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馬光教子有方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quán)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yǎng)子女自律自立意識。
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jié)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2、吉鴻昌不忘父訓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
察綏抗日同盟軍領(lǐng)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zhàn)升為營長、師長,后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fā)財。
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許發(fā)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fā)給所有官兵。在分發(fā)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fā)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jiān)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
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3、魯迅教子順其自然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
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xiàn)難產(chǎn)跡象,當醫(yī)生向魯迅征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苯Y(jié)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xiàn)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jù)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nèi)”。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后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4、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鐘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鐘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
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鐘書過不了關(guān),于是挨了打。1929年,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后,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
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彪S后一封信則表示:“現(xiàn)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p>
希望錢鐘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鐘書,不過出于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5、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lǐng)域的專家,甚至還產(chǎn)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
這“三院士”是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tǒng)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jīng)濟學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于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tài)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xiàn)堪稱典范。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對于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痹谇髮W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diào)打好基礎(chǔ),掌握好“火候”。
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辈⒔毯⒆觽兦髮W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huán)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diào)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yè)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nèi),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p>
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沒忘了夸一夸女婿、兒媳。
1、無瑕之玉,可以為國器;孝悌之子,可以為國瑞。
2、贍養(yǎng)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我做起代代相傳。
3、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yōu)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yǎng)。
4、我今僅守讀書業(yè),汝勿輕捐少壯時。
5、家,心靈的守護地;家,溫暖的港灣處;唯天下間最美麗的地方!
6、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7、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8、陰陽和,萬物生長,父母安,家庭興旺。
9、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10、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保一家興旺。
內(nèi)容如下: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 為弘揚良好家訓家風,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深刻領(lǐng)悟家風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積極開展“傳家訓 立家規(guī) 牽手父母樹新風”系列教育活動。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訓
1、雖然生活貧困,但絕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環(huán)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親依然傾注所有的熱情教育子女;
3、越是偉人,越要自我學習與自我感悟;
4、失敗也絕不氣餒,用頑強的挑戰(zhàn)精神武裝自己;
5、通過長途旅行考驗和鍛煉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p>
7、結(jié)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親自教授子女,只監(jiān)督和考察其學習情況;
9、人性的弱點有時反而會成就一代偉人;
10、培養(yǎng)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
關(guān)于家風家訓的名言:
1、做人要做老實(遵紀守法)、誠實(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終有好事。
2、族內(nèi)子孫人等,妄作非為,有干名教者,不待鳴官,祠內(nèi)先行整治。
3、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4、重道德修養(yǎng),嚴情操品性;扶正義,斥邪惡。
5、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孫保之;如果是斬焉無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8、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guī)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10、學生要三勤:手勤、腦勤、讀書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
12、行軍打仗,兵最怕驕,驕兵必敗;兒女也最怕嬌慣,一嬌慣,那一定出現(xiàn)問題。>
有孔融讓梨
還有七步成詩
司光砸缸
駱賓王的鵝鵝鵝
晉明帝的日近日遠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教誨
家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jīng)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fā)揮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的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 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jié)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guī)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 朱子治家格 ,至今 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jié)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規(guī)家法中的重要內(nèi)容
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guī)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nèi)容:
注重家法、國法
和睦宗族、鄉(xiāng)里
孝順父母、敬長輩
合乎禮教、正名分
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修身齊家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也有什么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為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qū)里傳為佳話。
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娘,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著牙吃下,外婆以為爸爸喜歡吃,以后經(jīng)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
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fā)表意見,實在不能統(tǒng)一,最后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說,這就叫百孝順為先。 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為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
爸爸總是說,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盡可以由著他們來。爸爸還常說,孝敬無底線,就是說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yōu)秀少年。
家 風 家 訓
俗話說得好:“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家風家訓傳承千年,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文化??墒请S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這種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文化反倒被年代的不同而被人遺忘,而取而代之的卻是金錢,利益,甚至違逆不孝。,時代是在發(fā)展,人們的品行卻在不斷退化。
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討家風家訓這個話題。 所謂“家風”,就是家規(guī),它就如班風一樣,是指一個家庭的風氣。,爸爸媽媽常說:“百世勤為先。”愛因斯坦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逼淇梢娗趭^的重要,在家中爸爸也常常督促我要克服心中的惰性,爭做勤奮的陽光少年。 家中的第二條家規(guī)是“孝”千萬經(jīng)典,孝義為先。也就是什么事兒盡量讓長輩順心順意。不跟長輩頂嘴,不當面指責長輩,這也是孝順的體現(xiàn)。長輩們說的話,我們一定要認真聽,讓我們做什么事兒,要立馬行動,不能拖拖拉拉的。當然,我們家的家風還體現(xiàn)在餐桌上,吃飯時,長輩先坐,我才能坐,長輩沒有動筷,我也不能動筷,漸漸地,這已成為一種習慣。(當然,這是一個好習慣。) 所謂“家訓”字典上說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倍覅s認為家訓是一個家庭的涵養(yǎng),是家教好的表現(xiàn)。我雖不知道我家的家訓是什么,但小時候,媽媽常教育我說:“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彼裕艺J為,我家的家訓就是“以誠為本”。從小到大,我們對父母說過的謊,連起來也許能繞地球幾圈,打個比方: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否和父母說過:這次考得都不好呢?當你犯了大錯,領(lǐng)導追問時,你是否讓別人當了替罪羊,只為保全工作呢?當你摔壞了什么東西時,你是否為自己推托,找各種借口,甚至撒謊呢?但其實做錯事情不打緊,如果說謊而為自己找借口,那么這個說謊的嚴重性要比做錯事情的嚴重性厲害100倍。我也曾經(jīng)因為許多的事情跟爸爸媽媽說謊,可當我主動承認錯誤是,爸爸媽媽反而不會打罵我,相反,當我逃避錯誤時,他們便會非常的生氣。所以無論自己做什么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后果。就算犯了錯,自己也要敢于承擔,而不是靠撒謊來逃避錯誤。 家風、家訓有著異曲同工的方面。有的家庭十分重視,而有的家庭卻忽略了這一點。 但是,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它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文化,我們應該把這種好的文化發(fā)揚光大,繼續(xù)傳承下去。
這兩天,央視推出家風、家規(guī)的系列采訪節(jié)目。
不少上點年紀的受訪者除懷念以前家風的淳樸,更多在批評當代家庭在家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剛巧,春節(jié)期間在老家走親戚,也見聞了類似的現(xiàn)象: 一個已經(jīng)讀初中的男孩子,父母安排他隨車去走親戚,這個孩子忙著坐在電腦前打游戲,拒不理會父母的話。
即便關(guān)閉了他的電腦,也照樣不去;給他壓歲錢,忙著打游戲的他,手也懶得接一下?? 一個已經(jīng)讀初中的女孩子,也是癡迷電腦游戲,除了吃飯和討要壓歲錢,其它時候并不合群。 至於見到的那些年歲小的孩子,嬌慣得更加成性的比比皆是,當父母的唯命是從,孩子成了家里的主宰。
孩子的一些劣習,在父母那邊可能變成了個性。 我們在指責這些孩子的同時,也該反思成年人的責任。
的時候,還向成年男士提出了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這樣的提問,今天似乎更有現(xiàn)實意義。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離開法規(guī),社會的秩序很難正常。
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擔負著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和終身學校,其質(zhì)量的合格與否,在相當程度上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未來的興衰。現(xiàn)在,不少孩子自私、孤僻、不懂禮節(jié),也沒有協(xié)作精神,與家庭規(guī)則的缺失有很大聯(lián)系。
家庭是個小社會,要維系家庭的正常運轉(zhuǎn),家庭要同外部社會發(fā)生聯(lián)系,必須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則。有什麼樣的家庭規(guī)則,就有什麼樣的家庭風貌。
所以,當代中國家庭的家風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好壞的問題。有人把家風不好歸咎於獨生子女政策,這個說法有其道理,卻未必凖確。
換句話說,即便二胎政策推行若干年后,假若我們,新生一代身上的壞毛病可能更多,,他們就越可能是名副其實的「垮掉的一代」,而不僅僅個文學流派的代名詞。 家規(guī)首先要給成年人立規(guī)矩,才談得上約束孩子。
不少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實際上是成年家庭成員沒有自律精神的寫照。就一個家庭來說,孩子一次能看多長時間的動畫片,孩子的禮貌問題,孩子的玩具數(shù)量,孩子的自私問題,關(guān)鍵是需要家長們把握好度的問題。
無限制地迎合孩子,唯恐孩子不高興。這種贖罪式的家庭教育,最終會把孩子的欲望給無限制地膨脹起來。
孩子的欲望沒有窮盡,家庭的供給則有限度。這樣,難免讓一些孩子為滿足個人的欲望而危害社會。
在歷史上,中國的家庭文化也頗有建樹。至少,近現(xiàn)代的《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就是例證。
現(xiàn)在不少父母在科學哺育孩子父母用心多,對孩子言行的限制方面用力不足,導致走門串戶的時候, 央視在春節(jié)期間推出家風的采訪,只是外圍的同題發(fā)問。這樣的話題,涉及了問題的皮毛,遠未觸及問題的要害。
希望家規(guī)建設(shè)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馬年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搞了個調(diào)查,主要就是問采訪對象的家風家規(guī)是什么。
我覺得這個選題非常接地氣,有意義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點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樣的節(jié)日期間播出這樣的節(jié)目可謂是從小處著眼挖掘 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從家風家規(guī)的角度來傳播、傳承 我們的文化,對年輕一代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
談起家風家規(guī), 我們家也有很好的傳承 。 我們老家地處蘇北徐州地區(qū)的農(nóng)村,從民國時期起就從山東曹縣境內(nèi)遷居至此,一直以來幾代人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 。
我因為是 家族中的所謂“長子長孫”,所以從小時候起就沒少聽過爺爺和父親的教誨,他們總是告訴我說:“做人要有責任心,要勤勞致富,忠厚傳家 ?!被蛟S是耳濡目染吧,我從小學習就刻苦努力,大學畢業(yè)之后工作也兢兢業(yè)業(yè),到如今已經(jīng)在北京生活近20年,事業(yè)算是小有成就;特別是平時為人處世,我一向真誠、直爽,與人為善,人際關(guān)系一直很好 。
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我也一直牢記家人的教誨,不遺余力的幫助弟地、堂弟、堂妹們,現(xiàn)如今他們的生活、工作都越來越好,讓我這個做大哥也挺有成就感 。實際上不光我自己如此,家里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有這樣的觀念,我想這和 我們家的家風、家規(guī)的熏陶不無關(guān)系,和整個大家庭的教育分離不開 。
昨天晚上我到弟弟家吃飯,不經(jīng)意間和弟媳婦也聊了這個話題 。 弟妹說在她們老家,家風也是很鮮明的 。
弟妹老家在安徽岳西,她們家在當?shù)匾彩峭?,人?shù)不少,年輕一輩或大學畢業(yè)后在外地工作,或是在當?shù)刈錾?,整個 家族的生活也是紅紅火火 。 弟妹說,她父親經(jīng)常告訴她,她們家的家風家規(guī)是“窮莫忘讀書,富莫忘養(yǎng)豬”,意思是家里的人都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而且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
我覺得這個家訓也挺有意思,反應了這么多年來她們家的一種文化傳承 。說實話, 弟妹嫁給我弟弟也有好幾年了,從她身上的確能看到他們 家族文化的影響 。
一個人成長,家庭的教育和影響至關(guān)重要,這里面家風家規(gu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如今 我們家也有了下一代--弟弟家的小寶寶出生兩個月了—我覺得她長大的過程中,也肯定會受到 我們家和 弟妹家家風的影響—能讓下一代健康成長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心愿吧 。
家風也好,家規(guī)也好,我覺得都是一個 家族、一個家庭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是 家族傳承下來的文化積淀,這里面大。
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的統(tǒng)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 也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 家風就是給家中后人們樹立的價值準則。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zhì)、審美格調(diào)和整體氣質(zhì)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家族之鏈上某一個人物出類拔萃深孚眾望而為家族其他成員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為家風之源,再經(jīng)過家族子孫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訓,流風余韻,代代不絕,就形成了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和審美風范。
家風,如同一個人有氣質(zhì)、一個國家有性格一樣,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xù)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習和風貌。這樣一種看不見的精神風貌,摸不著的風尚習氣,以一種隱性的形態(tài),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xiàn)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
可以將家風理解為家庭的風氣,將它看作是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是一個家庭的文化。傳統(tǒng)作為人類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從過去延傳到現(xiàn)在的事物。
沒有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過濾和沉淀,就形成不了傳統(tǒng)。家風作為特定家庭的傳統(tǒng),也是該家庭長時期歷史汰選、傳統(tǒng)沉淀的結(jié)果,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jié)晶。
家風小故事:
一日與師兄聊天,他說我張嘴閉嘴“您”“您”的很是奇怪。我反問,“對師兄這不是應該的嗎?”“是是,只是覺得你太客氣了”“也是從小家里就這么教的”“說的是,現(xiàn)在的孩子們凈不懂規(guī)矩的”。我聽了一愣,細細咂么規(guī)矩這二字,大有國法,小有家規(guī)。
我媽不是什么文化人,但為人比較體面。從小她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人活著是要有規(guī)矩的,孩子在街上走,穿著打扮看娘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養(yǎng)。出來這么多年,每每通電話她從不噓寒問暖,而是一再叮囑:這年頭早已經(jīng)沒有餓死的了,但在外面混的好壞沒關(guān)系,別給爸媽丟人就行。甚至在擇偶上,她的第一標準無所謂富貴,而是父母要知書達理。
話不好聽,道理是對的。
細想想,從小我們家里的規(guī)矩真是多多。光從吃上說,全家人圍坐著用餐,大人不動、小孩不能動,長輩坐在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來說夫妻要挨著。有的孩子得寵可以挨著老人,但座椅不可高于長輩。吃飯坐下就不能再換位置,端著碗滿處跑那是要飯的。不能拿筷子敲碗,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能吧唧嘴,閉上嘴咀嚼是基本禮儀,小孩吃飯出聲會挨罵。夾菜只能夾前面的,不許過河;許騎馬夾,不許抬轎夾;騎馬指夾浮頭的菜,抬轎就是抄底。吃飯時不能一只手在桌下。家有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腿嘶赝霑r一定不能說:還要飯嗎?得問:再給您添點?
去人家串門,拍門時先輕敲一下,再連敲兩下。急促的拍門是屬于報喪,本家必不悅。遞剪子時手要攥著剪子尖兒,把剪刀柄讓給對方。與人拍照合影,輕易不搭對方肩膀,除非是長輩疼孩子。
另外,我們家老人教育孩子還有許多瑣碎事。不許叉腿坐著,不許喳喳呼呼,不許嘬牙花子,不許斜眼看人,老說眼斜心不正。不許擄袖子挽褲腿,不許斗楞腿,所謂男抖窮女抖賤。
當然,自己也不是什么都還在守著。規(guī)矩是人定的,可能也在變,但與人為善,對長輩、社會、生命的三分敬畏之心、禮待規(guī)矩在任何年代、任何國度都不能丟。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