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斡旋】:斡旋:扭轉(zhuǎn),調(diào)整,引申為調(diào)解矛盾和爭端。在矛盾的雙方之間周旋,從中調(diào)解爭端。
【打圓場】:調(diào)解糾紛,從中說和,使幾方面都能接受,從而使僵局緩和下來。
【解紛排難】:指為人調(diào)解糾紛或排除危難。
【調(diào)劑鹽梅】:鹽、梅:調(diào)味品。比喻協(xié)調(diào)、平衡不同的力量和因素,多指宰相職責。后也指調(diào)解家庭矛盾。
【息事寧人】:息:平息;寧: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騷擾百姓,后指調(diào)解糾紛,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平安相處。
漢章帝劉炟是東漢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在歷史上很有作為,尤以寬厚著稱?!跋⑹聦幦恕边@個成語出自漢章帝在都城洛陽發(fā)布的一道詔書,從中即可看出他的施政風格。
劉炟生于公元58年,是漢明帝的第五子,從小為人寬容,喜好儒術(shù),深受父皇器重。公元75年,漢明帝病逝,19歲的劉炟繼承大統(tǒng)。剛剛登上皇位,他就大赦天下,采取種種措施撫恤百姓,對鰥寡孤獨、身患重病、家境貧寒的人全部發(fā)給糧食,每人可得粟米三斛。
當時國內(nèi)疫情不斷,在兗州、豫州、徐州和京師洛陽還發(fā)生了大旱。漢章帝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刻下詔免除了這些地方的田租賦稅,從國庫中撥出大批谷物賑濟貧民,并命令各地官員深入民間,全面核查貧弱百姓數(shù)量,進行撫恤,不使一人遺漏。隨后,他還帶著精干人員,輕車簡從,前往偃師等地巡查農(nóng)業(yè)狀況,途中盡量避免煩擾地方,讓大家把精力和財力全部用在發(fā)展生產(chǎn)上。
當政期間,漢章帝大行寬厚之政。以往,若有人犯了謀逆等大罪,不僅當事人要受到殘酷懲處,其父族、母族、妻族的大批親屬也要受株連。漢章帝則不這樣,他廢除了法律中大量的嚴苛條文,禁用大獄酷刑,一人犯罪,禁止牽涉其三族。同時,他還對天下所有的囚犯減罪一等,使他們可以通過戍邊、捐物捐錢等來贖罪。
有一年,孔子第十九代孫孔僖到京師太學學習,和同學崔駟讀《春秋》時,不由結(jié)合吳越相爭的歷史,討論起了漢武帝的一些得失。沒想到,他們隔壁的同學梁郁聞聽后,竟將此事上報官府,狀告二人“誹謗先帝,刺激當世”。很快,崔駟被逮捕審訊??踪腋杏X大禍臨頭,迅速上書漢章帝,說明事情來由。寬厚大度的漢章帝沒再追究,還拜孔僖為蘭臺令史,讓其主管國家圖書典籍保管和整理工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天,為壯大人口,促進國家興盛,漢章帝又頒布詔令,對國內(nèi)所有的懷孕婦女,每人賜給胎養(yǎng)谷三斛。同時,他還告誡大臣,春天正是萬物萌芽、繁衍生息的季節(jié),要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條件,順應天時。對那些違法之人,只要其罪不到必須誅死的程度,不要過分追究,要盡量息事寧人,以敬奉天氣。
漢章帝時期,國家政局穩(wěn)定,社會安寧興盛。他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重新稱藩于漢。于是,人們將他與漢明帝統(tǒng)治的時期共稱為“明章盛世”。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①,譽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p>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虎埽骸耙宰又葑又?,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俄n非子 難一》 [編輯本段]【注釋】 ①鬻(yù)——賣。
②譽——贊美。 ③陷——攻破。
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說。
5莫——沒有不 6 應——回答 7 或——有人 8 “譽之曰”的之:代詞,指代盾 9 “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詞,無義 10 “吾盾之堅”的之:同上 11 堅——堅固 12 以——用 寓意: 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 [編輯本段]【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zhì)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jié)果會怎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
不會陷的盾和沒有不陷的矛,是不可以同時存在。 拔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心里很著急。
這天,他干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jié)。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里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里去看。
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誰如果違背規(guī)律蠻干,就必然受到懲罰。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孫丑上》 孟 子(約公元前390-前305),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是當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為齊宣王客卿。
他死后,門徒把他的著述編輯為《孟子》?!睹献印泛驼撜Z一樣,是問答語錄體,但篇幅略長。
書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風趣幽默,標志著中國寓言的成熟。 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
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fā)現(xiàn)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
"說完,就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
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jīng)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guī)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 韓 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鷸蚌相爭 一只蚌正張開兩殼曬太陽,鷸鳥飛過來,伸出長長的嘴巴來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雙殼,把鷸鳥的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把你干死!" 蚌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把你餓死!" 它兩個各不相讓,誰也不肯放誰。這時,一個打魚的老人走過來,一下子把它們都捉走了。
寓意:爭狠斗氣,往往造成兩敗俱傷,誰也沒有好結(jié)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戰(zhàn)國策·燕策二》 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人搞祭祀活動。
祭祀完了以后,取出一壺酒來賞給門人們喝。 門人們見只有一壺酒,就互相約定說:"這壺酒幾個人一起喝,肯定不夠喝;如果一個人喝,才會有點剩余。
我們可以一起在地上畫蛇,誰先把蛇畫好,這壺酒就歸誰喝。" 于是,大家找來樹枝和瓦片,飛快地在地上畫了起來。
有個人先畫好了蛇,端起酒來正準備喝,發(fā)現(xiàn)別人都還沒有畫好,就一手端著酒壺,一手又接著畫,并且一邊畫一邊得意洋洋地說:"我還可以給蛇添幾只腳呢!" 還沒等他把蛇的腳畫好,另一個人已把蛇畫好了,他奪過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畫腳呢?" 說罷,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個給蛇添腳的人楞楞地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著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機會。
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會失去寶貴的機會。 原文: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
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未成,一個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井底之蛙 住在淺井中的一只青蛙對來自東海的巨鱉夸耀說:"我生活在這里真快樂呀!高興時,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欄干上,盡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語出] 《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p>
[正音] 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寫作“予”或“茅”。
[近義] 格格不入
[反義] 自圓其說 無懈可擊 天衣無縫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主謂式。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觀點要前后一致;不能~。
自相矛盾:
從前, 楚國有一個人,他在街上賣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贝蠹野胄虐胍?,沒有人理他。他見沒有反應,就把矛收起來,拿出一塊盾牌來,又說大話:“我的盾很堅固,沒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這時候,有人質(zhì)問他:“如果用你無堅不摧的矛,來刺你堅不可摧的盾,結(jié)果會怎樣?”那個人聽了這番話,覺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滿臉尷尬地走開了。 無堅不摧的矛,與堅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個世上存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觸。
小故事大道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能以自己的優(yōu)勢和別人的劣勢比,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在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勢時,虛心學習,改善自己的劣勢,這樣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楚國有個人到大街上去賣長矛和盾牌。
為了招徠顧客,他舉起盾牌夸耀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無論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舉起長矛吹噓說:"我的長矛鋒利無比,無論什么東西一剌就穿!"這時,有個人問他說:"如果用你的長矛來剌你的盾牌,那結(jié)果是一個什么樣呢?"那個楚國人一句話也答上來。寓意:脫離實際地夸大某種東西的長處,往往會鬧出自相矛盾的笑話。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楚國有個人到大街上去賣長矛和盾牌。為了招徠顧客,他舉起盾牌夸耀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無論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舉起長矛吹噓說:"我的長矛鋒利無比,無論什么東西一剌就穿!"這時,有個人問他說:"如果用你的長矛來剌你的盾牌,那結(jié)果是一個什么樣呢?"那個楚國人一句話也答上來。
寓意:脫離實際地夸大某種東西的長處,往往會鬧出自相矛盾的笑話。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寓言典故】擠牛奶
從前有個人因事要請客,準備擠些牛奶下來,用于招待。轉(zhuǎn)而一想:現(xiàn)在離請客還有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預先把牛奶擠下來,積多了,不便保存,容易變質(zhì),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吧,到請客時再一次擠出來,又多又新鮮,豈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只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來,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一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出來派用場,卻什么也擠不出來,牛奶全部干掉了。
[教學內(nèi)容]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
[簡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鮮的牛奶,但結(jié)果卻是一點牛奶也沒有了,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變質(zhì)、不易保存這一面,而沒有看到牛奶不擠要干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鎖箱捆籠
從前有個富翁擔心自己的財產(chǎn)被盜,便請人做了許多藤箱、木柜、竹籠,把所有的金銀細軟都裝在里頭,又把每一只箱籠柜盒都用堅固的鐵鎖鎖得緊緊的,用結(jié)實的麻繩捆得死死的。鄉(xiāng)里人都就這個老頭聰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進了富翁的房間,把箱籠柜盒背的背、挑的挑,席卷而去,決無漏物之虞。富翁的聰明之舉,實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
[教學內(nèi)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簡要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富人為了防止財產(chǎn)被盜,做了鎖箱捆籠的工作,但同時也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中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他對人們說:“我能夠起死回生?!庇腥藛査骸澳阌檬裁捶椒??”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xiàn)在我只要加倍用藥,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
[教學內(nèi)容]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簡要分析]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cè)面各有其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gòu)成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zhì)。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原因就在這里。公孫綽不懂得這一點,鬧了個大笑話:半身不遂和死人完全是兩回事啊!
【寓言典故】量體裁衣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制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干什么?”裁縫回答說:“年青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后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nèi)心悒郁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后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么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教學內(nèi)容]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簡要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質(zhì)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zhì)的方法才能解決。只有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這位裁縫之所以名響京城,是與他能出色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分來開的。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fā)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于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彼麅捎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比藨唬骸耙杂柚?,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岸堋?,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