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動物益與害的認識
從生態(tài)學觀點看,作為物種,所有的動物都有生存的價值,都應受到人類的尊重和保護。但是人類在保護動物時,一般只考慮保護對人類有益的動物,動物對人類有益還是有害,要準確地下定義有時并非易事。
1956年,麻雀在中國與老鼠、蒼蠅、蚊子一起,被定為必須悄滅的四害。當時,全國各地廣泛開展消滅麻雀運動,僅甘肅省就出動百萬青少年,7天消滅麻雀23.4萬只。北京在1958年4月19日重21日,捕殺麻雀40. 1萬只,上海市在3天之內滅雀50.5萬只。1958年11月上旬全國各地不完全統(tǒng)計,共捕殺麻雀19.6億只。這一滅頂之災,使北京一望無際的天空中見不到一只麻雀。
實際上,麻雀在飼雛期是吃蟲的也有有益的一面。在麻雀覆滅的1959年春夏,上海等城市的人行道樹木害蟲大為猖獗,樹葉被蟲啃光。1959年11月,中國科學院為此成立了麻雀研究工作協調小組對人類有益的動物有哪些?, 1960年4月,終于停止了對麻雀的圍剿。
同樣的事不僅僅發(fā)生在中國。據《自然界的奧妙》一書記載,1744年普魯士 國王弗里德里希討厭麻雀偷吃櫻挑,下令消滅麻雀,懸賞殺雀一只給獎金16芬尼。于是人們群起滅雀,麻雀很快絕跡。沒于天敵,果樹害蟲猖獗,吃光了樹葉, 櫻桃樹不再結果。于是,國王不得不收回成命,被迫從外國運來麻雀,重新落戶。 麻雀的是是非非說明,動物對人類有益還是有害是相對的,自然界并沒有絕對有害的動物。
鼠類是公認的害獸它傳染疾病,毀壞草場,破壞堤壩,騷擾人類的居所。 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充分表現了人們對鼠類的憎惡之情。但是,培育的鼠類如小白鼠卻是重要的實驗動物,在醫(yī)學、藥學、獸醫(y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小白鼠的特殊品系如巴比西小鼠,裸鼠更發(fā)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前者用于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后者作為免疫缺陷動物用于感染、 藥物篩選及器官移植等試驗,被研究人員高度重視。老鼠的嗅覺十分靈敏,據說比犬的嗅覺強至少10倍,有人甚至設想訓練警鼠來取代警犬。
蒼蠅因為傳播疾病被人類視為公害,其實蒼蠅是蠅類的通稱,果蠅是其中的一種,它繁殖力強,周期短,因此成為遺傳 學家摩爾根(T. H. Morgan 1866-1945)研究遺傳變異的重要實驗材料,聞名于世。近年來,人們利用蒼蠅繁殖力強的特點,培育人工蠅姐,以其作為養(yǎng)殖動物的蛋白質飼料??茖W家還培育出轉基因蒼蠅,表達所需基因的編碼產物,而后收獲蠅蛆。一種抗生素桿菌肽就是這種轉基因蒼蠅的目的產物。
另一方面,即使是有益動物,如果繁殖過度,也會成災,損害人類的利益。家兔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家兔, 1859年,英國人將家兔引入,那里自然條件適宜,又缺少天敵,家兔得以大量繁殖,并 且擺脫人類的控制,成為野家兔(wild rabbit)。野家兔愈來愈多,破壞草場及生態(tài),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成為主要的害獸。當地人想方設法消滅而不能奏效。1950年,澳大利亞政府采納某些科學家的建議,從南美引進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用以感染野家兔,使之發(fā)生致死性傳染病,牧場主紛紛投身這場滅兔的接種病毒行動。開始時效果很好,兔子大批發(fā)病死亡,但是經過一般時間以后,兔群產生了免疫力,發(fā)病死亡的兔逐年減少,粘液瘤病毒的某些毒株在7年內對當地野家兔的致死率由90%下降到25%。這場用病毒滅兔的運動最終雖然減少了澳大利亞野家兔的數量,但仍然比牧場主及環(huán)保主義者所希望的數量多得多。
大瓶螺俗名福壽螺,是動物由有益變有害的另一例子。20世紀 80年代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從南美引進,因螺肉鮮美且產量高,人們普遍飼養(yǎng),獲利可觀。福壽螺繁殖力極強。時隔數年,大量繁殖的福壽螺越出人們設置的藩籬,潛人農田菜地,吞噬農作物,造成災害,揮之不去,問題至今沒有解決。
野生動物如果數量過多也會令人傷腦筋。歐洲許多城市都有大量自由生活的鴿子,在人們的保護下,數量越來越多,鴿糞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市容衛(wèi)生,而且損害古建筑及文化遺址以致人們對其不得不采取絕育的辦法,來減少鴿子的數量;野鴨也有同樣的問題。德國波恩市郊野鴨太多,鴨糞污染了供波恩市飲用水的水庫,使市政府和居民大傷腦筋。坦桑尼亞國家公園生活的非洲象繁殖量過多,象群所過之處,農田、森林遭殃,政府最終允許適度捕獵,才使情況有所好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