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濱海新區(qū)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fā)生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大爆炸的濃煙還沒有散去,由北京衛(wèi)戍區(qū)某防化團為主體的國家核生化應急救援隊就進入核心爆炸區(qū),對現場危險化學品進行檢測、鑒定、洗消,利用制式防護器材對現場人員進行救護,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有毒物品對人員造成的二次傷害。
很多人對防化兵這個群體感到陌生,認為他們只在戰(zhàn)場和沖突地區(qū)出現,離普通人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作為一個專業(yè)兵種,防化兵曾經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金門炮戰(zhàn)、解放一江山島、唐山抗震救災、原子彈爆炸試驗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如今,在奧運會、世博會、APEC會議等重大活動中,作為國家反恐處突的重要力量,防化兵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繁榮,隨之而來的是化學事故的頻發(fā),在這些或大或小的化學事故善后工作中,總有防化兵忙碌的身影。與“毒魔”打交道是防化兵的日常工作,他們是真正的“降魔神兵”。
防化部隊的建立與發(fā)展
防化兵是擔負防化保障任務的專業(yè)兵種,由防化、噴火、發(fā)煙等部(分)隊組成,是軍隊對核、生物、化學武器防護的技術骨干力量,并可擔負燃燒武器的使用、防護任務。戰(zhàn)斗需要時,防化兵也可擔負施放煙幕,保障部隊戰(zhàn)斗行動的任務。
人民軍隊防化兵的前身是1932年12月13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在軍委特科隊中編設的化學排,其主要任務是施放煙霧,以迷惑敵人、掩護己方的戰(zhàn)斗行動。1938年底,在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成立了一個化學隊,以培訓防毒干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學戰(zhàn)受害國。1940年夏,八路軍對日軍發(fā)動“百團大戰(zhàn)”,負隅頑抗的日軍使用毒劑20余次,造成八路軍中毒近萬人,直接影響了戰(zhàn)斗進程。1942年,日軍在五一大掃蕩中用毒數十次,并制造了毒死村民800余人的北疃慘案。據不完全統(tǒng)計,日軍在侵華戰(zhàn)爭中共使用化學攻擊2000余次,致中國傷亡8萬多人。
在朝鮮戰(zhàn)爭中,美軍違反國際公約,對中國人民志愿軍大量使用細菌武器。如果說日軍在侵華戰(zhàn)爭中使用化學武器促使人民軍隊防化兵誕生,那么美軍在朝鮮戰(zhàn)爭中使用細菌武器則促使人民軍隊防化兵發(fā)展壯大。我軍防化兵在抗美援朝作戰(zhàn)中,偵測、洗消分隊等參加了實戰(zhàn)檢驗,有效地對付了美軍的化學彈、毒劑彈和細菌彈,并在戰(zhàn)火中不斷壯大。
1955年4月,為了統(tǒng)一領導防化部隊的訓練和戰(zhàn)備建設,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防化兵部;1956年1月1日,防化學部正式成立,張迺更為首任部長;1957年,防化學部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部。目前,我軍防化兵已發(fā)展到防化營、防化團的建制,建立了全軍唯一培養(yǎng)防化人才的軍事院?!阑瘜W院,成立了戰(zhàn)區(qū)級的防化裝備研究機構——防化研究院。防化兵成為我軍在核、化條件下作戰(zhàn)的戰(zhàn)斗保障兵種,是諸軍兵種作戰(zhàn)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蘑菇云下的尖兵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隨著蘑菇云的騰空而起,我軍防化兵身著防化服,乘著裝甲車沖向蘑菇云的方向。這是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的情景。沖向原子彈沾染區(qū)的防化部隊是由我軍偵察連、固定洗消連和機動洗消連等組成的350余人的混合防化營。
蘑菇云還在頭頂飄著,核輻射仍在釋放著無形的能量。防化偵察分隊冒著輻射危險從距爆心2900米的區(qū)域展開偵察,逐步深入到距爆心950米,對20個點進行了測量、記錄,并用無線電報話機向指揮部報告了每個點的輻射級、時間、距爆心距離等數據。
在距爆心600米時,呈現在他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幕場景:試驗汽車被沖擊波吹變了形,房屋變成了廢墟,動物全部死亡;坦克被吹翻,履帶朝天;火炮離開了炮位,炮管被震彎;100多米高的鐵架全部熔化,攤在地上凝固……
原子彈是否爆炸成功,取決于防化兵提供的科學數據。而僅在原子彈爆炸后的半小時內,防化偵察分隊就將核爆炸的科學數據報到指揮部,以張愛萍將軍為首的指揮部稱贊他們立了頭功。接下來,防化兵在沾染區(qū)對我國自行研制的核輻射探測器、核爆炸觀測器、洗消器材、防護器材等進行了全面檢查,填補了多項科研空白。
熟悉的陌生人
防化兵是一支專業(yè)性非常強、技術含量非常高的隊伍,密實的隔離式防護服和防毒面具總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他們也被稱為“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在災難處置現場,防化兵一般會做些什么呢?以此次天津港爆炸案為例,防化部隊的介入主要是防止后續(xù)產生有毒物質或氣體。根據指揮人員的安排,防化兵要首先進行化學偵察。偵察小組的防化兵一般需要穿著隔離式防護服,背著氧氣瓶進入現場,摸清楚事故現場的物質種類,是否有毒,如果有毒到何種程度。將這些情況匯總給指揮員后,再由控制小組上場。待情況穩(wěn)定住,最后由洗消小組攜帶設備對毒劑進行消除。洗消設備通常包括燃氣射流洗消車、自動噴灑車、淋浴車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毒劑或許不能立即消除,可能存在衰變周期。
近年來,在福建漳州PX石化爆炸、江蘇南京化工廠爆炸、汶川地震、彝良地震中都有防化兵的身影。此外,防化兵還走出國門,赴尼泊爾對震后防疫工作進行支援。
防化裝備的進化
防化兵是在非常惡劣的環(huán)境中作業(yè)的,因此一刻也離不開防化裝備。防化兵的裝備主要包括觀測、偵察、防護、洗消、噴火、發(fā)煙6種基本類型。主要任務是對核、化學、生物武器及燃燒武器進行防護;進行化學、核輻射偵察與放射性污染觀測;組織實施煙幕保障;用噴火器等燃燒武器協(xié)同步兵作戰(zhàn)等。
在新中國建國的最初幾年,我軍一方面注意收集和修復以前遺留下來的舊雜防毒器材并自制一部分簡單器材,另一方面從蘇聯(lián)引進一些防化裝備并加以仿制。1959年,我軍對蘇式偵、防、消、發(fā)煙和噴火等20多個型號的防化裝備陸續(xù)仿制成功,并形成一定生產能力。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軍把技術研究與戰(zhàn)術研究、制式裝備研究與應用器材研究相結合,促成了國產第二代防化裝備和應用技術的發(fā)展。如1965年設計定型的輕便防毒面具,取消了導氣管,重量比當時美軍裝備的新型面具還輕。
20世紀60年代,我軍還發(fā)展了防原子彈裝備。1962年底,防化兵領受了首次核試驗的輻射安全、防護保障以及有關的技術測試和地面、高空取樣等任務。為此突擊研制了各類專用儀器、器材、技術車輛等,性能良好。在多次核試驗中,防化兵憑借這些裝備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20世紀70年代,防化兵的裝備邁上新臺階。如1971年定型的含磷毒劑報警器,采用了最新技術,重量只有1.2千克,填補了我國的一項空白。70年代裝備的新型輻射儀,兼有兩種儀器的功能,也僅重1.2千克。1975年設計定型的核爆炸觀測儀,可自動開機并測定當量和距離。
20世紀80年代,防化兵裝備的研制與發(fā)展繼續(xù)大步向前邁進,1985年實現了“六五”規(guī)劃預定的發(fā)展目標:發(fā)展了核、化學偵察、化驗裝備;工事用毒劑報警器和檢測器材填補了工程防化設施中的空白;核爆炸自動觀測儀提高了可靠性,使誤報率大大降低;采用電腦技術的便攜式防化參謀作業(yè)工具,大大提高了核估算的速度與質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防化兵的裝備和全軍防化裝備又有了較大地發(fā)展。大型多功能的快速洗消裝備,使防化兵的洗消保障能力成倍增加。軍、兵種專用的防化裝備得到全面發(fā)展,發(fā)煙器材、燃燒武器也有新發(fā)展,防化兵的專業(yè)保障能力,合成軍的自偵、自防、自消能力,全軍的整體防護能力,均達到了新水平。我軍對化學毒劑傷害的防護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責任編輯】龐 云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