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我國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傳,有一次,他讓廚師做道魚肴開開鮮。廚師送來后,只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欲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嘗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怎么辦?”于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東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何字?”“姓蘇的‘蘇’怎么寫?”蘇東坡知道佛印學問好,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真地回答:“‘蘇’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佛印又問:“草頭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那還念‘蘇’啊?!薄澳敲呆~擱在草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狈鹩」笮φf:“那就把魚拿下來吧?!碧K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后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難難你。于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只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lián),誰知寫好了上聯(lián),下聯(lián)一時想不出好句子?!狈鹩枺骸安恢下?lián)是什么?”蘇東坡回答說:“上聯(lián)是‘向陽門第春常在’?!狈鹩〔恢捞K東坡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下聯(lián)乃‘積善人家慶有余’?!碧K東坡聽完,佯裝驚嘆道:“高才,高才!”原一你專罄(慶)里有魚(余)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狈鹩⌒π卮鹫f:“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p>
從此以后,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jīng)·小雅·巷伯》毛亨傳。
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里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里請求庇護。
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
現(xiàn)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眿D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p>
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p>
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guān)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jié):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
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fā)生越禮的事。后世流傳關(guān)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燈彩泛指戲曲演出中區(qū)別于一般傳統(tǒng)砌末的早期燈光、布景。又稱“燈彩砌末” 或“彩砌”、“彩頭”。注重燈彩的戲曲演出,稱為“燈彩戲”或“彩戲”、“燈戲”。常以這類戲為號召的戲班,稱為“彩頭班”。燈彩戲大都情節(jié)離奇,有神怪出沒,用彩繪的景片和燈具作種種點綴、渲染,借以吸引觀眾。至20世紀20年代前后,漸為寫實布景、機關(guān)布景所代替。
燈彩是明代末年地主家班的產(chǎn)物,最早見諸記載的燈彩戲是劉暉吉女戲《唐明皇游月宮》。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對此記述頗詳。劇中布置了一堂月宮布景。月宮是個圓形裝置,以輕紗為幔,“內(nèi)燃‘賽月明’數(shù)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月宮四周用羊角燈(以羊角熬制的薄片作燈罩,又稱“明角燈”)表現(xiàn)五色云氣。這在當時是個新鮮事物,故張岱稱贊班主劉暉吉是“奇情幻想,欲補從來梨園之缺陷”。清代乾隆末年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所記的鹽商的“內(nèi)班行頭”中,有“點三層牌樓,二十四燈”,也是一種特制的燈彩。用燈彩砌末最多的是清代宮廷的各種承應(yīng)大戲,而即配有制動器械,可以升降開合。如演《地涌金蓮》,有大金蓮花五朵從“地井”(戲臺的地下室)中升起,至臺上放開花瓣,內(nèi)坐大佛五尊(曹心泉《前清內(nèi)廷演戲回憶錄》)。宮廷的砌末藝人還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趨重寫實。如光緒九年(1883)進宮的張七“制砌末多參西法,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必求逼真”(張次溪《燕都名伶?zhèn)鳌罚?。民間商業(yè)劇場盛行燈彩戲是在清末。較早的有梅巧玲的四喜班,排演了《目連救母》、《甲子圖》、《貴壽圖》、《盤絲洞》、《乘龍會》等一批燈彩戲。其后楊隆壽創(chuàng)立小榮椿、天仙兩科班時,以重金聘請張七,為之“制砌末千余件”(《燕都名伶?zhèn)鳌罚?。這種演出風氣,從北京傳布到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燈彩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戲曲演出的視覺形象,故能受到觀眾的歡迎。但搬演燈彩戲的班子,大都不注重演出的思想內(nèi)容和表演藝術(shù),只可炫奇一時,終無藝術(shù)生命力。李慈銘在光緒七年(1881)的《日記》中就曾批評四喜班演的《貴壽圖》“燈彩絢爛而色目不佳,科爨俱惡”。王夢生在《梨園佳話》中談到,天津有個彩頭班叫太慶恒,“最以砌末耀世”,“惟班中唱做無人,未久旋廢。由是知戲以人重,不貴物也”。這些話,正好總結(jié)了燈彩戲之所以沒落的歷史教訓。
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漢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shù)交好??兞鶜q時,于九江見術(shù),術(shù)出橘待之??儜哑淙叮皻w拜辭,橘墮地。術(shù)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shù)大奇之。
情到真處,小節(jié)亦關(guān)至行,況六歲之兒,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談也。今人席間懷果,欲娛其兒。夫一樣懷歸,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懷物與兒,識者賤之,懷物奉親,人皆敬之。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
【白話解釋】
漢朝末年間時候,有個姓陸名績的,表字公紀,是吳郡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jīng)做過廬江地方的知府,和袁術(shù)很要好。
陸績年紀還只有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shù)。袁術(shù)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shù)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撲陸的從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術(shù)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便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袁術(shù)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希奇。些東西。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后演變?yōu)榍G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隋書·地理志》稱,故楚地南郡、襄陽一帶“有牽鉤之戲,云從講武所出。楚將伐吳,以為教戰(zhàn),流遷不改,習以相傳。鉤初發(fā)動,皆有鼓節(jié),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云:以此厭勝,用致豐穰,其事亦傳于他郡?!边@里的“牽鉤之戲”,實際上是當時配合水戰(zhàn)的一種軍事技能。后來,楚國的這項水軍“教戰(zhàn)”項目,逐漸普及到民間,廣為流傳。南朝梁宗懔所撰《荊楚歲時記》稱,立春之日,“為施鉤之戲,以綆作篾纜,相霄(系)綿亙數(shù)里,鳴鼓牽之”。施鉤即牽鉤。特別是臨水地區(qū)的各水鄉(xiāng)漁村,漁民們仿效“鉤強”制作成類似近代帶有“挽子”的篙,作為使船的工具。與此同時,有的地區(qū)還把這項軍體運動變成一項民間的體育娛樂活動,形成為一種習俗,每逢佳節(jié)就用“牽鉤”之戲來進行慶賀。
拔河活動的起源,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zhàn)”。可見,楚國訓練士兵練牽拉氣力的“牽鉤”活動,就是的拔河運動的雛形。
1、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墒羌依锖芨F,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里沒有錢買燈油,怎么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后來做了宰相。
比喻:在艱苦的條件下設(shè)法堅持學習的精神。
2、懸梁刺股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梁上,一頭系著頭發(fā)。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后來,他終于成為儒學大師。
戰(zhàn)國時的蘇秦因為游說秦國失敗,家里人不理他,就發(fā)憤自學。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后來他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后人將兩人的事跡合在一起,用“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jīng)常逃學。 一次,他從學堂跑出來,到河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么。老婆婆說:“我在磨針?!崩畎子謫枴斑@么粗的鐵棒何時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有恒心,鐵棒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完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于成為偉大的詩人。
4、映雪夜讀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御史大夫。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zhuǎn)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里,他一覺醒來,忽然發(fā)現(xiàn)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fā)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里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fā)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于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5、素龍圩的創(chuàng)建人黃世臣
素龍圩建于明朝崇禎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創(chuàng)建人為黃世臣。
黃世臣,字起白,號覺虛,素龍鎮(zhèn)上池岡人。世臣家貧嗜學,少年時養(yǎng)鴨為生,在田里放鴨期間,經(jīng)常手不釋卷,邊放鴨,邊讀書。由于勤奮好學,明萬歷三十五年,考進“歲貢”,并被委任為江南婺源縣縣丞。由于政績顯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為云南易門縣知縣、尋攝昆陽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bai(公元前六零六年)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du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應(yīng)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zhi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quán)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鼻f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dao,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泵鎸π垡暠狈降那f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制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jīng)過內(nèi),最后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鼻f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皢柖χ性边@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1、《濫竽充數(shù)》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
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jié)拍顫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
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這以后,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yōu)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么破綻來。
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墒呛镁安婚L,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in)王繼承了王位。
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于是齊湣王發(fā)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
樂師們接到命令后都積極練習,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shù)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濫竽充數(shù)的啟示:弄虛作假是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lǐng),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2、《畫蛇添足》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后,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
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干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墒堑降捉o誰好呢?于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
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
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于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
"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
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yīng)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xiàn)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 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xiàn)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xiàn)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jié)外生枝,賣弄自己,結(jié)果往往弄巧成拙。3、《高山流水》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于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于聽音辨意。
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巖石之下,心里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
恰在此時,樵夫鐘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由衷的贊賞。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xù)彈了起來。
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調(diào)之中,鐘子期在一旁聽后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 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鐘子期聽后,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qū)嵲谑翘呙髁?,您所說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結(jié)為知音,并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
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鐘子期時,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jīng)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之相知,貴在知心。4、《刻舟求劍》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么寫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么做的,他也學著怎么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