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以植物為食是天經地義的,若是一株植物吃掉了一只老鼠,可就稀奇了。然而,自然界無奇不有,真有一些植物能夠挑戰(zhàn)動物。不過,這些植物一般只捕食蒼蠅、螞蟻之類的小昆蟲,因此,被稱為食蟲植物,它們中有一些偶爾也捕食老鼠等脊椎動物,所以又被稱為食肉植物。
食蟲植物的生存智慧
早在1737年,瑞典博物學家卡羅勒斯·林奈就開始了對豬籠草的研究,但直到1875年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發(fā)表第一篇關于食蟲植物的論文以后,豬籠草等食蟲植物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發(fā)現(xiàn)的食蟲植物有近千種,除鼎鼎大名的豬籠草外,還有茅膏菜、捕蠅草、瓶子草、貍藻和捕蟲堇等。
豬籠草是豬籠草屬植物的統(tǒng)稱,它株型奇特,是常見的熱帶觀賞植物,吊盆栽種時自然下垂的捕蟲籠優(yōu)雅別致,特別惹人喜愛。它是多年生的藤本植物,攀援于樹木或者沿地面而生,喜歡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環(huán)境。它主要分布于東南亞一帶,其中以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最為豐富。全世界有野生豬籠草約170種,并且不斷有新種被發(fā)現(xiàn)。中國僅有一個野生種——奇異豬籠草,在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等地都有分布。
所有的食蟲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是自給自足的自養(yǎng)生物。然而,由于其生活地區(qū)的土壤十分貧瘠,缺乏氮肥和磷肥,如果同其他植物一樣,僅僅靠根從土壤中吸收氮、磷元素,就可能營養(yǎng)不良。貧瘠的土壤迫使植物進化出極富創(chuàng)意的生存策略,食蟲植物顛覆了動物吃植物的常態(tài),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能夠借助獨一無二的捕蟲本領偶爾“開開洋葷、打打牙祭”,以補充生存所必需的營養(yǎng)。由于激烈的生存競爭、長期的協(xié)同進化,有些食蟲植物還與其周圍的小動物之間演化出了微妙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植物要戰(zhàn)勝比它們敏捷得多的動物談何容易!以靜制動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設置陷阱。幾乎所有的食蟲植物都是用葉來設置陷阱的,由葉變態(tài)而成的陷阱非常精巧。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每種食蟲植物的陷阱各有機巧。在競爭激烈的自然界,只有擁有最奇妙、最專業(yè)的技能的食蟲植物才能夠在瘠薄的土地里繁衍生息。
昆蟲的陷阱
不必理會豬籠草或紅或綠或紫的平淡小花,也不必仔細地分辨它的雌雄,更不必費勁地尋找它裂成四瓣的蒴果和輕如鴻毛的種子,讓我們直奔主題——捕蟲籠。捕蟲籠也叫捕蟲瓶、捕蟲囊,像吊籃一樣的籠子搖曳于纖長的莖稈之上,其設計之奇妙、造型之優(yōu)美在植物界中絕無僅有。
不同種類的豬籠草有不同的捕蟲瓶,即使是同一種豬籠草其上位瓶和下位瓶也有顯著差異。如萊佛士豬籠草下位瓶顏色淺淡,外形圓胖,上位瓶則細長似漏斗。下位瓶和上位瓶的差異可能是為了吸引和捕食不同類型的獵物。總體來說捕蟲瓶的結構還是大同小異的。豬籠草葉的構造復雜,分葉柄、葉片和卷須。卷須尾部擴大并反卷形成瓶狀,下半部稍膨大,瓶口上有蓋子,就形成了捕蟲瓶。里面有半瓶左右的液體,類似胃液,酸性很強而且含有消化酶。常有螞蟻、蒼蠅、黃蜂之類的小動物死于瓶中,這并非意外事件,而是蓄意謀殺。那么豬籠草是如何誘使這些小動物中招的呢?
以前人們認為豬籠草是靠著瓶口上艷麗的色彩和瓶蓋上香甜的蜜汁引誘昆蟲,然后趁機殺死并消化掉它們。然而,這種解釋并不完全正確。其一,豬籠草的瓶蓋并不能像捕蠅草、含羞草那樣稍有觸碰就能敏捷地閉合。其二,瓶蓋上的確有蜜汁,但蜜汁的分布不限于瓶蓋,其美麗如紅唇的瓶口上也常有蜜汁。而且,盡管地上的螞蟻等昆蟲離瓶蓋和瓶口很遠,豬籠草也有辦法把哪里有最多最甜的汁液的秘密悄悄地告訴它們。豬籠草從莖稈開始就分泌少量蜜滴,一直斷斷續(xù)續(xù)地延伸到捕蟲瓶,貪吃的小昆蟲只要吃了第一滴蜜,就會隨著那誘人的香味一步一步追蹤到蜜汁最多的捕蟲瓶的瓶口,最后自投羅網。
瓶口有一層十分光滑的蠟質,沉醉于享受甘美蜜汁的昆蟲一不小心就會掉落瓶內,它們拼命掙扎,想要爬出來,但是,瓶子的內壁有濃密的倒刺,順著這些刺落下去時暢通無阻,而要逆著這些刺爬上來卻比登天還難。對于善于飛行的昆蟲來說,黏稠的蜜汁和消化液會讓其翅膀難以展開。此外,由于籠蓋阻擋了上部射入的光線,而且有些豬籠草的瓶身上還有一些明亮的白斑,這就迷惑了落入籠中的飛蟲使其找不到出口。那些倒霉的飛蟲誤以為白斑是瓶口,不斷地嘗試著要從那里飛走,最終會筋疲力盡落入消化液中。瓶口的蜜汁就成了它們最后的晚餐。
當然,也有一些昆蟲深知安全第一的道理,例如藍翅黃蜂,它們十分聰明,在瓶口舔食美味時非常謹慎,用幾條長腿緊緊抓住捕蟲瓶的外側,看起來好像萬無一失??墒?,當它們酒足飯飽準備離開時,忽然如同醉了一般,還是沒能逃脫豬籠草的陷阱。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豬籠草馨香甘甜的蜜汁中,含有少量的麻醉劑。豬籠草進化出如此完美的誘捕機制,讓人不禁感嘆自然選擇的神奇。
花蛛的“便利店”
并非所有訪客都會成為豬籠草的腹中餐。有些訪客不僅不會輕易掉進豬籠草的圈套中,反而是竊取豬籠草的獵物的高手。
花蛛是一類不結網的游獵性蜘蛛,一般在草叢或花瓣上守株待兔,捕捉棉鈴蟲、玉米螟和葉蟬等獵物。有一種豬籠草花蛛卻喜歡生活在豬籠草里,懸吊在蛛絲上,把落入豬籠草陷阱里的獵物據為己有。螞蟻、甲蟲們活著的時候,花蛛并不敢招惹它們,但是一旦它們掉落到豬籠草的陷阱里,花蛛的機會就來了。待獵物被淹死或毒死,它便順著蛛絲滑下,將獵物釣取出來享用。因為有蛛絲作為保險帶,它不用擔心掉到豬籠草的消化液中,如有必要它還會用蛛絲材料制作一個“安全氣囊”保護自己,從消化液中把獵物撈出。更難得的是,花蛛懂得不可竭澤而漁的道理,它不吃獨食,總是留一些食物給豬籠草,以使其健康地活下來,為它捕獲更多的獵物。豬籠草就是花蛛的“便利店”,但它不是這里唯一的顧客。在中國南部有種樹蛙常棲息在奇異豬籠草的捕蟲籠中,由于皮膚表面黏液的保護,豬籠草強酸性的消化液傷不了它們一根毫毛,它們不僅在這里納涼消遣,談情說愛,還坐享豬籠草獵獲的昆蟲。
當然,也不是每一位訪客都要竊取豬籠草的勝利果實,也有一些訪客僅僅只是喜歡豬籠草為它們提供的環(huán)境而已。加里曼丹島有種世界上最小的青蛙由于與豬籠草的親密關系而得名豬籠草姬蛙。在泰國,奇異豬籠草的捕蟲籠是一種線蟲的天然棲息地,而有種蚊子的幼蟲對豬籠草的消化液也具有抵抗能力,能在這里度過與世無爭的快樂童年。
樹鼩的“馬桶”
加里曼丹島的熱帶雨林中,珍禽異獸不勝枚舉。在高大的樹冠上生活著一種外形似松鼠的小型哺乳動物——樹鼩。雖然其祖先在這片叢林里已經生活了上千萬年,但它依然膽小怕事、容易受驚。不過,它們是天生的雜技演員,有飛躍攀爬的特技。它們不僅能敏捷地捕食昆蟲,也常常在樹頂偷偷觀察,如果發(fā)現(xiàn)山竹等它們愛吃的果實掉落地上,就能準確靈巧地從樹頂飛身而下,大快朵頤。在食物匱乏的時候,它們也善于開辟新的食物來源。
大多數豬籠草利用甘美的蜜汁誘捕昆蟲。然而,在加里曼丹島最高峰上生存著的世界上最大的豬籠草——馬來王豬籠草卻與眾不同。它有捕蟲籠,生存了50年左右的高壽植株一個捕蟲籠里就可以盛下4升消化液,雖然這種巨大的捕蟲籠可以容納比昆蟲大得多的樹鼩,但它并不捕獲樹鼩,這是為什么呢?
馬來王豬籠草也能分泌出散發(fā)著誘人芬芳的蜜汁,樹鼩豈能錯過如此美味,從很遠之處就被吸引過來,津津有味地舔食起來。馬來王豬籠草長得非常強壯結實,完全可以承載體重150克左右的樹鼩,它的捕蟲籠邊緣沒有其他豬籠草的那么光滑,便于樹鼩舒適地蹲在上面。樹鼩一邊享受著甜美的蜜汁,一邊悠閑地把捕蟲籠當秋千蕩來蕩去。不一會兒,它就感覺到自己的肚子不舒服,原來,這蜜汁除了能滿足樹鼩的口福、帶給它一定的營養(yǎng)外,還有速效瀉藥的作用。樹鼩還沒有把籠蓋上的蜜汁舔完,就不得不順勢把豬籠草的捕蟲籠當作馬桶,將尿液和糞便排入其中。這正是馬來王豬籠草的高明之處,它放出誘餌的目的就是為了收集樹鼩等動物的尿液和糞便,以彌補土壤中缺乏的氮素等營養(yǎng)。
樹鼩常常在白天光顧馬來王豬籠草,夜晚則是一種老鼠以同樣的方式來與豬籠草進行“氮交易”。與馬來王豬籠草類似的還有大葉豬籠草和勞氏豬籠草,它們都已經從主要捕食昆蟲,變成樹鼩等小動物的糞便收集者。
赫姆斯利豬籠草的捕蟲籠長度可達勞氏豬籠草的5倍,這種加長型捕蟲籠非常適宜于瘦長的蝙蝠居住。哈氏長毛蝙蝠是豬籠草“旅館”忠實的旅客,盡管森林中有許多空間可以作為棲息的場所,但赫姆斯利豬籠草才是其最舒適的安樂窩。當然,哈氏長毛蝙蝠也懂得投桃報李,那就是將糞便排在籠中權當“住宿費”。
豬籠草就是憑著這樣的生存智慧沖破了土壤的束縛,與惡劣的環(huán)境進行頑強的抗爭,以芳香的誘惑、色彩的魅力去征服一切貪婪的來訪者。當我們領悟了豬籠草的生存策略和智慧以后,我們就會肅然起敬,就不會因為喜愛其嬌艷奇異的捕蟲籠而去進行野外采集,也不會去破壞或污染其生存環(huán)境,如果我們能參透豬籠草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智慧,我們的際遇也許將迥然不同。
【責任編輯】龐 云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