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中有許多關(guān)于石與玉的記載,玉也就是“石之美者”,是一種特殊的石頭,在寶石或玉成為人類的裝飾品之前,是被作為信仰的對象而用來做護身符的。中國的玉與中國古代文化有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禮記》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佩玉是為了“以示不祥”,《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君子以外,古時的皇帝也佩戴特別的玉,皇帝所佩戴的是玄玉和白玉,《山海經(jīng)》記載在不周山的西北山上多白玉,有玉膏,黃帝就是因為長期使用玉膏,所以能登龍于鼎湖而升天的。《博物志》也說:“名山大川,空穴相向,和氣所出,則生玉膏,食之不死。”由此大概可以知道玉膏也就是后世所謂的不死仙藥了。依《山海經(jīng)》的記載可以知道,玉除了是不死仙藥外,也同時是天地鬼神的食物 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因此以玉祈祭,能夠感天地、動鬼神。 “石者,天地陰陽之核,故蘊神毓異,無所不見?!?石頭是自然的本源的,因而也成為自然美的最高象征― “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千態(tài)萬狀,天然之巧”。山是萬物生產(chǎn)的母土,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資源;更由于“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禮記·祭法》)。人們認為每一地區(qū)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的山神居住,掌控著崇山峻嶺,于是產(chǎn)生了對山岳的信仰與崇拜。相傳虞舜時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傳說舜曾巡祭泰山、衡山、華山和恒山。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祭山時大多用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用“投”和“懸”的祭法,即將祭品雞、羊、豬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懸在樹梢。主火的赤帝,主金的白帝,主土的黃帝,主水的黑帝,主木的青帝。據(jù)鄭玄注,他們的名字依次為赤熛怒、白招拒、含樞紐、葉光紀和靈威仰.。太暤為風姓,炎帝為姜姓,黃帝為姬姓,風、姜、姬即為中國最古的三大姓?!渡袝房装矅蛘f:“伏犧、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碧珪怠⒀椎?、黃帝又與少暤、顓頊合稱五帝,被后世作東、南、中、北、西或蒼、赤、黃、白、黑排列?!芭校胍?。得藕為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周禮·地官·媒氏》云:“媒氏掌萬民之判?!薄堵肥贰ず蠹o二》記載:“女媧少佐太皞,禱于神祗,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禖。以其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女媧充當?shù)氖呛煤夏信拿郊s之神,因而被后人祀奉為“皋禖之神”。鄭玄注《禮記·月令》“以大牢祠于高禖?!痹疲骸白兠窖远C者,神之也?!笨梢姟岸C”即“神媒”。女媧被祀奉為神媒,是由于她設(shè)立了最初的婚姻制度。古時候,沒有子嗣的人常常去高禖神廟求子?!对姟ご笱拧ど瘛罚骸耙愿o子?!泵珎髟疲骸案?,去也:去無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彼陨穸C又主繁衍生殖。唐代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銘云“石敢當,鎮(zhèn)百鬼,厭百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此石銘原埋予宅下,其鎮(zhèn)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鎮(zhèn)宅或鎮(zhèn)巷陌橋道之要沖頗為盛。宋仁宗慶歷年間,莆田縣出土的唐代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銘云“石敢當,鎮(zhèn)百鬼,厭百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贝耸懺裼枵?,其鎮(zhèn)宅之意不言而喻?!?論語· 子罕》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溫犢而藏諸,求善價而沽諸?!釉唬骸林?,沽之哉,我待善價者也?!庇袷强鬃蛹捌溟T徒的人格意象。自比美玉反映著他們精神自信,高標自置.而待價而沽是他們?nèi)松硐氲倪x擇。古代知識分子的修煉琢磨都是為了使自己成為思想智慧的一塊美玉,而所謂“明主”“知音”就是他們的“善價”,這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古典士人的“達則兼濟天下 ”理想的最高象征,這就是聽謂:“君子比德于玉”?!抖Y記· 聘義》 把“君子比德于玉”發(fā)展得更具體形象了,即曰:“九德”——“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判,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薄渡袝?舜典》 有“班瑞于群后”的記載,瑞,即玉,它是社會秩序的象征,《 周禮· 春官· 大宗伯》 云:“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壁,男執(zhí)蒲壁。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所執(zhí)的玉器不同,代表的品階地位也就不同,于是玉成為一個人身份的象征。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9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