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運營人的朋友圈和訂閱號列表里,出現“0成本推廣獲客1萬人”的次數比每天早上掉的頭發(fā)都要多,成功的推廣案例為什么不能復用?缺人缺錢缺資源并不是關鍵原因,缺少的是策劃推廣活動的底層思路。
做了3年運營之后,按照每天閱讀一篇“干貨”文章的頻率,也閱讀了1000篇成功經驗。但看過1000篇成功經驗之后,“干貨”帶給我的不再是知識,而是焦慮,別人家的經驗那么好,為什么我就學不會?有一個活動刷了屏,為什么照搬套路也不行?
當我們在看成功推廣案例的時候,我們關注到了哪些點?比如小藍杯咖啡,你可能只關注到了他們在電梯里投放的海量廣告,也看到了他們每周推送的優(yōu)惠券;再比如網易的紅海報線上課,你可能只看到了他們的分銷模式,也看到了網易公眾號的十萬+閱讀量。
但除了看到他們有人有錢有資源,還看到了什么呢?有沒有梳理出他們的活動流程、文案特點、推廣方式、產品設計等細節(jié)呢?所以,你看的干貨對你沒有用。
從推廣案例復盤文章中,我們要理出這樣一條主線:活動目的-目標人群-活動主題-利益引誘點-推廣渠道-傳播節(jié)奏-物料細節(jié)-回流節(jié)點。
這是我們做營銷推廣策劃時需要考慮到的一些細節(jié),在成功案例中,按照自己的策劃邏輯理出關鍵流程,同時可以從幾個方面總結:
利益引誘點與目標人群的關系:利益引誘點是一場拉新活動的核心關鍵,從目標人群的角度設計引誘點,效果會更好;
推廣渠道與目標人群的關系:拉新的簡單邏輯是找到對內容感興趣的人進行引導,從人群的角度看推廣渠道的設計;
回流節(jié)點與整體流程的關系:拉新的落點在于用戶參與,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引導用戶回流,也是關鍵。
在做活動策劃時,我們常常會出現“為了做活動而做活動”,可能看到一個裂變活動成功了,就去找裂變工具做活動;可能到了節(jié)假日熱點,比如中秋節(jié),就給用戶送月餅;可能這個月的指標是新增用戶1萬,就去做拉新活動。
但做活動前缺少了一個思考:“為什么做活動?用戶為什么要參與你的活動?”一場營銷推廣活動在策劃階段需要明確3個問題:活動目的、目標人群和人群需求。
比如我們的活動目的是新增用戶1萬,完成KPI,接下來要思考向哪些人群做活動,廣義上可以分為存量用戶裂變新增和外部渠道直接拉新這兩類活動方式,在確定目標人群后,要找到人群需求。
一個APP的推廣拉新活動在找“新增用戶”的需求動機時,可以通過分析存量用戶特征來找到,例如電商類產品通過分析存量用戶高頻購買的商品與客單價,設計活動策略,工具類產品通過分析用戶的使用時間點和高頻功能,推測使用場景。
通過存量找增量的目的在于根據存量用戶的行為特征,發(fā)現用戶對產品的關注點和利益獲得點,從而找出新增用戶的吸引點。
明確活動目的、目標人群和人群需求的目的在于指導活動“利益引誘點”的設計,例如行業(yè)類公眾號常見的送書活動,書就成了利益誘導點,但送什么樣的書就需要結合活動目的、人群和人群需求三者考慮。
根據活動的“利益誘導點”,設計活動主題,包裝文案,宣傳海報等等一系列活動物料,例如針對管理層的送書活動,要從管理層的角度,對行業(yè)、團隊管理和內容權威性進行考量,比如我們推薦“增長黑客”類的書籍,要突出谷歌、Facebook等國際大廠使用增長黑客的背書,文案包裝上可以突出低成本、快速增長等關鍵詞,書籍的選擇上更適合偏向于行業(yè)趨勢和概念類。
而同樣是“增長黑客”類的書籍,面向基礎市場/運營人推廣時,要突出提高效率、快速成長、完成KPI等關鍵詞,書籍的選擇更適合偏向于實操類的關鍵詞。
總結:通過“利益誘導點”保持活動整體性,一場營銷推廣活動的策劃,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的利益誘導點,利益誘導點要與目標用戶需求的相關,在整體主題設計和宣傳物料設計時,突出需求關聯性,保持活動的整體性。
-END-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