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zhàn)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諸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jīng)布置過的軍營,之后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么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fā)現(xiàn)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所以我被打敗了,現(xiàn)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并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jīng)看清楚,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里,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么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敝T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后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jù)守的上城。后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lián)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xiàn)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p>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后,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zhàn)。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諸葛亮的命令,讓孟獲回去,并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于從心里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wǎng)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么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zhàn)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nèi)手亮x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p>
就這樣,孟獲等終于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七擒七縱"的典故,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公元225年,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決定計收孟獲。因為孟獲不僅是位少數(shù)民族首領,而且作戰(zhàn)勇敢,善于用兵,還待人忠厚,很得人心。
為把孟獲爭取過來,諸葛亮第一次活捉孟獲后,就把他放了。諸葛亮料定當晚孟獲會來偷襲,再次設下埋伏,將他捉住。
孟獲不服,認為自己不是被打敗的。諸葛亮二話不說,又將孟獲放了。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到瀘水南岸,只守不攻。
他判定蜀兵沒有船,過不了河,當時天氣炎熱,蜀軍不習水土,必然不戰(zhàn)而退。沒想到諸葛亮將大部隊兵分兩路,從上、下游渡河,出其不意地包圍了孟獲據(jù)守的土城。
孟獲這次被捉住后,又一次被放回去了。這時,蜀軍中有的將領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諸葛亮也太寬厚仁慈了。
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要徹底平定南方,就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如果讓孟獲心悅誠服,逐鹿中原就再也沒有后顧之憂了。"據(jù)《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先后七次捉住孟獲,又七次放回。
最后一次孟獲感動地說:"作戰(zhàn)中七擒七縱,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就這樣,孟獲從此歸順了蜀漢。
后來,人們用"七擒七縱"這個典故來表示正確運用策略,使對方口服心服。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shù)厍蹰L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zhàn)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諸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jīng)布置過的軍營,之后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么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fā)現(xiàn)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所以我被打敗了,現(xiàn)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并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jīng)看清楚,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里,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么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敝T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后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jù)守的上城。后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lián)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xiàn)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p>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后,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zhàn)。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諸葛亮的命令,讓孟獲回去,并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于從心里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wǎng)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么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zhàn)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nèi)手亮x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樣,孟獲等終于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故事情節(jié):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率領軍隊南征。
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zhàn)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
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孟獲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jīng)看清楚,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里,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么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
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敝T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后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jù)守的上城。
后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
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
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并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于從心里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
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wǎng)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么辦。
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zhàn)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怨乓詠頉]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nèi)手亮x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洋,孟獲等終于順服蜀漢,聽從管轄。擴展資料: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p>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贬屃x: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shù)厍蹰L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七擒七縱。
七擒七縱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率領軍隊南征。
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zhàn)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
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jīng)布置過的軍營,之后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么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fā)現(xiàn)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xiàn)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并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
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jīng)看清楚,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里,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么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
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敝T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后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jù)守的上城。
后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
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
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lián)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xiàn)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后,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zhàn)。但時間一長。
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
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并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于從心里佩服諸葛亮。
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wǎng)打盡。
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么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zhàn)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
丞相對我們?nèi)手亮x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就這洋,孟獲等終于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應該是有的 但是畢竟是歷史誰也不能肯定的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盵編輯本段]七擒七縱的歷史真相 “七擒七縱”的故事,廣為流傳,而《三國演義》更是將它描寫得有聲有色。
然其史實究竟若何? 《資治通鑒·卷第七十》載:“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zhàn)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復與亮合。
孟獲收闿馀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列?,縱使更戰(zhàn)。
七樅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
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獲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以給軍國之用。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
《資治通鑒》的記載與《漢晉春秋》中的記載一模一樣,而《資治通鑒》在《漢晉春秋》之后,可見《資治通鑒》對于“七擒七縱”的記載源自《漢晉春秋》。但是,《三國志》中卻沒有“七擒七縱”的故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寥寥幾個字的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p>
然《三國志·黃李呂馬王張傳》在寫李恢、張嶷二人在治理南中時,卻出現(xiàn)了與“七擒七縱”很相似的事例。首先,《三國志·李恢傳》也描寫了諸葛亮同李恢南征的事:“丞相亮南征,先由越俊,而恢案道向建寧。
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于昆明。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繪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guī)退還,吾中間久斥鄉(xiāng)里,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
’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于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
但是后面又載:“后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稚硗鶕溆?,鋤盡惡類,徙其豪帥于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zhàn)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乏?!?/p>
可見諸葛亮的南征并沒有使南人真正降服,“后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所以,“七擒七縱”并非諸葛亮所為,否則南人也不會再度叛變。 《三國志·張嶷傳》載:“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后,叟夷數(shù)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余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時論欲復舊郡,除嶷為越巂太守,嶷將所領往之郡,誘以恩情,蠻夷皆服,頗來降附。北徼捉馬最驍勁,不承節(jié)度,嶷乃往討,生縛其帥魏狼。
又解縱告喻,使招懷余類。表拜狼為邑侯,種落三千余戶皆安土供職。
諸種聞之,多漸降服?!碑敃r是諸葛亮南征之后,“叟夷數(shù)反”,使得越巂郡無人敢當太守。
后來張嶷做了太守,先是“誘以恩情”,使部分南人先降服,對于那些“驍勁”的,便擒而縱之,“使招懷余類”。張嶷的辦法與“七擒七縱”頗為相似,似出一轍。
張嶷在郡十五年,南人皆服,回成都時,“夷民戀慕,扶轂泣涕,過旄牛邑,邑君襁負來迎,及追尋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隨嶷朝貢者百余人?!边@段記載又與“七擒七縱”故事中描寫諸葛亮南征回師的情景有些相似,而《漢晉春秋》又成書于《三國志》之后,所以,我猜測,《漢晉春秋》很有可能將張嶷治理南蠻之事變成了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故事。
張嶷在南中十五年,才能與南人有如此和睦的關系,而諸葛亮南征自春到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解決當時南人與漢人的復雜關系。 雖然諸葛亮沒有“七擒七縱”,但是他對待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民族自治原則)對于當時及后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南方的一些小民族也是對諸葛亮感激不已,有些至今還為諸葛亮立廟紀念。所以,《漢晉春秋》把張嶷降服南人的事變成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故事,也為未嘗不可,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也沒有深入研究,便采用了《漢晉春秋》的說法。
所以,降服南人的功臣還是張嶷,但也不能說諸葛亮無功,因為治理南中的政策還是諸葛亮策劃的,所以,偉大的事業(yè)往往需要許多人前赴后繼才能完成的。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shù)厍蹰L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采取的攻心戰(zhàn)策略,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shù)民族的反叛心理。
東漢以來,南中屬于益州轄區(qū)之內(nèi),分置益州郡(即建寧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四個行政區(qū)。擴展資料黃承宗先生指出,關于“七擒孟獲”的地點,據(jù)《滇元紀略》稱:“七擒孟獲:一擒于白崖,今趙州定西嶺。
一擒于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
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愛甸,今順寧府地。
一擒于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p>
從這些地點的分布來看,覆蓋云南省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及四川省部分地區(qū)。從交通情況看,是兵卒步行,輜重馬匹馱運。
諸葛亮的南征開始于建興三年春,平定完叛亂班師回成都是秋天。從成都出發(fā),到了“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渡瀘處,已經(jīng)用了三四個月時間,剩下的時間,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點,更談不上還要在七個地點都要打仗。
黃承宗認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后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jié)尤為離奇,荒誕不經(jīng)。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tǒng)治,遣兵屯守的政策。
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內(nèi)保持安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擒孟獲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擒七縱。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