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樂舞和詩歌一樣高度發(fā)展,成就輝煌,為中國古代樂舞藝術(shù)極為昌盛時期,無數(shù)地位低微的樂舞藝人在受盡凌辱與摧殘的情況下,以其天才的智慧創(chuàng)造,豐富了唐代樂舞藝術(shù)。
關(guān)盼盼就是唐代著名的樂舞藝人。 關(guān)盼盼,唐代貞元、元和(785—820年)時徐州有名的舞伎。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左右,張尚書做武寧節(jié)度使,鎮(zhèn)守徐州,家中養(yǎng)有不少家伎,其中有個容貌俏麗、能歌善舞的家伎,最為張尚書寵愛,這就是關(guān)盼盼。據(j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并序》云,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白居易為校書郎時,出游到了徐州、泗水一帶,應邀赴鎮(zhèn)守徐州的張尚書家宴,當時家宴常有家伎表演歌舞供人娛樂,白居易首次看到了關(guān)盼盼的歌舞表演,在這位歌舞鑒黨水平極高的詩人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家宴上,賓主酒酣興濃,張尚書命關(guān)盼盼歌舞勸酒佐歡。只見關(guān)盼盼身著紅色紗裙,猶仙女翩翩起舞,體態(tài)輕盈,忽如輕風吹指,時隱時現(xiàn),忽似紅玉雕像,靜中有動,表演的《霓裳羽衣舞》,令人心曠神怡,關(guān)盼盼以輕盈迦雪的旋轉(zhuǎn)、流暢行進的舞步、柔軟輕婉的舞姿,飄然欲仙的舞態(tài),表現(xiàn)出虛無飄涉的仙境之中仙女形象。
白居易看過許多能歌善舞的家伎表演,今日欣賞關(guān)盼盼的《霓裳羽衣舞》,覺得非常美妙,即興賦詩贈給關(guān)盼盼,其中有“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將醉意起舞的關(guān)盼盼喻為微風中擺動的嬌妍華貴的牡丹花。從這以后,一別十幾年,白居易沒有得到關(guān)盼盼的消息。
關(guān)盼盼到底怎么樣了呢?張尚書去世后,歸葬東洛。關(guān)盼盼獨守在張尚書的徐州舊宅燕子樓中,一過十余年,不肯改嫁,曾作有《燕子樓三首》,詩云: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長。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一十年。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wǎng)任從灰。 關(guān)盼盼寫出她孤獨凄涼的獨居生活,《歷朝名墾詩詞》評此詩曰:“悲涼黯淡,字字哀音,筆亦幽秀,宜其為世傳誦也?!?/p>
詩一出燕子樓便廣為流傳。 當時的員外郎張仲素,字繢之,拜訪白居易時,吟誦拜訪白居易,吟誦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句婉麗哀楚。
白居易經(jīng)詢問,得知為關(guān)盼盼所作。張仲素曾在武寧軍做事多年,頗知關(guān)盼盼始末,便向白居易訴說了關(guān)盼盼的情況,如今關(guān)盼盼依然獨居在樓子樓中。
白居易讀詩,有感昔日張尚書家宴,當即依其題和詩三首,詩云: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殘燈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中人一人長。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二年。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又作七言絕句一首: 黃金不惜買峨眉,揀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死不相隨。
白居易從封建禮教出發(fā),認為張尚書不惜重金買下關(guān)盼盼,又教以歌舞,教成之后,張尚書死去多年,墳墓上的白楊都長得很粗了,可是關(guān)盼盼仍然活在人世,沒有相隨張尚書而去。白居易顯然在諷刺關(guān)盼盼不殉夫守節(jié)。
后來,關(guān)盼盼看到了白居易的詩,哭泣著說:“我并非不能殉情而死,只怕我死之后,人們會認為我公重色,有從死之妾,這豈不玷污了他的名聲?!庇谑牵驮姶鸢拙右?,詩云: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 被逼走投無路的關(guān)盼盼,只得去死,于是絕食旬日而死。
白居易雖有千古詩名,但他誘逼關(guān)盼盼殉夫守節(jié),做得十分不光彩,硬是將一個飲經(jīng)痙而又有藝術(shù)才華的女藝人逼上死路。在這個格守封建禮教的詩人心目中,關(guān)盼無論有怎樣高超的技工藝,終究不過是主人為滿足聲色享樂需要的玩物,主人死人,當作玩物的關(guān)盼盼就該死。
歷代詩人均有詠關(guān)盼盼和燕子樓詩詞,多是把關(guān)盼盼當作貞婦來贊頌,或以關(guān)盼盼和燕子樓為典故寫入詩詞,但也有不同于此見者,宋代大詞人蘇軾曾夜登燕子樓而夢見關(guān)盼盼,故爾作小詞云: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覺夢,但有舊愁新怨。異時對南樓夜景,為余浩嘆。
蘇軾不同于白居易,詞中凝聚了他對這位聞名古今的舞伎的同情和感傷。關(guān)盼盼的詩最能引起受封建禮教壓迫的婦女的共鳴,明末清初才情殊眾的歌妓王微,與關(guān)盼盼際遇相同,故爾從關(guān)盼盼之身世引起聯(lián)想,有《擬燕子樓四時閨意》詩四首,其三云: 羅衾自壘怯新涼,無寐偏憐夜未央。
生死樓前十年事,砌蛩簾月細思量。 關(guān)盼盼能傳名至今,是由于文人酒酣作詩,把她的表演和身世記下來;又由于她有感而發(fā)的詩篇能夠感動人心,引起共鳴,從而輾轉(zhuǎn)相傳,廣為傳誦,這就使得我們今日能夠了解這位唐代著名的樂舞藝人,其實象關(guān)盼盼這樣的藝人何止千千萬萬就是她們用血淚和智慧譜寫出一部中國古代藝術(shù)史。
1、徐州的“王氣”
據(jù)傳,明初朱元璋北伐路過徐州,軍師劉伯溫看到徐州有王氣,仔細一看,云龍山有舉首成龍之態(tài),鳳凰山有俯飲黃河之姿,日后要出皇帝和娘娘。為永保大明江山永固,就在鳳凰山余脈奎山上建塔,以壓鳳靈,是為奎山塔;又在云龍山上鑿泉,以擊龍腦,就是飲鶴泉。
這樣一來,徐州的王氣被他破了,徐州就再也出不了皇帝了。到現(xiàn)在徐州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劉伯溫,大壞蛋,天下風水他破斷!”
2、徐州云龍山名字
因劉邦曾藏于此山。公元前206年,劉邦在豐澤斬白蛇,舉義旗,宣布抗秦起義。但當時不過20余人,勢單力薄,便南下徐州,來到云龍山。為安全計,劉邦每天換一個地方??蓞物裘看螐呐婵h來,都能很快就找到他。
劉邦問其故,呂雉說,山上某個地方的上空,總有一片祥云,形狀如龍,我就直奔過去,果然你就在那里。因劉邦后來當了漢朝的開國皇帝,皇帝是“龍”,他藏過身的山,也就稱為云龍山了。
3、徐州顯紅島
相傳宋朝的時候,蘇軾任徐州知州,上任以后兢兢業(yè)業(yè),以民為本。一年暴雨傾盆,黃河發(fā)了瘋,大水淹了徐州城,許多百姓被困在自家屋頂,跪求龍王爺別再下了。蘇軾帶領(lǐng)抗洪人馬,冒雨奔走于城墻堤壩之上,封堵決口,營救百姓。
這時龍王爺顯了靈,在半空中威嚇到:蘇東坡,你要想讓這云住雨收,洪水退去,倒也了不難。我要一人,你把他給我,我便收了這水,否則我讓這徐州城化為澤國,百姓盡入魚鱉之腹,我要蘇小妹。
蘇東坡聞聽這話震驚不以,蘇小妹就是蘇東坡的妹妹,兄妹之情如何能夠割舍,可這滿城的百姓哀嚎求救,該怎么辦?這時蘇小妹站了出來,說:如能救這滿城百姓,我一人之命又何足道也。說罷,縱身跳入洪流。
這龍王也講信諾,果然云住雨收,洪水慢慢退去,一直退到現(xiàn)在顯紅島的位置,消失無蹤,地面上只留下了蘇小妹的一只紅色繡花鞋。全城百姓得救了,為了紀念蘇小妹,命名此島為“顯紅”。
4、徐州皇姑墓
關(guān)于土龍山漢墓群的封土堆,當?shù)卮迕駛髡f這里是“皇姑墓”。相傳東漢末年,徐州太守陶謙想討好曹操,邀請路過徐州的曹操父親曹嵩進城招待,但送走時,陶謙派出的將官半路見財起意,把曹嵩殺了。曹操得知父親被殺的消息大怒,歸罪于陶謙,發(fā)兵圍攻徐州要屠城。
陶謙非常害怕,連夜派人突圍到劉備那里求救,劉備當即帶領(lǐng)士兵來徐州救援。劉備有個胞妹,人稱皇姑,身體瘦弱,一路行軍勞苦得了大病。走到賈汪時,就氣息奄奄,病在垂危。劉皇叔無奈只得把妹妹留在當?shù)卣{(diào)養(yǎng),自己領(lǐng)兵趕路來徐州救援。
曹操退兵后,劉備回到賈汪看望妹妹,但皇姑很快就駕鶴仙游了。陶謙和徐州人萬分感激劉皇叔的救命大恩,就給皇姑建立了一座大墳墓,后人稱為“皇姑墓”。
5、徐州懸水村
當年孔子率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光臨徐州,登鳳冠山,觀呂梁洪。傳說孔子剛到山頂,暴雨傾盆而降,洪水匯集而來,在山村內(nèi)形成急流,眼看就要把村莊吞沒。這時,奇跡發(fā)生了:洪水上漲時,村莊也跟著上浮,懸在水上,安然無事??鬃訃@曰:“怪哉,怪哉!”從此這個村莊便更名為懸水村,沿用至今。
一、徐州歷史名人
1、徐州十大歷史名人:彭祖(堯舜)、徐偃王(西周)、項羽(秦末)、劉邦(西漢)、解憂公主(西漢)、張道陵(東漢)、劉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李可染(現(xiàn)代);
2、九朝帝王徐州籍:楚霸王項羽定都彭城、漢高祖劉邦豐生沛長,東吳大帝孫權(quán)生于徐州下邳,南朝宋武帝劉裕彭城人,南唐烈祖李昪徐州人,南朝齊高帝蕭道成祖籍徐州蘭陵,南朝梁武帝蕭衍祖籍徐州蘭陵,后梁太祖朱全忠原徐州碭山人,明太祖朱元璋世家徐州沛縣等等。
3、五里三諸侯:安國侯王陵、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
4、徐州四大才子:劉安、劉向、劉孝綽、劉知幾;
5、徐州詩詞雙璧:詩豪劉禹錫、詞皇李煜;
6、徐州二遺民:閻爾梅、萬壽祺;
7、徐州近現(xiàn)代八大家:書法家張立英、軍事家徐樹錚、雕塑理論家王子云、雕塑家劉開渠、歷史學家蕭一山、畫家李可染、音樂家馬可、經(jīng)濟學家高鴻業(yè)。
二、徐州
1、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蕭縣,東臨連云港,南接宿遷,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是華東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qū)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游、醫(yī)療、會展中心,也是江蘇省重要的經(jīng)濟、商業(yè)和對外貿(mào)易中心。
2、原始社會末期,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是江蘇境內(nèi)最早出現(xiàn)的城邑。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云集中心,一直是淮海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徐州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鄉(xiāng),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
3、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fā)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chǎn)、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
徐州
①古九州之一?!渡袝?禹貢》: “海、岱及淮惟徐州。” 《爾雅·釋地》: “濟東曰徐州?!?海指今黃海,岱即泰山,淮即淮水,濟東即古濟水以東。
②邑名。(1) 一作平舒。戰(zhàn)國齊地,即今河北大城縣?!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罚?威王二十四年 (前333),“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2) 又作舒州。春秋、戰(zhàn)國齊地,在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句踐“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即此。
③戰(zhàn)國時魯?shù)?。在今山東滕州市南。《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 又 《魯周公世家》: 頃公十九年(前254),“楚伐我,取徐州”?!都狻罚?“徐廣曰:徐州在魯東,今薛縣?!?《續(xù)漢書 ·郡國志》: 魯國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端?jīng)·泗水注》 引 《竹書紀年》: “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改名徐州?!?/p>
④西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山東東南部和江蘇長江以北地區(qū)。東漢時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三國魏移治彭城縣 (今江蘇徐州市)。東晉時移治京口 (今江蘇鎮(zhèn)江市)。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 改為南徐州。
⑤十六國后秦置,治所在項城 (今河南沈丘縣)。后廢。
⑥后燕初置于黃巾固 (今山東章丘市西北水寨)。后徙黎陽 (今河南浚縣東北)。又徙治鄄城 (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鎮(zhèn))?!妒鶉蛑尽?卷12: “ 《后燕錄》: 建興二年,垂以翟遼為徐州刺史?!?《資治通鑒》: 東晉太元十三年 (388),“燕青州刺史陳留王紹為平原太守辟閭渾所逼,退屯黃巾固。燕主垂更以紹為徐州刺史”。
⑦南燕置,治莒城 (今山東莒縣)?!稌x書·地理志》: 南燕慕容德以 “徐州刺史鎮(zhèn)莒城”?!跺居钣洝肪?4: “ 《南燕錄》: 慕容德以尚書潘聰為徐州刺史,鎮(zhèn)莒城。又以桓遵為徐州刺史,亦理此?!?/p>
⑧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 改北徐州置,治所在彭城縣 (今江蘇徐州市)。隋大業(yè)初改為彭城郡,唐武德四年 (621) 復為徐州。天寶元年 (742)又改彭城郡,乾元元年 (758) 復為徐州。元至元二年 (1336) 省彭城縣入州,屬歸德府。至正八年 (1348) 升為徐州路,十二年 (1352) 降為武安州。明洪武初復名徐州,屬鳳陽府。十四年 (1381)直隸南京。清屬江蘇省,雍正十一年 (1733) 升為徐州府。
⑨南朝宋僑置,治所在燕縣 (今安徽鳳陽縣東北臨淮關(guān)東)。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鳳陽、明光、定遠、來安、滁州、全椒等市縣地。南齊改為北徐州。
⑩北魏延和二年 (433) 置,治所在濟陽縣 (今河南蘭考縣東北)?;逝d初廢。
(11)金天會七年 (1129) 改安肅軍置,治所在安肅縣 (今河北徐水縣)。天德三年 (1151) 改名安肅州。
(1)古九州之一?!渡袝び碡暋罚骸昂!⑨芳盎次┬熘?。”《爾雅·釋地》:“濟東曰徐州。”海指今黃海,岱是泰山,淮是淮水,濟東即濟水以東。(2)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和山東省東南部地區(qū)。東漢治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三國魏移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東晉初失淮北地,治所南遷。義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為南徐州,以北徐州為徐州。東晉、北朝以后轄境縮小。元至正時升為徐州路。明洪武初復改為徐州。清雍正時升為府。(3)十六國后燕置,治黃巾固(今山東章丘市),后移治黎陽(今河南??h東),又移治鄄城(今山東鄄城縣北)。后廢。(4)十六國南燕置,治莒城(今山東莒縣)。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沂山東南迄濱海一帶。(5)春秋戰(zhàn)國齊邑。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南?!豆疟局駮o年》:“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下邳遷于薛,改名徐州?!薄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苯约创恕⒁姟把Γ?)”。(6)又作平舒。戰(zhàn)國齊邑。即今河北省大城縣。《戰(zhàn)國策》:齊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謂魏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奔创?。(7)十六國后秦置,治項縣(今河南沈丘縣南)。轄境相當今河南省商丘市、太康縣、商水縣以東地區(qū)和安徽省亳州、渦陽、蒙城等市縣。后廢。(8)北魏延和二年(433年)置,治濟陽縣(今河南蘭考縣東北)。皇興初廢。(9)金天會時改安肅軍置,治安肅縣(今河北徐水縣)。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徐水縣東部。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安肅州。
春秋戰(zhàn)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秦統(tǒng)一后設彭城縣。
三英戰(zhàn)呂布,陶謙三讓徐州,蘇堤的修建,張良圻橋進履,項羽建都 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為節(jié)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lǐng)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lǐng)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后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lǐng)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后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后劃回江蘇省,并同時成立徐州專區(qū),駐徐州市,轄11縣市。
此后,徐州市和徐州專區(qū)并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qū),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
徐州市現(xiàn)轄5區(qū)6縣。
徐州歷史: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
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于今市區(qū)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zhàn)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秦統(tǒng)一后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為節(jié)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lǐng)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lǐng)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后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lǐng)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后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后劃回江蘇省,并同時成立徐州專區(qū),駐徐州市,轄11縣市。
此后,徐州市和徐州專區(qū)并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qū),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
徐州市現(xiàn)轄5區(qū)6縣(市)。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6000年燦爛文化。
帝堯時建大彭氏國。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nèi)最早出現(xiàn)的城邑。
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xiāng),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并稱“漢代三絕”。兩漢彩繪兵馬俑,是繼咸陽和西安兵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發(fā)現(xiàn)。
為開發(fā)利用漢文化資源,組織成立徐州市兩漢文化研究會,籌建修復了北洞山漢墓、龜山漢墓、白集漢墓、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畫像石藝術(shù)館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點。 徐州還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鄉(xiāng),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
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nèi)最早出現(xiàn)的城邑。
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jīng)濟區(qū)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qū)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
大彭氏國的創(chuàng)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按現(xiàn)今時間換算為13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chuàng)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
彭祖的飲食養(yǎng)生之道,對以后漢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
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
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
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xiāng)”之譽。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于今市區(qū)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故黃河與徐州淵源 明嘉靖31年(1552年)黃河決徐州,淤四十里。明萬歷2年(1574年)8月,黃河于碭山?jīng)Q口,淮河亦在高家堰決口而東泄,徐州、邳縣、淮河南北淹沒千里,徐州城內(nèi)進水。
萬歷18年(1590年),大溢徐州,水漬城中愈年,眾議遷城改河,季訓(潘季訓)??街Ш樱ń窨樱酝ㄖ?,積水乃消。是時,水勢橫潰,徐淮泗揚間無歲不受患。
據(jù)史料記載:毀城最甚者為明天啟4年(1624年)6月,河決徐州魁山堤,一向東北灌州城,城中水深1丈3尺,一自南門至云龍山西北大安橋入石狗湖(今云龍湖),一由舊支河南流至鄧二莊,歷租溝東南以達小河,出白洋,仍與黃會。徐民苦淹溺,議集貲遷城。
給事中陸文獻上徐城不可遷六議。而勢不得已,遂遷州治於云龍(即云龍山)。
8月又復大雨,河水持續(xù)泛濫。幸存的百姓避在云龍山及戶部山等高處。
水淹州城3年退,直至崇貞元年(1628年)才告平息,古城被泥沙埋沒毀掉。屢次毀城,多次修建,都未離開原來的城廊。
元代右丞相脫脫毀州城后,因無力重修故城,遂遷城於魁山下,改名為武安州。明洪武年間,棄武安州城,將州城重遷回故址。
新建徐州城,史稱洪武城。萬歷18年因黃泛受淹,房屋倒塌嚴重,又于萬歷24年修復。
明天啟四年河決魁山堤,城全部淹毀后,到崇貞元年相隔三年之久,城中淤泥漸平,兵備道唐煥在廢墟上修復舊城。之后,經(jīng)不斷修補,到崇禎8年(1635年)基本恢復舊觀。
因崇禎城按照洪武城大小布局修建,地上地下建筑物大都重合,原來的街道仍為街道,公署、官舍、民房等都在原址重建。經(jīng)歷代毀建而形成了城疊城奇觀,故有城上城,街上街,府上府,廟下廟,閘下閘之說。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
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于今市區(qū)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zhàn)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秦統(tǒng)一后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為節(jié)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lǐng)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lǐng)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后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lǐng)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后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后劃回江蘇省,并同時成立徐州專區(qū),駐徐州市,轄11縣市。
此后,徐州市和徐州專區(qū)并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qū),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
徐州市現(xiàn)轄5區(qū)6縣(市)。 徐州古文化遺址極為豐富,唐代的任山古道,遺跡猶存;新石器時代的大墩子、劉林、花廳等遺址出土萬件文物,精美罕見。
共發(fā)掘古墓葬數(shù)百座,以漢墓為主,主要有土山漢墓(云龍山北麓),北洞山漢墓(北郊茅村),東洞山漢墓(下淀鄉(xiāng)),劉注墓(拾屯小龜山)。徐州是漢畫像石最集中地區(qū)之一,建國以來先后發(fā)現(xiàn)完整畫像石墓近30座,散存漢畫像石約400余塊,與南京的六朝石刻、蘇州明清園林,并稱為"江蘇三寶"。
徐州名勝古跡兼有南秀北雄之長,云龍山、興化寺及其石佛,九里山的白云洞,戶部山的戲馬臺,以及俗稱為"五樓"的霸王樓、彭祖樓、黃樓、奎樓、燕子樓,代表了徐州傳統(tǒng)文化特色。古建筑、現(xiàn)代文物和革命文物如乾隆行宮、興化寺、文廟、權(quán)瑾牌坊、彭祖祠、道臺衙門、吳亞魯舊居、郭樂山舊居都受到市政府的重視并得到保護。
在徐州的歷史上,記載了許多領(lǐng)袖人物的光榮業(yè)績和文人墨客的精彩詩篇: (1)、彭祖 徐州古稱彭城,肇源于彭祖。相傳彭祖是黃帝的后裔。
彭祖是著名老壽星,活了八百歲,善于導引氣功養(yǎng)生,也善于烹調(diào),被稱為我國烹飪鼻祖。據(jù)說他關(guān)于烹調(diào)雉羹,進奉給堯帝受封而建立大彭氏國。
市南郊有占地520畝的公園,命名為彭園,內(nèi)有漢白玉石雕彭祖像,建有彭祖祠和大彭閣,成為海外彭氏后裔來徐尋根祭祖的活動場所。 (2)、劉邦 徐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劉邦的故鄉(xiāng),其出生頗有神話色彩,傳說劉邦之母避雨于橋遏龍而孕,其受娠地龍霧橋就在今天豐縣城東北的梁樓村。
劉邦兒時避亂遷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戶。故當?shù)赜?豐生沛養(yǎng)漢劉邦"的說法。
劉邦在三十歲時,在沛縣治東一里的泗水上岸上擔任分管治安的泗水亭長。八年的亭長生涯對劉邦意義重大,在此期間,他先后結(jié)識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一批人,這些人在他后來的政治活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桿起義,9月,劉邦在泗水河畔宣誓起義。此后,劉邦的勢力不斷壯大,經(jīng)過八年的戰(zhàn)爭,抗暴秦、誅逆楚,終于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大漢王朝。
高祖十年,劉邦親征平叛而歸,途經(jīng)沛縣故里,在沛宮大擺酒席,宴請父老鄉(xiāng)親。還挑選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組成合唱團,以助酒興。
酒酣之時,劉邦擊筑高歌,自賦詩道: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兒童亦隨之唱和。歌罷,高祖揮劍起舞,萬分傷感。
對沛縣父老說:游子思故鄉(xiāng),我雖定都長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還要回歸故里。 高祖離沛后,沛人為顯揚帝威,請金石良匠將《大風歌》摹刻上石,并筑百尺高臺,立碑于臺上。
《大風歌》碑相傳為東漢蔡邕所書,歷經(jīng)兩千余年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 (3)、項羽與戲馬臺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下相人。
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公元前209年起兵吳中,聯(lián)合義軍,翦滅暴秦。
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為西楚霸王,號令天下。在楚漢戰(zhàn)爭中,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其像成于1987年夏,高285厘米,頂盔貫甲,足踏巖石,迎風而立,顯得十分矜持、威嚴、剛愎、剽悍。 戲馬臺,是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現(xiàn)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許的南山上,構(gòu)筑崇臺,以觀戲馬,故名戲馬臺。
歷代在臺上營建了不少建筑物,諸如臺頭寺、三義廟、名宦祠、聚硅書院、聳翠山房、碑亭記等。 (4)、五里三諸侯 在徐州,特別是沛縣一帶。
一提到"五里三諸侯",當?shù)氐母咐相l(xiāng)親便神采飛揚,津津樂道。所謂"三諸侯"是指漢初的安國侯王陵、絳侯周勃、汝陰侯灌嬰,他們的故居皆在今徐州沛縣安國鄉(xiāng)境內(nèi),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故稱"五里三諸候"。
王陵、周勃、灌嬰都是漢初重臣,為劉邦奪取政權(quán)立下了汗馬功勞,又為鞏固漢政權(quán)出了大力,都官到丞相。這只是個代表性的。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nèi)最早出現(xiàn)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jīng)濟區(qū)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qū)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傳說大彭氏國的創(chuàng)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chuàng)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yǎng)生之道,對以后漢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歷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開國皇帝,故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xiāng)”之譽。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于今市區(qū)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zhàn)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秦統(tǒng)一后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東漢時,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qū)。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為節(jié)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lǐng)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lǐng)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后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lǐng)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后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箲?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