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品德故事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焙髞?,“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古代品德故事2: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
到長安后,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并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古代品德故事3: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后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
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后卻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聽說后非常驚訝,對王恭說,我本以為你還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余的東西。
古代品德故事4: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
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古代品德故事5: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fā)現(xiàn)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
“程門立雪”后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1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的統(tǒng)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4、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5、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傳統(tǒng)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tài),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lián)、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
中國的書法字體,時而奔放,時而端莊,時而行云流水,時而欲揚頓挫。
中國漢字,生動形象。左右工整,能簡能詳。
既便言志,又供觀賞。中國漢字不愧是我們的國粹。
聽媽媽說,在沒學拼音之前,家人就給我買了許多書,每天就會讀一些故事給我聽,在聽故事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是只聽,而是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用手指著看,就這樣,慢慢地,一個個我不認識的漢字就逐漸由陌生變熟悉了起來,我也記住了他們每一個的長相,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可以讀一些簡單的故事了,時間長了,我認識的漢字也越來越多,看的書也越來越豐富了。 這些美麗的方塊字,像一朵朵鮮艷多姿鮮花愉悅了我的眼睛,還像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孩在紙上玩笑嬉戲。
每當我讀書時,這些小精靈般的漢字就仿佛在書本上跳來跳去。這些小精靈組成了一首首的詩,有“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p>
(袁枚)般意境悠長的古詩,還有如“墻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般蘊含著哲理的現(xiàn)代詩。這一個個的漢字還組成了一篇篇優(yōu)美的散文,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讀完后,讓人忍不住贊嘆漢字的奇妙。
聽爸爸說,我第一次拿起筆,笨拙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爸爸還把它保存了下來,那三個字歪歪扭扭,一個字的左右兩邊隔得老開。而現(xiàn)在,我卻可以熟練地運用漢字,把它們組成一句句話,一首首詩,一篇篇文章。
我還記得,我五歲那年,寫下了人生的第一首小詩:小雨點,小雨點,它把葉子當滑梯,骨碌骨碌滾到地,見了大地真歡喜。多么童真,可愛的語言呀!幾天前翻看一年級至六年級時寫的作文,那由簡單到成熟的文章,全都被漢字形象地記載了下來。
漢字真是一位大大的功臣! 現(xiàn)在,我也學習了英語,與英語相比較,漢字是有生命的,是十分形象的,英文字母卻看不出那么多的感情意味,也不如漢字那么形象。并且,中國的漢字書法,有許多不同的字體,讓人看起來賞心悅目,英文雖也有,卻達不到這一效果。
一個個漢字,組成了我們的母語,我愛漢字。 現(xiàn)在我學習了英語,不過跟那些圓滑的英文字母相比,我還是喜歡那些充滿著血氣方剛的漢字。
就拿漢字和英文的書法字體來看吧,英文的書法遠達不到中國漢字的書法韻味。我愛中國漢字,愛它的一筆一劃。
張騫出使西域
武帝欲聯(lián)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jié)。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fā)現(xiàn),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后張騫復勸武帝聯(lián)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jié)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chuàng)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chuàng)立首功
玄奘西天取經
公元627年,唐玄奘終于由長安出發(fā)只身前往天竺,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歷經艱難險阻后到達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一次佛學講座中名揚全天竺,被當地僧人尊稱為“大乘天”。 玄奘的一座雕刻, 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啟程回國,并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
我為了完成作業(yè)好不容易找到的,分享給你吧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xù)求學。故事就發(fā)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yǎng)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以和為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一個猶太人和一個印第安人各有50萬美元的債券,想讓銀行替他們保管。
猶太人靈機一動,將 這批債券作抵押向銀行申請一美元的貸款。他每年只需付出6美分的利息,這樣他既可以省下大筆保 管費,又達到讓銀行替他保管債券的目的;印第安人則老老實實地向銀行申請保管那批債券,結果是, 他必須支付一大筆數目不菲的保管費。
用價值50萬美元的債券作抵押去貸款一美元,乍一看,實在不可思議。但細細玩味,這種不落 俗套的“奇思妙法”,讓你不得不為那個猶太人的精明而拍案稱絕!凡事變則通,通則達。
同樣是讓 銀行保管債券,善于動腦的猶太人僅僅是將“保管”變?yōu)椤暗盅骸?,一下子就省下大筆開支;印第安 人卻拘泥于常規(guī),正正規(guī)規(guī)地讓銀行保管,心甘情愿地支付大筆金錢。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 思維是何等的重要!是習慣于傳統(tǒng)思維、一成不變、囿于現(xiàn)狀、人云亦云,人家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 還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機應變,善于逆向思維,以敏銳的眼光、超凡的膽識適時調整策略,效 果往往截然兩樣。
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恐怕不僅僅局限于經商之道吧。
孔融分梨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p>
暖不忘寒 公元前654年前后,有人誣告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死刑,重耳為了逃命,連夜帶著親信家臣逃出晉國逃亡到了衛(wèi)國。但是剛到衛(wèi)國,晉兵又馬上趕來,重耳只能逃到齊國。
可是在慌亂之中,管家又帶著所有財物逃走了。他們身上沒有半文錢財,大家只好忍著饑餓,那時候,連剩稀粥都成了救命寶貝。
就這樣他們忍饑挨餓,終于到達了齊國。 后來,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國,做了秦穆公的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打算送重耳回國。重耳在收拾行李時,打算把那些以前用過的破爛全部扔掉,看此情景,壺叔連忙勸說,可重耳不聽。
這一切,全被孤雁聽到了,他捧著一塊白玉,要重耳把自己這樣的老臣當成那些破爛扔掉,與重耳告別。重耳很是吃驚,思索一番后,便命令兵士把破爛都撿回來,一再表達悔改之意。
回國后,重耳做了一國之君,他沒有忘記孤雁和壺叔的教誨。因為這樣,他很快把晉國變成了一個強國,使它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成為一國之君還聽從教誨,不忘以前患難與共的朋友,不忘記曾經的苦楚。愿大家都向重耳學習,勤儉節(jié)約,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金孝拾銀 金孝以賣油為生,家中只有個老母。
一天金孝偶然撿到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他高興得回家告訴老母。
但金母卻以“裴度還帶”的故事教育金孝,讓把銀子還給失主。 于是金孝回到事發(fā)地,恰好遇到一個外地客人正在尋找。
金孝告訴失主是他撿到的銀子,并帶著失主回家去銀子。不料失主卻說銀子原來有五十兩,誣陷金孝貪污了他的銀子。
二人相持不下,告到官府。那縣令是個清官,問明案情后,說:若是金孝賴了銀子,為什么不全拿了?卻止藏了一半,又自己尋找失主?若是金孝不招認,別人又怎么知道?可見金孝沒有賴銀之情。
接著縣令判道:外地客人丟失的銀子是五十兩,金孝拾的是三十兩,這銀子不是客人的,這銀兩判給金孝,奉養(yǎng)母親;客人的五十兩,自去尋找?!苯鹦⒌昧算y子,干恩萬謝地跟老娘回去了。
大家無不稱快。[。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p>
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于思考。
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
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p>
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么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笔亻T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
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tài)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于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來??!”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zhàn),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p>
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兹趧t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
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p>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p>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1.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戲彩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3. 鹿乳奉親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4.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p>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5.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p>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痹鴧⒂谑墙右娍腿?,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東坡肉 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xiāng)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這辰光又見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高興: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夸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
那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板見人們都夸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板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
后來,經過同得公認,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臣本來就很恨他。
這時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里更不舒服。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就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里吃午飯。堂倌遞上菜單,請他點菜。
他接到菜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 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
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皇帝說:“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證據嗎?”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
皇帝本來就是個糊涂蛋,他一看菜單,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圣旨,將蘇東坡掉職,遠遠地發(fā)配到海南去充軍。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象過去一樣贊揚他。
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飛來峰 傳說四川峨眉山上,從前有一座會飛的小山峰。
它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西;飛到哪里,就在那里壓坍許多房子,壓死很多人。那時,西湖靈隱寺里有一個和尚,因為他整天瘋瘋癲癲的,不守佛門的清規(guī),所以人們都叫他瘋和尚。
有一天,瘋和尚得知中午辰光,那座奇怪的飛山將飛落到靈隱寺前的村莊上來。他擔心山落下來會壓死很多人,就五更爬起身,奔進村莊,挨家挨戶地告訴說:“今天中午有座山要飛到這村莊上來了,大家趕快搬場呀,遲了就來不及啦!” 老頭兒聽了直搖頭:“瘋和尚,你又來尋開心了,山是頂重的東西,誰見過會飛的山呀!” 當家人聽了嘆口氣:“我們窮佃戶往哪里搬家呀!要是真的有山掉下來,壓死也只好怨命啦!” 小伙子聽了哼鼻子:“別編謊話嚇人啦!山壓下來就拿肩膀頂著,我們不怕!” 小伢兒們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后面,指手劃腳看熱鬧。
瘋和尚這家進那家出,全村百十戶人家都關照過了。他說得嘴唇破、唾沫干,卻沒有人信他的話,更沒有一家人準備搬場的。
太陽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瘋和尚急得團團轉。這時,他忽地聽到“的的打,的的打”吹嗩吶的聲音,趕緊順著聲音奔過去。
一看,好呀,原來有一家結婚,人進人出,熱鬧極了。瘋和尚搔搔頭皮想一想,就推開眾人,鉆到堂前,不管三七廿一,把新娘子往肩上一背,搶出大門往村外飛跑。
新娘子頭上的紅披巾還沒有揭掉,忽然糊里糊涂地叫人背著飛跑,也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只嚇得哇哇叫。瘋和尚搶新娘子,這還了得!人們抓門閂的抓門閂,掄扁擔的掄扁擔,揮鋤頭的揮鋤頭,舉釘耙的舉釘耙,沒命地追趕上來。
一面追,一面喊:“抓住瘋和尚!” “前面快快攔住呀,別放他跑了!” 這一下,把全要都哄動了。也不管是親戚不是親戚,是朋友不是朋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村人都追了出來。
只有村東一家財主沒有動,倒反站在門前看熱鬧,講風涼話:“出家人搶新媳婦,真是件新鮮事,嘻嘻!” 瘋和尚背著新娘子,一個勁住前奔。他跑得真快哩!大家一直追出十幾里路,還未追上他。
等到太陽當頭,瘋和尚站住腳,不跑啦。他從背上放下新娘子,自己往地上一座,搖著扇了扇風涼。
人們趕到他跟前,剛要揪住打他,卻不料一霎時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大風刮得呼呼地響。突然“轟隆”一聲,人們都被震得跌一跤,大家爬起來一看,已經風停云散,太陽剛照在頭頂上了,卻見一座山峰剛剛落在他們的村莊上。
人們這才明白過來:瘋和尚搶新娘子,是為了救大家的性命。村莊被壓在山底下,大家都無家可歸了。
有的人急得捶胸頓腳,哇哇大哭起來。瘋和尚說:“哭什么!你們不知道,村里的財主已被壓死在山下了,今后你們各人種自己的田,還怕蓋不起房子!” 人們被說得高興起來,歡歡喜喜地正想散去,瘋和尚又講話了:“別走別走,大伙聽我說,這座山峰既然能從別。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