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
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
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jù)佛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chuàng)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
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據(jù)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nèi)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恒河邊有個迦毗羅衛(wèi)國,國王叫凈飯,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后她就去見凈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
凈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后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后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圣人,定能光顯釋迦族”凈飯王聽后,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jīng)·卷第二》、《大壯嚴論經(jīng)·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摩耶王后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游蘭毗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和日麗,生機暢達。
花園里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 游歷花園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
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來。 佛經(jīng)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
他身上發(fā)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xiàn)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贊頌。
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凈。 凈飯王得子后,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凈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
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進宮中,托付她撫養(yǎng)王子。 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鐘愛。
凈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xié)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帶領玩耍。后來摩訶波闍波提與凈飯王結婚,撫養(yǎng)王子更為盡心。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jié),身體異常健康,發(fā)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凈。他對于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游,看見一老人,傴僂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從南門出游,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從西門出游,見一死者,直挺僵臥,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游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后,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凈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
說若能滿四愿,便不出家。凈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凈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
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后便出了房間。
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wèi)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
車匿高聲泣諫,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墻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后。
佛經(jīng)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zhí)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際,發(fā)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p>
于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悉達多王子見這里山林繁茂,。
一、釋迦牟尼的人間得佛的思想 約2500年前,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了佛教。
釋迦牟尼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特附近的名叫拘薩羅屬國的迦毗羅王國,是古印度時期著名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漢譯“甘蔗王”)的后裔。釋迦牟尼就是這個古印度屬下的一個小國的王子。
當時古印度正處于奴隸制社會時期,奴隸主經(jīng)濟急劇發(fā)展,大批城鎮(zhèn)國家開始建立,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階級斗爭日趨激烈,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各階級分化的局面。各國之間正在進行互相討伐、兼并的戰(zhàn)爭。
與此同時,傳統(tǒng)印度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吠陀天啟和祭祀萬能的三大綱領開始衰頹,在思想界出現(xiàn)了反對傳統(tǒng)觀念、提倡自由思想的沙門思潮。整個社會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姓之間也發(fā)生了政治、經(jīng)濟沖突,階層內(nèi)部發(fā)生了分化,特別是吠舍階層產(chǎn)生出新的富商和自耕農(nóng),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與掌握世俗權利的貴族和掌握精神權利的婆羅門之間有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在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承認拘薩羅為宗主的迦毗羅王國,一直受到強國的威脅,朝不保夕。佛經(jīng)曾經(jīng)記載:“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終不可制約,亦復不可咒術、戰(zhàn)斗、藥草所能抑折。
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從四方來,各各相就,摧壞樹木,皆悉磨滅?!保ā对鲆话⒑?jīng)》卷五十一)作為釋迦族的王太子已預感難免覆滅的結局,因之覺得世間是個無常的狀態(tài),又聯(lián)想到人生下來以后,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感到人人很難脫離苦難的生活,終生要被煩惱困擾。
即使他所擁有的權利,讀過的吠陀經(jīng)典等,都不能幫助他去掉煩惱,也不能讓他獲得精神解脫。于是他在29歲時,不顧父王的勸阻,毅然別離妻子,舍棄王位,剃除須發(fā)披著袈裟出家修行,最終創(chuàng)立了佛教。
釋迦牟尼創(chuàng)教的因緣是他對社會的認識和人生的感悟。他看到:“一切歸于盡,果熟亦當墮,合集必當散,有生必有死”(《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二十六《等見品》)的生住異滅的現(xiàn)象,由此推出了感受到社會與人生充滿不確定(無常)的情況,例如國家社會和人與人之間始終處在爭奪與傾軋之中,從而得出世間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都是處在相對的存在關系或條件之中,如果離開了關系或條件,也就不能生起任何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
這是從佛教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雜阿含經(jīng)》卷第十)之緣起關系來解釋世界、社會和人生以及各種精神現(xiàn)象。由此推之,人生也是處在“十二緣起”的鏈條過程,即認為人的生命的起源和過程是依賴于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彼此成為條件或因果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支)而構成生命的不斷循環(huán),不管是從無明順觀,還是由老死逆觀,十二支緣緣生起,歸于無明,造成生死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最后把人生視為苦的過程,并把苦的現(xiàn)象主要歸納成八種,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等八苦。其中生、老、病、死是說人的生命中的自然現(xiàn)象或規(guī)律,怨憎會苦是指和不可愛的東西會合的痛苦,愛別離苦是指和可愛的東西離開的痛苦,求不得苦是說想得到而不能得到的欲望的痛苦,五取蘊苦是指構成人的色、受、想、行、識五種蘊組織而產(chǎn)生的種種欲望煩惱的痛苦,即一切身心之苦。
釋迦牟尼認為,眾生了解了種種苦相,探究了諸苦的原因,就能夠遵循佛教的方法,去消滅痛苦。滅苦的途徑有八種,即1、正見,正確的見解。
2、正思維(或正志),即正確的意志。3、正語,即正確的語言。
4、正業(yè),即正確的行為。5、正命,即正確的生活。
6、正精進,即正確的努力修行。7、正念,即正確的思想。
8、正定,即正確的精神統(tǒng)一。此八種正確途徑是“八支圣道”,也稱“八正道”。
釋迦牟尼為了給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路,組織了“四諦”學說?!爸B”(Satya)是“實在”或“真理”的意思,在印度宗教哲學里這是一般通用的概念和方法。
“四諦”即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其中苦諦是說現(xiàn)實世界存在著種種痛苦的現(xiàn)象,即佛經(jīng)里所講的“一切皆苦”;集諦是表示造成痛苦的各項理由或根據(jù);滅諦表示作為佛教最后理想的無苦涅盤,即消滅了苦;道諦是說為實行佛教理想所應遵循的方法和手段。佛陀所說的在四諦的四種真理組織中,苦諦是基礎、是根本,認識了苦諦,也就比較容易認識、掌握集諦、滅諦和道諦。
釋迦牟尼建立的宗教和理論,其基礎是來自于人間,正是因為他對社會和人間有了深入的認識,于是他才能把自己的理解提煉出來,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覺悟解脫為目的的佛教學說。例如,“四諦”、“八正道”雖然是釋迦牟尼為解決人生現(xiàn)象、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而提出的理論,但是它的理論來源則是因受到古印度治病的“四訣”(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對治、善知治?。┑膯l(fā)后而創(chuàng)生的。
又如“緣起說”提出后成為佛教所獨有的主張,但是這也是釋迦牟尼在和婆羅門教的神意說和“生活派”宿命論等理論斗爭中所形成完善的。 釋迦牟尼生前曾經(jīng)到處說法,到過很多國家,住過很多城市。
他的成功,即來自于理論的建設,同時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人們的支持。摩竭。
1、出家前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
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釋迦族統(tǒng)治的迦毗羅衛(wèi)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屬于憍薩羅國,位于今天尼泊爾境內(nèi),接近印度邊界。
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nóng)業(yè)。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有學者認為是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shù)統(tǒng)治者協(xié)商進行統(tǒng)治;另有學者認為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shù)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xiāng)天臂城待產(chǎn),在藍毗尼園產(chǎn)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阿含經(jīng)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
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后去世。
他由凈飯王的續(xù)妃波阇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yǎng))。七歲開始接受學業(yè)培養(yǎng),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
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jīng)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
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
但他因深深困擾于生死問題而出家。2、覓道的經(jīng)過 出家到摩揭陀國:佛陀29歲出家(或19歲、25歲)。
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剃去須發(fā)并去除飾物。然后南行至當時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這里群集眾多新型思想家。
據(jù)載他在首都王舍城托缽時引起了頻婆娑羅王的注意,國王勸他放棄出家并交給他一支軍隊,他拒絕了。剃發(fā)和托缽是當時出家沙門的風尚,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
禪修:他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阿羅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為不滿足于此而退出;又從學郁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別,住于“平等寂靜”的知見,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但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他還是離開了。
瑜伽禪定是印度東方哲學的具體形式,到釋迦時代則十分流行。這里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無色定”中。
佛教在禪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無法契合真理。禪定雖是心的鍛煉,但出定后又回到動搖不停的心,所以禪定自身是盲目的。
3、證覺成道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不久后開悟成為“佛陀”。此時他35歲(或31歲)。
據(jù)上座部所說,成道前,當他努力調(diào)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xiàn)形”。
其“十魔軍”有:色欲;不樂梵行;饑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zhí)著;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諸天無法戰(zhàn)勝“魔軍”,也曾有修行者投降。
他以“慧”戰(zhàn)勝“魔軍”。關于釋迦牟尼覺悟的內(nèi)容,《阿含經(jīng)》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諦而悟。
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tǒng)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nèi)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nèi)容,都是關于緣起和寂滅的學說。
佛陀開悟后享受于法樂中。他感到其學說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說法的心理。
據(jù)上座部說,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說法。感覺事態(tài)嚴重而下凡勸請,他保證世間將會有人能夠理解佛法,佛最后同意說法。
此處以婆羅門教的上帝勸請佛陀,意將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4、初轉(zhuǎn)法輪 佛靜坐約一個月(期間有二商人供養(yǎng)麩蜜)后開始游行。
他欲尋找離開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詭辯外道郁婆伽問他師從何人,他表明無所師從而成道。
這位異學者只說“也許吧”,搖搖頭往另一條路走了。這里暗示為一條邪路,郁婆伽的反應象征有些人還不愿了解這種新的學說。
他來到位于波羅奈城郊外的鹿野苑,這里距伽耶城約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動,當時的宗教家聚集于此。他找到五比丘,他們有意表示冷淡。
佛表明自己已經(jīng)證悟,將示法教化。五人持續(xù)了相當長時間的質(zhì)疑,但最后認可了他并聽聞教導。
他們在鹿野苑過著集體生活,五比丘一一領會了說法的內(nèi)容,成為佛的首批弟子。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說法,被稱為“初轉(zhuǎn)法輪”。
這段時期說法的內(nèi)容,一般認為他首先闡明“中道”,后說“四諦”或“八正道”。對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認為“八正道”或“四諦”的系統(tǒng)化此時并未完成。
上座部和說出世部的記載都說后來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奧難懂的講話,他將經(jīng)驗現(xiàn)象分析為“五蘊”并提出“無我”的學說。5、晚年境況 釋迦牟尼晚年,釋迦族被憍薩羅國吞并。
北傳佛教說琉璃王攻入迦毗羅衛(wèi)大舉屠殺,釋迦族人幾近滅絕,佛曾兩度試圖阻擋。在強鄰兼并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羅衛(wèi)遲早要接受被吞并的命運。
南傳經(jīng)典并無釋迦族被滅的說法,釋迦族人在佛滅后也有參與后事。據(jù)斯里蘭卡佛教文獻及耆那教文獻所記載,部分釋迦族人為躲避屠殺從迦毗羅衛(wèi)城逃到毗發(fā)瓦那。
佛興出于世叫八相成道,每一尊佛出世都有八相成道,無一例外,可謂佛佛道同。
具體如下: 托胎 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wèi)國,從凈飯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入胎。釋迦在胎中為諸天說法,此即《起信論》,所開“住胎”之相。
出生 四月八日,釋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于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成為悉達多太子。據(jù)說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并且舉目四顧,自謂。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边@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
此日即為佛浴日,或稱浴佛日。 出家 太子看到世間老、病、死等無常之苦,而產(chǎn)生修道之念。
在一個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拋棄王位、財富和妻子,悄悄離開王宮,決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黎明,太子抵達羅摩村自剃須發(fā),披上袈裟,并遣侍者車匿回城向凈飯王報告他已出家。
太子時年29歲(或說25歲、19歲)。 降魔 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體枯瘦,仍未見道。
他便放棄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太子來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fā)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nèi)外的種種“魔障”。
成道 經(jīng)過六年修行,終于在菩提樹下成佛。四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緣起無我之理,“所作之辦,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圣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p>
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轉(zhuǎn)輪 釋迦牟尼成道后,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以后陸續(xù)又度化了1000余人。
釋迦便率領1250徒眾,周游各地,宣講佛法。釋迦推動正法之輪,碾破異端邪說,弘揚佛法,稱為“轉(zhuǎn)輪”。
在45年中,釋迦深入民間,說法普度眾生。 涅槃 或稱入滅。
即釋迦牟尼八十歲時(中國人講虛歲實際七十九歲),自知陽壽將盡,便離開說法的王舍城,來到拘尸那迦附近的娑羅雙樹下,頭朝北,右手支臉,左手放置身上,雙足并攏,取側(cè)臥之勢,面向西,進入大般涅盤(大解脫)之境。入滅前囑咐弟子阿難:“已成者皆滅,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滅后以戒為師?!?/p>
又,小乘之說無“住胎相”,有“降魔相”(即成道前力挫諸魔的誘惑),稱為“小乘八相”。
釋迦摩尼佛是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人,凈飯王太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釋迦族的大圣人,故稱釋迦摩尼。
關于此名號的來歷述有下列說法:
無量動劫前,有一古佛,名號為釋迦摩尼,他觀察到一位大光明陶師,名叫“廣熾”。他善根以成熟,應該得度,于是就帶上阿難、迦葉二弟子,到大光明陶窯,去教化廣熾。廣熾見到佛帶二弟子來到他的瓦窯,萬分激動,急忙用稻草將爛泥、灰塵蓋起來,又鋪設了三個座位。佛在中間,弟子兩邊坐下,大光明陶師恭恭敬敬對佛頂禮。禮拜時心想:釋迦摩尼佛這個名字具足悲智二功德,?;矍f嚴,實在太好了。他就發(fā)愿說:愿我將來成佛時,我的名號也叫釋迦摩尼佛,同樣也有阿難,迦葉二弟子。后來經(jīng)歷多生多世勤苦修行,依愿行持。到了這一生終于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得道成佛,也叫釋迦摩尼佛。
又:過去燃燈古佛,在無量劫中,有一善慧童子,與燃燈佛通路行走時,善慧,發(fā)現(xiàn)前面路上有一灘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恐污了佛腳,就發(fā)心趴在地上,用自己的頭發(fā)將污泥蓋住,讓佛踏過去。燃燈佛見善慧童子布法掩泥之狀,就給他授記:“善男子,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穑栣屽饶δ幔ㄒ姟督饎偨?jīng)》)。
按:上述說明:一切法都是隨心所感,隨愿所成,有愿必應,一切為心造。
那是在釋迦佛沒有成佛之前,修菩薩道時,在森林里打坐。
正在這時,天空有一只老鷹在追一只鴿子,那只鴿子在走頭無路的情況下,就飛到釋迦的衣袖里,那只老鷹飛到釋迦面前,讓釋迦放出這只鴿子,但釋迦想救這只鴿子,就對老鷹說,讓老鷹放過這只鴿子,但老鷹說,如果我放了它,它活了,我就會餓死的,那么誰能救我?。酷屽葹榱司冗@只鴿子,于是對老鷹說,我用我自己的肉來代替這只鴿子。老鷹說,必須和這只鴿子同等的肉才行。
于是,老鷹從別的地方拿來一個秤,釋迦將鴿子放在秤的一邊,釋迦用刀去割他身上的肉去放在秤的另一邊,釋迦這樣不斷的割,說來也奇怪,無論釋迦如何割,但始終不能使這個秤平衡,釋迦在這時,沒有太多的猶豫,他自己跳進了秤里面,這時秤終于平衡了。這時,老鷹與鴿子都變成佛的形象,原來是佛在考驗釋迦所幻化出來的。
世間因果,是無人能夠改變的,如果想改變一個生命的因果,得必須付出他所有的一切。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nèi)祟惖膫ゴ髮?,關于他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如;
有—個婦女,丈夫拋棄了她,她唯一的一個孩子又得病死了。這個婦女痛不欲生,抱著死去的孩子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發(fā)大慈悲,無論如何要救活她的孩子,否則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
佛陀說:要救活你的孩子,你必須去找到一戶從來沒有死過一個人的家庭,向這家人討來一粒芥菜籽,就能救活這孩子。這婦女走了無數(shù)的家庭,但沒有一個家庭是從來沒有死過一個人的。最后這婦女明白了:人總是要死的,每個家庭都經(jīng)歷了死去親人的痛苦。佛陀教導這個婦女說: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要想解脫生死的煩惱,唯皈依佛門,達到正覺涅磐境地。于是這位婦女皈依佛陀,成為比丘尼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