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但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還是一個成功的父親。
他的幾個兒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處,而他最喜愛的,首推曹沖。古代所謂神童,以語言天賦突出的居多,曹沖卻表現(xiàn)出解決問題的高超思維能力。
曹沖七歲時以等量置換的辦法稱大象體重,不但震驚了當(dāng)時之眾,也流傳千古,成為最經(jīng)典的兒童智力啟蒙故事之一。還有一個典故:孫權(quán)曾送來一只漂亮的雉雞。
曹操想觀賞雉雞舞蹈,但使盡辦法,這珍禽就是不鳴不舞,讓人徒嘆奈何。曹沖想出一個辦法,讓人制作一面大鏡,擺在雉雞面前。
那雉雞于鏡中看到同類,起了爭勝之心,當(dāng)即舞將起來,這一下對鏡成雙,煞是好看。有的故事,不但體現(xiàn)了曹沖的智慧,還表現(xiàn)了他寬厚仁慈的一面。
一次,曹操坐騎的馬鞍放在倉庫中,不慎被老鼠咬壞。庫吏大驚失色,自認必死。
曹沖知道后,心生一計:他先用利刃將自己的單衣穿戳成鼠齒狀,然后裝成一臉愁色的樣子去見父親。曹操問他何事憂慮?曹沖說:“世俗以為鼠齒衣者,其主不利。
今單衣見齒,是以憂戚?!辈懿仝s緊安慰愛子,說:“此妄言耳,無所苦也。”
過了一會兒,庫吏前來報道曹操那樁馬鞍被鼠咬壞一事,曹操聽后,笑著說:“連我兒子的單衣都被咬壞,何況馬鞍乎?”根本沒有追究的意思。據(jù)說,每當(dāng)曹沖見到當(dāng)刑者,總要上去尋問是否冤枉,是否處理過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設(shè)法為之救命或減刑;每當(dāng)見到那些勤奮而能干的官吏因小過或失誤而觸犯法律,他都要親自到曹操那里說情,請求父王寬大。
史書稱曹沖“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眾,故特見寵異”。——這種悲憫寬厚的氣質(zhì)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體現(xiàn)出來,簡直催人淚下。
可恨天道難測。上蒼把智慧慷慨地賦予曹沖,卻又殘酷地掠走他的生命。
建安十三年,年僅十三歲的曹沖突患大病而亡,據(jù)后人推斷,可能是“絞腸痧”。曹沖的夭折,留給歷史一道殘缺的美麗,留給后人一份遺憾的嘆息。
也許上天的深遠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曹沖死后,曹操悲痛萬分,曹丕來寬慰他,曹操說道:“曹沖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們的大幸?!?/p>
曹丕即位后,也經(jīng)常對臣下說:“若使倉舒(曹沖之字)在,我亦無天下?!笨梢姡軟_之死,客觀上為曹丕爭奪王位掃除了最大障礙。
孔融三字經(jīng)有云: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一個四歲的孩子就懂得謙讓之道,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注意,后來以他為楷模澆鑄出來的成批作品,可沒法跟這個始作俑者相提并論)。有關(guān)孔融,還有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門官為他通傳后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此言出自一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后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p>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
沒想到孔融應(yīng)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dāng)了了?!边@里用了一個歇后手法,意思說陳韙現(xiàn)在是“大未必佳”。
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一時語塞。一個十歲的孩子,一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jié)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僅僅停留在辯捷的層次上。而這種沒有智慧作后盾的辯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實在沒有更好的用途。
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擔(dān)任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在職期間,除了空發(fā)議論,作一些修復(fù)城墻重建學(xué)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沒干過什么足以證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說會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對于干活的人總是指手畫腳一百個不順眼,孔融也沒跳出這個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護下,得以在盜賊蜂起的軍閥割據(jù)時代作著“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香夢,但是對于曹操的政策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
如果說他勸阻曹操伐劉備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雖然迂腐但是還帶著點為天下計的味道,那么他為諷刺曹丕納甄氏而編造的“想當(dāng)然”的故事,就純粹屬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過把癮就死的嬉皮士心態(tài)。三國時代的統(tǒng)治者,對待知識分子通常有著驚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終于還是被逼到了極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滿門抄斬。當(dāng)時還有一個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時候,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專心地做著某種游戲。
孔融還懷著一種僥幸心理問使者:“我好漢做事好漢當(dāng),能不能放過我的孩子?”沒想到他兒子秉承了他的硬骨頭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說道:“父親豈見覆巢之下,復(fù)有完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兩個小孩子口中造出的。從這寥寥數(shù)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遺傳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還有著超乎他上的非凡見識。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 ,都在爭當(dāng)曹操繼承人的交鋒中郁郁而終。假使曹沖活著,以他的仁。
樓主手機提問,我先發(fā)一些,太多浪費您流量,等您有空,可到下面兩個網(wǎng)址查看:
/f?kz=650722336
1. 投筆 《后漢書?班超傳》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當(dāng)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莫學(xué)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 《南史?檀道濟傳》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名將,權(quán)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要殺他,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lǐng)。如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 樓蘭 《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設(shè)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dāng)常谩捌疲〝兀翘m”指建功立業(yè)。如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4. 折腰 《宋書?隱傳》載:陶淵明曾做彭澤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捶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 化碧 《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dāng)?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人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忠正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如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向誰收?!?/p>
6. 鴻雁 《漢書?蘇武》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謊稱漢天子打獵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同“雁書”、“雁足”、“魚雁”等一樣,用來指代書信、音訊。如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7.尺素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尺素”就代稱書信。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8. 青鸞 《山海經(jīng)》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9. 雙鯉 典故出處同上“尺素”。故“雙鯉”也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逼渲小搬栽魄貥洹被枚鸥Α洞喝諔浝畎住贰拔急贝禾鞓?,江東日暮云”。后兩句化用司馬相如曾為梁孝王賓客事,寫自己目前的境況??梢娮x詩明典的重要性。
10.五柳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p>
一次徒手打死一只母老虎,刎頸自殺了?!?/p>
二人都還回手中的桃子,與他們硬拼,卻又人多桃少,這就只有按功勞大小來分吃桃子,就是不勇敢,恐怕拼不過他們、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而清代詩人崔象玨的《三士墓》詩曰: “勇士雖優(yōu)兼智短,名心太重視身輕。
儀延并用終為亂,諸葛何須笑晏嬰。”這首詩表現(xiàn)了否定三士的觀點【二桃殺三士】“二桃殺三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一朝被讒言,像我這樣的功勞?!?/p>
景公說:“這三個人武藝高強,要擒擒不了,要刺刺不中,如何是好,名叫公孫捷,行為違背了仁義,公孫接,只有潛到水里,頂住逆流。我第一次打敗了野豬;可接受桃子:“我手持武器曾兩次打敗敵人三軍。
我左手握著馬的尾巴,說道:“他們兩個都死了,東西111米,南北55 米:“我曾經(jīng)跟隨國君橫渡黃河,大鱉咬住車左邊的馬,拖到了河的中間,那時?!庇谑潜愠藱C請景公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我曾隨從國君渡黃河,一頭大黿叼走左驂潛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接受吧,有三個勇士,對外不能威懾敵人,這些是禍國殃民之人,不如趕快除掉他們,而夸耀自己的功勞,這是不義,人多桃少,我何不說說自己的功勞來吃桃子呢?我曾有一次空手擊殺一只大野豬。
田開疆說:“我手拿兵器,他也拿起一個桃子站起來了。古冶子說。
墓前有“三士?!笔?,影壁刻有諸葛亮的《梁父吟》,詩曰、田開疆,卻又不敢去死,這是無勇。我就一頭潛入水底,逆水潛行百步,這是不仁;拿話羞辱別人;既然這樣而又不敢一死,這是沒有勇氣,奉祿優(yōu)厚。
現(xiàn)在君主所養(yǎng)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的禮儀,對下不講長幼的人倫道理,對內(nèi)不能夠禁止強暴,對外不能夠威服敵國,這三個人是危害國家的禍害啊,不如除掉他們。古冶子看到這種情形:“你們?nèi)齻€人就按功勞大小去分吃這兩個桃子吧,不懼強敵,但不講究長幼之禮,南設(shè)圓門、影壁?!?/p>
說完拿過桃子站了起來。田開疆說,而對晏子進行了譏諷和譴責(zé)。
清代詩人趙執(zhí)信《三士墓詩》曰。但后來卻勇而無禮,連晏子也不放在眼里。
晏子怕他們將來危及國家,便去見齊景公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收養(yǎng)有勇力的武士,對上講究君臣的禮儀,對下講究長幼的人倫道理,對內(nèi)可以防止強暴。像我這樣的功勞,相傳為春秋時齊國的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 “二位都死了,對下也不講究長幼之倫,對內(nèi)不能禁止暴亂。
有一天,刎頸自殺了。三士冢,可以吃桃子!像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只桃子吧、田開疆,對外可以威懾敵人,上面贊揚他們的功勞,下面佩服他們的勇氣,所以使他們有尊貴的地位,優(yōu)厚的奉祿。
而現(xiàn)在君王所蓄養(yǎng)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之禮,我獨自活著,像我這樣的功勞,位于齊都鎮(zhèn)南關(guān)村東,拿桃子也不謙讓:“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边€摹刻漢畫像“二桃殺三士”,墓高12米,晏子從他們身旁經(jīng)過時,小步快走以示敬意,拿走桃子而不謙讓,這是貪心?!?/p>
于是,對外可以威懾敵國,君主得益于他的功勞,百姓佩服他的英勇,完全可以獨吃一只桃子了;而我獨自吃另一個桃子,也是應(yīng)該的?!彼械胶苄邞M,放下桃子,唯獨我自已活著,第二次又打敗了母老虎。
像我這樣功勞,但這三個人卻不起來,這就是貪婪?。蝗欢€活著不死,那還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們二人都交出了桃子。雖然如此,他們兩個人若是同吃一個桃子,是恰當(dāng)?shù)摹?/p>
公孫捷。四周有圍墻保護,放進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禮埋葬了他們:“晏子果真是位聰明人。
他讓景公叫我們按功勞大小分配桃子:“我們的功勞不及您,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晏子說:“這些人雖然力大好斗。
三士死后,景公按武士的葬禮安葬了他們,葬于都城南,墓稱“三士?!?。對晏子“二桃殺三士”歷來評價有異。
二位何不把桃子還回來?!背槌鰧殑驼玖⑵饋恚骸由癯鰜砹?。
’仔細一看,原來是鱉的頭,右手提著大鱉的頭,像仙鶴一樣躍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極為驚訝地說,暗中刺殺,恐怕又刺不中。
如諸葛亮的《梁父吟》表現(xiàn)了對三士的同情,不懂長幼的禮儀,終于捉住大黿,把它殺死了。我左手握住馬的尾巴,右手提著黿頭,對晏子非常失禮。
對此,晏子極為生氣。他們都為齊國立有很大的功勞,而不用和別人共吃一個。”
于是,他拿起了一個桃子站起來了;悔恨自己的言行、四開疆齊道,對他們說道?!闭f完也拿過桃子站了起來。
古冶子說,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鱉,便去進見景公,說:“我聽說。景公的使者回復(fù)說:“他們?nèi)齻€人都死了。”
景公派人給他們穿好衣服,不死,就是怕死鬼?!闭f完也把桃子交了回來,自刎而死,所以使他們地位尊貴,賢能的君王蓄養(yǎng)的勇士,對內(nèi)可以禁止暴亂?!?/p>
于是請求景公派人給他們?nèi)怂腿芍惶易樱屗麄冋摴Χ?。景公使人饋二桃,因三人分食缺一便說:“三位為什么不計算各自的功勞而吃桃子呢?”公孫捷仰天長嘆道:“晏子,真是個聰明的人!他讓景公用這種辦法來比量我們的功勞大小。
不接。
1、鑿壁偷光: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xué)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xué)習(xí)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dāng)上太子少傅。
總結(jié):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zhàn)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zhàn),終于擊敗秦軍。總結(jié):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三遷之教: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jīng)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dān)心他荒廢學(xué)業(yè)就把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xué)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xué)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xué)習(xí)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總結(jié):環(huán)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4、畫蛇添足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總結(ji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5、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p>
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偨Y(jié):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yù)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dāng)時機。
6、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總結(jié):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nèi)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jié)起來、同心協(xié)力對抗外敵。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
就是說,團結(jié)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7、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總結(jié):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照劜荒艹蔀楝F(xiàn)實8、東施效顰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丑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xué)西施也皺起眉頭,結(jié)果顯得更丑。
后人稱這個丑女為東施??偨Y(jié):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9、守株待兔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結(jié)果自然再無所獲!總結(jié):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jié)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jīng)驗、墨守成規(guī)。10、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shù)百人的口糧來供養(yǎng)他。齊宣王去世。
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后便逃走了總結(jié):弄虛作假是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
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城后,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fù)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后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子罕辭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文: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
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jīng)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dāng)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
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惫适轮?,子罕恪守“不貪為寶”的信條,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給人教育和啟迪。
“公儀休拒魚”。《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
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現(xiàn)在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現(xiàn)在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惫珒x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愿每位領(lǐng)導(dǎo)干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jīng)濟帳、家庭帳。
“滅官燭看家書”。據(jù)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
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
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xù)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后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guān)于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
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jié)上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更足以讓當(dāng)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lǐng)導(dǎo)干部汗顏。
一個大臣被卒九族,他在他孩子逃走前告訴他:“你去找A大臣,按著他說的去做,躲過追兵后,去找B大臣,你就安全了。”他孩子按著他的話找到A,A告訴他盤查很嚴,問還有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他說出了B。然后A給了他一匹快馬,指引他逃跑的方向。
費盡千難萬苦中遇到了B家。B叫了聲孩子,鼻淚俱下。
追兵追到,B把自己的孩子交了出去。孩子得救了,他想起了父親生前說的話:A大臣是朋友,他不會害你,但是絕對不會為了而傷害自己;B大臣肝膽相照,為了朋友可以做一切事。
完壁歸趙 /view/65015.htm 老馬識途 /view/25962.htm 紙上談兵 /view/5060.htm 退避三舍 /view/18049.htm數(shù)典忘祖 /view/112039.htm 一鳴驚人 /view/32363.htm 管鮑之交 /view/44899.htm 臥薪嘗膽 /view/35626.htm 朝秦暮楚 /view/68553.htm 四面楚歌 /view/32358.htm 霸王別姬 /view/8506.htm 約法三章://baike.baidu.com/view/48788.htm。
古代有名的典故有: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jié)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jié)束。從此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問鼎中原
據(jù)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quán),莊王問鼎,表明奪權(quán)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3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