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的方式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jiān)測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抽查。
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jiān)測,是指為了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系統(tǒng)和持續(xù)地對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害因素進行檢驗、分析和評價的活動,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jiān)測、普查和專項監(jiān)測等內容。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抽查,是指為了監(jiān)督農產品質量安全,依法對生產中或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進行抽樣檢測的活動。
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測管理辦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
一是監(jiān)管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的主要法律依據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2009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但與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規(guī)和實施細則缺位。比如,如何進一步明確部門監(jiān)管界限,完善各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措施,分段把好質量安全源頭關、生產關、流通關、入口關,全面落實質量安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責任,實行全程監(jiān)管。
各職能部門如何加強主動溝通,配合協(xié)作,各司其職,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明確對不合格農產品退市制度的法律依據等。
二是監(jiān)管機構和隊伍不健全。目前,全省除杭州市、金華市外,其他9個地區(qū)市、縣兩級都未設立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專職機構,監(jiān)管職能掛靠在科教、產業(yè)、執(zhí)法大隊、檢測站、綠色食品辦等處室,至于鄉(xiāng)鎮(zhèn)一級更是薄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人員大多身兼數職。
由于管理機構不全、人員不足,工作缺乏系統(tǒng)性、整體性,造成指導服務不力,以致違法使用添加禁用物質、濫用農業(yè)投入品、質量檢測不合格等現象經常出現,政府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處置難以擺脫“見招拆招”的被動局面。 三是監(jiān)管溝通協(xié)調機制不健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多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多部門溝通協(xié)調。 省食品安全委員會承擔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的綜合協(xié)調職能,但食品安全的范圍較廣,農產品與其它食品質量監(jiān)管要求不同,目前省食安委各成員單位在農產品監(jiān)管方面未形成有效機制,協(xié)同作戰(zhàn)合力不夠,監(jiān)管合力不足。
1、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yè)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yè)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2、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農產品質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3、農業(yè)標準化:是指農產品從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依據一定的標準來進行。
4、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huán)境清潔,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產品符合無公害質量標準的安全、衛(wèi)生、優(yōu)質農產品。 5、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yōu)質、營養(yǎng)食品。
包括A級綠色食品和AA級綠色食品。 6、有機食品:是根據有機農業(yè)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標準而生產出來的,經有機食品頒證組織頒發(fā)其證書的食品。
7、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 8、現代農業(yè):是指用現代科學技術(實施農業(yè)標準化)、現代工業(yè)裝備和現代管理方法改造農業(yè)的過程。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食用農產品的質量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要求,并且對人身體有益。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監(jiān)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投入力度的加大,消費者對質量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好像不僅沒有減少減輕減少,反而諸見報端,影響面越來越大,甚至造成人們心理一時恐慌,我想在這里淺談下關于科學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看法。第一、安全是個相對概念,絕對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從現實狀況來看,在適合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當中,任何“零風險”事情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是如此。因為食品的原料來自于自然環(huán)境,而自然環(huán)境當中自身就存在著可以依靠現代技術能夠檢測或者檢測不出的各種元素成份,只是相對含量多少的問題。
農產品大多都來源于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代謝產品,它們本身也是有生命的機體,也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當人們在選擇消費農產品時,基本上都會選擇“色形味”俱佳的產品,而這一矛盾的解決只有及時依靠農產品的專用藥-----“農藥”,就像“人用藥”“獸藥”一樣;依靠適量食品添加劑,才能保證農產品生長的相對“健康”,就像人類一樣,不可能不患病、不可能不吃藥就是所謂的絕對“健康”。
第二、安全與食品攝入量和頻次負相關,與攝入主體身體狀況正相關。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具有革命性的醫(yī)生---巴拉塞爾薩斯,曾說過,萬物皆有毒,關鍵在于劑量。
因此,農產品的安全與否,與消費者攝入其數量和頻次負相關。也就是說同一種食品高頻次大量攝入,與低頻次微量攝入相比,前者給人體造成的危害無疑要大得多,甚至是致命危害,這就是俗話說的“只要份量足,萬物皆有毒”。
眾所周知,酒甚至是水,過量的引用,不僅會傷身體,甚至會造成中毒身亡。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單個消費者自身身體素質的不同,先天性或是后天獲得性顯性或是隱性疾病,或是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當中等等,攝入同一種食品,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結果。
例如牛奶、蝦蟹等,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對有些人會產生過敏性反應,造成上吐下瀉,誤認為是食物中毒,進而誤測其質量問題。殊不知,食品安全也與攝入對象身體狀況正相關,消費者的身體素質越好,對同一種食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越強,屏蔽食物的危害能力就越強,食品質量越是相對安全。
這兩種問題的解決,最終還得依靠消費者主體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問題思考的全面。第三、食品是否安全與其生產過程及其存在狀況相關。
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曾說過,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jiān)管出來的。也就是說,食品的安全與否與其成產過程緊密相連。
生產過程牽涉的環(huán)節(jié)較多,比如直接種植加工、儲藏運輸、保鮮銷售以及后加工等,其中直接的種植管理最為重要,因為涉及初級農產品是否噴施農藥、是否違法使用添加劑等,更重要的是使用農藥、添加劑產品本身是否合格、安全,如果這些農藥含有違禁成份、大劑量使用、違法添加,結果可想而知,這就是農獸藥及有機污染物、添加劑等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化學性污染。當然,農產品存在狀況也是關系到其質量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保存不當,有可能會發(fā)生一些理化反應,衍生出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次生代謝物;也可能會招引滋生一些微生物,進而引起食源性疾病,引起食品安全事件。
還有就是一些不同的農產品在使用時,后加工過程不衛(wèi)生或是加工食用不當,而造成的危害,以至于引起食品質量安全事件。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必須加大監(jiān)測力度,建立起一套獎懲明晰、力度強硬的監(jiān)管制度,加強相關責任人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提高檢測體系檢測技術的科技含量。
第四、食品是否安全與社會輿論氛圍、人群的心理及科學知識水平相關。有些食品的添加劑本身沒有問題,也可以用于除農產品以外的食品生產加工中,但是一經發(fā)現用于農產品當中,就會有人猜測整個農產品都是不安全的,比如“染色饅頭”,之所以染色是因為使用了政府批準的添加劑檸檬黃,染色之后酷似玉米饅頭,其實沒有玉米,以此來冒充欺騙。
而檸檬黃本身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食品、藥品著色劑,早在1994年FAO和WHO就給它定量標準,但在人們的頭腦中,都認為是個食品安全問題。再比如,2012倫敦奧運會有媒體炒作說中國運動員每天飲品當中含有“一氧化二氫”成份,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很多缺乏科普知識的人都誤認為又是食品安全問題。
還有就是人們的從眾心理,一看到曾經出問題的農產品就避而遠之;一談某一類農產品就“色變”;一聽到別人都在說某些農產品有問題,自己就隨聲附和,這些都可能會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大可不必。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唯有擴大宣傳范圍,加強科普知識的普及,當然最終還得以來國民基礎大教育。
第五、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檢測體系不健全,檢測能力有限。在今年8月10號發(fā)生的“張裕毒藥門”事件,就是由于我國目前農產品質檢體系的不健全所造成。
當然,根本原因還是生產者不良經營,在沒有被監(jiān)管的“盲區(qū)”更是顯得肆無忌憚。目前,我國由于監(jiān)管部門的混雜和分段式管理模式,造成農產品制成品成份的檢測監(jiān)管劃分尚不清。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食用農產品的質量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要 求,并且對人身體有益。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監(jiān)管,隨著科技的發(fā) 展,投入力度的加大,消費者對質量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質 量安全問題好像不僅沒有減少減輕減少, 反而諸見報端, 影響面越來 越大, 甚至造成人們心理一時恐慌, 我想在這里淺談下關于科學看待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看法。 第一、安全是個相對概念,絕對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從現 實狀況來看,在適合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當中,任何“零風險”事情的可 能性基本為零, 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是如此。 因為食品的原料來自 于自然環(huán)境, 而自然環(huán)境當中自身就存在著可以依靠現代技術能夠檢 測或者檢測不出的各種元素成份, 只是相對含量多少的問題。
農產品 大多都來源于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代謝產品,它們本身也是有生 命的機體, 也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 當人們在選擇消費農產品 時,基本上都會選擇“色形味”俱佳的產品,而這一矛盾的解決只有 及時依靠農產品的專用藥 ----- “農藥” ,就像“人用藥” “獸藥”一樣; 依靠適量食品添加劑,才能保證農產品生長的相對“健康” ,就像人 類一樣,不可能不患病、不可能不吃藥就是所謂的絕對“健康” 。
第二、安全與食品攝入量和頻次負相關,與攝入主體身體狀況 正相關。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具有革命性的醫(yī)生 --- 巴拉塞爾薩斯, 曾 說過,萬物皆有毒,關鍵在于劑量。
因此,農產品的安全與否,與消 費者攝入其數量和頻次負相關。也就是說同一種食品高頻次大量攝 入,與低頻次微量攝入相比,前者給人體造成的危害無疑要大得多, 甚至是致命危害,這就是俗話說的“只要份量足,萬物皆有毒” 。
眾 所周知,酒甚至是水,過量的引用,不僅會傷身體,甚至會造成中毒 身亡。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單個消費者自身身體素質的不同, 先天性或是后天獲得性顯性或是隱性疾病, 或是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當中 等等, 攝入同一種食品, 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結果。
例如牛奶、蝦蟹等, 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 但對有些人會產生過敏性反應, 造成上吐下瀉, 誤認為是食物中毒,進而誤測其質量問題。殊不知,食品安全也與攝 入對象身體狀況正相關, 消費者的身體素質越好, 對同一種食品的消 化吸收能力就越強, 屏蔽食物的危害能力就越強, 食品質量越是相對 安全。
這兩種問題的解決, 最終還得依靠消費者主體自身綜合素質的 提高,對問題思考的全面。 第三、食品是否安全與其生產過程及其存在狀況相關。
工程院 院士陳君石曾說過,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jiān)管出來的。 也 就是說, 食品的安全與否與其成產過程緊密相連。
生產過程牽涉的環(huán) 節(jié)較多,比如直接種植加工、儲藏運輸、保鮮銷售以及后加工等, 其 中直接的種植管理最為重要,因為涉及初級農產品是否噴施農藥、是 否違法使用添加劑等, 更重要的是使用農藥、添加劑產品本身是否合 格、安全,如果這些農藥含有違禁成份、大劑量使用、違法添加, 結 果可想而知, 這就是農獸藥及有機污染物、添加劑等有毒有害物質引 起的化學性污染。 當然, 農產品存在狀況也是關系到其質量問題的一 個重要因素,如果保存不當,有可能會發(fā)生一些理化反應,衍生出一 些對人體有害的次生代謝物; 也可能會招引滋生一些微生物, 進而引 起食源性疾病, 引起食品安全事件。
還有就是一些不同的農產品在使 用時,后加工過程不衛(wèi)生或是加工食用不當,而造成的危害,以至于 引起食品質量安全事件。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必須加大監(jiān)測力度, 建 立起一套獎懲明晰、力度強硬的監(jiān)管制度, 加強相關責任人的職業(yè)道 德教育,提高檢測體系檢測技術的科技含量。
第四、食品是否安全與社會輿論氛圍、人群的心理及科學知識水 平相關。 有些食品的添加劑本身沒有問題, 也可以用于除農產品以外 的食品生產加工中, 但是一經發(fā)現用于農產品當中, 就會有人猜測整 個農產品都是不安全的,比如“染色饅頭” ,之所以染色是因為使用 了政府批準的添加劑檸檬黃, 染色之后酷似玉米饅頭, 其實沒有玉米, 以此來冒充欺騙。
而檸檬黃本身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食品、藥品著色劑, 早在 1994 年 FAO 和 WHO 就給它定量標準,但在人們的頭腦中, 都 認為是個食品安全問題。再比如, 2012 倫敦奧運會有媒體炒作說中 國運動員每天飲品當中含有 “一氧化二氫” 成份, 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很多缺乏科普知識的人都誤認為又是食品安全問題。
還有就是人們的 從眾心理, 一看到曾經出問題的農產品就避而遠之; 一談某一類農產 品就“色變” ;一聽到別人都在說某些農產品有問題,自己就隨聲附 和, 這些都可能會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大可不必。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唯有擴大宣傳范圍,加強科普知識的 普及,當然最終還得以來國民基礎大教育。
第五、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檢測體系不健全, 檢測能力有限。 在今年 8 月 10 號發(fā)生的“張裕毒藥門”事件,就是由于我國目前農產品質 檢體系的不健全所造成。
當然,根本原因還是生產者不良經營,在沒 有被監(jiān)管的“盲區(qū)”更是顯得肆無忌憚。目前,。
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嚴格落實政府責任、部門監(jiān)管責任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區(qū)農產品質量安全負總責,行政首長統(tǒng)籌、分管領導主抓,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納入重要議事日程。
扎實推進農業(yè)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加快制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規(guī)范和標準,實施以保障質量安全為核心的農業(yè)品牌發(fā)展戰(zhàn)略。嚴格生產源頭治理,依法做好農業(yè)投入品登記、生產和經營管理,規(guī)范農資交易行為。
強化畜禽屠宰監(jiān)管,堅決杜絕屠宰病死動物、注水等行為,加強對畜禽防疫條件的動態(tài)監(jiān)管。落實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確保農產品合格上市和順暢流通。
加強農產品質量監(jiān)測,加大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水產等農產品的監(jiān)測力度,構建覆蓋主要生產基地、涵蓋收儲運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測網絡。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逐步實現全市農產品生產、收購、貯藏、運輸全環(huán)節(jié)可追溯。
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及時曝光有關案件,營造打假維權的良好社會氛圍。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yè)投入品經營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深入開展宣傳和科普教育,引導消費者樹立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質量安全意識。
我國農產品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產品外觀品質、內在營養(yǎng)、安全衛(wèi)生質量以及加工包裝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農產品因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的餐桌污染和由此引發(fā)的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fā)生,由于農藥、獸藥殘留及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際通行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被拒收、扣留、退貨、銷毀、索賠和中止合同的現象時有發(fā)生,許多傳統(tǒng)大宗出口創(chuàng)匯農產品被迫退出國際市場,結我國外貿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五個方面:
1、產地環(huán)境污染 是指農產品產地環(huán)境中的污染物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危害。工業(yè)“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不合理地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農田、水源和大氣。由于農產品產地環(huán)境污染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重金屬及有害物質在水、土、氣中超標,進而在食物中殘留、聚積,影響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人體健康。
2、物理性污染 是指由物理性因素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農產品收獲或加工過程中操作不規(guī)范,不慎在農產品中混入有害物質,導致農產品受到污染。
3、生物性污染 是指自然界中各類生物因子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細菌、病毒、毒素污染以及收獲、屠宰、捕撈后的加工、貯藏、銷售過程中的病原生物污染。
4、化學性污染 是指生產、加工過程中農業(yè)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食品加工中濫加化學添加劑,為了爭取瓜果、蔬菜早上市,不恰當地使用激素,濫施化學藥劑,不但造成農產品口感不好,還可能夾雜有毒有害成份。
5、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完善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環(huán)境保護法規(guī)、技術標準、質量認證以及對綠色包裝、標志、標簽使用和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生產者缺乏標準意識,“無標準生產”、“無標準上市”現象普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不適應“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要求。
目前,我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一)風險環(huán)節(jié)眾多農資質量安全涉及環(huán)節(jié)眾多,有農資經銷商、供貨商、生產廠家,有農戶、合作社、基地,還有各級監(jiān)管部門,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出現疏漏,都會對農資質量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二)點多面廣、參差不齊農資經營類別廣泛、準入門檻低,經營單位分散,而且數量龐大,從業(yè)人員的數量眾多,規(guī)范經營的意識淡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無照經營、違規(guī)經營的現象突出。(三)經營者和監(jiān)管者之間存在突出矛盾長期以來監(jiān)管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著一個突出的矛盾:監(jiān)管者總是在發(fā)生了一系列農資質量安全事件后,采取一輪又一輪的專項整治行動,想通過這些整治行動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而經營者總是會在一輪又一輪專項整治中尋找到應對的辦法,確保在整治期間不被監(jiān)管者處罰,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整治活動不會天天搞,整治活動結束后,又會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四)政企缺乏溝通平臺監(jiān)管部門和經營者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平臺,監(jiān)管部門難以對經營者進行有效的宣傳引導,難以對經營者的信息數據等進行有效的統(tǒng)計匯總,無法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53秒