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額亞馬遜鸚鵡:別名紅帽亞馬遜鸚鸚鵡_黃頰亞馬遜鸚鵡_紅眼先亞馬遜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亞馬遜鸚鵡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南部、南美洲背部,包括巴西、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委內瑞拉等國。棲息于海拔1100m以下的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qū)等。1758年命名,共4個亞種。
羽毛大部分為綠色,喙部上方,額頭的紅色羽毛是其標志性特征。眼睛虹膜桔色,眼喙處分布有黃色。翅膀彎折處有少許紅色斑紋,羽毛邊緣呈黃綠色。翅膀的飛羽和翼角都泛紫光藍色。
紅額亞馬遜鸚鵡形態(tài)特征 >
頭體長31-36cm,重314-485g。頭頂?shù)筋i部為綠色,而每片羽毛均有藍紫色的邊。臉頰上方和耳羽部份為黃色,某些鳥則會點綴的分布著些紅色或是橙色。翅膀的次要飛行羽為綠色,并向尖端部份延伸著深藍色。尾巴為綠色并帶有黃綠色的尖端。鳥喙為牛角色的底并帶有深灰色。各亞種間外表差異小,主要差別在面部黃色、綠色或藍色羽毛的差別,指名亞種頭部的顏色非常鮮艷,因為臉頰兩側有著明顯的亮黃色,因此又被稱作黃頰亞馬遜。
紅額亞馬遜鸚鵡生活習性 >
成對或成群約100只左右活動,在覓食時數(shù)量會聚集更多。在野外個性謹慎小心,通常都是只有在飛行的時候被人發(fā)現(xiàn)。在清晨和傍晚的時候特別活潑,中午和炎熱的下午則非常安靜不好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午休。只有在情況危急或是掠食者接近的時候,才會集體大聲鳴叫并且飛走,到一段安全的距離之后又會降落繼續(xù)觀察,飛行的時候叫聲非常吵雜。
紅額亞馬遜鸚鵡飼養(yǎng)方法 >
由于喜愛啃咬東西,飼養(yǎng)最好提供新鮮或枯碎的樹枝供其啃咬,剛引進的鳥適應期時溫度最好不低于攝氏22度。它們適應期間對環(huán)境的變化或改變可能很敏感,一旦適應環(huán)境后即變的強壯。野生通常筑巢在中空的死樹中,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尤其喜愛棕櫚樹的果實、柑橘類和芒果等。通常在樹上覓食,有時候也會農耕區(qū)和果園覓食。
紅額亞馬遜鸚鵡雌雄分辨 >
年幼鳥額頭上的紅色羽毛分布較少,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紅額亞馬遜鸚鵡繁殖方式 >
繁殖期約在2-6月間,一窩約產(chǎn)2-3枚卵,有時4枚,孵化期28-30天,羽毛長成8個星期。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