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愿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愿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并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墒莿側肭貒硟龋瑥垉x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并且與秦國建立了聯(lián)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fā)覺上了當,決定發(fā)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zhàn)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lián)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后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孫思邈 (58l—682)陜西華原人(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村人)。他自幼聰明過人,七歲開始讀書,有日誦千余言,過目成誦的天才。因為少時患疾,改學醫(yī)道。
當時,正是隋朝的繁盛時期、隋文帝重新統(tǒng)一了全國,在農業(yè)上繼續(xù)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齡由十八歲推遲到二十一歲。還規(guī)定五十歲以上的農民,可以交納一定數量的絹,代替徭役。這樣,農民就可以有較多的時間從事生產。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有了提高。手工業(yè)生產有了新的發(fā)展,商業(yè)也呈現出一派發(fā)達繁榮的景象。這一安定的局面,是孫思邈學好醫(yī)術的外部客觀條件。
孫思邈的家鄉(xiāng),盛產藥材。他一面學習醫(yī)書,一面不畏艱險,手執(zhí)小鎬,身背藥簍,穿山越嶺,攀登陡崖,進山采藥。他走遍家鄉(xiāng)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還經常到五臺山采藥。他采藥回來,親自將藥進行晾曬、加工,有時還親自試用???、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種滋味 ?寒熱斂瀉,究竟對人體發(fā)生何等作用?他都要親自品嘗。
孫思邈二十歲時(601),醫(yī)道學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醫(yī)術為窮苦百姓服務。凡是沒有錢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診費、藥錢,還騰出房子給遠道來的病人住,并親自熬藥給病人喝。不論三更半夜,還是狂風暴雨,只要有人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一定立刻趕去救治。
孫思邈對醫(yī)術精益求精,而且在醫(yī)療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現了一些新的疾病,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世界上第一個眼科疾病夜盲癥的發(fā)現者是孫思邈,找到治療方法的還是孫思邈。這在世界醫(yī)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發(fā)現和突破。那時,山區(qū)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視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見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孫思邈診治。孫思邈經調查發(fā)現,患這種病的都是窮苦人家,他看到窮苦百姓勞苦終日,得不到溫飽,更缺乏營養(yǎng)食品。他想到醫(yī)書中有“肝開竅于目”的說法,又想到五臺山區(qū)的飛禽和野羊、野豬很多,便讓夜盲癥病人吃捕獲動物的肝臟。病人吃上一段時間,夜盲癥便慢慢地好轉了。同時,在當地有幾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發(fā)腫,肌肉疼痛,渾身沒勁,孫思邈診斷為腳氣病。他想:“為啥窮人得的是夜盲癥,富人得的是腳氣病呢?這很可能也和飲食有關系。”他比較了窮人和富人的飲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魚蝦蛋肉,而窮人多吃五谷雜糧,他仔細一分析,粗糧內夾雜著不少米糠麩子,精米白面把這類東西全去掉了。他估計:腳氣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麩子這些物質引起的。于是他試著用米糠和麥麩來治療腳氣病,果然很是靈驗,不到半年,周圍幾家富人的腳氣病都陸續(xù)治好了。后來,他還發(fā)現用杏仁、吳茱萸等幾味中藥也能治好腳氣病。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fā)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彼匆娻従拥暮⒆幽靡桓[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于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后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后來,孫思邈肩挎藥包,翻山越嶺到長安一帶行醫(yī),進行途中,突然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里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里流出來的血水。他斷定這個產婦是由于難產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這個產婦真正死了,又經過半天多的時間,就不可能再流出鮮紅的血液來,于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唇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fā)覺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蘇醒過來了,并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贊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yī)”。
典故】渭水釣魚【四六簽】中簽戌宮
福建平潭縣觀音堂觀音菩薩靈簽
簽譜解釋 ?
簽譜解釋 ▽ 潤發(fā)網簽譜搜索
【本文】
勸君耐守舊生涯,把定心腸勿起歹;
直待有人輕著力,枯枝老樹再生花。
【詩意】
此卦枯木生花之象。凡事自有成就也。
【解曰】
守舊守舊。事自成就。動則多殃。靜則無咎。
家宅→安 自身→吉 求財→待時 交易→成
婚姻→就 六甲→生女 行人→阻 田蠶→五分
六畜→難 尋人→杳 公訟→吉 移徙→守舊
失物→空 疾病→求福 山墳→吉
【典故】
渭水釣魚。周。姜尚。字子牙。汲人(東海許州人)。道號飛熊。先世封于呂。亦曰呂望。避紂亂居東海之濱。釣于磻溪(渭水)。其鉤為直。意不在魚。志在君相。文王聞其賢。聘為師(丞相) (其時年八十) 。后周伐紂。滅商興周。武王稱曰尚父。封其子丁公于齊。喻靜待時機也。
【四六簽】中簽戌宮 來自:福建平潭縣觀音堂觀音菩薩靈簽
意思是,別人是刀和菜板,而我是魚和肉。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只能任人宰割。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句是: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意思是,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jié),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F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告辭呢?
擴展資料: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自鴻門宴。這句話形象地揭示了鴻門宴前和鴻門宴上劉邦與項羽懸殊的實力。鴻門宴上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劉邦,在危急關頭,樊噲闖入救下劉邦,后來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jié),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么呢?”于是劉邦得以離去。
終軍(?—前112)字子云,今歷城仲宮人,西漢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終軍18歲被選為博士弟子,受到漢武帝賞識,封謁者給事中,參與朝政,后擢升諫大夫。
終軍在維護中央集權,制止諸侯割據,抵御外族侵擾等方面,都有成就,他又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當時的南越指居住在廣東、廣西一帶的少數民族,秦末,南越郡龍川令趙佗乘農民戰(zhàn)爭之機,起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朝建立后,南越同漢朝的關系時好時
壞。終軍出使南越前,曾請求漢武帝賜給他“長纓”,如果南越王不肯歸順漢朝,就用長纓活捉南越王,從此,終軍弱冠請纓的故事便成為歷史佳話,“請纓”也成為投軍報國的代稱。終軍到南越后,慷慨陳辭,據理力爭,終于使南越王答應歸順漢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僅20余歲的終軍被南越相呂嘉殺害,時人稱為“終童”。據《濟南府志》載,終軍死后歸葬濟南。
原始文獻: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于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從上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蹄。時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輒復合于木上。上異此二物,博謀群臣。軍上對曰:“臣聞《詩》頌君德,《樂》舞后功,異經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竄
屏葭葦,與鳥魚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臨境 ,而東甌內附,閩王伏辜,南越賴救,北胡隨畜薦居,禽獸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攝。大將軍秉鉞,單于奔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是澤南洽而威北暢也。若罰不阿近,舉不遺遠,設官竢賢,縣賞待功,能者以保祿,罷者退而勞力,形于宇內矣。履眾美而不足,懷圣明而不專,建三宮之文質,章厥職之所宜,封禪之君無聞焉。……
南越與漢和親,乃遺軍使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避娝焱f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軍死時年二十余,故世謂之“終童”。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而《列子?湯問》的記載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酈生是酈食其,劉邦手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說客。酈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說列國,游說了齊國歸順,為劉邦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做了重大貢獻。
2、被齊王烹殺的原因是因為韓信的嫉妒,韓信在酈食其游說齊國成功后,還突然襲擊齊國,齊王以為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一怒之下烹了酈食其。
擴展資料:
酈食其之死: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劉邦以韓信為大將,乘機暗度陳倉,揭開了楚漢戰(zhàn)爭的序幕。當時,魯中地區(qū)對楚漢兩方來說都是勢在必爭,誰占有了山東誰就得到了戰(zhàn)略后方,故而劉邦對齊王采取了軍事與外交手段并用、雙管齊下的方針。
一面命韓信攻齊,另一面又派酈食其為使節(jié)到齊國游說。酈以智謀說服齊王田廣、相田橫歸漢。韓信這時進抵平原,聽到酈食其已說下齊國,本想罷兵,謀士蒯通對韓信說:“酈食其沒費吹灰之力,坐在車上跑了一趟,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了齊國七十余座城池,功勞全歸他了?!?/p>
韓信在其煽動下,遂令三軍前行,直抵齊境。齊王田廣雖在歷下(濟南)重兵駐守,但已解除了戒備。因而韓信得以乘其不備,長驅直入,襲破齊之歷下軍,并攻占臨淄。田廣、田橫認為上了酈食其的當,一怒之下烹了酈食其。一位著名的謀略就因為蒯通一言被處以極刑,客死他鄉(xiāng),不能不慘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酈食其
楊簡愛民
金人大饑,來歸者日以數千、萬計。邊吏臨淮水射之。楊簡戚然曰:“得土地易,得人心難。薄海內外,皆吾赤子,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顧靳斗升粟而迎殺之,蘄(祈)脫死乃速得死,豈相上帝綏四方之道哉?”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報。(《宋史·楊簡傳》)
劉氏者,某鄉(xiāng)寡婦也。育一兒,晝則耕作于田間,夜則紡織于燭下,竟年如是。鄰有貧乏者,劉氏輒以斗升相濟。偶有無衣者,劉氏以己之衣遺之。鄉(xiāng)里咸稱其善。然兒不解,心有怨言。母誡之,曰“與人為善,乃為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母卒三年,劉家大火,屋舍衣物殆盡,鄉(xiāng)鄰給衣物,且為之伐木建屋,皆念劉氏之情也。時劉兒方悟母之善舉也。
。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