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復(fù)“三巧兒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zhèn)€制虧你些兒。’”
出處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三巧2113兒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zhèn)€虧你些兒?!?/p>
示例 我們的方針是不拒絕談判5261,要求對方完全承認八條,4102不許~。(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1653
攔路石
3個旅行者結(jié)伴去一個小廟投宿,半路上被一塊巨大的石頭擋住,爬上去和繞過去都是不可能的,天色已晚,在這荒蕪人煙的地方再找別處投宿也是不可能了。
3人正發(fā)著愁,走來一笑面和尚,肩背著一個大褡褳,手捧著一只破缽,口里振振有詞道:“此路由我開,此路由我踩,要想越過去,留下買路錢,施主,想過去嗎?我是這里的攔路神,每人留下一百文錢,自然就放你們過去了?!敝挥械谝粋€人毫不猶豫地給了和尚一百文錢,另外兩人則想討價還價。
和尚把破缽?fù)笫弦豢郏瘔K沒了,第1個人過去了。和尚把破缽拿了起來。大石又依然存在。第2個人不再猶豫了,拿了一百文錢也要過去,和尚說:“現(xiàn)在漲到二百文!”那人只好給了二百文,也過去了。
見此情形第3個人急忙拿出二百文,和尚說:“不行,現(xiàn)在漲到三百文?!蹦侨思{悶,問:“這是何緣故?”
和尚說:“回避困難的時間愈長,當(dāng)然付出的利息就愈多?!?/p>
----------------------------------------------
鸚鵡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只鸚鵡前標注: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200元。另一只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4門語言,售價400元。該買哪一只呢?兩只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zhuǎn)啊轉(zhuǎn),拿不定主意。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一只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800元。這人上前問老板:“這只鸚鵡是不是會說8門語言”?店主說:“不”。這人奇怪了,“那為什么又老又丑,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shù)呢”?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只鸚鵡都叫這只鸚鵡‘老板’?!?/p>
討價還價指在買賣東西或談判時雙方對所提條件斤斤計較,反復(fù)爭論。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指交易。
釋義
①指在商品成交過程中,買賣雙方對價格要求的一增一減。
②比喻接受任務(wù)或舉行談判時,雙方對所提條件斤斤計較,反復(fù)爭論。
詞目 討價還價
討:索取。買賣東西,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復(fù)爭議。也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復(fù)爭議,或接受任務(wù)時講條件。
討價:特指賣方向買方報價。討,就是討要的意思,期望對方可以為這個報價買單。
還價:也稱“還盤”,一般是指針對賣方的報價買方作出的反應(yīng)性報價。
二百五的來歷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quán)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
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yōu)槎捵印?/p>
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明了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 二百五的來歷 二百五的來歷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jīng)、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說來源于戰(zhàn)國故事。蘇秦是戰(zhàn)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fēng),但也結(jié)下了很多仇人。
后來,他終于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于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尸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nèi)*,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lǐng)賞。”
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干的。
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還有另一種說法,與推牌九有點關(guān)系。 原來,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
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在香港,習(xí)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 二百伍 蘇北地方推牌九,稱四點的長二叫二板。
某莊家在天門、橫門皆攤牌之后,先攤一張,是長二,他高叫"二板",第二張牌如是五點就統(tǒng)吃,他一面叫喊"五",一面亮牌,結(jié)果是一張"么五",合起來是個撇拾,統(tǒng)配。周圍人取笑他,叫他"二板五",常熟音誤,以為是"二百五"。
有人把行事傻里傻氣、莽莽撞撞的人,稱為二百五。舊時一千錢為一吊,五百為半吊,再打?qū)φ蹫槎傥椤?/p>
常熟方言對人際關(guān)系弄不清,憨兮兮的叫打折頭,或叫勿實足。而半吊子則因"吊"與"刁"音近而指有點刁兮兮的人,真是越纏越遠了。
北方人所謂"二百五",上海人所謂"十三點",在無錫則意似"開蓋""開蓋貨",或稱為"著三不著兩"(參見楊絳《將飲茶》)。 -------------------------------------------------------------------------------------------------- 二百五的來歷(共6則) 1、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fā)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終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于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p>
秀才趕集回來之后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都是二百五!” 2、蘇秦是戰(zhàn)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fēng),但也結(jié)下了很多仇人。后來,他終于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
可一時拿不到兇手,于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尸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nèi)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lǐng)賞?!卑裎囊毁N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
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干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p>
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3、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
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在香港,習(xí)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4、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quán)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
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yōu)槎捵印?/p>
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5、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
下榻的由來: 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
榻:狹長而較矮的床,實為一種坐具。如《孔雀東南飛》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下榻就是放下榻。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p>
詩句是頌揚滕王閣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區(qū)的杰出人才。使用了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典故,稱道徐陳兩位賢士。
徐孺,即徐孺子,名穉,東漢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潔?!跋玛愞健?,使陳蕃放下榻來。
陳蕃,時為豫章太守,他不接賓客,只接待徐孺子,并且特置一榻供他臥宿,徐走了就把榻掛起來。《后漢書·徐璆傳》是這樣記載的:“蕃在郡不接賓客,惟@①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縣之。”
《后漢書·陳王列傳》也有類似記載: “郡人周@②,高潔之士,前后郡守招莫肯至,唯陳蕃能致焉。學(xué)而不名,特設(shè)一榻,去則縣之?!?/p>
所以陳蕃下榻成了禮賢下士的代稱。現(xiàn)在借用“下榻”一詞來作為對客人住處的尊稱。
但是,“下榻”也有作“寄宿”用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鬧榭》:“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間了?!爆F(xiàn)今也有人出外旅游訪問,在什么地方留宿,寫作在何處下榻。
這就是“下榻”的后起之義了。 涸轍之鮒的典故 莊周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
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
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自譯:莊周家境貧寒,因此到監(jiān)河侯那借糧。監(jiān)河侯說:“好的!我馬上就可以得到俸祿了,(等錢到了)我將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 莊周忿然變(臉)色道:“我昨天來(的路上),(聽見)在道路中間有東西在叫喊。
(我)四周環(huán)顧一看,在車轍中有(條)鮒魚。我問它道:‘鮒魚啊!你這是在干什么???’(鮒魚)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臣民。
您有沒有斗升之水讓我活命???’我說:‘好啊,我將去說服南方的吳越國王,引來西江的水來迎接您,好嗎?’鮒魚忿然變色道:‘我失去了我慣常生活的環(huán)境,我沒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卻說這樣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干魚的店鋪去找我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出處】語見(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觀?第二十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膽敢又到孝感縣境一個大字號店里去,仍照這么一做,這回他卻是惡貫滿盈,自尋敗露了?!? 【解說】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后,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
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后,重召散兵,復(fù)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內(nèi)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
事后,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終有所得,當(dāng)論功行賞,以表戰(zhàn)功。
【釋義】① 東隅:指日出處,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處,即夜晚,喻最終。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敗,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
示例:雖然他失之東隅,但是他收之桑榆。 投筆從戎: 《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dāng)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典故: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30歲的班超與母親隨同哥哥班固前往洛陽為官。
由于家境貧寒,他經(jīng)常替官府抄寫書籍,以取得一些收入。時間久了,班超開始覺得厭煩,認為長期于這種事沒有出息。
一天,他正在埋頭抄書,突然心有所感,把筆一扔,感嘆地說:"大丈夫縱然沒有雄才大略,也應(yīng)當(dāng)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到西域去建功立業(yè),獲得封侯的賞賜,怎么能老是這樣埋頭在筆硯之間抄書呢!" 同他一起抄書的人聽他說這話都不以為然,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班超反感地說:"你們這些庸碌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壯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參加了軍隊。
他作戰(zhàn)英勇,身先士卒,得到了升遷。后來,漢明帝派班超多次出使西域,班超憑著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加強漢朝和西域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聯(lián)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孟母三遷: 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zhì),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典故其一:(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ng]氏守節(jié)。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xué)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p>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xué)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p>
繼而遷于學(xué)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xí)記。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