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在入關之前,曾經將“汗位推選制”作為最高權力的傳承制度。入關之后,康熙帝曾經試圖依照中原漢族的政治傳統(tǒng)去推行“嫡長子繼承制”。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最終很遺憾,“嫡長子繼承制”未能在清朝歷史上得以采用。而由康熙帝初步規(guī)劃,經雍正帝發(fā)揚光大,最后被乾隆帝定為祖制的“秘密建儲制”卻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秘密建儲制”——清朝的創(chuàng)舉
在公開立儲失敗之后,晚年的康熙帝決定擇賢而立,暗中培養(yǎng)儲君人選,并進行嚴格保密。日后這種政治思想被雍正帝完善化了,雍正帝的做法是親自將暗定儲君的名字寫好密封在譎匣內,將其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并使“諸王大臣,咸宜知之”。在自己百年之后,匾額后面的立儲密旨便可作為新君繼位的依據。以公開的形式進行秘密立儲,這可以說是雍正帝的一大創(chuàng)舉。就“秘密建儲制”而言,乾隆帝最大的貢獻莫過于在1778年將“秘密建儲制”明確定為祖制,這一制度從此得以正式確立。
“秘密建儲制”可以說是清朝的創(chuàng)舉,歷史上乾隆、嘉慶、道光、咸豐4位皇帝的繼位都是按照“秘密建儲制”的程序進行的。其中嘉慶帝的繼位稍有些特殊,因為乾隆帝福壽雙全,嘉慶元年(1796年),86歲高齡的乾隆帝已在位60年,為了兌現(xiàn)自己早年許下的關于在位年數不超過爺爺康熙帝在位61年紀錄的諾言,乾隆帝遂主動退位給早已暗中選好的儲君嘉親王,也就是后來的嘉慶帝。除嘉慶帝之外的其余3位皇帝的繼位過程都是嚴格依據祖制完成的。由于篇幅有限,筆者僅以咸豐帝繼位一例來簡要介紹“秘密建儲制”。
道光帝的擇儲往事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65歲的道光帝覺得關于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不能再拖了。道光帝龍生九子,但不幸的是,前三子均未長大成人?;仕淖愚仍}此時16歲,皇五子奕誴此時也是16歲,皇六子奕訢此時15歲,皇七子奕譞此時7歲,皇八子奕詥此時3歲,皇九子奕譓此時兩歲。
其中,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以及皇九子奕譓年齡尚小,品德、才干、學識等均無法考察;甚至可以講,在眾人看來兩三歲的皇子能不能長大成人都是個未知數。所以,這3位皇子暫時不在道光帝皇位繼承人的考慮人選之列?;饰遄?br />
奕誴被道光帝過繼給了惇恪親王綿愷(道光帝已故的弟弟),承襲綿愷爵位的奕誴成了“惇郡王”,自然也就失去了皇位繼承人的權利。如此一來,道光帝的9個兒子中,3個已故,3個尚小,還有一個被過繼。那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就只剩下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了。
皇四子奕詝的母親是鈕鈷祿氏,即已故的孝全成皇后。奕詝9歲的時候失去了母親,道光帝便把他托付給靜貴妃撫養(yǎng),靜貴妃恰好是皇六子奕訢的生母,也就是說奕詝和奕訢從小是在一起長大的。
道光帝經常去看望兩個兒子,發(fā)現(xiàn)無論是有好吃的還是好玩的,奕詝總是讓著奕訢,頗有哥哥的樣子,道光帝認為奕詝很有涵養(yǎng)。可之后的種種歷史事實表明,奕詝的道德水準未必很高,只是從小寄養(yǎng)在靜貴妃那里,不敢與弟弟爭寵罷了。在道光帝看來,與奕詝相比,奕訢的優(yōu)勢是聰穎。據《清史稿》記載,奕訢“就傅日授千言,少讀即成誦”,意思很明確,就是說奕訢跟著老師學一篇幾千字的文章,他讀幾遍就能背下來;這是奕詝很難做到的。道光帝也有意無意地對這兩位皇子進行考察,這也為兩位皇子的老師斗法提供了平臺。奕詝的老師是杜受田,奕訢的老師是卓秉恬,這兩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日后能繼承大統(tǒng),所以經常給自己的學生出謀劃策。
《清史稿》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fā)一失。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诖髳偅唬骸苏娴壅咧?。’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边@段史料大體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道光帝帶著皇子在南苑狩獵,奕訢聽從老師卓秉恬的建議,出色地發(fā)揮,打到許多獵物,道光帝很滿意。奕詝則聽從老師杜受田的建議,一箭未發(fā),什么也沒打到。道光帝很不解,便問奕詝是怎么回事。奕詝按照老師的囑咐回應父親,聲稱春季乃萬物生長之際,他不忍心為了一己之私而傷害無辜的生命,破壞了自然的和諧。道光帝聽后龍顏大悅,認為奕詝很仁義,頗有帝王之風。
還有一個故事,極有可能是野史傳聞,但也不會是完全的空穴來風。有一天,道光帝叫兩位兒子來自己的寢宮訓話,奕訢先進寢宮,道光帝對奕訢說了一番話。大意是這樣:“我身體不好,可能就要不久于人世了,可國家又這么亂,你可有什么治理辦法嗎?”奕訢的口才很好,道光帝說完之后,他就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的治國方案以向父親表現(xiàn)自己的雄才大略。道光帝覺得奕訢是個治國良才,有為君之道。道光帝讓奕訢退出去之后,又叫來奕詝,把問奕訢的話又重新問了奕詝一遍。道光帝話音剛落,奕詝撲倒在地,連連磕頭,痛哭流涕。道光帝問他怎么了,奕詝應道:“我只希望父親長命百歲,從沒想過父親去世之后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钡拦獾鄹锌f千,認為奕詝很孝順,有帝王之風。
不論故事是否完全可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經過對兩位皇子長時間的考察,道光帝基本認定皇四子奕詝既仁義又孝順,皇六子奕訢則頗有雄才大略。但最終花落誰家,卻成了宮內宮外皆百般關注卻不得其解的困惑。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立秋的這天晚上,道光帝命貼身太監(jiān)趕走養(yǎng)心殿內的閑散人員,伺候好筆墨,他決定書寫立儲密旨。太監(jiān)布置好一切后,便站在門口望風,只留道光帝一人在養(yǎng)心殿。養(yǎng)心殿內燭光搖曳,道光帝徘徊在御案之前,遲遲不能下筆。終于,道光帝坐下來提起了筆,門口望風的太監(jiān)頗有心計地用余光掃視著道光帝,至于道光帝寫的是什么,他自然是很難看清
楚,但是道光帝運筆的手他還能看清,太監(jiān)清楚地看見道光帝寫了長長的一豎。太監(jiān)心中不禁一震,難道道光帝寫的是奕訢的名字?
問題來了,道光帝在立儲密旨上究竟寫沒寫奕訢的名字呢?即便道光帝在立儲密旨上寫了奕訢的名字就能代表道光帝選擇的接班人就一定是奕訢嗎?當然所有的疑問終有撥云見日的一天。時間過得很快,4年的時間轉瞬即逝。1850年,即道光三十年的正月十四這天,69歲的道光帝即將走到生命的終點。滿朝文武大臣、近支宗室都來到圓明園為道光帝送終。彌留之際的道光帝命人當眾宣讀立儲密旨:第一道密旨“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第二道密旨“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第二道密旨是道光帝在生命垂危之際于慎德堂臨時書寫的)。皇四子奕詝勝出,第二年改元咸豐。
在這里筆者多說一句,有清一代,秘密立儲的朱諭上同時寫兩個人名字的,僅此一例;不是皇位繼承人,其名字還能出現(xiàn)在立儲密旨上,這種情況也實屬罕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道光帝在確定皇位繼承人時的那種煎熬與猶豫不定。即便是狠下心來要確定皇四子奕詝為接班人,道光帝也依舊放不下皇六子奕訢,覺得自己愧對于奕訢,無奈之下,便也把奕訢的名字寫進了密旨中,而且還將奕訢的名字寫在皇位繼承人奕詝的前面,可見道光帝的良苦用心。
“秘密建儲制”之小結
“秘密建儲制”形成于雍乾時期絕非歷史巧合這么簡單。雍乾時期,皇權不斷強化,皇權集中的程度逐步達于極致。在此基礎上,清朝皇帝才能夠改進秘密建儲計劃,并向前發(fā)展一步,將秘密建儲確立為制度。當然,雍正、乾隆二帝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有魄力,有膽識,他們的個人能力也是促成“秘密建儲制”形成的重要因素。
“秘密建儲制”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嫡長子繼承制”立嫡立長的擇儲標準。雖然擇儲范圍仍局限在皇子之中,但儲君人選是由皇帝一人全權決定,既擇賢而立,又優(yōu)先考慮嫡子和長子,這是“秘密建儲制”的靈活與進步之處。
“秘密建儲制”雖暗定儲君,但儲君并無儲權,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太子黨”的形成,有利于皇權的穩(wěn)固。這是“秘密建儲制”與“嫡長子繼承制”的極大區(qū)別,也恰恰是制度創(chuàng)新的關鍵所在?!懊孛芙▋χ啤痹诒WC皇位平穩(wěn)交接及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都優(yōu)于“嫡長子繼承制”,體現(xiàn)出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繼承制度的最高水平,中國的皇位繼承制度由此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但是“秘密建儲制”也有其局限性。像乾隆帝這種子嗣較多的皇帝就比較適合推行“秘密建儲制”,因為皇子多,就意味著秘密建儲的結果是多樣性的。到道光朝就不同了,本來道光帝就只有9個兒子,除去已故的、年紀小的和被過繼的,最后就只剩下奕詝和奕訢了。到了咸豐朝就更尷尬了,咸豐帝臨死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兒子載淳,不選他繼位還能選誰呢?如此一來,“秘密建儲制”也就漸漸地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康雍乾時期以降,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嗣一代比一代少。康熙帝、乾隆帝那可都是子孫滿堂的,道光帝的子嗣就明顯不如祖輩多,但好歹還有選擇的余地。至于咸豐帝,剛才筆者也提到過,他只有一個兒子,就是后來的同治帝。同治帝更慘,膝下無子,愛新覺羅家族居然尷尬到無人繼承大統(tǒng)的局面,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責任編輯】王 凱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