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伐戰(zhàn)爭 北伐戰(zhàn)爭是指1926年到1927年發(fā)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由廣東國民政府發(fā)動的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戰(zhàn)爭。
辛亥革命失敗后,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軍閥內部派系林立,軍閥割據一方。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共兩黨形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舉行特別會議,明確指出黨在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推動廣東革命勢力向北發(fā)展。
為了實現國家統(tǒng)一,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tǒng)治的主張。6月5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組成的廣州國民政府通過出師北伐案。
7月1日發(fā)表《北伐宣言》,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國民革命軍決定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zhàn)略方針。
共產黨人葉挺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組成的第四軍獨立團是北伐先鋒。就在全國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北伐勝利進軍之時,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先后在上海和武漢發(fā)動反革命政變。
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 北伐戰(zhàn)爭是一場規(guī)??涨暗姆吹鄯捶饨ǖ母锩鼞?zhàn)爭,雖然中途夭折,但這次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開始了創(chuàng)建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的新時期。 迅速進展的原因: 國民革命軍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zhàn)略方針。
共產黨人葉挺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組成的第四軍獨立團成為北伐先鋒。 工農革命運動的蓬勃發(fā)生也為迅速進展提供了條件。
諸葛亮北伐:
發(fā)生于三國時期(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后對曹魏發(fā)動的五次戰(zhàn)爭。五次北伐,雖然蜀軍戰(zhàn)果頗豐,但終因各種原因而退軍;而曹魏也曾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結束后,由曹真為統(tǒng)帥向蜀漢發(fā)動過反擊戰(zhàn),但因受蜀漢地形、氣候影響而退軍。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zhàn)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qū)域戰(zhàn)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局部戰(zhàn)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軍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zhàn),因長期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歲。諸葛亮死后,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諸葛北伐結束。日后姜維也曾經數次北伐,但也都以失敗告終。而蜀漢政權也在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向曹魏大將鄧艾投降,蜀漢滅亡。
1927年3月,帝國主義命令它們在下關的軍艦對南京市內的北伐軍和市民開炮轟擊,制造了中國軍民死傷2000余人的南京慘案。
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同帝國主義和中國資產階級右翼勾結起來,加緊反革命陰謀活動。4月12日,蔣介石公開發(fā)動了反革命政變,即“四·一二”政變。
蔣介石叛變后,4月15日,李濟深、錢大鈞、古應芬在廣州發(fā)動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武漢政府也加緊反革命活動。
6月10日,汪精衛(wèi)和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策劃反共。19日,馮玉祥又和蔣介石在徐州會談,達成反共、反蘇、寧漢合作等協(xié)議。
這時,中國共產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在黨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tǒng)治地位,他們放棄革命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對國民黨右派反革命活動采取妥協(xié)退讓政策,拒絕黨內的一切正確意見,對國民黨不但不加戒備,反而還命令武漢工人糾察隊將武器交給汪精衛(wèi)的武漢政府。7月15日,汪精衛(wèi)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公開宣布與共產黨決裂。
隨即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大屠殺,還提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血腥口號。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遭到殺害(“七·一五”政變)。
至此,蔣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遭到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北伐戰(zhàn)爭遺址——汀泗橋 汀泗橋北伐戰(zhàn)役遺址位于咸寧市汀泗橋火車站北約500米的京廣鐵路西側山頭上,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湖北省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一次國內革命軍戰(zhàn)爭時期,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同吳佩孚的北洋軍在此展開一場空前激戰(zhàn),大敗北洋軍,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1929年為紀念陣亡將士,特修建了碑、亭、墓。
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多次撥款維修,并修建了紀念館?,F陵園主體建筑有紀念碑、六柱亭、烈士墓、紀念館等,占地2500平方米。
一九二六年五月,國民革命軍在北伐征戰(zhàn)的征途中曾在咸寧的汀泗橋、咸寧縣城、賀勝橋與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軍隊進行過激烈戰(zhàn)斗。其中的汀泗橋戰(zhàn)役威震中外,聞名寰宇,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北伐戰(zhàn)爭由葉挺獨立團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日奉命進入湖南,增援唐生智部而拉開序幕。七月九日國民革命軍正式誓師北伐,當時國民革命軍的軍事力量與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三大軍閥相比,顯然是敵強我弱。
據此,北伐軍采取了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的戰(zhàn)略部署。于是,國民革命軍入湘作戰(zhàn),攻克湖南以后便迅速形成挺進湖北、直逼武漢的態(tài)勢。
為了打開通往武漢的道路,肅清湖北境內的軍閥,國民革命軍分幾路軍向武漢進逼,其中以共產黨人葉挺率領的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從湖南進入湖北后,從蒲圻的中伙鋪、官塘驛一帶一直追敵至咸寧汀泗橋與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史稱汀泗橋戰(zhàn)役。 汀泗橋鎮(zhèn)是當時粵漢鐵路線上的一個小鎮(zhèn),當年的汀泗橋鎮(zhèn)以汀泗河為界,河西屬蒲坼縣,河東屬咸寧縣,解放后為了便于市政建設和管理統(tǒng)一劃歸咸寧縣管理。
汀泗橋鎮(zhèn)是咸寧的南大門,也是通往武漢的必經要隘,鎮(zhèn)東有一片比較陡峭和起伏連綿的山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腦山,敵軍的陣地就設在這片山崗之上。汀泗河蜿轉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橋鎮(zhèn),沿山崗西腳流過,時逢大水,全鎮(zhèn)三面均被洪水包圍,水深港闊,甚至街道部分路面亦被洪水淹沒,人要通過尚需涉水而行,這樣就為敵軍陣地西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
這里可以通向敵軍陣地的僅有自西向東北之粵漢鐵路的一座鐵橋,但又被敵人的火力嚴密封鎖,難以逾越。在敵人陣地,汀泗河流經這里,當時因漲洪水,也是一片汪洋,這一形勢又成為敵軍陣地北面之屏障。
但在敵人陣地之東南兩面,地勢較高,并未淹水,盡管敵軍有居高臨下之便,北伐軍需要冒仰攻之險,但畢竟無隔水之難,北伐軍還是可以在此布陣向敵人發(fā)起進攻。所以說就敵軍的陣地而言并非三面環(huán)水,以往的一些史書均把汀泗橋鎮(zhèn)的三面環(huán)水與敵軍陣地也是否三面環(huán)水混為一談實屬誤解。
不過,敵軍陣地雖然不是三面環(huán)水,但是其陣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堪稱天險,這是不容置疑的。筆者為撰此文幾次專程前往汀泗橋憑吊,察看地形,想象當年的戰(zhàn)斗場面該是多么慘烈。
為阻止北伐軍向北挺進,敵軍在汀泗橋一帶集中了兩萬兵力,其中包括從湖南汩羅、岳陽一線潰逃下來的殘部,也有從平江、通城一線潰逃下來的敵軍,亦有從武漢增援過來的敵人。史書稱汀泗橋戰(zhàn)役吳佩孚親自督陣應為不實,大量史料佐證,汀泗橋戰(zhàn)役的過程中,吳佩孚當時在武漢,并未到達汀泗橋。
國民革命軍以第十師為右翼,自古塘角至張興國一線向敵人進攻;以第十二師為左翼自張興國至鐵路一線向敵人攻擊。葉挺獨立團為總預備隊,獨立團在攻打汀泗橋之前,于八月二十五日在蒲圻中伙鋪截擊了向汀泗橋退卻之敵孫建業(yè)部之第二團,俘獲自團長以下官兵四百多人,首立戰(zhàn)功。
二十六日清晨,北伐軍第十二師以第三十五團為先鋒,獨立團、炮兵營及師部相隨,自中伙鋪出發(fā)向汀泗橋攻擊。同時北伐軍第十師以第三十團為先鋒、第二十九團為中路、二十八團炮兵營及后備隊,依。
桓溫北伐,是東晉將領桓溫分別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對北方十六國發(fā)動的北伐戰(zhàn)役。
東晉王朝自陶侃平定蘇峻亂以后,暫獲安定。此時,北方發(fā)生了動亂。
后趙國主石虎死后,內部大亂,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史稱冉魏)。鮮卑族貴族慕容皝又滅冉魏,建立前燕。
公元352年,氐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前秦。 東晉朝廷趁北方大亂之機,令殷浩北伐,失敗,大權歸桓溫。
于是,桓溫開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不過,除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外,其余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
桓溫,字元子(一作符子),父親是江左八達之一的桓彝。這桓彝有位好朋友叫溫嶠。
桓溫出世,溫嶠前來交份子錢,孩子總得讓我看一看吧,老溫一看嚇一跳,忍不住大喊:“這哪是小嬰孩,聽這哭聲,簡直天降英才啊!恭喜你了,老桓,你這個兒子生有奇骨,將來不可限量啊?!被敢吐犃耍幕ㄅ?,“好說好說,都知道你跟前皇帝那是把兄弟,得了,就叫這小子做桓溫吧?!?/p>
王敦之亂平定后,桓彝由溫嶠舉薦到宣城任內史,這宣城是重鎮(zhèn),大抵是如今的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有管控長江,護佑建康之重任,桓彝在郡有惠聲,為百姓所懷。然而,沒多久蘇峻亂起,桓彝不顧自己兵力寡弱,毅然赴難,為國盡忠,時年五十三。
這時候的桓溫才十五歲,雖然不大,但心志不小,他得知殺害父親的元兇是涇縣縣令江播,于是夜夜枕戈泣血,發(fā)誓報仇。但是江播勢大,三年不得,后江播去世,桓溫假扮賓客,將其三子殺死,大仇得報,時人稱之。
桓溫 俗話有說得好,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認知強行加到古代人身上,所謂禮法,禮法,有禮有法也。 桓溫為人豪爽,氣度不凡,有英雄氣概,而且樣貌奇特,面有七星,有“風流之宗”美譽的劉惔曾經贊嘆:“桓溫眼如紫石棱,須發(fā)如刺猬毛,乃是僅次于孫仲謀、司馬懿之流的人物。”
忠良之后,俠義之風,相貌不凡,這般人物,皇帝自然也是喜歡的,不久就讓他娶了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襲其父爵萬寧縣男。這里的男,是古代爵位,《禮記·王制》有云:“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不久桓溫出任瑯琊內史,加輔國將軍。公元345年,桓溫升為安西將軍,兼荊州刺史,持節(jié)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
這段時期,北方羯胡欲聯合蜀中成漢滅晉,雖然最后沒有實行,但這其中的危機桓溫看的一清二楚,他深知蜀中若是學當年王濬順流而下那一出,東晉估計就沒了,于是先下手為強,不等朝廷政令,發(fā)兵直接滅了成漢。 平蜀以后,桓溫在當地,選賢舉能,駐扎一個月,安排的妥妥當當,朝廷上下也十分高興,公元348年,將其升任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
當時,鑒于桓溫先斬后奏,所有人都不看好,擔心危及國家安全,唯有劉惔十分淡定,眾人不解,劉曰:“桓溫可是賭博高手,沒有把握,他是不會去做的,我現在只擔心,他勝利之后,會專制朝廷??!”如其所料,滅了成漢的桓溫,功高震主,皇帝不得已,只好啟用大名士殷浩來抗衡,甚至不惜組織北伐,然而殷浩就是個三四把手的料,不久北伐失敗,殷浩下野,桓溫終于是朝野上下,無人能敵了。 一伐關中 公元354年,桓溫集三路大軍開始了第一次北伐,目標直指長安。
這三路軍,一路走水路自襄陽入均口,一路走陸路自淅川(今河南淅川東)直趨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還有一路由梁州刺史司馬勛兵出子午道,合擊秦軍,這第三路大家眼不眼熟?可還記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將魏延就曾說過:“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但諸葛亮并沒有采用,這也讓后來人不斷討論,魏延的這條奇計能不能成功,如今,桓溫北伐,他的一路大軍正如魏延所言,暗出子午谷,那么他能成功么? 晉官兵一掃昔日疲軟之風,數次血戰(zhàn),連戰(zhàn)告捷,不久順利進入關中。然后于峣柳(今陜西商縣西北)大敗前秦主力,不久,桓溫軍駐扎灞上,離長安城不過幾十里地,前秦上下皆害怕不已,老大苻健只領幾千老弱殘兵固守長安,將三萬精兵發(fā)出,會合前秦太子苻萇,力求擊敗晉軍,護衛(wèi)長安。
關中遺老盡皆來勞軍,這時候西晉才滅亡數十年,很多老人都流淚感慨:“想不到還能再見到官軍??!” 有一老婦,見了桓溫,不禁潸然淚下,桓溫就問她何故,結果這婦人竟然是昔日劉琨的侍女,他看到桓溫跟劉琨相像,思念舊主,所以痛哭?;笢刂篮筇貏e高興,因為他一向自比司馬昭,劉琨,有人把他比作王敦,他還瞧不上,如今碰上識貨的,那是一個激動,趕緊整理整理衣冠,問道:“我與劉司空相比,怎么樣?” 老人回到:“公甚似劉司空!” “哪里像呢?” “臉挺像的,可惜扁平了點;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了點;胡子像,可惜紅了點;身材很像,可是矮了點;聲音也很像,可惜娘們了點。
” 這番話把桓溫氣個半死,昏然而睡,好幾天沒緩過勁來。
來拜訪的還有一人,名曰王猛,北??】h(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避戰(zhàn)亂于華陰山隱居。可惜的是,這位后來的關中名相認為桓溫不靠譜,談了談就走了。
戰(zhàn)事還在膠著,桓溫因子午谷。
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在北伐征戰(zhàn)的征途中曾在咸寧的汀泗橋、咸寧縣城、賀勝橋與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軍隊進行過激烈戰(zhàn)斗。
其中的汀泗橋戰(zhàn)役威震中外,聞名寰宇,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北伐軍葉挺獨立團1926年5月20日奉命進入湖南,增援唐生智部而拉開序幕。
為了打開通往武漢的道路,肅清湖北境內的軍閥,國民革命軍分幾路軍向武漢進逼,其中以共產黨人葉挺率領的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從湖南進入湖北后,從蒲圻的中伙鋪、官塘驛一帶一直追敵至咸寧汀泗橋與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史稱汀泗橋戰(zhàn)役。汀泗橋鎮(zhèn)是當時粵漢鐵路線上的一個小鎮(zhèn),是咸寧的南大門,也是通往武漢的必經要隘,鎮(zhèn)東有一片比較陡峭和起伏連綿的山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腦山,敵軍的陣地就設在這片山崗之上。
汀泗河蜿轉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橋鎮(zhèn),沿山崗西腳流過,時逢大水,全鎮(zhèn)三面均被洪水包圍,水深港闊,甚至街道部分路面亦被洪水淹沒,人要通過尚需涉水而行,這樣就為敵軍陣地西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這里可以通向敵軍陣地的僅有自西向東北之粵漢鐵路的一座鐵橋,但又被敵人的火力嚴密封鎖,難以逾越。
在敵人陣地,汀泗河流經這里,當時因漲洪水,也是一片汪洋,這一形勢又成為敵軍陣地北面之屏障。但在敵人陣地之東南兩面,地勢較高,并未淹水,盡管敵軍有居高臨下之便,北伐軍需要冒仰攻之險,但畢竟無隔水之難,北伐軍還是可以在此布陣向敵人發(fā)起進攻。
不過,敵軍陣地雖然不是三面環(huán)水,但是其陣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堪稱天險,這是不容置疑的。為阻止北伐軍向北挺進,敵軍在汀泗橋一帶集中了兩萬兵力,其中包括從湖南汩羅、岳陽一線潰逃下來的殘部,也有從平江、通城一線潰逃下來的敵軍,也有從武漢增援過來的敵人。
國民革命軍以第十師為右翼,自古塘角至張興國一線向敵人進攻;以第十二師為左翼自張興國至鐵路一線向敵人攻擊。葉挺獨立團為總預備隊,獨立團在攻打汀泗橋之前,于8月25日在蒲圻中伙鋪截擊了向汀泗橋退卻之敵孫建業(yè)部之第二團,俘獲自團長以下官兵四百多人,首立戰(zhàn)功。
26日清晨,北伐軍第12師以第35團為先鋒,獨立團、炮兵營及師部相隨,自中伙鋪出發(fā)向汀泗橋攻擊。同時北伐軍第十師以第30團為先鋒、第29團為中路、28團炮兵營及后備隊,依次從山峽沖出發(fā),向汀泗橋西南的赤崗亭方向挺進,第三十六團則從石坑渡起程,以其第一營為前鋒向汀泗橋右翼前進。
26日上午10時半左右,北伐軍第12師第35團尖兵連進抵敵軍前哨陣地高豬山,雙方交火,汀泗橋戰(zhàn)役正式打響。此時敵軍欲退至鐵路橋以東,第35團因受敵人機關槍封鎖,無法越過鐵路,兩軍隔河相峙。
正午,第36團從上游越過汀泗河,進抵汀泗橋東南邊高地附近梅董一帶,因敵軍居高臨下大力掃射,不易前進,于是疏散隊形,偵察敵人陣地配備情況,待增援部隊到來,再作齊頭并進。當第10師行至駱家灣附近時,聽到汀泗橋方向槍炮聲甚密,知第12師己與敵軍接戰(zhàn),部隊迅速前進,并以第28團、第29團向第30團右翼延伸,到達絲茅窩一帶,30團向36團左翼布陣。
獨立團1營同時在36團后方張興國布陣,以便策應各方。北伐軍在形成對敵軍陣地半月形的包圍之后開始攻擊,炮兵也開始向正面的敵軍進行攻擊,激戰(zhàn)一天,北伐軍無所進展,一時兩軍形成膠著狀態(tài)。
當時吳佩孚的增援部隊不日可到,孫傳芳也正調兵進入江西,國民革命軍雖士氣旺盛,但裝備不良;雖勇于進攻,但不善防御。此時如敵人援軍一到,北伐軍勢必陷入被動,戰(zhàn)斗只能速戰(zhàn)速決。
26日當晚北伐軍接受36團團長黃琪翔的建議,全線夜襲,突破敵人高地。獨立團團長葉挺也建議派部隊繞道古塘角,抄攻敵軍背后,使敵軍腹背受擊。
夜12時,36團、28團、29團乘著黑暗逼近敵人陣地,敵人槍炮聲不斷,而國民革命軍銜枚以進,一槍不發(fā),待接近敵人陣地后,用刺刀沖破敵軍中部陣地,占領了敵軍陣地數處,為總攻奪得了有利的據點數處。27日清晨,北伐軍全線發(fā)起進攻,30團及獨立一營亦加入戰(zhàn)斗。
這時敵軍數次組織反攻,妄圖奪回失地,終因北伐軍奮勇還擊,未能得逞。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zhàn),塔腦山、石鼓嶺相繼被北伐軍占領,敵軍陣線破裂,開始向咸寧城關方向撤退,其中一部分敵軍被28團截擊繳械。
27日晨四時,左翼的北伐軍12師隔鐵路橋與敵相峙,實施抄攻敵人后背之計劃。獨立團在當地群眾引導下經彭碑、尖山于27日上午7點多鐘到達古塘角附近的鐵路時,正值敵軍有秩序地撤退,經獨立團突然攻擊,頓時變?yōu)闈⑻樱徊糠謹耻姳焕U械。
應該說葉挺獨立團繞道古塘角抄攻敵后的軍事行動,只是起到了加速敵人由有秩序撤退變?yōu)榇鬂⑻拥墓π?。汀泗橋?zhàn)役中北伐軍共俘虜敵軍官佐157人,士兵2296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
整個汀泗橋戰(zhàn)役,自26日上午10時半,35團在高豬山與敵軍接火,到27日上午9時,汀泗橋東南高地戰(zhàn)斗勝利結束,前后僅用了22個半小時。在汀泗橋戰(zhàn)役中,北伐軍共有將士134人犧牲,咸寧人民將這些烈士的遺骨安葬在汀泗橋的西山上,這些革命先烈把他們的鮮血灑在咸寧這塊土地上,這是咸寧人民的光榮。
1929。
要不要北伐,要不要派桓溫北伐,這是個問題。
對桓溫的請求,朝廷出于兩個顧慮,沒答應他。一是祖逖、庾亮他們都北伐過,最后都不了了之,他們不想再折騰了,小朝廷就小朝廷吧,好歹也是個安樂窩。
二是擔心桓溫功勛日盛,難保心生異心,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軍事資本和政治資本,這一點不得不防。朝廷總體上是不支持北伐的。
那個王導的侄兒、書法家王羲之,就是極力反對北伐的官員之一。他反對的理由主要是:一是北伐當求萬全,以占得實地,獲得人口等實際利益為主,你桓溫直搗河洛的主張沒多少意義;二是運輸的困難,十萬之兵,通常須三倍人力的物資后勤,以吳越兩州,難以支持長久的補給線;三是東晉的本土兵力不如北方,其將官多為士族襲承,戰(zhàn)斗力孱弱,難以取勝。
不過這次機會難得,最后,朝廷來個折中,答應北伐,但不是派你桓溫,而是派一直與桓溫明爭暗斗的殷浩領軍北上,晉穆帝企圖殷浩凱旋,以封大功,既從北伐中收復一片故土,又好制衡和削弱桓溫的勢力。遺憾的是,殷浩是個只有虛名、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
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朝野上下,對殷浩的質疑與不滿因此陡然增多。
桓溫趁熱打鐵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于是,本是打擊桓溫的一場陰謀,反而打擊了晉穆帝自己。祖逖北伐是受到后方牽制沒成功,庾亮北伐因為對方太強大沒成功,殷浩北伐是因為不懂軍事沒成功,那么桓溫呢?能不能成功?在大家的一片質疑聲中,桓溫開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溫統(tǒng)率四萬晉軍,從江陵出發(fā),攻打前秦。前秦的開國君主符健也派出五萬雄兵奮力抵抗,結果被桓溫的雄師打得只剩六千老弱。
苻健只得退守長安,一面挖溝筑壕,嚴防死守,一面轉移人口物資,搶收麥田。晉軍乘勝追擊,進駐霸上,見到晉軍,關中民眾前往勞軍,許多老人更是疼哭失聲:“沒想過今天還能看到官軍!”桓溫本已將長安團團圍住,只需假以時日便可成功,無奈軍糧不濟,只得抱恨而歸。
桓溫被迫徙關中三千多戶百姓一同撤返江陵。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