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在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園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其時東園“宏麗軒舉,前樓后廳,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疊山大師周時臣所堆之石屏,玲瓏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黃石疊石,似為當年遺物。
泰時去世后,“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jīng)修建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內(nèi)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
俗稱“劉園”劉恕喜好法書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后代園主多承襲此風,逐漸形成今日留園多“書條石”的特色。劉恕愛石,治園時,他搜尋了十二名峰移入園內(nèi),并撰文多篇,記尋石經(jīng)過,抒仰石之情。嘉慶七年(1802),著名畫家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
咸豐十年(1860),蘇州閶門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幸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購得,繕修加筑,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時園內(nèi)“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臺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俞樾作《留園記》)。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歿后,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jīng)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著名園林,俞樾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園漸見荒蕪。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留園,并廷請了一批學識淵博的園林專家和技藝高超的古建工人。經(jīng)過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園重現(xiàn)光彩。90年代安,又修復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來宅、園相連的風貌進一步趨向完整。
留園為我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筑藝術(shù)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云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
1961年被國務(wù)院首批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經(jī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留園與拙政園、網(wǎng)師園、環(huán)秀山莊共同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10年4月留園榮膺國家“5A”等級旅游景區(qū)稱號。
標題: 蘇州虎丘15個民間傳說典故 1蘇州虎丘15個民間傳說典故獅子回首望虎丘 “致爽閣”,取詩句“四山爽氣,日夕西來”命名。
清朝康熙八年間圈入行宮,咸豐十年毀于火,現(xiàn)存建筑是1930年宣愣和尚建的,這里是虎丘山最高處建筑。這里陳設(shè)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
在這里遠望可看到獅子山,這頭獅子正伏著在地上回首望虎丘,這就是著名的“獅子回首望虎丘”景觀。這景觀還有兩種神話傳說呢!一種是:闔閭命專諸,用“魚腸劍”藏于魚腹內(nèi),刺死吳王僚,然后將他葬于獅子山;闔閭死后,他兒子將他葬于虎丘山,獅虎遙遙相對,僚是含恨而死的。
楓橋的傳說 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個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在一座廟里,誰作主持好呢?兩位高僧都很客氣,推來推去,毫無結(jié)果。這座廟里只有他兩個和尚的時候,還不要緊,等到陸陸續(xù)續(xù)招了一批小和尚進來,就有問題了。小和尚問:“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經(jīng)呀,”寒山說:“應(yīng)該先問拾得師父。”小和尚就去問拾得,拾得說:“還是應(yīng)當問寒山師父。”他們互相尊重,卻苦了小和尚,怎么招待香客呀,買多少香油,派誰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無所適從,有意見了,就難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話傳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兩個人又商量起來,推來推去,還是毫無結(jié)果。這時走來一個老農(nóng)婦,說:“兩位師父不要謙讓了,我來給你們出個主意吧。你們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當家和尚,這樣最公平?!焙?、拾得一聽,是個辦法,不過,比什么呢,農(nóng)婦指指廟前一條河,說,這條河上缺座橋,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來來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險,請你們施展法術(shù),變座橋出來,哪個變得出來就是哪個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隱瞞法術(shù),果然拾得先施法術(shù),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面一拋,變做了一個橋面,可惜,沒有橋架支撐,一陣,風吹來,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將手中的禪杖往河邊一插,運起法術(shù),禪杖頓時變成一棵樹,樹朝對岸一鋪,一座橋就穩(wěn)穩(wěn)當當臥在了河面上。老農(nóng)婦一笑,說:“還是寒山本事大些?!闭f著把一塊手帕朝腳前一拋,手帕化做一朵蓮花,她踩著蓮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頭一看,原來老農(nóng)婦是觀音變的。寒山只好做當家和尚了,那座廟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禪杖,是用楓樹削成的,那座橋自然就被稱作“楓橋”了。 鐵拐李與獅子林
在蘇州眾多的園林中,獅子林的假山最出名,游人到此,一旦進入假山中,往往會迷路、繞不出去,同伴即使就近在咫尺,卻無法會合。
不要說是凡人,就連仙人鐵拐李也曾經(jīng)為這里的假山所困,并輸了一盤棋,至今留下了棋盤在此。
傳說獅子林里的石獅子是從漸江的天目山飛來的,八仙人鐵拐李和李純陽赴王母娘娘的宴席,騎著一頭青獅子路過天目山。山頂傳來一溪清泉,鐵拐李正感到口渴,見了大喜,忙降落云頭,取下自已的寶葫蘆,到泉邊飲水。那頭青獅子也跳進水里嬉耍,過了一刻,獅子爬上岸采抖動身體,身上的水散落在四周的巖石上,頓時變成了一群活活潑可愛的小獅子。青獅與小獅們親密戲耍,鐵拐李見了笑著對呂欲陽說:“瞧,這青獅動了凡心,如今有了這么多子孫,就暫且罰它在此做個獅子王罷?!?說罷用鐵拐一指,這群獅子翠變回了石頭的樣子,青獅因不忍離去,也化作于座山峰。
到了宋仁宗時候,浙江國師寺的中峰和尚佛法高憎,一天云游至天目山,在此結(jié)廬誦經(jīng),天天清晨面對青獅所化山峰高誦經(jīng)文。
原來他是有道高憎,早已知道山上于奇百怪的獅子巖和獅子峰的來歷。獅子在佛門叫狻猊,是佛國之獸,他有心要點化青獅,使它再恢復本相。天長日久,因為經(jīng)常聆聽高僧的說法,居然通靈成精,又變回了一頭青獅。 青獅于是成了中峰和尚的坐騎,中峰和尚騎著青獅來到蘇州菩提寺看望徒弟天如禪師,菩提寺里本來怪石很多,形狀也活脫脫象許多獅子。青獅見了大喜,以為又回到了佛國獅子群中,于是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座獅子蜂,青獅身上散落的獅毛也變成了各式各樣形態(tài)的小獅子。有的象是在玩繡球,有的象雙獅搏斗,有的張牙舞爪威風十足。天如撣師見了雙手合什,連說“阿彌陀佛”,贊嘆師父法力無邊,功德圓滿,菩提寺成了佛國獅國。中峰和尚說:“那不妨就稱為獅子林吧?!?于是“獅子林”的石獅子就叫出名了。 青獅呆在獅子林里蠻開心,可急壞了鐵拐李。他一時發(fā)火,罰青獅呆在天目山頂,回去后想想有點舍不得,再回去找,怎么也不見蹤跡,鐵拐李于是遍訪名山大川,均無下落。 一天路過蘇州,老遠望見獅子林里獅子峰,不就是青獅嗎?趕忙找呂純陽商量,兩位神仙決定下凡塵去見識一番。進了獅子林假山群,一拐一拐的鐵拐李走得慢,與呂純陽走失了。遠遠望見呂純陽就在前面,可怎么也繞不出假山與他碰頭。鐵拐李心急慌忙,坐在山洞里發(fā)急。呂純陽乎日下棋一直輸給鐵拐李,心想這次機會來了,就約鐵拐李在假山洞下一盤棋,要是呂純陽贏了,就馱他出來。鐵拐李一口答應(yīng),因為往日下棋自己輸少贏多,不料這天因為身困假山,心神慌亂,被呂純陽殺了個片甲不安留。 鐵拐李只好老者面皮,向呂純陽討?zhàn)?。呂純陽說:“我看這青獅呆在獅子林里也很快活,就留在這里陪獅子獅孫好了”。鐵拐李急于出去,一口答應(yīng)。呂純陽這才馱了鐵拐李定出假山
現(xiàn)在你到獅子林里的假山去玩,也要當心留意才好,別象鐵拐李一樣出不去,而當年他輸了的一盤棋,至今還留在假山洞里。
蘇小小 與 鮑仁 江南自古多名妓,錢塘的秀山媚水就曾經(jīng)育出過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樓紅顏,南齊蘇小小就是其中的一個。
蘇小小出身于錢塘一戶殷實人家,她家先世曾在東晉朝廷為官,晉亡后舉家流落到錢塘。蘇家利用隨身攜帶的金銀珠寶為本錢,在錢塘作買賣。
到了蘇小小父母這一代,已成為當?shù)氐母簧?。蘇小小是父母的獨生女兒,所以自小被視為掌上明珠,因長得玲瓏嬌小,就取名小小。
蘇家雖是商賈之家,但沿襲了祖上香書遺風,聰明靈慧的蘇小小深受薰染,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上Ш镁安婚L,蘇小小十五歲時,父母就相繼謝世,蘇小小失去了依靠,仍住在城中舊院里,睹物思人,易引起傷感的情緒,于是變賣了在城中的家產(chǎn),帶著乳母賈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橋畔。
事情傳開后,錢塘的仕宦客商、名流文士都慕名來西冷橋畔造訪.然而蘇小小卻愛上一個名門公子阮郁,倆人如膠似漆,形影不離。萍水姻緣畢竟缺乏根基,半年之后,阮郁的父親在建康聽到兒子在錢塘與妓女混在一起的消息,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嚴加看管在家中,不許他外出半步。
阮郁走后,蘇小小在家閉門不出,整日仰頭企盼,等待情郎的歸來。一個月過去了,不見情郎的蹤影;一年過去了,連一點音信也沒有。
蘇小小由渴望、失望到絕望,終于病倒在床上。此時卻遇一書生--鮑仁,上京赴考,無奈盤纏短缺,無法成行.蘇小小變賣首飾,傾囊相助.就在次年春上,蘇小小受了些風寒,因調(diào)治不及,加之心境憂郁,年僅二十四歲的她竟就這樣香消玉殞,魂飄九霄了。
這時鮑仁已在京城金榜題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jīng)過錢塘,專門趕到西冷橋畔答謝蘇小小,誰料卻正趕上她的葬禮。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小之墓?!?/p>
后來,諸多到錢塘的文人騷客都自愿到蘇小小墓前憑吊,于是當?shù)厝嗽谒哪骨靶藿艘粋€“慕才亭”,為來吊唁的人遮蔽風雨,亭上題著一副楹聯(lián): 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冷。 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為蘇小小賦詩:“蘇州楊柳任君夸,更有錢塘勝館娃。
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干將莫邪、唐伯虎點秋香、。
1、軋神仙 軋神仙是蘇州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說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四這一天,在南浩街上會有神仙出現(xiàn),如果我們有幸撞見,就會幸運一整年。
不知道當初大家是怎么建立起這個說法的,反正以后每年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固定的集會。屆時,蘇州制造的各種表演、各種小吃、各種花花草草都將一并拿出來交流分享,場面煞是熱鬧。
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的生日,他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神仙。蘇州閶門內(nèi)中市下塘的福液觀奉祀?yún)巫妫追Q神仙廟,據(jù)說呂純陽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販,混在人群之中濟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個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軋到他身邊,就會得到仙氣,交上好運,這樣你擠我擠的,叫作“軋神仙”。
軋神仙原先只是民間宗教活動,后來變?yōu)橐荒暌欢鹊氖⒋髲R會。屆時,神仙廟附近小攤林立,各色小吃、工藝品、花鳥蟲魚,應(yīng)有盡有。
蘇州市政府為保留這個民俗節(jié)日,修復了神仙廟,重建了南浩街。目前,南浩街已成為蘇州傳統(tǒng)風味小吃、特色食品、民間工藝品、日用小商品以及花鳥魚蟲、古玩繡品等“蘇”味極濃的市井文化集萃地,承載了歷代蘇州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的南浩十八景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是蘇州旅游的新熱點。
蘇州的福濟觀,建于南宋淳熙年間,原址在閶門下塘街,但因年代久遠,早已不復存在。文革后,破除四舊,寺、廟、祠、觀、庵等建筑被混淆統(tǒng)稱為宗教建筑,很多百姓也就再也分得清觀和廟的區(qū)別了,因觀中供奉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呂洞賓),呂純陽又被中醫(yī)奉為祖師,觀中道士也假借呂洞賓名義為百姓祈福祛病,故常有貧困的百姓前去求治,這福濟觀在蘇州百姓之中也就有多了呂祖廟、神仙廟的叫法。
傳說農(nóng)歷四月十四是呂洞賓生日,好道者也會相約去福濟觀進香祈福, 看到去福濟觀的人多了,小販和江湖郎中們也想借機做些生意。因見觀里供著神仙,就想靠著神仙也發(fā)個小財,于是就將平日里普普通通的東西,說成了神仙糕、神仙水、神仙帽、神仙服、神仙鞋。
福濟觀本在小巷深處路窄處很是清靜,一下來得人多了,倒也顯得擁擠熱鬧,于是不小心就有了人擠到人了。
蘇州人天性溫和,也不乏幽默,加上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即使被擠了,也不過笑一笑,再說恰逢神仙生日,也就打趣說“就算被神仙軋到了”討個口彩。因為蘇州方言里擁擠稱為“軋”,因此形容這種擁擠的現(xiàn)象,也就有了“軋神仙”的說法了。
近年來政府為了營造商業(yè)氛圍,提升文化形象,重建了南浩街,并在南浩街北段、閶門吊橋西堍南側(cè)護城河畔建了廟宇,這造廟初衷出于吸引人氣,營造商業(yè)氛圍,加上神仙廟叫上口,于是就命名為神仙廟了。 雖說這呂神仙本是道家,應(yīng)該住在觀里,這廟他是去不得的,但福濟觀早已不在,那呂神仙也就只能將就著在廟里長期寄住了。
好在造廟的人也想得周到,怕呂神仙孤單,還把另外七仙也請進了廟里,雖說本由呂神仙獨享的香火,被眾神仙分了,但畢竟也少了許多寂寞,加上神仙廟里,呂神仙還多了一身,也算掙回了點面子。 現(xiàn)在政府還在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十四呂神仙生日前后,以民俗文化節(jié)為主題,舉辦神仙廟會,征集小商小販,設(shè)立各色小吃、工藝品、花鳥蟲魚等臨時攤點,努力打造“軋神仙”這個具有蘇州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費的旅游品牌,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自然神仙廟里香火也旺盛了許多,怎么說對呂神仙也是個安慰,但這與道家的清靜無為也有些不符,不知這位呂神仙又會有哪些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2、虎丘的傳說 虎丘山很小,走遍天下名山,看到的都是“深山藏古寺”,只有虎丘卻是“山向寺中藏”。站在頭山門,舉首遠眺,只見林木蔥郁,寺院若隱若現(xiàn),就是沒見到起伏的山坡,嶙峋的山崖。
和很多名山大川相比,不到百米海拔的虎丘,只能歸入丘的類別。然而,在人們的潛意識里,那兩千多年的人文淵藪早已把它裝扮成氣象萬千的大山,豐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甚至讓人產(chǎn)生望而仰止。
大文豪蘇東坡說:“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庇谑牵覀冊谝粋€春日的下午來到虎丘山下,這個與蘇州城一樣古老的名勝,因為古老,它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著傳說的靈光。
從二山門往上,一段短短的山道上星羅棋布著各種古跡。有東晉憨憨僧開鑿的憨憨井,據(jù)說水質(zhì)晶瑩透明,清醇可口,是以前山上僧人招待貴客的佳泉。
有吳王闔閭的試劍石,一塊石頭從中裂開,斷面筆直光滑,猶如刀砍斧劈一般,傳為吳王闔閭持莫邪劍所劈。還有一塊“枕頭石”,說的卻是風流才子唐伯虎偕秋香在此小憩的逸事。
山道將盡時,路旁有一構(gòu)筑精致古樸的石亭,亭內(nèi)豎有一碑,這便是唐代名妓真娘的墓了,賣藝不賣身的真娘因守節(jié)而自盡身亡,美人情事從來是文人墨客題詠的好素材,所以這里俯首便有璀熠的詩篇。有王侯,有名士,有僧人,有妓女,在這不長的山道上,虎丘竟以非凡的魅力,吸納了各異的文化在這里互相輝映。
本來是拾級而上的我們,卻象是走在時光的甬道上,聽著遠遠傳來的悠久故事。 山道盡處,豁然開朗,只見一巨石擋在眼前,巨石寬達數(shù)畝,卻平坦如砥。
這便是有名的千人石了。
青銅葫蘆鎮(zhèn)寶塔
走進蘇州城,就望見一座塔,它叫做“北寺塔”。這座塔稱為江南第一大塔,是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國辰光(時候),東吳孫權(quán)為了紀念他老娘親建造的,當時叫報恩寺塔。
蘇州北寺塔頂上有只青銅大葫蘆。那只銅葫蘆連同底座,高三丈六尺一寸,重五千四百斤,立在高高的寶塔頂上,四平八穩(wěn),紋絲不動。陣風一吹,還“嗚嗚”發(fā)響哩!
傳說,孫權(quán)對老娘親蠻(很)孝順,為了建造這座報恩寺塔,十分鄭重,特地請來了諸葛亮,要他出主意,幫忙設(shè)計。諸葛亮心向劉備,無心為孫權(quán)效力,可是又人情難卻,便挖空心思,出了一道難榿木,存心刁難孫權(quán)。他說,這寶塔要早造九層,比平常七層寶塔高出兩層;層層還要設(shè)回廊飛檐,處處都要畫粱雕棟,另外要在寶塔頂上立一個“塔剎”。啥叫塔剎呢?就是要精選上好的青銅,澆成一只葫蘆,放在塔頂上鎮(zhèn)牢塔身。諸些看鬧猛(熱鬧)的人,也拼命“噗”“噗”把手飾朝爐內(nèi)甩。終于把銅水湊得足足的。據(jù)說,冶坊估銅水的習慣,就是從這以后才有的;如今的翻砂行業(yè),每開一爐,都要先行估料,也是這樣來的。
當時,歐春子站在臺上,舉旗為號。舉什么顏色的旗,掛什么旗的爐膛就上來澆鑄。上來一堂又一堂,十二堂銅水全部澆得一滴不剩。工匠們?nèi)硕嗍直?,你來他往,按照次序做生活,連汗毛也沒有碰損一根。等青銅葫蘆澆出來,金黃鏜亮,光滑得一斑一點也沒有。
消息報到孫權(quán)帳前,孫權(quán)蠻高興。馬上修書一封,差人向諸葛亮報訊。諸葛亮從這件事判斷東吳有許多能人,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孫權(quán)見青銅葫蘆澆好,歡喜(高興)得不得了,對招來的工匠一律論功行賞。但等到寶塔造成了,難題也來了。啥難題?這五千四百斤重的銅葫蘆,搬都搬不動,怎樣安裝到塔頂上去呢?急得孫權(quán)團團轉(zhuǎn)。還是歐春子會想辦法。那辰光(時候)造多層寶塔,不搭腳手架,用的是砌一層塔、埋一層土的辦法,九層塔的土墩足足有十幾丈高。歐春子就選擇了一個滴水成冰的日子,叫手下眾人挑水潑路,一直潑到塔頂上。然后,在銅葫蘆上縛住繩索,把它拉上去。這一辦法真好。后來有人說銅葫蘆是飛上去的,其實倒不是,是安裝了絞車把它拉上去的。現(xiàn)在香花橋旁邊,還有條小巷叫“絞車弄”哩!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