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文系時學過這首詞,下面是我的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鳳凰臺上憶吹簫》是新婚不久趙明誠就任萊州知府、兩人即將分別時的作品。趙李二人婚姻美滿,情深意篤,妻子深知無法挽留丈夫,離恨別苦難以盡述。作品主要表達與丈夫離別時痛苦的心情。婉約詞委婉細膩、哀婉深沉,本是新婚暫別,卻寫成了生離死別,無怪明末清初韻學家沈謙如此評價李清照: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
陽關:語出《陽關三疊》,是唐宋時的送別曲,表達惜別、感傷之意。
武陵人遠: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離開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徑了。
秦樓:指秦穆公之女弄玉和丈夫蕭史所居之樓臺,此代指趙、李二人所居之所。(成語蕭史弄玉即次來歷)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近來“瘦”了,不是“日日花前常病酒”(南唐馮廷巳《鵲踏枝》),也不是“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
“被翻紅浪”,化用柳永(柳三變)《鳳棲梧》詞“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句意。
我喜歡李清照詞的藝術水平,但我更喜歡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憶吹簫
鳳凰臺是潮州八景之一
“古鳳凰臺的由來,傳說是鳳凰山上的鳳凰不甘寂居深山老林,慕潮州府城“三山一水” 的景色,經常到這個江心綠色的沙洲棲息、游玩。到了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曾多次游覽沙洲,愛其清靜幽雅,同時倍感潮州文風鼎盛,風物非凡,認為這里應是傳說中鳳凰棲宿之所,絕不是老鴉投林的地方,遂把原名的“老鴉洲”改為“鳳凰洲”,并于明隆慶二年(1568年)在鳳凰洲筑建一座十余丈高的石臺,命名為“鳳凰臺”。自此,這里成為游人徘徊難離的名勝?!?之后才有了鳳凰臺上憶吹簫,取傳說中蕭史與弄玉吹簫引鳳故事為名
相傳戰(zhàn)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因自幼愛玉,故名弄玉。弄玉不僅姿容絕代、聰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長吹笙,技藝精湛國內無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為其婚配,無奈公主堅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她。一夜,弄玉一邊賞月一邊在月光下吹笙,卻于依稀仿佛間聞聽有仙樂隱隱與自己玉笙相和,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稟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說的方向尋找,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泵厦鱽淼矫餍茄拢业搅耸捠?,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與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和真的鳳凰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都引下來了。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臺,這就是鳳凰臺的由來。蕭史和弄玉住在鳳凰臺上,一連幾年不飲不食,亦不下臺。有一天,二人笙簫相和后,竟引來金龍紫鳳,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升空而去。成語“乘龍快婿”“龍鳳呈祥”便是因此而來。 關于蕭史其人,最早記載見于漢朝時的《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原文為:“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焙髞淼摹稏|周列國志》,將這一奇事詳細敘述,作“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一章,很多人都是從此書中了解到這段軼事的。
因為傳說中蕭史弄玉是居住在華山中峰的,所以現(xiàn)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許多勝跡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們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臺,就是玉女梳妝臺;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臺、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后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鳳凰臺上憶吹簫”也由此而來,表達了人們對這對神仙眷侶的懷念和祝福,直至現(xiàn)在仍被人津津樂道。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被翻紅浪”,化用柳永《鳳棲梧》詞“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句意。
“陽關”,即《陽關三疊》,送別時所唱之曲。
武陵人,用劉晨、阮肇典故,借指心愛之人。
秦樓,一稱鳳樓、鳳臺。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鳳臺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李清照化用此典。
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釋] [金猊(ni泥)]獅形銅香爐。
[紅浪]紅色被鋪亂攤在床上,有如波浪。
[寶奩(lian連)]華貴的梳妝鏡匣。
[者]通這。
[陽關]語出《陽關三疊》,是唐宋時的送別曲。
[武陵人遠]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離開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徑了。
[譯文] 獅子造型的銅爐里熏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一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算了罷,算了罷,這次他必須要走,即使唱上一萬遍《陽關》離別曲,也無法將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歸的新愁。
[賞析] 本詞抒寫惜別的深情和刻骨銘心的懷念。上片寫不忍丈夫離去,著意刻畫慵懶的情態(tài),下片著重寫懷念和癡情。筆觸細膩生動,抒情極凄婉。上片開頭五句只寫一個“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換新香點燃,一慵也;被也不疊,任憑胡亂攤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后連頭也不愿梳,何談化妝,三慵也;梳妝匣上落滿灰塵,懶得擦,懶得動,四慵也;日上簾鉤,人才起床,五慵也。詞人為何如此慵懶而沒心情?原來是“生怕離懷別苦”。這句為全詞之眼,在上片的中間位置,括上而啟下。表現(xiàn)出夫妻離別前一詞人百無聊賴的神態(tài)、復雜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緒;“多少事,欲說還休”。體現(xiàn)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楊慎評此句說:“‘欲說還休’,與‘怕傷郎,又還休道’同意”(楊慎批點本《草堂詩余》卷四)??芍^深得其心。因為告訴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煩惱而已,故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深情??!歇拍三句為上片之警策,本來因怕分別才容顏瘦損,但作者偏不直接說出?!靶聛硎荩歉刹【?,不是悲秋”。那是為了什行,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彌足矣。下片設想別后的情景?!靶菪荨笔欠鹊奶S,省略了如何分另如何餞行的過程,直接寫別后的情景?!澳钗淞耆诉h,煙鎖秦樓。以下三句近乎癡話。流水本是無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這樣寫,才突出詞人的孤獨與癡情。一是寫出終日在樓前凝眸遠眺,或盼信或望歸。二是樓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證明體驗她的癡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三分。結拍三句用頂真格將詞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么?含蓄而又明確,與上片結拍的寫法屬同一機抒。深際飛評云:“清風朗月,陡化為楚云巫雨,阿閣洞房,立變?yōu)殡x亭別墅”(《草堂詩余》正集卷三)。全詞心理刻畫十分細膩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學中實屬難能可貴。
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使用那兩個典故的因由了!丈夫看來真如那兩個采藥人一樣,進入深山,與仙女相會去了!丈夫與那些漂亮的侍妾乘著鳳凰雙宿雙飛,卻把自己留在這孤獨冷清的房間里!
或許有人認為,不會如此嚴重吧?畢竟他們是多年的夫妻,彼此相知相親相愛這么多年,趙明誠不過是一時被幾個漂亮的侍妾所迷惑,等過一段時間一切都將恢復正常的。
有如此想法的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李清照而言,為何會有這么強烈的婚姻感情危機感?如此才華出眾而自信的女詞人為何忽然對丈夫失去信心?為何產生這么巨大的孤獨感與寂寞感?為何會有這么大的痛苦?
答案或許就在以下這兩條材料當中:
第一條材料,在南宋人翟耆年的金石碑刻文字著作《籀史》中。其中說到趙明誠文物收藏極為豐富,但“無子能保其遺余,每為之嘆息也”。意思是:趙明誠的收藏雖然豐厚,但是沒有子女繼承這些東西,每每為之嘆息不已?!遏κ贰穼懹谒胃咦诮B興十二年(1142),這個時候李清照還在世,趙明誠的許多朋友、親戚也都在世。翟耆年在書中也并非專門要提及這個話題,只是在講述趙明誠收藏時順筆提及趙明誠與李清照沒有子女,可見在當時,這是一件眾所周知的事實。
第二條材料,在南宋人洪適撰寫的金石文字著作《隸釋》中。其中談到趙明誠身后之事的時候,說到“趙君無嗣”,即趙明誠沒有后代。《隸釋》寫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距離李清照去世不過十四五年時間,這個記載也是可信的。
這兩本書一個成書于李清照在世時,一個作于她身死之后,都是研討金石碑刻、篆隸文字的學術著作。翟耆年與洪適都是金石學研究的有學之士,并非搬弄是非的小人,他們對于趙明誠、李清照的情況該是了如指掌。所以他們所說的趙明誠沒有子女的事實應該是可信的。
原來,讓李清照如此難過痛苦,如此欲說還休的“多少事”就是:她與趙明誠結婚二十多年,居然一直沒有生育子女。
古語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身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如果無法生育,尤其是不能給丈夫生育一個兒子,那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價值,就會一落千丈!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在古代,一個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幾乎是沒有地位的,而且最終也會喪失丈夫的關愛以及對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對于她們來說,這將意味著感情與財富的雙重失敗!
問題在于,趙明誠是擁有侍妾的,但始終未有生養(yǎng),這不能生育的責任似乎并不能全由李清照承擔。但在古代,只要沒有子女,輿論一般都會將罪責指向為人妻者。
試想,此時此刻的李清照怎能不痛苦,怎能不難過,怎能不悲觀甚或絕望?
鳳凰臺上憶吹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 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 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 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 一段新愁。 這首詞概作于詞人婚后不久,趙明誠離家遠游之 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為對偶給人以冷漠凄 清的感覺。金猊,指狻猊(獅子)形銅香爐。
“被翻 紅浪”,語本柳永《鳳棲梧》:“鴛鴦繡被翻紅浪?!闭f 的是錦被胡亂地攤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 伏,恍似卷起層層紅色的波浪。
金爐香冷,反映了詞 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錦被亂陳,是她無心折疊所 致?!捌饋磴甲允犷^”,則全寫人物的情緒和神態(tài)。
這 三句工煉沉穩(wěn),在舒徐的音節(jié)中寄寓著作者低沉掩抑 的情緒。到了“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則又微微 振起,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詞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
然 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只是慵怠 或嬌慵。慵者,懶也。
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 慵也;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折疊,二慵也;髻鬟蓬松, 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 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慵而一 “任”,則其慵態(tài)已達極點。
詞人為何大寫“慵”字, 目的仍在寫愁。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 人物的慵態(tài)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在。
“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著,作 者又一筆宕開,“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一 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 又吞咽下去。詞情又多了一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 層。
因為許多令人不快的事兒,告訴丈夫只有給他帶 來煩惱。因此她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 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謂用心良苦,癡情一片, 難怪她會“慵怠無力”而復“容顏消瘦”了。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彼葟娜松?的廣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 有人是因“萬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 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詞人 一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后,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 感,筆法極為精煉。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 關》,也則難留?!倍嗝瓷钋榈恼Z言!《陽關》,即《陽 關曲》。
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 然紙上。“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后相思 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
武陵人,用劉晨、阮肇 典故,借指心愛之人。秦樓,一稱鳳樓、鳳臺。
相傳 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 妻之,筑鳳臺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 明誠對其妝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
同時后一個典 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后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 語言節(jié)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 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
“惟有樓前 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 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把它們連起來吟誦, 便有一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jié)便 在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弦。
古代寫倚樓懷人的不 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癡情的。她心中的 “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霧靄之中, 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呆呆地倚樓凝望。
她那盼 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 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鐘情 凝望的眼神。
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 情態(tài),這真是癡人癡語啊。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 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蕩漾無邊,留有不盡意味。
凝眸處,怎么會又添一段新愁呢?自從得知趙明誠出 游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 后,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從 今而后,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 發(fā)無從排遣了。
這首詞雖用了兩個典故,但總體上未脫清照“以 淺俗之語,發(fā)清新之思”的格調。層層深入地渲染了 離愁別念,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 “癡”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 深。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賞析一】 這首詞概作于詞人婚后不久,趙明誠離家遠游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為對偶給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覺。金猊,指狻猊(獅子)形銅香爐。
“被翻紅浪”,語本柳永《鳳棲梧》:“鴛鴦繡被翻紅浪。”說的是錦被胡亂地攤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伏,恍似卷起層層紅色的波浪。
金爐香冷,反映了詞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錦被亂陳,是她無心折疊所致?!捌饋磴甲允犷^”,則全寫人物的情緒和神態(tài)。
這三句工煉沉穩(wěn),在舒徐的音節(jié)中寄寓著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緒。到了“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則又微微振起,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詞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
然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嬌慵。慵者,懶也。
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折疊,二慵也;髻鬟蓬松,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則其慵態(tài)已達極點。
詞人為何大寫“慵”字,目的仍在寫愁。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人物的慵態(tài)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在。
“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著,作者又一筆宕開,“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又吞咽下去。詞情又多了一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層。
因為許多令人不快的事兒,告訴丈夫只有給他帶來煩惱。因此她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謂用心良苦,癡情一片,難怪她會“慵怠無力”而復“容顏消瘦”了。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彼葟娜松膹V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萬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詞人一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后,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感,筆法極為精煉。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多么深情的語言!《陽關》,即《陽關曲》。
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然紙上。“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
武陵人,用劉晨、阮肇典故,借指心愛之人。秦樓,一稱鳳樓、鳳臺。
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鳳臺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明誠對其妝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
同時后一個典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后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語言節(jié)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
“惟有樓前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把它們連起來吟誦,便有一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jié)便在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弦。
古代寫倚樓懷人的不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癡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霧靄之中,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呆呆地倚樓凝望。
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鐘情凝望的眼神。
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情態(tài),這真是癡人癡語啊。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蕩漾無邊,留有不盡意味。
凝眸處,怎么會又添一段新愁呢?自從得知趙明誠出游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后,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從今而后,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發(fā)無從排遣了。
這首詞雖用了兩個典故,但總體上未脫清照“以淺俗之語,發(fā)清新之思”的格調。層層深入地渲染了離愁別念,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癡”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深。
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使用那兩個典故的因由了!丈夫看來真如那兩個采藥人一樣,進入深山,與仙女相會去了!丈夫與那些漂亮的侍妾乘著鳳凰雙宿雙飛,卻把自己留在這孤獨冷清的房間里!
或許有人認為,不會如此嚴重吧?畢竟他們是多年的夫妻,彼此相知相親相愛這么多年,趙明誠不過是一時被幾個漂亮的侍妾所迷惑,等過一段時間一切都將恢復正常的。
有如此想法的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李清照而言,為何會有這么強烈的婚姻感情危機感?如此才華出眾而自信的女詞人為何忽然對丈夫失去信心?為何產生這么巨大的孤獨感與寂寞感?為何會有這么大的痛苦?
答案或許就在以下這兩條材料當中:
第一條材料,在南宋人翟耆年的金石碑刻文字著作《籀史》中。其中說到趙明誠文物收藏極為豐富,但“無子能保其遺余,每為之嘆息也”。意思是:趙明誠的收藏雖然豐厚,但是沒有子女繼承這些東西,每每為之嘆息不已?!遏κ贰穼懹谒胃咦诮B興十二年(1142),這個時候李清照還在世,趙明誠的許多朋友、親戚也都在世。翟耆年在書中也并非專門要提及這個話題,只是在講述趙明誠收藏時順筆提及趙明誠與李清照沒有子女,可見在當時,這是一件眾所周知的事實。
第二條材料,在南宋人洪適撰寫的金石文字著作《隸釋》中。其中談到趙明誠身后之事的時候,說到“趙君無嗣”,即趙明誠沒有后代?!峨`釋》寫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距離李清照去世不過十四五年時間,這個記載也是可信的。
這兩本書一個成書于李清照在世時,一個作于她身死之后,都是研討金石碑刻、篆隸文字的學術著作。翟耆年與洪適都是金石學研究的有學之士,并非搬弄是非的小人,他們對于趙明誠、李清照的情況該是了如指掌。所以他們所說的趙明誠沒有子女的事實應該是可信的。
原來,讓李清照如此難過痛苦,如此欲說還休的“多少事”就是:她與趙明誠結婚二十多年,居然一直沒有生育子女。
古語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身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如果無法生育,尤其是不能給丈夫生育一個兒子,那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價值,就會一落千丈!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在古代,一個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幾乎是沒有地位的,而且最終也會喪失丈夫的關愛以及對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對于她們來說,這將意味著感情與財富的雙重失??!
問題在于,趙明誠是擁有侍妾的,但始終未有生養(yǎng),這不能生育的責任似乎并不能全由李清照承擔。但在古代,只要沒有子女,輿論一般都會將罪責指向為人妻者。
試想,此時此刻的李清照怎能不痛苦,怎能不難過,怎能不悲觀甚或絕望?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