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棲動物、非洲樹蛙科Hyperoliidae 有16~19屬200~300種,分布于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并有一個特有種分布在塞舌爾群島。非洲樹蛙體型很小,既有樹棲也有路棲,還有穴居成員,其中不少種類喜歡生活于沼澤地區(qū),攀附在蘆葦?shù)戎参锷稀?/p>
2、盤舌蟾科Discoglossidae 有4屬15種,其舌為圓盤狀而不能伸出。盤舌蟾屬Discoglossus分布于歐洲、北非和中東,半水生性,色彩比較鮮艷。鈴蟾屬Bombina分布于歐洲到東亞一帶,是我國最原始的無尾目,有毒,腹部顏色鮮艷,遇到危險時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產婆蟾屬Alytes分布于歐洲和北非,主要生活于陸地上,因為有將卵背在身后的習性而得名。巴蟾Barbourina有兩種,分別分布于菲律賓南部和婆羅州,是盤舌蟾科唯一分布于熱帶地區(qū)的成員。盤舌蟾科有時被分為盤舌蟾科和鈴蟾科兩個獨立的科。
3、蠑螈科Salamandridae 是蠑螈亞目的進步成員,有14屬60余種。蠑螈科中的4個屬為陸生,它們分布于歐洲、北非和中東,其余的10個屬主要為水生,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地區(qū),其中在亞洲有少數(shù)種類進入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廣的一類。
蠑螈科多數(shù)成員在水中產卵,但是也有少數(shù)為胎生或卵胎生。蠑螈科在中國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不少種類為中國所特有。蠑螈科有不少種具有毒素,如分布于中國西南以及鄰近的東南亞地區(qū)的紅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紅瘰疣螈是泰國北部一帶僅有的有尾類,還有一些種類的疣螈則為中國特有。
4、小鯢科Hynobiidae 有9屬35種,我國就有7屬15種。小鯢科成員體型很小,身長不超過25厘米。小鯢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群,一類為陸棲,包括小鯢、極北鯢、爪鯢等,生活于林間潮濕的地面,僅在繁殖棲回到溪流中;另一類為水棲,包括北鯢、山溪鯢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遠離水源。
小鯢科分布基本限于東亞一帶,但是極北鯢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北至北極圈,西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極北鯢也十分布最北的兩棲動物,另有一種分布限于伊朗。
5、吻蚓科Rhinatrematids 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區(qū),有2屬9種。吻蚓科擁有最多的原始特征,如保留有尾部,口開在頭的前方,頭骨數(shù)量多,眼相對比較大,觸突與眼相連,鱗很多和身上的環(huán)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為卵生,幼體有小的外鰓,在水中生活,變態(tài)為成體后返回土壤中。
擴展資料
中國由于生物環(huán)境的多樣性。現(xiàn)有兩棲類動物302種。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復雜多樣的自然環(huán)境,具有十分豐富的兩棲類物種,約100余種。占全國兩棲類動物種數(shù)的40%。
在后面動物多樣性-兩棲類僅介紹幾種代表性的種類。人們通過認識兩棲類物種的多樣性。關注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進一步保護人類這一朋友。
分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種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達 5000 米。個別種能耐半咸水。在熱帶、亞熱帶濕熱地區(qū)種類最多,南北溫帶種類遞減,僅個別種可達北極圈南緣。有水棲、陸棲、樹棲和穴居等。
產熱和散熱機能不夠完善,一般于黃昏至黎明時在隱蔽處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季節(jié)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攝取動物性食物(蛙類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為主)。魚、蛇、鳥、獸等都能成為它們的天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兩棲動物詞條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6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