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鱸之思” 為美食而辭官的一段歷史佳話 因為思鄉(xiāng),懷念家鄉(xiāng)的美食,竟然辭官回鄉(xiāng),這是歷史上真實的故事。
張翰,字季鷹,吳江人。據(jù)《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這故事,被世人傳為佳話,“莼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xiāng)的代名詞。 張翰是個才子,詩書俱佳,寫江南的菜花,有“黃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寫詩稱贊:“張翰黃金句,風流五百年”。
不過,張翰留名于世,還是是因為莼菜和鱸魚。關(guān)于“莼鱸之思”,他自己有詩為證:“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
這是他在洛陽思念家鄉(xiāng)時發(fā)出的慨嘆。這莼鱸之思,后來有很多人在詩中提及。
把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和莼菜鱸魚聯(lián)系在一起,確實詩意盎然。 唐人詩中,以莼菜鱸魚的典故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作品很多。
崔顥有七絕《維揚送友還蘇州》:“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p>
白居易《偶吟》:“猶有鱸魚莼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逼と招荨段魅讲礉O家》:“雨來莼菜流船滑,春后鱸魚墜釣肥。”
元稹《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莼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庇腥さ氖?,中國的“莼鱸之思”,在唐代竟然還傳到了國外,當時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韓國朝鮮,他們的國君嵯峨天皇*,在詩中擬張志和的《漁夫詞》,寫了如下詩句:“寒江春曉片云晴,兩岸花飛夜更明。
鱸魚膾,莼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這樣的詩句,收入唐人詩集,并不遜色。
唐人熱衷莼菜鱸魚,到宋代,詩人們似乎興趣更濃。對張翰因思家鄉(xiāng)美食而辭官返鄉(xiāng)的舉動,詩人們不僅理解,而且多加褒揚。
辛棄疾的《水龍吟》中有名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蘇東坡也有妙句:“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為鱸魚也自賢”。歐陽修為張翰寫過很有感情的詩:“清詞不遜江東名,愴楚歸隱言難明。
思鄉(xiāng)忽從秋風起,白蜆莼菜膾鱸羹”。不少詩人因迷戀張翰莼鱸之思的典故,來江南感受莼菜鱸魚的美味,盡管這莼菜和鱸魚的產(chǎn)地并非他們的家鄉(xiāng),但借題發(fā)揮,抒發(fā)一下思鄉(xiāng)之情,也非常自然。
陳堯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xiāng)”,米芾:“玉破鱸魚霜破柑,垂虹秋色滿東南”,陸游:“今年菰菜嘗新晚,正與鱸魚一并來”。宋敦儒的《好事近·漁夫詞》中,有這樣的描寫:“失卻故山云,索手指空為客。
莼菜鱸魚留我,住鴛鴦湖側(cè)”,葛長庚的《賀新郎》更有意思:“已辦扁舟松江去,與鱸魚、莼菜論交舊。因念此,重回首?!?/p>
去江南品嘗一下莼菜鱸魚,在那時似乎成了一種文人的時尚。 莼菜和鱸魚,我也品嘗過,兩者其實很難同時吃到。
莼菜狀如荷葉幼芽,嫩滑爽口,并無特別的鮮味。我曾經(jīng)和江南的朋友開玩笑說,喝下一碗莼菜羹,感覺是吃掉了一池荷葉。
而張翰詩中所寫的鱸魚到底是什么滋味,我至今不能確定。鱸魚的種類很多,有四鰓和二鰓之分,據(jù)說四鰓的鱸魚現(xiàn)在已難得。
我記憶中最美妙的,是一種被稱為“土鯆魚”,又稱“塘鯉魚”的小魚,這種魚,據(jù)說也是鱸魚的一種。三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當學徒做木匠,吃過當?shù)厝擞眠@種小魚燉雞蛋,味道無比鮮美。
在饑貧交迫的日子里,這是一道讓我無法忘懷的美食。我想,張翰當年懷念的鱸魚,應(yīng)該是這樣的美味吧。
(編注:平安朝乃今日之日本。)。
“魚書對雁字”的意思是:魚書和雁字相對應(yīng)。
出處
覺奧對參微,魚書對雁字,草舍對柴扉。
解釋
1. 覺奧:察覺奧妙。
2. 參微:思考微妙的事情。參,思考。
3. 魚書:指書信。漢代的一首詩中說“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就是說有人給她捎來兩條魚,她讓人把魚剖開一看,里面有一封信。此后,人們就把信叫做魚書。
4. 雁字:也指書信。漢代蘇武出使匈奴時被扣留,朝廷多次派人來要,匈奴人騙漢朝使臣說蘇武已經(jīng)死了。后來有人給漢朝使臣出了個主意,說漢昭帝在打獵時打到了一只大雁,雁腳上綁著蘇武的信,說明蘇武還沒有死。匈奴人不敢再隱瞞,便把蘇武放了回去。此后,人們也把書信叫做雁書、雁字。
5. 草舍:茅草屋。
6. 柴扉:用樹條編成的門。
7. 意義
第一句是同義對,圣、賢都是一樣的?!笆菍Ψ恰眲t屬反義相對。下邊的“覺奧”與“參微“也是同義對,只是換了個說法?!棒~書”與“雁宇”對得非常恰切,因為二者都指書信,但都是用了借喻的方法而不直說,并各自使用了一個典故,給這兩個詞賦予了書信的意思。而且,“魚”對“雁”,“書”對“字”,就詞而言也正好相對,堪稱絕妙。
8. 對對子與合掌
在一組對句中,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是詩家大忌。因為詩歌要在很少的字數(shù)中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若上下旬只顧對仗,卻沒有顧及意思的表達,那就是浪費了。不過在對對子中便沒有那么嚴格,因為對對子有時就是為了能對得工整好看,所以能允許合掌的存在。比如“覺奧對參微”、“魚書對雁字”,意思全同,只是換了個詞,卻對得很好。
參考資料
國學智:
1.系于雁足的書信。語出《漢書.蘇武傳》:"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菡埰涫卣吲c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唐權(quán)德輿《寄李衡州》詩:"主人千騎東方遠,唯望衡陽雁足書。"相傳元郝經(jīng)亦有雁足傳書事。中統(tǒng)年間,郝經(jīng)以宣慰副使使宋,被扣于真州,十六年不還。經(jīng)畜一雁,甚馴。一日經(jīng)書詩于尺帛曰:"露冷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累臣有帛書。"系雁足而縱之。雁為獵者所獲,獻之元主,元主惻然,遂向南進軍,越二年,宋亡。見明張萱《疑耀》卷二。
2.釋義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出處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p>
示例 驛寄梅花,~,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宋·秦觀《踏莎行》詞)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傳遞書信。
千里暌違,只要借幾行雁羽,便能將一曲衷情,寄與遠人,使彼此快如覿面”這句話,意思是相隔千里的親人朋友,只要借助于書信,就能把一腔的情意,寄與遠方的親人,其給人的快樂和安慰,并不亞于親人間的直接的歡聚。
在這里,作者用“暌違”而不用“分離”,用“雁羽''而不用“書信”,用“覿面''而不用“見面”。此外,文中還恰到好處地用了“魚書”、“參商”、“尺素”、“雁足”諸詞,這些詞語古樸典雅,典故疊現(xiàn),含義豐富而又意思明白淺顯,一點也不晦澀、深奧,從而增強了表情達意的力度和深度。
生活是最容易改變?nèi)说?。近幾年來,投身在都市的大洪爐中,思想習慣,不知不覺地逐漸改變。
是變好了?是變壞了?自己也說不清,但有些習性的更易卻顯而易見。例如寫倍,我從前是很勤快的,現(xiàn)在卻變得非常懶散因循。
因為自己筆頭口硫日遠,朋友的來信也月見稀少,門前冷落,綠衣人蹤跡久 藐。偶然在風晨月夕,想起那些風流云放的故舊,便不禁引起一綏深沉的寂寞。
在這光怪陸離的社會免利害沖突常使朋友間產(chǎn)生隔膜,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guān)系為之榮差。但友情在任何時候,那是可珍貴的東西,古往今來,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無垢的友誼之上。
偉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酌“一盞明燈”,可以照亮人們“靈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點光彩”(巴金語)。而魚書往還,正是友情的具體表傲。
近代物質(zhì)文明對人類的恩澤是可感的,因為它們填平了多少的人間缺陸郵政的發(fā)明就是一種。因為它縮短了人類心靈的距離,天涯海角,變得近在咫尺。
人是情感的動機或者因為長期融洽無間的相比或者因為意氣相投,一見如故,都會產(chǎn)生一種情感的絲縷,把雙方的心車牢地系在一起。但聚散無常,即使親如家人,也難免彼此參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離情別緒,使人產(chǎn)生依戀和懷念,是很自然的事。有了殷勤的綠衣使者,形體隔絕的病谷仗 可取償于精神的密接。
千里嗓違,只要惜幾行眶羽,便能將—曲友情,富與遠人,使彼此快如規(guī)面。 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給朋友寫俗接該朋友的來倦除了極少的例外,是一種難得的愉快。
給遠在他鄉(xiāng)的友人寫信,神弛心往,仿佛剪燭西宙,促膝長談,心情楊適,近乎薄醉。故人久闊,忽然尺素飛來,那種乍來的喜慰,溫暖的感覺,也很難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擬。
漂泊異鄉(xiāng)——尤其是流浪海外的 游子,郵差就是客中最親切的朋友;愛侶的情書.不用說是他們心目中的無價之寶了。報刊編輯看讀者的來傀雖則素昧平全也常可以領(lǐng)賂些報心置腹,推嚨相與之快。
寫信不是著書立沈特定的讀者限于一人。其中也許會有學問與理論的研討辨難,多數(shù)總是為了交流情協(xié)互訴起居動定,娓娓而談,筆致是真摯的,詞意是懇切的,字里行間,感情自然流露,無拘無束。
因此古今中外,不少私人的書簡,竟成為文學的售品。有些文學作品,也用書信的體裁寫成。
許多人喜歡珍藏親友的來信,因為信里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跡,他日翻閱,宛如重溫舊夢。我一向粗琉,不大留意這類的事情;最近整理舊懂,卻翻著了在故鄉(xiāng)時偶爾存留的幾封舊信。
欣然檢出,重讀一退,其中也確有些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 有一位發(fā)信人是我的好朋友。
他比我年長,是一個敦厚善良的人,我在困難中受過他熱情的幫助,這是我永遠不能忘懷的。但后來因為思想信仰的分歧,終于使他對我漸漸產(chǎn)生隔閡,形跡疏遠了,感情沖淡丁。
重讀他從前給我的深情酌長信,我深深地感到抱憾。志同道合,在同一條道路上攜手并進,可以成為戰(zhàn)友,也可以產(chǎn)生親密無間的情誼。
當然友情的元素是復雜的,但彼此志逐不同,只靠單純的情感,盡管十分真摯,卻難免要分道揚鎮(zhèn),發(fā)生分裂的悲劇。這真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
另一封信里,包含著一個曲折的際遇。在故鄉(xiāng),我有一位學音樂的青年朋友,我六年前第一次來上海,當一個小刊物的編輯時,他作了一首歌曲寄來,發(fā)表后我把刊物害給他,就在那歌曲邊上空白處隨手寫了幾句,代替寫信。
不久,我為生活所驅(qū)使,回到了故鄉(xiāng)。一年多以后,這首歌曲卻又無意中到了我手里。
原來上海有一家藝術(shù)服務(wù)社正在登報招話音樂人執(zhí)那位年輕的無名音樂家,因為失業(yè),投書應(yīng)微,信里就附了這首歌曲。結(jié)果是名落孫山。
那藝術(shù)服務(wù)社里,我正好有個熟人。他和無名音樂家是不相識的,看見歌曲上恰巧有我的附氨便把它害結(jié)我了。
他在信里說;“真是無巧不成書I當初你把這首歌曲寄結(jié)作者的時候,你想得到它會幾經(jīng)流浪,兜這么個圈子以后,又會到你手里嗎7”這確是一種巧合,在背后穿線的是生活問題。朋友間境遇相差不遠,這樣的偶然湊合在如 煙的世事中,大概也并非是怎樣的奇跡吧!為了怕觸動無名音樂家的不快,我也終于沒有使這首歌曲物歸原主。
最后讀到的是一封匿名信,其中表露酌卻是一種社會的病態(tài),那時我在故鄉(xiāng)縣城的教育團體里找到了一枝之棲,那職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辦事員,收入僅堪維持溫飽,只是比較消閑,自然也有人看得眼紅。我任職不久,就收到了這封恐嚇信,淋漓盡致的辱罵,一直從祖宗三代罵起,十足表達了我們這個古老國家的“精神文明”。
信里最要緊。
“魚書對雁字”的意思是:魚書和雁字相對應(yīng)。
出處覺奧對參微,魚書對雁字,草舍對柴扉。解釋覺奧:察覺奧妙。
參微:思考微妙的事情。參,思考。
魚書:指書信。漢代的一首詩中說“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就是說有人給她捎來兩條魚,她讓人把魚剖開一看,里面有一封信。
此后,人們就把信叫做魚書。雁字:也指書信。
漢代蘇武出使匈奴時被扣留,朝廷多次派人來要,匈奴人騙漢朝使臣說蘇武已經(jīng)死了。后來有人給漢朝使臣出了個主意,說漢昭帝在打獵時打到了一只大雁,雁腳上綁著蘇武的信,說明蘇武還沒有死。
匈奴人不敢再隱瞞,便把蘇武放了回去。此后,人們也把書信叫做雁書、雁字。
草舍:茅草屋。柴扉:用樹條編成的門。
意義第一句是同義對,圣、賢都是一樣的?!笆菍Ψ恰眲t屬反義相對。
下邊的“覺奧”與“參微“也是同義對,只是換了個說法?!棒~書”與“雁宇”對得非常恰切,因為二者都指書信,但都是用了借喻的方法而不直說,并各自使用了一個典故,給這兩個詞賦予了書信的意思。
而且,“魚”對“雁”,“書”對“字”,就詞而言也正好相對,堪稱絕妙。對對子與合掌在一組對句中,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是詩家大忌。
因為詩歌要在很少的字數(shù)中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若上下旬只顧對仗,卻沒有顧及意思的表達,那就是浪費了。不過在對對子中便沒有那么嚴格,因為對對子有時就是為了能對得工整好看,所以能允許合掌的存在。
比如“覺奧對參微”、“魚書對雁字”,意思全同,只是換了個詞,卻對得很好。參考資料國學智:。
“魚書對雁字”的意思是:魚書和雁字相對應(yīng)。
出處 覺奧對參微,魚書對雁字,草舍對柴扉。解釋覺奧:察覺奧妙。
參微:思考微妙的事情。參,思考。
魚書:指書信。漢代的一首詩中說“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就是說有人給她捎來兩條魚,她讓人把魚剖開一看,里面有一封信。
此后,人們就把信叫做魚書。雁字:也指書信。
漢代蘇武出使匈奴時被扣留,朝廷多次派人來要,匈奴人騙漢朝使臣說蘇武已經(jīng)死了。后來有人給漢朝使臣出了個主意,說漢昭帝在打獵時打到了一只大雁,雁腳上綁著蘇武的信,說明蘇武還沒有死。
匈奴人不敢再隱瞞,便把蘇武放了回去。此后,人們也把書信叫做雁書、雁字。
草舍:茅草屋。柴扉:用樹條編成的門。
意義 第一句是同義對,圣、賢都是一樣的。“是對非”則屬反義相對。
下邊的“覺奧”與“參微“也是同義對,只是換了個說法?!棒~書”與“雁宇”對得非常恰切,因為二者都指書信,但都是用了借喻的方法而不直說,并各自使用了一個典故,給這兩個詞賦予了書信的意思。
而且,“魚”對“雁”,“書”對“字”,就詞而言也正好相對,堪稱絕妙。對對子與合掌 在一組對句中,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是詩家大忌。
因為詩歌要在很少的字數(shù)中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若上下旬只顧對仗,卻沒有顧及意思的表達,那就是浪費了。不過在對對子中便沒有那么嚴格,因為對對子有時就是為了能對得工整好看,所以能允許合掌的存在。
比如“覺奧對參微”、“魚書對雁字”,意思全同,只是換了個詞,卻對得很好。參考資料 國學智:。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