏身口業(yè),如食處內(nèi)藏。真實為其乘,樂住無懈怠,精進無廢荒,安穩(wěn)而速進,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農(nóng)夫一聽,歡喜贊嘆佛陀是位真正善于耕作的人。
“日日唯耕己心田”的大致出處就在于此。
而這支簽可說是一中平之簽。前兩句是指成功取得不易,光明前景都在“林盛山梢”、“海深礁險”之處,需要付出極大努力才可取得輝煌成就;后兩句是勉勵之語,如果堅持自己的選擇,恪守本分,勤于思考,勇于奮斗,就會有美滿人生
《國風·魏風·十畝之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這是描寫采桑人輕松愉快的勞動場景的詩。全詩二章,每章三句,詩章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歸的桑園晚歸圖,詩歌旋律語調與詩境情感,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原文: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譯文:
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園里,年輕的姑娘們采桑多悠閑,她們一道唱著歌兒回家轉。
在相鄰一片很大的桑園里,漂亮的姑娘們采桑多悠閑,她們一起說說笑笑往家轉。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關于此詩的主旨與背景,歷來有多種觀點?!睹娦颉吩疲骸啊妒€之間》,刺時也。言其國削小,民無所居焉?!背睹娦颉返拇虝r”說外,還有蘇轍的“偕友歸隱”說和與之相近的方玉潤的“夫婦偕隱”說,另外還有人主張“情詩戀歌”說,即把“行與子還”、“行與子逝”,解釋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侶一同走。而今人多解此詩為描寫采桑女偕伴而歸時的詩歌。
魏國地處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貧俗儉”(朱熹語)。然而,華夏先民是勤勞而樂觀的,《魏風·十畝之間)即勾畫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園風光,抒寫了采桑女輕松愉快的勞動心情。
歲寒三友的由來: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遭權臣迫害,被捕入獄。經(jīng)王安石等人營救,始得從輕定罪,安置黃州管制。黃州即今湖北黃岡。作為“罪人”的蘇軾初到此地時,心情很苦悶。稍后,家眷來依,朋友來訪,蘇軾的心緒慢慢好轉,但生活上又發(fā)生了困難,便向黃州府討來了數(shù)十畝荒地開墾種植,借以改善生活。這塊地,當?shù)厝藛咀鳌皷|坡”,蘇軾便自取別號為“東坡居士”。
蘇軾在東坡栽了稻、麥等到農(nóng)作物,又筑園圍墻,造起房屋來。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畫上雪花;園子里,則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黃州知州徐君猷來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這房間起居睡臥,環(huán)顧側看處處是雪。當真天寒飄雪時,人跡難至,不覺得太冷清嗎?”蘇軾手指院內(nèi)花木,爽朗大笑:“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币鉃轱L聲和泉聲就是可解寂寞的兩部樂章,枝葉常青的松柏、經(jīng)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開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聞言,對蘇軾以“三友”自勵,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肅然起敬,從此更留意對他的照顧了。以后,合成松、竹、梅的“歲寒三友”圖案,一般都用在器皿、衣料和建筑上。仁人志士對它的理解,是借此體現(xiàn)傲霜斗雪、鐵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則看重其長青不老、終冬不凋,引申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為吉祥的象征。
五行神之一?!抖Y記·王制》“天子將出,類乎上帝” 孔穎達 疏引 庾蔚之 曰:“五行各有德,故謂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知,土神信?!?宋 丘光庭 《兼明書·五行神》:“木神曰 勾芒 ,火神曰 祝融,土神曰 后土 ,金神曰 蓐收 ,水神曰 玄冥 。土神獨稱后者,后,君也,位居中,統(tǒng)領四行,故稱君也?!?清 唐甄《潛書·抑尊》:“人君之尊,其猶土神乎!”
盤古之后第三位誕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現(xiàn)在非常有名的后土皇地只,又稱后土娘娘。她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后土”,俗稱“后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臺,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關于后土神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傳說?!秶Z·魯語》說神明是共工的兒子,能平定九州,成為地神?!蹲髠鳌酚终f是神的名稱:“土正曰后土”《周禮·大司樂》稱“地示”?!抖Y·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平陸和芮城兩縣交界處,有個后土廟。廟內(nèi)敬奉兩位正神,她們是堯帝的女兒,也是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后土廟偏東二里許有廟叫“龍首觀”,供奉的是祖師神。說起這兩個廟來,還有個故事:
且說后土廟北枕條山、南臨大河,地脈雄厚,川塬廣衍,廟址方圓十多畝,樹森蔭翳,廟宇輝煌,為兩縣 接境之勝地。兩位娘娘,兩位各奉其一,平陸供奉的娘娘是娥皇,芮城供奉是娘娘是女英。傳說陰歷三月十八日是這對姊妹的生日,每年到了這一天,兩縣附近十村九社的群眾,都要大張旗鼙地迎神賽社,除了唱對臺戲,還要執(zhí)事鑼鼓迎送,特別是把很多騾馬身上披紅扎彩,戴鈴結纓,鑾轡齊全,打扮得花團錦簇,由身強力壯的小伙子緊挽籠頭,在高高的獻臺地跑上跑下,在緊拐彎的山門里跑進跑出,興高采烈達于極點。兩位娘娘的塑像被轎抬到廟外行宮暫住,然后又抬回廟里,出盡了風頭。這一天,也是農(nóng)事活動的分界線,在此以前是農(nóng)閑季節(jié),每天只吃兩頓飯,從這一天起,進入農(nóng)忙季節(jié),開始吃三頓飯。因此,當?shù)厝罕妼@個日子,象對待二十四節(jié)氣一樣重視。廟內(nèi)有兩棵參天的古柏,也是兩縣各有其一,遠遠站在中條山的斜嶺頭上,亦能看得很清楚。人們都為娘娘廟這一優(yōu)越地勢而贊不絕口。
傳說這個地方本來是祖師神最先選中的,卻被娘娘用計給騙走了。祖師神為了選擇一處理想的地方作廟宇,曾到各處采尋,當他云游到中條山上空時,一眼就看中這里的地脈,便拔出寶劍插到這里,作為標記。娘娘姊妹同樣為選擇廟地跑了很多地方,也看中了這塊寶地,無奈已被祖師神寶劍所號,放棄了又不甘心,遂起了爭奪的念頭,耍了一個手段。乘祖師神尚未動工時,悄悄把寶劍抽出來,將自己一只繡鞋埋到地里,再把寶劍從鞋上插下去。當祖師神要在這里動工時,娘娘便雙雙阻擋,說她們占在先,祖師神占在后,有埋鞋為記。祖師神性情直爽,襟懷坦白,光明磊落,沒想到娘娘會捉弄自己,見到寶劍果然插在鞋上,便不再相爭,而另找地方去了。娘娘就這樣把寶地據(jù)為已有。祖師神另選了距離這里以東約二里遠的“龍首觀”。雖然比不上娘娘廟的地勢,卻也頗具規(guī)模,有山門、正殿、后樓、禪院等建筑,四周高墻圍繞,另有一番氣象。當?shù)厝罕娒慨斦勂鹉锬镉嬺_祖師的故事,都說:“怪道世人勾心斗角矛盾,連神仙也有使心眼的時候呢!”
縱觀歷史,桑樹因桑蠶而成為重要的經(jīng)濟樹。
蠶,是一種吃桑葉的灰白色昆蟲,眠四次蛻皮長大,吐絲做繭。蠶繭繅絲,就成了紡織絲調的原材料。
中國當之無愧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從河南滎陽青臺村、浙江湖州錢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絲織物來推斷,中國絲綢至少有5000年歷史了。
漢語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實行均田制,分給男子種植樹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時,給桑田20畝,規(guī)定至少種桑樹50株,棗樹5株,榆樹3株。
可見當時植桑栽榆,是為法定。 《陌上?!窞闈h代樂府中的名篇。
詩中那位令行者下?lián)埙陧?,少年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的美女羅敷,就是因為喜養(yǎng)桑蠶,才來城南隅陌上采桑葉的?!恫缮6取窞槟铣瘶犯糖o西曲七首組歌中的第五首:“春時采桑時,林下與歡俱。
養(yǎng)蠶不滿百,那得羅秀襦?!毖院喴赓W、情真辭切的詩句,表達了貧家養(yǎng)蠶女對“歡”的鐘情和不夠作嫁衣的憂慮。
《采桑女》為唐代唐彥謙的詩作名篇:“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侵晨采桑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
去歲初眠當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悉聽門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絲?!?/p>
詩以動作描寫和心理刻畫相結合,先“畫龍”后“點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雜稅壓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憂有愁。
盡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卻以側面真實反映出,數(shù)千年前桑樹與人們?nèi)粘I畹拿懿豢煞帧?中國的絲綢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商周時代,就已織出較為精細的染色提花絲織品,經(jīng)秦、漢、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絲綢文化漸而豐富。西漢以后,我國大量的絲和絲織品經(jīng)甘肅、新疆,越過蔥嶺,運往西亞和歐洲各國。
后來,人們稱這條古代橫貫亞洲的交通道路為絲綢之路,也簡稱絲路。在我看來,這絲綢之路也是萬千個采桑女,用青青的桑葉鋪就。
隨手拈來古詩句,就是絕好的佐證:“鶯啼幼婦懶,蠶出小姑忙”;“丁男放犢草間嬉,少婦看蠶不畫眉”;“漁夫晚唱煙生浦,桑婦遲歸月滿筐”;“青裙老姥遙相語,今歲春寒蠶無眠”,從忙蠶的小姑到看蠶的少婦,從戴月遲歸的采桑女到遙語春蠶老婦人,無不是在為絲綢之路一把桑葉一把汗水的辛勤勞碌著。 人們用“桑梓”借指故鄉(xiāng),知曉此典出之西周末。
周幽王寵信褒姒,廢申后,驅逐太子宜臼。流離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樹梓樹喻父母起興作詩,見《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p>
言說對故鄉(xiāng)的桑樹和梓樹肅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親,依戀母親,誰不連屬父母的毛發(fā),誰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晉代的陸機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詩:“辭官致祿歸桑梓,安居駟馬入舊里?!?/p>
或許從此以后,人們才把桑梓并列來借指為故鄉(xiāng)的吧? 以往人們擇水而居,植桑取果、飼蠶,桑樹自然成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這樣描繪:“二月村園暖,桑間戴勝飛。
農(nóng)夫舂舊谷,蠶妾搗新衣。”杜牧在《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中這樣寫景:“十畝山田近石涵,村居風俗舊曾諳。
簾前白艾驚春燕,籬上青桑待晚蠶。”蘇軾在《山村》中這樣敘述:“桑枝礙竹路,瓜蔓網(wǎng)疏籬。
牧去牛將犢,人來犬護兒。”汪繹在《田家樂》中這樣吟詠:“短籬矮屋板橋西,十畝桑陰接稻畦。
滿眼兒孫滿檐日,飯香時節(jié)午雞啼?!贝鍒@、農(nóng)夫、山田、疏籬、牧牛、板橋、戴勝、春燕、犬吠、雞啼,再有桑陰繞廬,閉上眼睛想象,這該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圖啊。
以桑為地名,古來有之。桑中,春秋時衛(wèi)地,在河南淇縣境內(nèi)。
《詩經(jīng)》中,有一首以此地名為篇名的詩,為男女幽會之戀歌?!捌谖液跎V?,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詩中反復吟詠,一唱三嘆。
說有個叫孟姜的美艷女子在桑中等我,約我到上官,送別我在淇水之上。后來人們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約”為男女幽會之典故。
桑間,地名,春秋時衛(wèi)國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隱阻,便于男女聚會,謳歌相感。
《漢書?地理志下》稱:衛(wèi)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wèi)之音。后以“桑間之音”、“桑間濮上”,借指亡國之音、靡靡之音。
桑園,地名,位于河北吳橋縣境內(nèi),現(xiàn)為吳橋縣城。吳橋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棄為鎮(zhèn)。
聞名全國的旅游景點“吳橋雜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園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語】: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 【解釋】:比喻代人受過。
飽經(jīng)滄桑 渤澥桑田 滄海桑田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跡桑門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雞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滄桑 暮景桑榆 盤石桑苞 人世滄桑 日薄桑榆 ?;≥锸?桑弧蓬矢 桑戶桊樞 桑戶蓬樞 “桑枝得藥”、“桑林禱雨”、“桑樞甕牖”、“桑弧蓬矢”這些與桑樹有關的歷史典故,聯(lián)起清代謝重輝的詩句:“我昔聞諸葛,園林遍種桑。吾宅才五畝,墻下亦成行。
不愛葚子垂,愛此遠枝楊。沈陰白夕佳,常在吾廬旁?!?/p>
植株桑樹,其果益身,其葉遮陰,其皮入藥,真是多有實惠呢。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