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溜須”,宋真宗時,有位大臣叫丁渭,善于察言觀色,逢迎獻媚,頗得皇帝賞識,于是被封為副宰相。當時的宰相是寇準,當然高丁渭一個官階,丁渭就將獻媚之功對寇準施展。有一次,二人在一次吃飯時,寇準的胡須上沾了一些飯粒,丁渭趕忙卑恭的湊上前去,伸出手輕輕的為寇準溜胡須,還肉麻的大贊寇準的胡須多么漂亮,寇準大笑道:“怎么?難道世間還有替人溜須的宰相嗎?”自此,丁渭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溜須宰相。“溜須”一詞就有了獻媚新意。" y d3 C; j" s E2 O) ?& J
; w0 H$ u! X5 S! }) Q
“拍馬”原來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禮節(jié)。他們在路上相遇時,便下馬閑談,互相拍拍馬的屁股,說一句“馬養(yǎng)的真壯實啊”僅此而已。類似朋友見面拍下肩膀,握手寒暄。后來演變成“拍馬”說奉承恭維話。顯赫們騎在馬上,奴才替主子拍馬,盡顯出服侍周到的獻媚本色,與“溜須”有異曲同工之效,這才合成了“溜須拍馬”。
祖逖(266-321),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
成語,聞雞起舞。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蚱鹞琛!?
傳說,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成語,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fā)圖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p>
譯文: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fā)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
傳說周宣王時,賢臣尹吉甫,聽信繼室的饞言,誤殺前妻留下的愛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長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傷的詩,尹吉甫聽了以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見一只從未見過的鳥,停在桑樹上對他啾啾而鳴,聲音甚是悲涼哀凄,尹吉甫忽然心動認為這只鳥是他的兒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說︰“伯奇勞乎,如果你是我兒子伯奇就飛來停在我的馬車上”,話剛講完這只鳥就飛過來停在馬車上,于是尹吉甫就載著這只鳥回家,到家以后鳥又停在井上對屋哀鳴,而尹吉甫假裝要射鳥,拿起弓箭就將繼室射殺了,以安慰伯奇。雖然故事近神話,但伯勞鳥名卻由“伯奇勞乎”一語而得。
伯勞:鳥名。又名鵙或鴂。額部和頭部的兩旁黑色,頸部藍灰色,背部棕紅色,有黑色波狀橫紋。吃昆蟲和小鳥。善鳴。《詩.豳風.七月》七月鳴鵙毛傳:鵙﹐伯勞也。
另外還有成語“勞燕分飛”的典故也出自伯勞鳥。鳥文化在民間歷史悠久。
1948年,38歲的特蕾莎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了羅瑞托修女穿著的藍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
特蕾莎修女是在車站后面的貧民窟展開工作的。這里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襤褸的臟孩子。有一天,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向特蕾莎修女要東西,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斷肢處還在流血。特蕾莎修女準備取藥給他包扎時,小孩卻說他想要吃的東西,邊說邊做出吃東西的樣子。此時她身上只有五個盧比,于是很抱歉地對小孩說:“我是個窮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傷口?!闭郎蕚鋷退克幍臅r候,小孩突然抓過藥品,叫著“這個給我”,便拄著拐棍向貧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蕾莎修女緊跟著小孩跑進一個小窩棚,窩棚里面漆黑一片,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木板上躺著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個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滯,非常虛弱。她用孟加拉語與他們交談,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歲了,那個婦女是他的母親,患有結核病,窩棚里的另外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蕾莎修女只能把她所帶的維生素丸給了他們,那婦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禮,并說:“這里邊還有生著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碧乩偕夼牭竭@句話,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為什么窮人會有那么善良的心?自己患著病,還關心著別人呢!
那一天,特蕾莎修女連續(xù)看望了許多家庭,獨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隨著她。巴布還請求特蕾莎修女第二天再來。
白天的經歷讓特蕾莎修女難以入睡,這些可憐的孩子們不但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不會數最簡單的數字,將來長大了怎么辦?要從根本上解救這些孩子,莫過于讓他們掌握知識!于是,在貧民區(qū)里辦一所露天學校的想法,在特蕾莎修女的頭腦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塊大樹下面的空地上,特蕾莎修女宣布那里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愿意念書的就坐下來。經過她的耐心說服,巴布首先坐了下來,接著又坐下了四個孩子。特蕾莎修女饒有趣味的講課,漸漸地吸引了他們,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樹。等到第二天特蕾莎修女再次來到大樹下的時候,發(fā)現這里已經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帳篷,坐在里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訴她,“這個棚子是大家?guī)椭w的,我把朋友都找來上課了。”
就在這簡陋的“教室”里,特蕾莎修女除了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讀讀寫寫之外,還教他們衛(wèi)生常識,比如刷牙、洗臉、洗澡等。她還親自帶孩子們到井邊,一個個教他們如何洗澡。貧民窟的婦女們將這些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很快地,她們也仿效特蕾莎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蕾莎修女在貧民窟辦露天學校的事兒很快就傳開了,一個星期后,來聽課的孩子達到了一百多人,后來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有一天,她發(fā)現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著的腳上爬滿了螞蟻,頭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的傷口周圍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特蕾莎替老婦人測量呼吸與脈搏,發(fā)現老婦人似乎還有一口氣,就趕緊把老婦人送到了附近的醫(yī)院。醫(yī)院得知是位無家可歸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蕾莎修女態(tài)度堅決:“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yī)院,但作為醫(y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須的!”迫于特蕾莎修女的義正辭嚴,醫(yī)院才對這個垂死的老婦人予以治療。
光靠特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特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貧困、生病或饑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特蕾莎對垂死者的愛。
正是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曾經讓無數被世俗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幾個小時里,獲得尊嚴的補償。
韓令偷香來自典故《晉書》卷四十〈賈充列傳·(孫)賈謐〉
西晉初年,晉惠帝的老丈人賈充征召了韓壽做了他的雇員,這個韓壽長得相當帥氣瀟灑。賈充每次召集手下的官員議事,賈充的小女兒賈午都要從窗戶偷看,一眼看到了韓壽,立刻被他的帥氣征服了,過后就天天想念韓壽,以致于口中不停地吟誦韓壽的名字。賈午的一個婢女到韓壽家里,把賈午的情況講給韓壽聽,還說賈午長得很漂亮。韓壽聽后也動了心,就請婢女暗中致意賈午,并且約好前往相會的時間。韓壽身手敏捷,到約定的當日夜里,翻墻跳入賈府與賈午幽會,賈府之中無人知曉,彼此韓壽與賈午經常私會。過了段時間,賈充覺得賈午開始喜歡打扮。后來他召集手下官員相會時,聞到韓壽身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而發(fā)出這種香氣的香料是外國進貢的,一沾到身上,就會幾個月不消失。賈充暗想,晉武帝只把這種香料賜給了自己和陳騫,其它人家是不會有有,因而懷疑韓壽與自己女兒私通。但是府中院墻高大,門戶重重,怎么會發(fā)生這種事呢?于是就假裝府中失竊,派人檢查院墻。負責檢查院墻的人回來道:“其他地方沒有發(fā)現異常情況,只有東北角的院墻好像有人爬過的痕跡,但是院墻很高,人是不能夠
孫壽愁眉
孫壽為中國歷來的美容美發(fā)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位悍婦有五種“妖態(tài)”,扮相是有史以來最楚楚可憐的?!讹L俗通》描述了她的打扮就是:“愁眉”,是把眉毛畫得細而曲折,顯出一付愁容?!疤鋳y”,就是在眼睛下面化妝,顯出一副哭過的樣子;“墮馬髻”,就是把發(fā)髻偏在一邊,以示懶散,放蕩,好像剛從馬上掉下來的樣子;“折腰步”,就是走路時如風擺柳,腰肢細得好像要折斷的樣子;“齲齒笑”,就是指笑起來好像牙痛,只能淺笑,不能放聲大笑。這種“可憐相”的打扮,男人不得不由憐生愛。自此,中國女子普遍盈盈不堪一握,眼角眉梢羞怯不自持,柔弱慵懶得像只波斯貓,讓男性萌生一種想保護、想強暴的沖動。他們都是一群需要用別人的弱小才能來反襯自己強大的生物。美的標準就是這樣產生的。哪怕你的纖纖玉手像趙飛燕、像孫壽一樣,殺過無數的人,搶過無數的錢,摟過無數的男人,也一定要表現得嬌羞無力,風一刮就飄走。
1、出處:《資治通鑒》卷六十六《孫權勸學》。
2、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3、注釋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托。
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去研究儒家經典當博士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p>
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你現在的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才干和謀略,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和讀書人分別幾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長兄知道這件事為什么這么晚呢!”魯肅于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就告別了。
4、解釋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學識才干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多用于他人有了轉變,學識大進,地位由低攀高,從貧窮到富有。
韓令偷香來自典故《晉書》卷四十〈賈充列傳·(孫)賈謐〉西晉初年,晉惠帝的老丈人賈充征召了韓壽做了他的雇員,這個韓壽長得相當帥氣瀟灑。
賈充每次召集手下的官員議事,賈充的小女兒賈午都要從窗戶偷看,一眼看到了韓壽,立刻被他的帥氣征服了,過后就天天想念韓壽,以致于口中不停地吟誦韓壽的名字。賈午的一個婢女到韓壽家里,把賈午的情況講給韓壽聽,還說賈午長得很漂亮。
韓壽聽后也動了心,就請婢女暗中致意賈午,并且約好前往相會的時間。韓壽身手敏捷,到約定的當日夜里,翻墻跳入賈府與賈午幽會,賈府之中無人知曉,彼此韓壽與賈午經常私會。
過了段時間,賈充覺得賈午開始喜歡打扮。后來他召集手下官員相會時,聞到韓壽身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而發(fā)出這種香氣的香料是外國進貢的,一沾到身上,就會幾個月不消失。
賈充暗想,晉武帝只把這種香料賜給了自己和陳騫,其它人家是不會有有,因而懷疑韓壽與自己女兒私通。但是府中院墻高大,門戶重重,怎么會發(fā)生這種事呢?于是就假裝府中失竊,派人檢查院墻。
負責檢查院墻的人回來道:“其他地方沒有發(fā)現異常情況,只有東北角的院墻好像有人爬過的痕跡,但是院墻很高,人是不能夠孫壽愁眉孫壽為中國歷來的美容美發(fā)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位悍婦有五種“妖態(tài)”,扮相是有史以來最楚楚可憐的。
《風俗通》描述了她的打扮就是:“愁眉”,是把眉毛畫得細而曲折,顯出一付愁容。“啼妝”,就是在眼睛下面化妝,顯出一副哭過的樣子;“墮馬髻”,就是把發(fā)髻偏在一邊,以示懶散,放蕩,好像剛從馬上掉下來的樣子;“折腰步”,就是走路時如風擺柳,腰肢細得好像要折斷的樣子;“齲齒笑”,就是指笑起來好像牙痛,只能淺笑,不能放聲大笑。
這種“可憐相”的打扮,男人不得不由憐生愛。自此,中國女子普遍盈盈不堪一握,眼角眉梢羞怯不自持,柔弱慵懶得像只波斯貓,讓男性萌生一種想保護、想強暴的沖動。
他們都是一群需要用別人的弱小才能來反襯自己強大的生物。美的標準就是這樣產生的。
哪怕你的纖纖玉手像趙飛燕、像孫壽一樣,殺過無數的人,搶過無數的錢,摟過無數的男人,也一定要表現得嬌羞無力,風一刮就飄走。
烏衣巷的典故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這里曾是東吳時期的禁衛(wèi)軍駐地,由于軍士悉穿烏衣,由此得名烏衣營,后改烏衣巷。
第二種說法:東晉時期王謝兩家居住于此,而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彰顯身份尊貴,所以得名烏衣巷。這種說法在南京民間廣為流傳。
第三種說法:來自南宋時編纂的《六朝事跡編類》,稱劉禹錫詩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乃是誤筆,原是“舊時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個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為業(yè)。海船失事,他誤入烏衣國,娶妻生子。后來,王榭獨自返回故鄉(xiāng)南京,為了懷念烏衣國的時光,便將所住的巷子更名烏衣巷。
擴展資料:
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地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當時中國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
1997年,秦淮區(qū)人民政府恢復了烏衣巷,挖掘、展示烏衣巷源遠流長的歷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王謝古居紀念館。歷經千年的滄桑,如今的烏衣巷已不復昔日的繁華,沒有豪門士族的觥籌交錯,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訪王謝華堂蹤跡。
蟾宮折桂,也有一此傳說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榮桂記》所敘最詳。
文章說江西廬陵周孟聲與其子學顏都是讀書人,在當地很有名氣。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內有棵大桂樹,枝葉繁榮,樹蔭可遮蓋二畝地面。元末動亂中房屋被焚毀,樹也被燒死,樹枝被砍做燒柴,只留下光禿禿的樹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樹干竟發(fā)出新芽,不幾年,便又郁郁蔥蔥。有人說,此樹經火之后,外焦內枯,現發(fā)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說,草木無知,卻得風氣之先。當年寇準病故,人們?yōu)閼{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筍,田氏兄弟鬧分家,其家的荊樹無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樹又復榮,可見周家又將復興。不入,學顏之子仲方考中進士,人們就都認為此樹重榮是祥瑞了。祥瑞之說本出迷信,牽強附會的以自然現象解釋社會現象,毫無可取,但從老樹重榮中,亦可看到桂的頑強生命力。
漢晉以后,又有月中桂樹的傳說盛行,《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則進一步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有一位吳剛因學仙術違規(guī)被罰在月宮砍桂,每砍一斧,桂樹的創(chuàng)傷就會立即愈合,因此吳剛常年在月宮砍桂而始終砍不倒樹。關于月中桂樹的傳奇故事被古人演繹附會得五花八門,尤其以唐宋兩代為盛。月中桂樹又被命名娑羅樹、騫樹,月中桂樹的果實每年四五月后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對月中桂樹的確深信不疑,文人學士每當中秋望月,吟詩作服,都把月中桂樹、桂子作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樹的傳說,所以人們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窟”、“桂輪”等。在古希臘,人們常以月桂樹葉編成冠冕,奉獻給英雄或詩人,以表示崇敬。后來在英國還有“桂冠詩人”的稱號,開始是大學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時,便成為王室御用詩人的專稱。月桂屬樟科長綠喬木,春季開花,原產地中海地區(qū),與中國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國也有桂冠之說,是以帶桂枝編制的,取其清香高潔。三國時魏國繁欽的《弭愁賦》中有“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之句,意思是編織桂冠來打扮自己,鋪排像錦繡一樣華美文字。因為桂清香高潔,人們早就用它來形容、評價人物。漢武帝曾問東方朔,孔子和顏淵誰的道德最高尚,東方朔說:顏淵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獨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風一樣浩蕩,天下萬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在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場,每年秋闈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紅樓夢》第九回仲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就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币泽笇m折桂比喻科場得意,也表現出古代人民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