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知識專題策劃書(參考模板)
活動名稱:華北電力大學首屆文學知識競賽
主辦單位:華北電力大學校團委
承辦單位:星韻文學社 未名文學社 歆海文學社
協(xié)辦單位:各院系團總支,科院達米拉畫社等其他組織或社團
活動時間:XX-10-20至XX-11-11(如果由于無法克服的客觀困難導致比賽無法正常進展下去,比賽時間上可以相應地往后推移)
活動主題:弘揚華夏文明 放飛新世紀理想
活動目的:
(1) 促進華電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有助于大一新生更加了解華電,極大地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使他們更加熱愛學習和生活,更加熱愛華電這個大集體;
(2) 擴大理工科學生的知識面,避免理工科學生的文學盲區(qū);
(3) 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創(chuàng)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弘揚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
(4) 使華電現(xiàn)在的文學和藹文學觀念擁有更強的生命力,在華電的沃土上成長。
活動時間:XX-10-18至XX-11-8(如果由于無法克服的客觀困難導致比賽無法正常進展下去,比賽時間上可以相應地往后推移)
活動對象: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qū)和科技學院北校區(qū)、二部全體同學。
活動地點:由于本次比賽參賽隊伍來自三個相隔較遠的校區(qū),比賽過程比較復雜,初賽、復賽由各校區(qū)自主舉辦,初賽(筆試)時(10月28日)所有參賽隊伍的統(tǒng)一筆試地點在華北電力大學二校區(qū);復賽分賽區(qū)分別設在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qū)、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二部、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北校區(qū)(11月4日),具體地點是各校區(qū)多媒體教室;決賽在華北電力大學賽區(qū) (11月11日)。
活動形式:此次競賽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初賽、復賽階段采用分賽區(qū)淘汰制的比賽方式,選取優(yōu)勝隊參加決賽。按華北電力大學和科技學院的人數(shù)比例,科技學院兩個賽區(qū)角逐一支隊伍參加決賽,華北電力大學選出兩支隊伍參加決賽。決賽階段采用積分制的比賽形式,三支隊伍以最后的積分高低分別獲得冠、亞、季軍;進入復賽圈的隊伍而未成功晉級決賽圈的隊伍以其復賽時最后積分高低排名次(華電和科院按人數(shù)比例設置獎項)。
活動細則:
★競賽內容
1、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如《詩經(jīng)》、《論語》等;
2、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知識,如《家》、《四世同堂》等;
3、中國當代文學知識,如《三重門》、《幻城》等;
4、中外歷史上的文人墨客的故事等;
5、國外的文學知識,如《荷馬史詩》、《基督山伯爵》等等;
6、近代的武俠小說,如《射雕英雄傳》等;
7、文摘、報紙的內容,其他文學相關內容,競賽內容比較廣泛。
★ 參賽方式
1. 三個校區(qū)統(tǒng)一開展初賽,按人數(shù)比例的指標確定各校區(qū)的復賽隊伍;復賽在三個賽區(qū)單獨進行,最終按指定的名額選出各校區(qū)的決賽隊伍參加決賽;
2. 由活動組分發(fā)參賽隊伍報名表到各院系團總支,由各院系團總支自主選派參賽隊伍(每個院系派出一支參賽隊伍,電力系和動力系可以派出兩支代表隊參賽;每個隊伍由三名正式隊員以及六名智囊團(進入復賽圈的隊伍)成員組成,三名正式隊員中選出一名隊長,在正式隊員無法正常比賽的情況下可由智囊團成員頂替出賽,各院系的隊伍代表本院系參賽,每支隊伍可以擁有自己的隊名)華北電力大學預計有15支代表隊參賽,科技學院兩個校區(qū)預計共有15支參賽隊伍;
3. 確定參賽隊伍后,由活動組委會,命題組對參賽隊伍進行簡單的培訓,主要是讓參賽隊伍各隊員和智囊團成員熟悉競賽試題和競賽規(guī)則。
主要內容: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著北平城,中華民族一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達到頂點。
淪陷了的小羊圈胡同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大家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一個夢魘般的世界。 身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爺是一個倔強、正直、令人尊重的長者,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的閱歷,使他想當然地以為戰(zhàn)爭不出三月必停。
老爺子一心守望四世之家,向來將“國將不國”放在其次,把他的大壽倒是看得更重要一些。 可是由三孫瑞全“寧在國旗下吃糠,也不在太陽旗底下吃肉!”一腔熱血地率先沖出家門投身革命,到次孫瑞豐兩口子在私欲驅使下,從家中分裂開來,投奔他們賣身漢奸的“新生活”,四世之家第一次出現(xiàn)“生離”;而后“死別”也找上門來:與事無爭的兒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小,是一個正派的生意人,結果反受日本人敲詐勒索,游街示眾,受辱到極點,被逼投河自盡;全家的寶貝兒,祁老人的曾孫小妞子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餓死。
同時,貪圖安逸享受的瑞豐“自做孽不可活”,也一命嗚乎,四世同堂之家終于瓦解。 主要人物:祁老太爺: 代表著清朝人。
一腦子的中庸之道,主張一切事情“忍”為先。 祁天佑(太太): 代表著清朝與民國之間的人。
一個正直的生意人,一個總以“和氣生財”為宗旨的人,因不忍于日本人“我是奸商”的侮辱而選擇跳河自殺。 老大瑞宣: 純粹的民國人。
與祖父在年紀上只差四十歲,而在思想上卻相差有一兩個世紀,是四世同堂的頂梁柱;是一個想革命而不能革命的人;知識淵博,懂英語,為謀生而屈于英國府作事。 也因之被日本人帶入獄一次,后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敢于承擔大事,時時憂國,是本書真正的主角。
老二瑞豐、藍東陽、冠曉荷(丁約翰): 瑞宣眼中的一群最無聊的人。除曉荷外,他們都曾有過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正如書中所說:“他們丑,臟,無恥,狠毒,他們是人中的垃圾,而是日本人的寶貝”,是由日本的“支那通”鑒定的超等順民;他們敢于巴結日本人,他們敢于落石下井,特別是瑞豐,在老大入獄時,竟能心安理得的離去,無不使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老三瑞全(高弟): 活力的象征,希望的所在。敢于反抗日本人的中國人的代表。
其勇敢,機智,果斷和日漸的成熟,使每個中國人都感到激動和欣慰,雖然他只出現(xiàn)在故事的一前一后,但他抗戰(zhàn)的身影卻始終伴隨著我們,直到勝利。 小順兒、妞子: 將來的中國人。
也許他們會過早的成熟,但我們希望他們永遠有兒童的天真、可愛。戰(zhàn)爭告訴我們:即使是將來的人,也會死于饑荒(像妞子)。
但愿將來的世界不再有戰(zhàn)爭,但愿世界永遠和平! 錢默吟: 由詩人演變成戰(zhàn)士,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痛苦。 雖己年逾花甲,卻仍奔忙于抗日的活動之中,其堅定的信仰、頑強的毅力,讓人自慚形穢。
如果在現(xiàn)實中碰到這樣的一個人,我想你一定會自覺地向他敬禮。 大赤包(招弟,胖菊子): 亂世中崛起的一條母狼。
她的獨擋一幟,她的雷厲風行,使人佩服;她的狠毒,她的陰險絕不亞于西大后。 如果有霸主的話,她就是北平城天字第一號的女霸主。
李四爺(白巡長,長順): 一個“喜歡”辦喪事的人,不過,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不能缺少這樣樂于助人的人,可悲的是,到最后他不能替自己辦喪事。 經(jīng)典語句鈴聲,對于一個作慣了教員的,有時候很好聽,有時候很不悅耳。
祁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因為他只要決定上課,他必須已經(jīng)把應教的功課或該發(fā)還的卷子準備得好好的。他不怕學生質問,所以也不怕鈴聲。
今天,他可是怕聽那個管轄著全校的人的行動的鈴聲,像一個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綁縛刑場的號聲或鼓聲似的。他一向鎮(zhèn)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課堂講書的時節(jié),他的手也沒有發(fā)顫。
現(xiàn)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 他那鐵青的臉色,就像頓時解凍的冰河,笑靨像春風中的漣漪,一圈一圈地沿著鼻翼和眼角蕩漾起來。
臉兒笑得像個白面開花饅頭。女兒養(yǎng)了個白胖小子,樂得老倆口的臉變成了兩個細刀鏤過的蜜棗——皺成一團。
有個梳長辮的圓臉姑娘……邊走邊跳,邊跳邊唱,無憂無慮,笑臉像一朵出水芙蓉。 老王的臉皮像是活的,剛才還愁眉苦臉的,一下子就變成怒放的桃花。
他一愣神,臉騰地一下紅了,就像從云縫中露出的一道紅霞,瞬間又消逝了。
親 四世同堂指祖孫四代共同生活,無一人離世。
即曾祖、祖父、父親、兒子。 四世:四代。
同堂:同處一堂;同居一家。這部百萬字的巨著描述了盧溝橋事件爆發(fā)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間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殘酷壓迫與統(tǒng)治,以及他們面對生與死的自尊與自省。
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始于一九四三年,當時老舍住在距重慶不遠的北碚,寫一些宣傳抗戰(zhàn)思想的短篇小說和劇本。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老舍就打算寫一個家庭的故事,反映舊家庭因社會變化而引起的變革。
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設法離開了被占領的北京,帶著孩子歷盡艱辛來到重慶。
《四世同堂》的內容簡介 看電視劇版的去 三五免費電影 網(wǎng)站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著北平城,中華民族一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達到頂點。淪陷了的小羊圈胡同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大家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一個夢魘般的世界。
身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爺是一個倔強、正直、令人尊重的長者,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的閱歷,使他想當然地以為戰(zhàn)爭不出三月必停。老爺子一心守望四世之家,向來將“國將不國”放在其次,把他的大壽倒是看得更重要一些。
可是由三孫瑞全“寧在國旗下吃糠,也不在太陽旗底下吃肉!”一腔熱血地率先沖出家門投身革命,到次孫瑞豐兩口子在私欲驅使下,從家中分裂開來,投奔他們賣身漢奸的“新生活”,四世之家第一次出現(xiàn)“生離”;而后“死別”也找上門來:與事無爭的兒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小,是一個正派的生意人,結果反受日本人敲詐勒索,游街示眾,受辱到極點,被逼投河自盡;全家的寶貝兒,祁老人的曾孫小妞子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餓死。同時,貪圖安逸享受的瑞豐“自做孽不可活”,也一命嗚乎,四世同堂之家終于瓦解。
祁家老爺子永遠也過不上風光的大壽了。
茍活下來的人同樣痛苦:長孫祁瑞宣,是一位中學英文教師,長時間在“盡孝”與“盡忠”之間因不能兩全而徘徊,深陷在“偷生”的恥辱之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也不為日寇做事,同賢妻韻梅維持著一家老小生計。
而對政治“高度近視”的韻梅也是直到北平淪陷,生活的貧困和折磨,讓這個純粹的家庭婦女才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才開始不再只有小家,還有國家。
和平的時代過去了,就連一向閉門飲酒養(yǎng)花的落拓詩人錢默吟也要站在斗爭場上,轉變?yōu)楦矣谠跀橙吮亲拥紫缕疵挠率俊?/p>
小羊圈胡同的小崔、小文、李四大爺和孫七,也都是在臨死才驚覺:“國破,家必亡”的鐵理……
當然也有人欣喜若狂地趁機當起了漢奸,撈上了官職與油水,大赤包夫婦就是這其中活得精彩滋潤的一對。聽說了錢默吟小兒子錢仲石拉著日本鬼子開車赴崖的殉國之舉,大赤包夫婦邁出了當漢奸的第一步,出賣錢默吟,致錢默吟被捕入獄。災難接踵而至,錢家老大被日本人打死,絕望的錢老太太在兒子墳前觸棺身亡,小羊圈第一次大發(fā)喪。
大赤包卻因告發(fā)有功當上了妓女所所長,成為胡同里的西太后,漢奸里的模
范漢奸,風風火火,好不風光,惟一的憾事是巴結日本人沒找對主兒,本給日本司令官準備的漂亮女兒招弟被個小小的特高科科長李空山給糟蹋了,而家中的眼中釘姨太太尤桐芳也一直未從自己眼皮子底下消失。
一心想沾日本人的光謀個一官半職的冠曉荷卻沒有太太大赤包幸運,以致為了一個小小的官職不惜賣了姨太太尤桐芳。
而最鐵桿的漢奸還要數(shù)漢奸組織“新民會”宣傳干事藍東陽,由于其對日本天皇的絕對效忠,甚至被當成標本運往日本研究其基因機理。
漢奸們曾“義結金蘭”,卻也脫不過狗咬狗的命運,瑞豐就成為被咬的葬品。
戰(zhàn)爭激怒了人,也改變了人,將招弟從一個純潔的姑娘變成了日偽特務,也將矛盾的高第轉變?yōu)榱艘粋€革命者,與瑞全并肩站在一起,并讓尤桐芳憤而掏出了炸藥扔向了日軍……
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爭,或隱忍,或茍且,或偷生,有人認賊作父,有人偷偷罵娘,更多的還是暗暗的反抗……
只有在戰(zhàn)爭面前,人性之花才綻放得如此肆意與濃烈!
本劇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的文化心理,是一部淪陷區(qū)平民心靈史。胡同里形形色色的正邪生存狀態(tài),表現(xiàn)出民族存亡之際,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斗爭,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與茍且偷生、助紂為虐、賣國求榮的鮮明對照。也充分說明了一個民族的落后,將會遭到怎樣的結局。
忍辱負重的八年,覺醒抵抗的八年,終使胡同里的人們徹底懂得國之尊嚴、民族之尊嚴、人之尊嚴。
本劇正是通過這些普通中國人在抗戰(zhàn)中的惶惑、偷生、茍安的社會心態(tài)與覺醒抗爭的精神風貌的描述,在正反兩種文化人格類型的比照中尋求著復興民族、富強國家的理想人格,借以強化民族的生命力。
人性百態(tài),盡在《四世同堂》。
一部民族的痛史、憤史,昭示著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氣 和無畏氣概。
一種文化,只有在關鍵時刻才能真實地呈現(xiàn)出它的優(yōu) 劣 一個民族,只有在危亡之際才能真正顯露出它的 強弱。 中國百部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影響中國文化的名著 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以其對老京城的細膩掌 握,寫盡京味百態(tài)。
斯人斯時皆已遠去,成為史冊里 的一頁陳跡;昔時的京城沉入記憶,今日的北平背負 了更多斑駁歷史,翻開《四世同堂》,老舍邀您重新 呼吸當年的空氣。 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全書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共百萬 言,小說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孫四代的活動為主 線,輔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 真實地記述了北平淪陷后的畸形世態(tài),形象地描摹了 日寇鐵蹄下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心靈震撼和反抗斗 爭,刻畫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史詩般地展 現(xiàn)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 反法西斯的偉大歷程。全書如一幅巨大生活畫卷,氣 度恢弘,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是一部感人的現(xiàn)實主義 杰作。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中國 出版的最好小說之一,也是在美國同一時期所出版的 最優(yōu)秀的小說之一。--美國《星期六文學評論》 在許多西方讀者心目中,《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比 起任何其他的西方和歐洲小說家,似乎更能承接托爾 斯泰、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爾扎克的“輝煌的傳統(tǒng)”。
--著名評論家 康斐爾德 《四世同堂》敘寫了我們民族深重的災難,處處流露 出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和"筆尖上能滴出血與淚來"的 藝術風格,在這里,對苦難年代中的社會動向的表現(xiàn) 是真實的,偷生就是自取滅亡的思想主題由于小說的 標準色彩和抒情氣氛而更為突出。--《中國文學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認最好最滿意的作品,三 部曲組成的壯闊史詩猶如《紅樓夢》一般有著豐富的 內涵,戰(zhàn)爭時的眾生面貌、淪亡中的北平古都,一一 在這部作品里鮮活地重現(xiàn)。
--《老舍與四世同堂》 理性的批判與情感的眷戀 《四世同堂》無疑是老舍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重大收獲, 其所取得的思想與藝術成就主要應歸功于作者文化視 角的選擇上。小說在抗戰(zhàn)大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傳 統(tǒng)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批判 性的反思,而且這種理性的反思又與作者情感上對家 族倫理的眷戀之情相伴隨。
作者理性與情感上不同的 審美選擇又決定了其對小說中正反人物不同的審美態(tài) 度,這在某種程度上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審美效果, 同時又帶來了一定的藝術局限。 《四世同堂》以抗戰(zhàn)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胡同 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huán)境,以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屈 辱、悲慘的經(jīng)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zhàn)中惶惑、偷生、茍安的社會心態(tài),再現(xiàn)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 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
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蘊 表明,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于其經(jīng)濟的發(fā)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于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 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為什么卻遭受日本人的侵 略,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內的知識分子的深刻反 省。
老舍繼承了魯迅改造國民靈魂的五四傳統(tǒng),他把 造成國人性格懦弱、敷衍、茍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 傳統(tǒng)的北平文化,而整個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為 基礎的。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審視了中國的家 族文化,對其消極性因素進行了理性的審視與批判。
眾所周知,"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而這個堡壘 卻容納了包括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 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
四世同堂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家族理想,是歷來為人們所 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 資本。他盡一切可能去保持這個家庭的圓滿,享受別 人所沒有的天倫之樂,因此,他對祁瑞宣未經(jīng)他的允 許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滿,對瑞宣在中秋節(jié)日驅逐瑞豐 不以為然,對兒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殺深表 憤怒,對孫女被饑餓奪去幼小的生命義憤填膺,他在 忍無可忍之際終于站起來向日本人發(fā)出憤怒的吶喊, 然而一旦抗戰(zhàn)結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過的 苦難,對他的重孫小順子說,“只要咱倆能活下去, 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 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p>
家族文 化的精神重負,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作品 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 態(tài),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國人不論怎樣人 口眾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 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北平市民的遲疑與膽怯,以及他們在遭受敵人入侵時的絕望與惰性;事實上,作家本人的性格與經(jīng)歷與作品所描寫的完全不同,他自己早在抗戰(zhàn)爆發(fā)時便投身于救亡運動直到戰(zhàn)爭結束,根本不顧疲勞與危險。如果人們能清楚地了解作家抗戰(zhàn)時期的經(jīng)歷,及他是在何種環(huán)境和背景下進行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的話,小說所體現(xiàn)出的道德畫面則會到達更高的層次。
《四世同堂》通過描寫“亡城”之下的北平民眾不屈服于侵略者的誘騙和鎮(zhèn)壓,由消極抵抗到積極反抗的心理演變過程,反映面臨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機時刻,淪陷區(qū)人民表現(xiàn)出的群體意識和民族氣節(jié)。通過對淪陷區(qū)人民由心理抵制到英勇反抗和大后方群眾積極支援抗戰(zhàn)的愛國熱情的描述,展示中國人民英勇頑強地反抗侵略的抗爭精神,表現(xiàn)中華民族視死如歸地捍衛(wèi)和平的堅定態(tài)度。它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覺醒國家意識、呼喚民族主義精神的代表作。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著北平城,中華民族一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達到頂點。淪陷了的小羊圈胡同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大家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一個夢魘般的世界。
身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爺是一個倔強、正直、令人尊重的長者,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的閱歷,使他想當然地以為戰(zhàn)爭不出三月必停。老爺子一心守望四世之家,向來將“國將不國”放在其次,把他的大壽倒是看得更重要一些。
可是由三孫瑞全“寧在國旗下吃糠,也不在太陽旗底下吃肉!”一腔熱血地率先沖出家門投身革命,到次孫瑞豐兩口子在私欲驅使下,從家中分裂開來,投奔他們賣身漢奸的“新生活”,四世之家第一次出現(xiàn)“生離”;而后“死別”也找上門來:與事無爭的兒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小,是一個正派的生意人,結果反受日本人敲詐勒索,游街示眾,受辱到極點,被逼投河自盡;全家的寶貝兒,祁老人的曾孫小妞子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餓死。同時,貪圖安逸享受的瑞豐“自做孽不可活”,也一命嗚乎,四世同堂之家終于瓦解。
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