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寄黃幾復(fù)》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見 一作:想得)
譯文
我住在北方海濱,而你住在南方海濱,欲托鴻雁傳書,它卻飛不過衡陽。
當(dāng)年春風(fēng)下觀賞桃李共飲美酒,江湖落魄,一別已是十年,常對著孤燈聽著秋雨思念著你。
你支撐生計也只有四堵空墻,艱難至此;你治理國家就像三折肱的良醫(yī)一樣,不需要去請求別人的經(jīng)驗。
想你清貧自守發(fā)奮讀書,如今頭發(fā)已白了罷,隔著充滿瘴氣的山溪,猿猴哀鳴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釋
此詩作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其時詩人監(jiān)德州(今屬山東)德平鎮(zhèn)。
“我居北海君南?!保饎萃回?。寫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懷念友人、望而不見之意;各綴一“?!弊?,更顯得相隔遼遠,海天茫茫。作者跋此詩云:“幾復(fù)在廣州四會,予在德州德平鎮(zhèn),皆海濱也?!?/p>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
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guān)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
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xué)的一個分支。
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xí)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tǒng)括為掌故,當(dāng)然這個掌故與長于世故有別。
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xué)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
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
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jié)構(gòu)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zhǔn)確理解,必須認(rèn)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分類 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 等 歷史典故,如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等 文學(xué)典故,如 曉風(fēng)殘月,大江東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織女 等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qū)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于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
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nèi)容分為文學(xué)掌故(如:《西游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fēng)景名勝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服務(wù)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
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xué)中也有典故,由于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shù)學(xué)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典故的運用 適當(dāng)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有人說李商隱“好積故實”,如《喜雪詩》,一篇中用了18個典故。
事實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詩而來的,詩與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國也不例外,就是反對用典的人,其詩作中也往往自覺不自覺用起典故來。
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典故的凝縮委婉和詩歌的簡練生動有關(guān)。在創(chuàng)作詩詞中如何能運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這樣在需要時才能用得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社會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關(guān)典故。
要避免創(chuàng)作時頭腦空空聯(lián)想不到有關(guān)典故。如:“將立夏,嘆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寫詞。
一騎青衫穿煙雨,沐霧早上,悠然過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飛,剪云亂徑,紛紛柳絮可入詩。
黃昏去樓榭,憑欄拍遍,周圍渺人煙。正是一年絕好處,我獨賞,最樂事。
往年此時,紅男綠女漸漸來,嬉笑別谷雨,清明寒食傷親怨,總有淡淡思。觀料峭突巖,草長鶯飛啼,人在圖畫中,畫在人眼里,兩般競相趣。
常言勸君不惜光陰舊,到老恐悔環(huán)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閑看:天池之上競船渡,橫往縱來總是直!我自帶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遙備得陳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賓,閑庭孤獨身,一杯茗苦天地泣。
雨中天池別有景,涓涓滴打散不盡,人生亦如斯,喜怒哀樂總無窮,何必悲嘆息?一任雨打風(fēng)吹去,平生終歸止。日已從中,霧散虹熠云淡卻,長空一片清凈。
不見蓑衣釣,浮萍游魚鬧。此番自然能幾時,明年歸來難再持!不由恨。
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鳥鳴棲。手無金描筆,只能喃喃語。
心亂緒,披發(fā)歸鬧市,人喚猶沉癡?!保ㄟx自改梧桐落雨《歸家》) (二)要準(zhǔn)確理解有關(guān)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chǎn)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漢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運用在男女相愛中貼切,運用到其他親情,友情,交情上就會不當(dāng)或牽強;比如“望帝”這個典故渲染的是一種悲哀的氣扮,如果用于喜慶就不當(dāng)了。
(三)寫詩詞要特別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據(jù)句子聲韻文字的需要變換調(diào)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詩詞中就有各種各樣提法:“子期”、“知音”、“弦斷”、“高山一弄”、“子期耳”、“鐘期聽”、“流水引”、“斷弦人”、“伯牙高山”、“鐘歿廢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斷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種用法。其實還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關(guān)鍵字是不能改變的,如:“伯牙”、“鐘期”、“琴”、“弦”、“斷”等字就不好換為別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原典故是佛祖給眾弟子講授佛法,佛祖拈花。眾弟子不解,唯獨迦葉會心一笑,佛祖說迦葉已明佛法。 禪宗在唐代開始盛行,其教義講究漸悟和頓悟,有南宗北宗之分。 漸悟是量變轉(zhuǎn)換質(zhì)變,追求長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頓悟不要求長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間明白佛法的含義。 拈花微笑的公案講的就是頓悟。 另外他還有一層禪意就是佛教的一個傳統(tǒng),叫做“不立文字”。佛家認(rèn)為最高深的道義是需要人用最深密的內(nèi)心去接近的,而不是寫在文字上被廣大的教徒所接受,這與禪悟是一脈相承的。佛家這一點與道家的思想極為相似。 解釋得比較亂,希望樓主能明白,不好意思。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并請佛說法??墒?,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fā),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tài)安詳。當(dāng)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lǐng)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微笑(估計別的都在默思)。于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zhuǎn)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釋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fā),只是帶在和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tài)——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diào)和,美好的心態(tài),這是不能用內(nèi)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tài)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而釋迦牟尼最后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tài)的最好證明。 禪意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原典故是佛祖給眾弟子講授佛法,佛祖拈花。眾弟子不解,唯獨迦葉會心一笑,佛祖說迦葉已明佛法。 禪宗在唐代開始盛行,其教義講究漸悟和頓悟,有南宗北宗之分。 漸悟是量變轉(zhuǎn)換質(zhì)變,追求長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頓悟不要求長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間明白佛法的含義。 拈花微笑的公案講的就是頓悟。 另外他還有一層禪意就是佛教的一個傳統(tǒng),叫做“不立文字”。佛家認(rèn)為最高深的道義是需要人用最深密的內(nèi)心去接近的,而不是寫在文字上被廣大的教徒所接受,這與禪悟是一脈相承的。佛家這一點與道家的思想極為相似。 解釋得比較亂,希望樓主能明白,不好意思。
典故依據(jù)《詞海》解釋: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
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xué)的一個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
事實上,我們習(xí)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tǒng)括為掌故,當(dāng)然這個掌故與長于世故有別。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
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xué)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
它們結(jié)構(gòu)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zhǔn)確理解,必須認(rèn)真加以查考。
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jié)度使。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后世人傳誦,經(jīng)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jì)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短圃娂o(jì)事》載此詩本事云:“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坶T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訂㈥P(guān),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后絕不復(fù)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于其左扉”。
《唐詩紀(jì)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后據(jù)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并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yīng)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一是有情節(jié)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襯映的場面。
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一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薄叭ツ辍?、“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隙?,毫無含糊,可見認(rèn)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dāng)時“此門中”正春風(fēng)拂煦、桃花盛開,立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一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斗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叭嗣嫣一ㄏ嘤臣t”,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shè)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注、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動人的一幕,從而激發(fā)讀者對前后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留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
【讀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人讀書勤奮;含褒義。
【結(jié)構(gòu)】主謂式
【近義詞】三絕韋編
【同韻詞】莊生夢蝶、女中豪杰、晚生后學(xué)[1]
[編輯本段]成語典故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dāng)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dāng)?shù)闹亓俊?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nèi)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zhì)了?!?/p>
述懷[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v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
[四] [五]
子,驅(qū)馬出關(guān)門 。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 。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
[六]
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豈不憚艱險?
[七] [八]
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fù)論 。
[一]題一作 《出關(guān)》。這詩作于唐高祖(李淵)初稱帝時。當(dāng)時魏徵投唐未久,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
自己要求有所貢獻,所以請命赴華山以東地區(qū),說服李密的舊部。詩中寫作者的抱負和旅途 的艱險以
及重意氣、報主恩的思想。
[二]這兩句說當(dāng)群雄在國中爭奪政權(quán)的時期,自己棄文就武,投入戰(zhàn)爭?!爸鹇埂保扔鳡帄Z
政權(quán)?!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扒厥渎?,天下共逐之。”“鹿”,喻政權(quán)。“投筆”,東漢班超
年輕時曾為抄寫文書的小吏,一天,他投筆長嘆道:大丈夫應(yīng)該立功異域,哪能長期在筆硯間討生活
呢(見《后漢書·班超傳》)!這里借班超故事自喻?!叭周帯保??!笆氯周帯?,即從軍。
[三]“縱橫”,戰(zhàn)國時蘇秦、張儀在列國間游說。蘇秦主張齊楚等六國聯(lián)合抗秦,就是“合縱”
之計:張儀宣傳諸國聽命于秦,就是“連橫”之計。蘇、張因此被叫做“縱橫家”。這里指自己曾向
李密獻策。“不就”,無所成就(指獻策不被采納,以至失敗)?!翱犊?,指為國效力的壯心豪氣。
[四]這兩句敘投奔李淵和奉使安撫山東。“杖策”,手持馬笙,也就是說趕著馬?!瓣P(guān)”,指
----------------------- 頁面 3-----------------------
潼關(guān)。
[五]這兩句用終軍和祁食其(音異忌)的故事比擬自己的山東之行,說明所負使命的性質(zhì)。“請
纓”,西漢人終軍出使南越,他向漢武帝作豪語道:“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見《漢
書·終軍傳》)就是說只要一根繩索就把南越王牽來,后來終于說服南越王降漢。
“憑”,依?!拜Y”,車前橫木?!皯{軾”,就是駕車而行的意思。“下”,降服?!皷|藩”,
東方屬國。漢初酈食其說降齊王田廣,“憑軾下齊七十余城”(見《漢書·酈食其傳》)。
[六]這四句寫旅途的景況?!坝簟保铚?。“紆(音迂)”,曲折?!坝艏u”,是形容山道曲
折難于前進,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詞。(曹植《贈白馬王彪》:“我思郁以紆”,“郁紆將何念”。)
“陟(音志)”,登?!搬叮ㄒ粜洌?,山?!俺鰶]”,時隱時現(xiàn)(山嶺有時隔斷視線)。
[七]這四句說途中艱險的景象怵目驚心,但是由于想著要報答唐主以國土相待的恩情,并不畏
懼。“傷千里目”,言遠望心傷?!冻o·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九逝魂”,屈原《哀
郢》:“魂一夕而九逝?!薄熬攀拧?,言精神不集中?!笆拧保蛔鳌罢邸?。漢代益州有險地名九折
板 (見《漢書·王尊傳》)?!熬耪邸毖缘缆非塾鼗亍4颂幾鳌熬攀拧被颉熬耪邸倍伎梢酝?,但與
“魂”字相連,作“九逝”較妥?!皯劇?怕?!皣俊?,一國范圍內(nèi)的杰出人物。魏徵曾勉勵別人說:
“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見《舊唐書·魏徵傳》)
[八]這四句表明重視信義不圖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漢時人,以守信用著名?!妒酚洝<?
布傳》引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薄昂钰A”,戰(zhàn)國魏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救趙,
侯贏因年老不能隨行,但表示要殺身以報,后來果然照他的諾言做了。“意氣”,這里即指有諾必踐、
有恩必報的精神。古樂府《白頭吟》:“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那“意氣”也相似,不過那是
屬于夫婦之間,這是出于君臣之際?!肮γ保缀兔?。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1.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quán)年輕時就敗曹操于赤壁,造成三國鼎立之勢。
2.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劉?!皧^起寒微,不階尺土,討滅桓玄,興復(fù)東晉王室,北擒慕容超,南梟盧循,所向無前”,后又殺劉毅,斬譙縱,驅(qū)司馬休之,使境內(nèi)統(tǒng)一,繼而收復(fù)洛陽、長安、滅后秦。真是“氣吞萬里如虎!”如今,劉裕的寓所已成“尋常巷陌”,但他的業(yè)績,氣概仍然令人向往。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結(jié)果落得北望敵軍而倉皇失措。4.佛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
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5.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整句話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時期,當(dāng)?shù)乩习傩罩话逊鹭傡舢?dāng)作一位神祗來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6.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免職后,跑到魏國。
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趙使者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屎)矣?!w王以為老,遂不召?!?/p>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滿當(dāng)時掌握政權(quán)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jīng)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
意思為想起當(dāng)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盃€柯人”指晉人王質(zhì)。
據(jù)《述異記》,王質(zhì)人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頷聯(lián)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jīng)何往。
玉溪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fù)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
試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說:“枕寒莊蝶去”,去即離、逝,亦即他所謂迷者是。曉夢蝴蝶,雖出莊生,但一經(jīng)玉溪運用,已經(jīng)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里面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
本聯(lián)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
杜宇啼春,這與錦瑟又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頷聯(lián)進而寫女主人公對自己愛情遇合的回顧。上句用巫山神女夢遇楚王事,下句用樂府《神弦歌。
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币馑际钦f,追思往事,在愛情上盡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樣,有過自己的幻想與追求,但到頭來不過是做了一場幻夢而已;直到現(xiàn)在,還正象清溪小姑那樣,獨處無郎,終身無托。
這一聯(lián)雖然用了兩個典故,卻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有用典的痕跡,真正達到了驅(qū)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別是它雖然寫得非常概括,卻并不抽象,因為這兩個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話傳說本身就能引起讀者的豐富想象與聯(lián)想。
兩句中的“原”字、“本”字,頗見用意。前者暗示她在愛情上不僅有過追求,而且也曾有過短暫的遇合,但終究成了一場幻夢,所以說“原是夢”;后者則似乎暗示:盡管迄今仍然獨居無郎,無所依托,但人們則對她頗有議論,所以說“本無郎”,其中似含有某種自我辯解的意味。
不過,上面所說的這兩層意思,都寫得隱約不露,不細心揣摩體味是不容易發(fā)現(xiàn)的。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親射虎,看孫郎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在夜晚看到草叢中似乎有虎,引弓而射,早晨起來,結(jié)果非虎而石,箭已沒簇。
“射猛虎”典即出此。常用此比喻有勇力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用的是《后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jì)功而還。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 典故:.“持節(jié)云中”兩句:用漢文帝與馮唐故事。
據(jù)《漢書·馮唐傳》記載:云中太守魏尚治軍有方,“使匈奴遠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時“虜。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