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相傳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沒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jīng)過,聽著聽著,停住了腳步。坐在俞伯牙的對面,說出了俞伯牙彈奏的心中所想的。這個人就是鐘子期。兩人結(jié)成了忘年之交。他們約好在兩年之后,在他們兩個坐著的地方見面。
可是兩年之約到了,俞伯牙拿著琴在這里等,不見鐘子期的影子。等著等著,來了一個老翁,自稱是鐘子期的父親,是專門來替鐘子期來赴約的。老翁向俞伯牙說明了來意。原來鐘子期的臨終遺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約定。
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絕。于是他在子期的墳頭(一說河邊)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鐘子期深厚的友誼,所以人們常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擴展資料:
1、典故人物簡介
俞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fā)生的故事。
據(jù)余氏宗譜記載,伯牙實姓余,名瑞,字伯雅,善鼓瑟子期贊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父余綸,子一仲霄。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qū)集賢村)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后,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2、現(xiàn)實意義
如何交朋友,古人已為我們現(xiàn)代人做出了光輝的典范。同朋友的交往要守信。信在五常中是最后一個字,但是五常的基礎(chǔ)。在現(xiàn)代的廣泛的社交活動中,我們還得講一講朋友之間的信義。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失去了才惋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伯牙碎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lǐng)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弊悠谒篮?,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會了?!?/p>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高超琴藝后,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
他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采風。一天,俞伯牙帶著琴僮順漢水而下來到長江口,突然烏云蓋頂,狂風大作。
霎時之間,波涌浪翻,驚濤怒吼,將俞伯牙所乘的船顛得起伏搖晃。俞伯牙待風住雨停,站在船頭一看,只見月兒初升,掛在崖頂,月影沉碧,波瀾不驚,杜鵑啼鳴,更添幽靜,不禁觸動樂思,犯了琴癮。
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彈撥起來。一曲尚未彈完,突然琴弦斷了一根,按當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音樂并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會崩斷。
伯牙走出船艙,果然見到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樵夫,他手里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伯牙就高興地請他到船艙中聽琴,換好琴弦后,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贊嘆說:“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音樂一停,樵夫就贊美說:“太好了,多么浩蕩的江河?。 辈琅d奮極了,激動地說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后來鐘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么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后,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知己和情侶好像有很大區(qū)別吧?先說知己吧。
忘年之交:梁代詩人何遜,才華出眾,當時的名詩人范云很欣賞他,忘記年齡相差20歲,結(jié)為“忘年之交”。金蘭之交:魏晉時竹林七賢,嵇康、阮藉、山濤感情很好,有的書上說山濤做官位高還與嵇、阮有真摯的友情,堅如金,香如蘭,是謂“金蘭之交”。
不過從《與山巨源絕交書》來看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兒。莫逆之交:是說彼此思想主張一致,沒有抵觸的地方。
戰(zhàn)國時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的觀點就出奇的一致,于是結(jié)為“莫逆之交”。簡直太不尋常了,三個人思想一致,兩個人都很難??!刎頸之交:說的就是廉頗和藺相如了。
相傳他們一開始不和,廉頗找茬,藺相如處處退讓老將軍,后來就“將相和”了,他們的友情就叫做“刎頸之交”。高山流水太尋常了,不解釋了。
至于你所補充說明的,是民間傳說吧?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祝好像是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找找老一輩的人他們有很多故事的。
故事講述的是伯牙出使楚國,乘舟途經(jīng)漢口,突遇暴雨,舟船沒法前行,只能停泊在岸邊。不一會風恬浪靜,雨止云開。伯牙來了興致,讓童子取來瑤琴。
琴聲引來了樵夫鐘子期,伯牙原本對子期有著士大夫的輕蔑。但隨著雙方的談話深入,子期不卑不亢,對答如流,更是接過瑤琴,一首高山一首流水,洋洋湯湯,闡盡伯牙心中的憂結(jié)。兩人相見恨晚,結(jié)為異姓兄弟,并且相約來年再見。
第二年伯牙再次來訪,卻只尋到子期的墳冢,傷心大哭之際,想到以后無人再可論琴,既是悲憤又帶著對摯友的懷念,摔琴祭拜,從此不再撫琴。
相對其他民間傳說來說,伯牙子期的故事十分具有特點。它最早出現(xiàn)在《列子》《呂氏春秋》中,歷史十分悠久,但在內(nèi)容上,相對梁祝傳說、濟公傳說來說,它是陽春白雪的,故事線十分簡單,人物鮮明,流傳至今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傳播面又十分廣泛,對后世的影響也很深刻。
擴展資料
人物介紹:
1、伯牙
全名:俞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
經(jīng)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
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xiàn)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
《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荀子《勸學篇》中亦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shù)之高超。在《列子》和《呂氏春秋》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
2、鐘子期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huán)以石垣。
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鐘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lǐng)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
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會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覽。
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p>
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鐘子期與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鐘子期是古琴高手 ,創(chuàng)作有《高山流水》,一直無人欣賞 。
一天他乘船路過漢陽,在船上彈奏"高山流水" ,恰逢伯牙砍樵 ,只有伯牙高聲贊嘆啊,如是兩人結(jié)識啊 ,并在黃鶴樓切磋琴藝,別時約好一年后再見。等一年后鐘子期回來,聽說伯牙已死,就把琴摔斷了,從此不在彈琴 。
于是人們在他們相識的地方建了古琴臺,武漢現(xiàn)在還有個地方叫《琴斷口》,就是子期摔琴的地方。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了?!?/p>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边@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高山流水古琴臺
知音,是一個十分動人的字眼。人生天地間,有一知音,是一大幸事。管仲曾感慨:“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子(即鮑叔牙)也?!苯退拖嘀糜褧r傷感地寫下千古絕唱《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浦下,傷如之何……”魯迅也曾為志同道合的瞿秋白寫過兩人相處的感受:“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發(fā)生在 兩千年前武漢,今天位于龜山月湖側(cè)畔的古琴臺。
古琴臺三面環(huán)水,像一個湖中半島。四周樹木蔥蘢,花卉飄香。清風徐來,明鏡似的湖面上,泛起了層層波浪。陣陣林濤,似乎在訴說著“俞伯牙鼓琴遇知音”的人生佳話,那是遙遠的絕響,穿透所有的時空,溫暖了漫漫的歷史歲月。
兩千年前的一個中秋月夜,身為晉國大夫的楚人俞伯牙,驅(qū)竹船來到月湖側(cè)畔。當時雨過天開,皓月千里,銀光灑滿大地,江水滔滔東流,心中高興就彈起琴來。俞伯牙乃一代琴師,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其代表作。荀子《勸學篇》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句,說連馬都醉其音樂而忘記吃草了。琴聲透過了寂寞的夜空,一曲未終,有人大聲叫好。伯牙忙叫童子去看動靜,終于在柳蔭深處、蘆葦叢中發(fā)現(xiàn)一個樵夫——鐘子期。
鐘子期精通樂律,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由于二老在世“不遠游”,拒絕高官厚祿,以打柴為生,奉養(yǎng)父母。這時,他聽到琴聲不俗,就認真聽起來。當琴聲漸入佳境,他不由得失聲叫好。
俞伯牙見此人相貌不凡,儀態(tài)風雅,就問他適才所聽何曲?鐘子期回答乃《孔子嘆顏回之曲》。伯牙大喜,乘興又鼓一曲,鐘子期贊道:“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庇岵啦徽Z,又鼓一曲,鐘子期又贊道:“湯湯乎意在流水”。俞伯牙佩服鐘子期的才智,遂結(jié)為兄弟。別時,俞伯牙約定明年的此日到鐘子期家作客。
次年,俞伯牙帶著厚禮,來到鐘子期家村頭,不見子期來接,心中很不好受。忽見一老翁看他,正要開口,老人道:“來者莫非是俞伯牙嗎?”俞伯牙說:“正是。”老人驟然大哭,說:“我兒前三天已經(jīng)死了,臨死前告訴 ,你今天來我家,讓我迎接?!庇岵缆犃T,淚如雨下,即安慰老翁:“我與鐘子期如兄弟,二老猶如我的父母,以后二老的生活費用由我來供”。
伯牙去墳地祭了子期,在墓前彈了一曲,感到再無知音,遂將琴摔斷,火化謝別了知音。
以后每每想起鐘子期,俞伯牙便優(yōu)傷欲絕,一次大醉后慷慨悲歌:“瑤琴摔碎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字字血淚,念之斷腸。
步入古琴臺門廳,通過甬道,迎面有一塊石碑,上刻光緒皇帝于1835年寫的“印心石壁”四個大字,意指鐘子期、俞伯牙二人心心相印。正中間高曠之地有漢白玉壘的石臺,這就是“俞伯牙鼓琴遇知音”遺址。臺上有俞伯牙鼓琴的畫像。琴臺前邊矗立著一棟兩重飛檐的大廳,匾額上寫著“高山流水”;堂后右側(cè)有“知音相遇”立體石雕塑像。琴臺走廊內(nèi)存有“江上琴臺之銘并序”、“伯牙高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的《琴臺題詩》,蒼勁有力,令人回味。
古琴臺園林瑰麗多姿,風光明媚,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來這兒領(lǐng)略“高山流水遇知音”情趣的人很多,茶桌旁,琴臺上,涼亭下,花叢中,或與人侃侃而談,或兩人娓娓而訴,或獨自默默遐想,人人都用心來“鼓琴”,以期得遇知音。
今天,慶云文苑的朋友來自天南海北,經(jīng)常以詩會友,效仿古人,雖不敢與古人相比,但也其樂融融,不乏佳作,彼此也不忘經(jīng)常鼓勵對方,鞭策自己。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一息尚存而自強不息。 愿慶云文苑聚會更多知音,讓慶云文苑成為成為魯北文壇上的一朵奇葩,汲取大地萬物之精華,越開越是盛。
擁有知音的人生是了無遺憾的人生,讓友誼之光永遠照耀著我們前行!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