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梅拉島》是一部由柯內流·波藍波宇執(zhí)導,弗拉德·伊凡諾夫 / 卡特里內爾·馬龍 / 羅迪卡·拉澤爾主演的一部喜劇類型的電影,特精心從網(wǎng)絡上整理的一些觀眾的影評,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戈梅拉島》精選點評:
●很成功的商業(yè)文藝片,敘事節(jié)奏很快很緊湊幾乎沒有廢鏡頭,以人物打散的多幕式推進形成互文,還用畫中畫、和驚魂記類似片段來致敬老片,以及古典配樂巧妙的切入,讓這部雙面間諜片有了別致的趣味??赐晗雽W哨語有沒有!
●#Cannes2019 第一次對電影很抱歉,很有趣的片子,但我真的太困了。。。睡著幾次,原諒我
●問題特別多的片子,唯一的優(yōu)點是展現(xiàn)了美麗的女主和不為大眾所知的口哨語言。劇本殘破,做作,想當然,人物塑造問題也很多。最夸張的是演母親那個演員滿臉都是精明滿眼都是計謀,演蠢成這樣的人實在不讓人信服。很多場景都僅僅是為了導演的概念而服務的,所以出離,顯得假。電影有很多場景都很“美”,但僅此而已。導演無處不表明自己是好萊塢老電影光環(huán)下長大的影迷,銜接的過于牽強。
●7/10 一開始聽說這個項目就喜歡其哨聲和島嶼的元素,但是呈現(xiàn)的并沒有很好,教學部分的節(jié)奏快一點會感覺更酷,哨音聲音的設計也不太酷,有點像講相聲。各種插敘倒敘,因為敘述順序是按照人物分許多個章節(jié)來講述,人物較多。糟老頭對貌美女主的覬覦感覺沒必要,還有也有點糟的男主和美且主動的女主的搭配,感覺導演大概很直男。男主是戀母吧?不結婚不生孩子被母親擔心是同志,被女主上位了看起來也不太享受(當然兩人是作秀)。結尾是新加坡政府給了資助嗎。想到007。音樂的加入比較刻意。喜歡motel里的謀殺戲(我近來好嗜血腥?。S行﹫鼍巴γ?。因為這樣的敘事結構還想二刷,把前因后果捋順了。Again電視屏毀電影。06/06/2019
●盡量簡潔地講明了一個黑警的故事,竟然還有一些細節(jié)安排得很好。關鍵問題在于很舞臺劇,節(jié)奏感倒是不錯,有一些風格化的東西,挺大雜燴的。有趣,七分。
●在類型的框架下做風格化的嘗試,開篇就有一種古怪的趣味呼之欲出,但這種力并沒有通過情節(jié)邏輯或者人物能量凝聚起來,波藍波宇沒能在藝術和商業(yè)之間達成足夠好的平衡。以為要看高配版《鹿皮》,沒想到其實是羅馬尼亞《吹哨人》(字面意思)。小標題也只是在搞形式上的小花樣,并未輸出真正強悍的表達訴求。
●用這部小巧精干,不追求高深玄妙而是娛樂大家的電影開啟了今年的戛納主競賽打勾,是個好的開始。被竊聽的聲音,被監(jiān)視的動作,設防的城市用老式的哨語才能完成情感和動作的傳送,富有奇特想象又照映現(xiàn)實;人人都不是“好人”,追逐著自己的私欲,一環(huán)套進一環(huán),沒有廢戲??赡芫湍切┯媒巧蛏⒌姆侄问?,也沒有很必需。
●除了哨語和美人,沒什么吸引我的(雖然知道哨語完全是扯淡)
●好裝逼的電影,好爛的剪輯。
●4.5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全程無尿點,人物為中心的章節(jié)體給所有角色以極大的發(fā)揮空間(優(yōu)點參見史記),看似散漫實則極富匠心。波藍波宇把無所不在的監(jiān)控和觀看以或幽默或迷影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骨子里透著反抗極權和偷窺的勇氣和浪漫。
《戈梅拉島》影評(一):口中一聲詞,心間一顆痣
傳說推薦猛男看的電影,我這猛女偏偏要看。額,口味獨特。
一部羅馬尼亞電影,采用分開剪輯拼接敘事,講述一個雙面間諜的故事:警察克斯蒂帶著任務前往戈梅拉島,打入黑幫學習口哨暗語。然而當他回到警局之后,昔日的同伴卻站在了他的對立面。在表象的忠誠與信任下,是另外的陰謀和反間計。
電影的開頭是沉悶的。沉默的中年人,沉默的海島旅行,按照約定平淡的駛向海邊酒店。而入目是熱烈的紅。美艷的女人,火紅的長裙,擦身而過說那不過是段演戲騙人的過去。
電影的情節(jié)充滿了反轉,克斯蒂處于警察和黑幫兩邊,不停的被吩咐命令,又很快被一方懷疑反水,時時控制,處處監(jiān)聽,他像個行尸走肉扯到命案的金錢瓜分里。
克斯蒂在戈梅拉島學習被逼著學吹哨語,竟然意料之外的有了另一種隱秘的放肆,也與吉爾達有了另外隱秘的偷情。而他在警察局的上司是位成熟風韻的女警察,狡猾狠絕。男人站在兩位女人的旁邊,看她們各耍手段為名為利,而他是中間客,要得征服心。
可惜電影里沒有什么天雷地火,你儂我儂,在乎不過是他與吉爾達平常的接觸后忽然埋下隱秘的心思,然后在利益瓜分面前忽然不要金錢要美人,怪哉!
這就是電影有些無趣的地方。明明沖突性如此鮮明的情節(jié),明明如此拼接燒腦的剪輯,可惜太一本正經(jīng)的鋪呈,斷續(xù)之間少了張力,少了讓人琢磨的悠長感。
《戈梅拉島》影評(二):歐洲共同體命運的政治隱喻
作為國家機器和跨國黑幫之間雙面間諜的男主,象征著在jiquan和資本兩種殊途同歸的帝國思維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歐洲(男主作為警察的表面身份也對應著羅馬尼亞的體制源流),劇情中莫名插入的火車站中國游客和勘景美國導演也在瘋狂暗示這一點(當然故事里這兩個人身上發(fā)生的事也暗含著導演對這兩方的小心思);在豆瓣短評中同時看到這部電影喚起了對中國元素和好萊塢迷影的聯(lián)想,也可以看到表面不在場、實則無所不在的矛盾對立。
為了在夾縫中全身而退,女主邀請男主以及來自歐洲各國、操著不同母語的團隊成員齊聚孤島學習一種全新的、世界上其他人都不會懂的共同語,自然(?)象征著歐洲各國聯(lián)合共創(chuàng)未來的嘗試。
最后男女主成功攜款逃出生天后在新加坡——另一座在中美之間斡旋如魚得水的海島相遇,前面各個人物(也就是歐洲各個國家)對應的各個主題色也在七彩燈光秀中匯聚,伴著歐洲各國古典名曲大串燒,男女主深情擁吻結束全片,無疑(?)寄托了導演對(沒有英國的)歐盟共同體命運的樂觀期望。
“所有事情都離不開政治,就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引自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720414/),政治表達一直是導演波藍波宇作品的主題,無論是直接對準政治事件的《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警察,形容詞》還是以足球為載體、實則滿載政治背景的紀錄片《重賽的重讀》《無限足球》都是如此;而這部《戈梅拉島》則更像《寶藏》,在類型化甚至喜劇化的劇本中“夾帶私貨”,是導演玩心大發(fā)之作。
最后聲明:以上純屬瞎猜腦補,未經(jīng)主創(chuàng)訪談印證,你要把片子當成單純的奇情警匪片也不影響觀看體驗蛤蛤。
《戈梅拉島》影評(三):突破類型片格局延伸出廣泛的政治意味
【歐盟電影展觀影】作為羅馬尼亞新浪潮的領軍導演之一,柯內流·波藍波宇一直備受戛納青睞,從2004年初次接觸戛納,他的短片《城市之旅》贏得電影基石獎第二名;如果說這只是一個幸運的開端,那么接下來則預示著他邁向成功之路。他的處女作《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在2006年入圍“一種關注”單元,并獲得最佳處女作金攝影機獎;緊接著三年后的《警察,形容詞》拿下“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大獎。也許他的作品風格一直都偏向冷峻的諷刺和干澀的幽默,所以一直沒能像他另外兩位同伴迅速登上國際影壇的巔峰,克里斯蒂安·蒙吉已憑借《四月三周兩天》手握金棕櫚獎座,而克利斯提·普優(yōu)也以一部《無醫(yī)可靠》獲得廣泛關注。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今年的新作《戈梅拉島》終于打破宿命首度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競逐金棕櫚大獎。令人意外的是,這是一部具有商業(yè)氣息的大制作,從羅馬尼亞到加那利群島再到新加坡,這次環(huán)球旅行不僅開闊了導演的履歷,而且讓觀眾見識到羅馬尼亞新浪潮導演的大膽轉型。盡管是一部警匪題材的黑色電影,但是導演仍然沒放棄在類型敘事里滲透政治隱喻和挖掘出好玩的迷影元素。
故事講述游走一名在警察和犯罪團伙之間的叛徒。他本身是警察,負責調查一樁毒品洗錢案。此前,他前往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戈梅拉島,學習一種特殊的口哨語,以便和黑幫組織聯(lián)手躲過警方監(jiān)視,解救攜贓款逃跑時被捕的成員。影片中最為突出的是口哨語,這門語言是真實存在的,由當?shù)赝林l(fā)明,曾在2009年被聯(lián)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上У?,這口哨語在敘事里并沒占據(jù)太多分量,至少在這個警匪智斗的過程中,這種語言的發(fā)揮的作用僅限于制造奇觀和噱頭,引發(fā)出羅馬尼亞式的尷尬笑料,比如主人公要靠游泳加強肺活量才能學習這種獨特的哨語。
盡管在敘事上的作用不甚明顯,但是這種哨語的象征意味卻異常突出,明顯是一種突破極權統(tǒng)治的象征。片中主人公由于身份特殊,處于一個無處不在被警察上司監(jiān)視的生活環(huán)境里,無法不讓人聯(lián)想到前東歐時期政府對人民的監(jiān)控,屈服于權力的人民不敢發(fā)聲,唯有借助這種鳥鳴般的哨語才能彼此溝通,從而打破極權統(tǒng)治的禁錮。這種大膽而富有想象力的手法令這部黑色電影突破原有的類型格局,延伸出廣泛的政治意味,這一點也是延續(xù)了波藍波宇過往作品里不可或缺的政治社會批判,只不過在此顯得更為隱蔽。
除此之外,導演的迷影情結不遑多讓,從西部片《搜索者》,到希區(qū)柯克的《驚魂記》浴室謀殺戲,以及電視上播放的羅馬尼亞老式警匪片,統(tǒng)統(tǒng)都為這個黑色類型片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注腳,而影片的高潮情節(jié)里更不惜安排在一個廢置的電影片場里展現(xiàn),使這種腦洞大開的迷影因素巧妙地融入到敘事里,令人大呼過癮。
然而,作為初次涉足類型片的新手,波藍波宇這部黑色警匪片過于實驗與混雜,敘事方式太過費力,用人物名字命名章節(jié),不停變換視角而充滿割裂感,同時還故意顛倒時空順序,打亂線性敘事,炮制出形式感十足的意味,卻難以在給觀眾帶來吸引力。同樣具有炫耀色彩的部分出現(xiàn)在配樂,泛濫的歌劇選段配樂在某些場景里聒噪難忍,簡直像是一位新導演的出品。不少配角的出場戲份讓人迷惑,削弱了主線的表達而令節(jié)奏感陷于混亂。盡管有各方面的缺點,但對于波藍波宇來說這是一次新鮮的嘗試,依然期待他下一部作品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戈梅拉島》影評(四):《海底速報:吹哨奇案》
影院好讀版
一部就類型情節(jié)而言不特別的電影,關於多方勢力,關於錯亂時序,關於一大筆錢還有一大場劫盜計畫,還有一連串黑吃黑吃黑,以及試圖逃脫於各勢力的主角們,關於人與人之間薄弱的信任與慣常的背叛,關於復古的愛情與復古的角色,關於好像沒登場也沒差的新加坡……
然而其中一項元素卻相當特殊,畢竟沒什麼人知道口哨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還是真實存在於世界上的語言。
那就是哨語。
這部電影就像裡頭的哨語一樣,你喜不喜歡裡頭的哨語設定,就會決定你喜不喜歡這部片,說到底,「因為無時無刻被警察監(jiān)控,所以要用哨語這種不見容於都市的語言(讓我們想想車水馬龍的都市如何能用這種哨音溝通,尤其是那麼遠的距離)是不太充足的,因為首先觀眾不可能那麼短時間就學會哨語(這意味著聽懂哨語)因此可能導演也知道這件事,所以片中角色聽完另一個人吹完哨語,還會用口語告訴另外一個人(但是這群人其實都聽的懂哨語,所以為何需要轉述呢?這實際上是為觀眾服務的。)
更別說他們在吹的時後我們就已經(jīng)有字幕翻譯了。
而且另一方面,城市出現(xiàn)這種連續(xù)的奇怪的哨聲,就算是鳥叫聲不是應該會特別注意嗎?畢竟有這種奇怪的鳥在叫難道我們不會覺得奇怪嗎?更別說如果警方監(jiān)控的對象常常吹這種哨音,警方難道不會起疑心嗎?
或許我們應該反過來想,這部電影是為了推廣某些東西,例如強調哨語這種實際存在於西班牙加納利群島的拉戈梅拉島特有語言而建構的,也就是基於一種捍衛(wèi)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社會公益來拍的,或許會更能接受這個元素在片中的存在。
雖然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故事的場景應該發(fā)生在電子通訊完全不可能的荒郊野嶺上才對。
我想我們只能從電影是完全的按照著導演期待的美學要求去做(這樣的美學同時也是導演意欲推廣的像「哨語」那樣的東西),而非「事情應該怎麼發(fā)展」來設計,多方勢力配上亂時序的敘事,一開始就不打算讓觀眾好過,可以說一種複雜被刻意建構起來,無論是大量的情節(jié)或者是大量的角色又或者是大量的時間,然而其目的追根究柢卻相當簡單,就是為了呈現(xiàn)現(xiàn)代人心不古的狀態(tài),以一種單純的復古來襯托出人際的爾虞我詐,如同讓在都市工作已久的警察,到小島上學哨語,然後在都市吹小島的哨語,其象徵意涵大於功能意涵,旨在說明一種反樸歸真,猶如片尾那一場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男女主角再會的那一幕,是不需要觀眾去質問「主角如何從警方手中脫身的?」「所以女主幹掉了『那個人』嗎?」「女主到底是什麼時候愛上主角的?」、「主角又為何會對這個女人會有超越情慾的癡情?」
片中一場在電影院的戲碼播放的約翰福特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或許就是導演隱藏的鑰匙之一,因為在片中印地安人們便吹著口哨,而男主角既是屬於警方勢力也屬於黑幫勢力(印地安人),同時他又與這兩股勢力為敵而只忠誠於隸屬於黑幫勢力的女主,他是個善惡不明的角色,遊走在道德的灰色地帶。
當然這些都只是一種聯(lián)想的嘗試。
話說回來,哨語本來是不可能作為密語的,因為當哨語通行,其能傳播的遠就代表會被很多人聽到,但如果大家都知道哨語那麼這樣的語言就不能作為密語,如同片中其他復古的元素也形成了一種密語。
總而言之,雖然《吹哨奇案》以一種謎題的形式歡迎觀眾來挑戰(zhàn),然而實際去拼湊你卻會覺得這幅拼圖缺東缺西的,而其餘拼起的圖案也異常的簡單,當然他的色調或色彩或音樂等美學上的協(xié)調是不錯的,但整體而言卻讓我看的十分疲累,就像作為中年警察的男主角一樣。
順帶一提女主卡特琳娜馬龍(Catrinel Marlon)在本片開頭就有一場與男主的香豔刺激的對手戲,在劇烈的肢體動作間,精準的傳遞了「要假裝很熱情的床戲同時也僅止於假裝」的演出,這一場戲可以說碾壓片中大部分的對話,俐落展演了「無語勝有語」的概念。
《戈梅拉島》影評(五):人人都是一座信號孤島
如果要對羅馬尼亞導演柯內流·波藍波宇的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一番總結,必然跳不出低預算、實景拍攝、固定長鏡頭、生活化題材等標簽,這些詞匯組合起來,恰巧奠定了人們對羅馬尼亞新浪潮的大體印象。與同個戰(zhàn)壕里的蒙吉、普優(yōu)等人相比,波藍波宇總能在把鏡頭對準本土社會矛盾的同時,以惡作劇般輕松詼諧的手法,將自己對命題的批判和思考融于作品中,這種個性化訴求與現(xiàn)實主義路線的接軌,為其在國際影壇上收割了卓著聲名,也讓他被眾多國內影迷所熟知。
波藍波宇現(xiàn)場工作照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在其首度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最新作《戈梅拉島》中,冷靜的敘事口吻被大幅削減甚至隱去。古怪和花俏、實驗的特點渲染于聚光燈下,成為影片突出的核心氣質。首映禮結束后,包括IndieWire在內的多家媒體將《戈梅拉島》與《十一羅漢》等老牌犯罪片相并列,從中也可窺見這個糅合了警匪、諜戰(zhàn)、愛情、風光等多種元素的故事在拓寬受眾范圍上透出的野心。
影片在Iggy Pop歡快的《The Passenger》中拉開帷幕,主人公克里斯蒂供職于布加勒斯特警局,負責調查一樁價值300萬歐元的毒品洗錢案。在此之前,他要登上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戈梅拉島,習得被島民喚作“El Silbo”的口哨語,以便和黑幫組織聯(lián)手躲過警方盯梢,解救攜贓款逃跑時被捕的成員若爾特——沒錯,克里斯蒂是個被暗中收買,游走在兩股勢力之間的內鬼。
作為波藍波宇首部走出國門的作品,《戈梅拉島》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富有異域色彩的“口哨語”。這門由當?shù)赝林l(fā)明的語言距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由西班牙語的發(fā)聲規(guī)律衍生而來,曾在2009年被聯(lián)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以挽救其瀕于失傳的命運。片中耗費較多筆墨刻畫了克里斯蒂從小白到熟練掌握哨語的全過程,為達成任務,他經(jīng)受了為時數(shù)天的魔鬼特訓,還要下海游泳來提升肺活量。諸如此類的即興橋段穿插在影片中,使之呈現(xiàn)出羅馬尼亞民族特有的冷幽默。
實際上,這并非波藍波宇首度圍繞“語言”來構思劇本,從助其摘下金攝影機獎的處女作《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2006)開始,以人際交流中形形色色的陷阱和誤會為切口,管窺外部政治格局變化,便成了他創(chuàng)作中的一大標志所在。在《戈梅拉島》中,語言更是取代了傳統(tǒng)警匪片熱衷的高新技術手段,上升為最有效的情節(jié)驅動力。唯有借助鳥鳴般的清脆哨聲,人們才能擺脫地毯式監(jiān)測,建立起穩(wěn)定的反偵察系統(tǒng)。
細心的觀眾不難看出,除去對語言的巧妙化用,這部新片與導演以往作品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尤其是和曾獲一種關注單元大獎的《警察,形容詞》(2009)對照來看,不僅男主的名字和職業(yè)相同,且主演弗拉德·伊凡諾夫也都有出鏡。耐人尋味的是,從一名臣服于刻板教條、思想固化的部門長官,到陷入兩難境地的小警員,伊凡諾夫的角色發(fā)生了相當微妙的扭轉和調位。在此,外界壓力的來源從龐大國家政治體制傾斜向了隱蔽的利益勾斗,將人物推往不同身份擠壓留下的深塹。
這種戲劇沖突感十足的描寫,極易讓人聯(lián)到上世紀中葉流行的黑色電影(noir film),特別是錯落在對陣雙方交鋒過程中大段光線幽暗的夜戲,與主人公不斷受到要挾和背叛的設定。導演始終遵循著“反英雄標準”,將人物塑造為一個備受操縱、不夠精明和靈活的棋子。因此克里斯蒂甚少表現(xiàn)出沖破桎梏的能量,只能像個擰緊發(fā)條的木偶般順從行走,被卷入案件漩渦中心,無法抽身逃脫。
充滿危機感的縱深構圖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身邊兩個重要的女性角色:善用計謀的上司瑪格達,和羅馬尼亞頂級超??ㄌ乩飪葼枴ゑR龍飾演的希爾達(若爾特的情人)。作為體制內外代表,她們都散發(fā)出危險而強勢的氣息,且擁有異常豐滿的主體性。通過在服飾配色、妝容上加以區(qū)分,人物各自的性格被數(shù)筆勾勒出來。而三人間圍繞錢財、愛欲和職權構建起的復雜關系網(wǎng),更進一步凸顯了男性被動邊緣化的地位。
至于其他配角,譬如若爾特、克里斯蒂的母親、黑幫大佬帕科等人也在短短90分鐘內逐次登臺。影片以標有這些角色姓名,抑或關鍵道具的色卡為分節(jié)符,拆亂時空順序后重新組接,進而將視點的接力棒輪番交到每個人手中。對色彩的選取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們所屬的陣營和派別:火紅之于性感美艷的希爾達,墨藍之于奸猾的帕科,純白之于木訥的克里斯蒂……這種分段式轉場結構像在隔空對韋斯·安德森致敬,將原本乏味的間諜游戲涂抹成一個瑰麗迷幻、充滿孩童天真目光的錄像廳,一篇講給中年人的童話。
在經(jīng)典文化符號的挪用上,《戈梅拉島》同樣不遺余力。除了開頭的朋克搖滾,中途還一股腦塞進了《春之圓舞曲》、《費加羅的婚禮》中的詠嘆調等多首古典交響樂。更別提以搬演《驚魂記》浴室殺人戲為代表,隨處可見的迷影梗。后半段警方誘敵深入、與對方展開交火的地點,則是一處廢棄電影片場。在這些稀奇古怪的碎片拼接中,影片抵達了多線匯合后的高潮?;蛟S導演無心賦予它們潛在的意義延展,而是任其隨機散落在故事發(fā)生的時空內,碰撞出鮮活生動的化學效應。
不可否認,影片雖將雙面間諜題材拍出了花樣,卻未完全處理好文藝和商業(yè)之間的加減法。對各種靈感材料的把玩在提升表層愉悅、趣味和觀賞性的同時,也減損了其作為一部類型喜劇理應具備的劇作連貫性。繁多人物支線加上數(shù)次缺少必要鋪墊的轉場,則使得劇情緊迫感被稀釋,節(jié)奏略顯跳躍和失控?;蛟S這是每個導演在創(chuàng)作轉型期都要面臨的挑戰(zhàn),何況是從畫風粗糲、沉悶的生活流影像大步橫跨到主流商業(yè)領域。于是映后許多聲音認為,波藍波宇憑此片宣告了他與過往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決裂,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戈梅拉島——與現(xiàn)代文明社會相脫鉤,原始風俗的孵化器。當我們將其與無孔不入的監(jiān)視設備聯(lián)系起來,便會發(fā)現(xiàn)這個地理坐標投射的真實社會寓意:在媒介技術的全方位滲透和環(huán)伺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越發(fā)稀薄,回歸自然是僅有的退路。反觀片中主要角色,無不直接或間接受到這種疏離異化環(huán)境的支配:克里斯蒂深陷連環(huán)賭局,毫無隱私可言,母親出于宗教自覺不慎泄露了他的秘密;希爾達被戀人出賣,置身層層荊棘包圍;瑪格達為抓獲犯人不擇手段,卻也難敵腐敗的金錢力量……他們像每個闖入波藍波宇鏡頭的冒失理想主義者,在明暗相間的岔路口徘徊,尋找生活的重心和平衡。電影由此顯露出純真童話包裝下的冷酷內核,并將對人性的洞察、對道德沖突的譏諷進行了延續(xù)和改寫,仿佛一則照進當代的個體孤島化寓言,浸滿了隱晦的感傷氣氛。
“偷窺”視角在片中反復出現(xiàn)
正如那個被不少人詬病為“乏力”、“粗陋”的浪漫結尾:黑幫組織被端掉后,克里斯蒂住進警察看管的病房,成天除了吹口哨外閉口不言。他用哨語和希爾達結下約定,兩人重逢在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的燈光秀表演上,筆者卻認為這是處頗值得探究的點睛之筆。就像岡薩雷斯的《鳥人》最后,里根懷著對名利場的貪求飛入云端,彩燈纏繞的天空樹發(fā)出夢幻般光澤,或終也不過只是滯留在腦海中的堂吉訶德式想象。
恐怕與現(xiàn)實最為貼合的,還屬中段克里斯蒂練習用哨語送情報的場景:數(shù)聲悠長的哨音落在云霧彌漫的山谷間,半晌后對岸傳來應答。它依稀指向了每個迷途之人焦灼而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孑然立于山頭,如盤旋山林的鳥兒發(fā)出訊號,等待著被傾聽和理解,等待那束救人于涸轍中、刺穿混沌的溫柔光亮。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5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