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什么叫火鍋?其實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鍋子,就是火鍋了。至于是使用什么樣的鍋子?何種燃料?自古以來的演變,可是多姿又多采。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fā)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后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 不過仔細一想,當時并沒有所謂的鹽,也沒有調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會好吃嗎?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動,只能固定陳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于是,聰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時代,不但發(fā)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 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制的鍋子與陶制的砂鍋,到現(xiàn)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征了。
三國五熟釜 鴛鴦鍋始祖
火鍋的發(fā)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fā)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jù)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fā)現(xiàn)引進,而加以變化的。就像“花椒”在沒傳進中國前,怎會有麻辣鍋?“辣椒”在未進入中國時,又怎么會有辣的調味出現(xiàn)呢? 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xiàn)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xiàn)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撥霞供是南宋火鍋之美名
在整個火鍋歷史的演變上,描寫火鍋最為傳神的是南宋時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說的涮兔肉片。在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止止師住在武夷山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當林洪快到山峰時,下起大雪,一只野兔飛奔于山巖中,因剛下雪巖石很滑,滾下石來,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來吃,而問止止師會不會燒兔肉,止止師回答他說,我在山中吃兔子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著片在湯中涮熟,沾著調味料吃。 利用這樣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覺得如此的吃法甚為鮮美,且能在大雪紛飛之寒冬中,與三五好友圍聚一堂談笑風生,隨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為這樣一種吃法取了個“撥霞供”的美名,取當時“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麗光景。隨后發(fā)展到今天,無論是各種肉類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器皿變化少 白鐵鍋普遍
從元、明、清到現(xiàn)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并不大,新的容器除了鍋寶采用耐高溫透明玻璃,煮的時候可見食物的翻騰,吃的時候較不會有漏網(wǎng)之魚外,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具,只是在制作上更為精致,多已使用幾千年以上,而現(xiàn)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具為“不銹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
燃料變化一日千里 調味秘方獨門保密
雖然火鍋器皿的變化不大,但是在燃料使用的進步卻是一日千里,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酒精到瓦斯、電磁爐,以木炭的使用歷史最久,也最有風味,但也是最污染空氣的一種方式。電磁爐雖然最干凈也最方便,但風味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過卻也較危險。 相對于燃料上的多變化,在調味沾料的演變卻趨于保守、保密。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變,汕頭沙頭醬以獨門配方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醬也都是以老牌子為號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還有醬油、蔥、蒜、蛋、麻油、辣椒等等,樣式不少,如何同中求異,都賴各家的獨門調配。
三大火鍋類別 吃法原始自然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并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墻、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 又是火鍋上市的季節(jié),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么就買什么,少吃些肉,多備些蔬菜、魚類,沾料不要調的太咸,一不小心鹽份就過量了,對心臟不好。 吃火鍋是最原始的做法,想吃什么就放什么,多自在,也最能保鮮,沒有油膩,為現(xiàn)代的健康吃法,怎么樣,來一鍋吧!
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于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故事: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
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饑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并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贊不絕口。
后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賜名為"涮羊肉".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里燒著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聯(lián),上聯(lián)云:"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頓時個個面面相覷。
此時,年少的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lián):"谷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余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擴展資料:
吃火鍋的注意事項:
1、牛肝:牛肝忌與姨魚一同食用;不宜與維生素C、抗凝血藥物、左旋多巴、優(yōu)降靈和苯乙肼等藥物同食。
2、牛肉(瘦):牛肉不宜與板栗、田螺、紅糖、韭菜、白酒、豬肉同食。
3、吃火鍋多是涮肉,而肉類常感染弓形蟲。羊群中弓形蟲感染率約60%,豬約20%,牛為14%。弓形蟲常隱匿在這類受感染的動物肌肉中,火鍋的短時間加溫并不能將其消滅,孕婦進食后,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胎。
4、吃海鮮火鍋不宜喝啤酒。
5、孕婦最好選擇在家里吃火鍋,這樣不僅可以控制湯料的味道,盡量不是辣的或味道太過刺激的,而且也可以確保食物的衛(wèi)生,當然孕婦少吃火鍋對寶寶好。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wèi)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fā)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里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yǎng)成分損壞,并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湯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火鍋 (中國美食)
火鍋的發(fā)明,有兩種說法:
第一、成吉思汗發(fā)明說
火鍋的起源并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fā)明的。他長年統(tǒng)兵征戰(zhàn)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tǒng)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zhàn)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有了火鍋,才使得蒙古騎兵填飽了肚子之后,精神煥發(fā)地攻下中原,并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亞。
第二、三峽纖夫發(fā)明說
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纖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燙食鮮魚活蝦及各種蔬菜。一番豪邁,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頓消,纖夫們又吼著激昂的號子,背著纖繩上路了。身后留下一個個土灶和一縷縷青煙。
擴展資料
1.印度特色火鍋
該國最為著名的火鍋要首推"咖哩火鍋"其所用佐料是本土的特產咖哩、番葉、椰子粉以及香料等,涮的東西有魚頭、草蝦、雞肉和牛肉等,鍋底還為米粉浸汁,有盡吸原汁之雅趣。
2.朝鮮特色火鍋
該國的特色火鍋以"酸菜白膘"為標準,以木炭火電廠煮食,熬的湯為海參湯。酸菜和我國冬季用鹽水浸泡,濾干腌泡而成,而所用的白膘肉即是五花肉煮熟切成片或是蒸過一遍后去除油膩,吃時再配以血腸、蛤蜊等,朝鮮特色火鍋的這種吃法雖說比較原始,但吃起來卻很十分的爽口。
3.韓國特色火鍋
該國最傳統(tǒng)的特色火鍋就要算是"石頭火鍋"了,大有"辣死人不償命"的韓國風情。在這種火鍋的底部放的盡是辣椒油和辣椒粉等辣味調料。上面蓋滿了肉塊和肥雞塊,吃時會辣出大汗、眼淚,真可謂"辣死人,樂死人"。
參考資料鳳凰網(wǎng)-火鍋的歷史起源 你知道多少
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饑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并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贊不絕口。后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賜名為“涮羊肉”。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里燒著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聯(lián),上聯(lián)云:“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頓時個個面面相覷。此時,年少的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lián):“谷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余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現(xiàn)代一些文化名流對火鍋也情有獨鐘,名人胡適對故鄉(xiāng)徽州火鍋鐘愛。有加,在家宴請客人吃飯時,大多由其夫人精心烹制徽州火鍋以招待客人。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在一篇題為《胡適先生二三事》的回憶短文中,就描寫了徽州火鍋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適對徽州火鍋的偏愛之情。電影名導演謝添早年在重慶時,喜食重慶火鍋,堪稱是一個愛吃火鍋的“老饕”。
關于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 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于東漢,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
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
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xiàn),但當時并不流行。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于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qū),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后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fā)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fā)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
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tǒng)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肴。
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
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美食,歷史悠久。
據(jù)考證,解放后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列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
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火鍋起源之說也是眾說紛紜,就好比阿拉伯數(shù)字一樣,起源于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后來人們誤解阿拉伯數(shù)字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原因。
關于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于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梢娀疱佋谥袊延?900多年的歷史了。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xiàn),但當時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后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fā)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fā)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tǒng)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すきやき(壽喜燒)”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一個人的小火鍋
火鍋的來歷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fā)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后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到西周時代,不但發(fā)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制的鍋子與陶制的沙鍋,到現(xiàn)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征了。
火鍋的發(fā)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fā)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jù)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fā)現(xiàn)引進,而加以變化的。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xiàn)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xiàn)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撥霞供是南宋火鍋之美名
在整個火鍋歷史的演變上,描寫火鍋最為傳神的是南宋時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說的涮兔肉片。在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快到山峰時,下起大雪,一只飛奔的野兔滾下石來,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來吃,問止止師會不會燒兔肉,止止師回答他說:“我在山中吃兔子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味料吃。
利用這樣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覺得如此的吃法甚為鮮美,且能在大雪紛飛之寒冬中,與三五好友圍聚一堂談笑風生,隨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為這樣一種吃法取了個“撥霞供”的美名,取當時“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麗光景。隨后發(fā)展到今天,無論是各種肉類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火鍋的來歷
展開圖片
我來答
10條回答
鄭州新東方烹飪學校
知道合伙人 2018-12-21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jù)考證,戰(zhàn)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火鍋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火鍋現(xiàn)吃現(xiàn)燙,辣咸鮮,油而不膩,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郁除濕,適于山川之氣候,今發(fā)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各種肉類、海鮮類、蔬菜類、豆制品類、菌菇類、蛋類制品、粉絲等,將其放入煮開的清水或特制的高湯鍋底燙熟后食用。有些吃法還會蘸上調味料 一起食用。
你好!根據(jù)歷史記載,重慶火鍋可以追述到宋代。
這個是有史實記載的。宋代的時候,有個人叫林洪,這個人愛好寫書,與其說是寫書,更確切的講,那叫記日記,而且記錄的很詳細。
有一次,他就記錄了這么一件事,里面講的就是“吃火鍋”的事情。那一天,他到武夷山旅行,在游玩中,無意中在雪地里逮到了一只兔子,正好,他也饑腸轆轆了,就想怎么把這只兔子弄吃的呢?于是他就地找到了農戶,弄到了些菜,酒醬(也就是我們吃的類似醬油的東西)、大椒和大料。
于是,他就把兔子殺掉,然后剝皮,用他得到的那些佐料把兔子腌上, 然后,桌子上擺上風爐(估計是火爐子一類的東西),風爐上做鍋,里面放上水,等到水滾開的時候,把兔子肉放到滾開的水里涮,再蘸上那些調料,于是就吃的有滋有味的。從吃法上看,林洪的這個吃法,和現(xiàn)在的重慶火鍋的“涮兔肉火鍋”極為相似, 也許就是重慶火鍋的原始方法。
謝謝!。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